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鱼盐安市隐,蟹稻祝年丰。”这是明朝文学家梅鼎祚的诗句。虽说在中国的俚语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听上去总有些悲壮的色彩,但是据考证,我国食用蟹的历史其实已经有5000多年了。“民以食为天”是世代中国人所信奉的约定俗成,不仅要吃饱,而且要吃好,饮食水平一直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青蟹作为一种高档的海产品,提供的蛋白质品质高端,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再加上味道鲜美,因此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宠儿”。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人们食用的青蟹基本都是野生的,依靠天然饵料生长繁殖。但是由于人类持续的过度海洋捕捞,愈发导致了蟹类资源的式微。后来,人工养殖越来越盛行,青蟹幼苗主要靠捕捞海区中的自然苗,但这样的作业方式受海区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苗种的质量和数量均难以获得保证。而且采用传统的粗放式池塘养殖模式,单位面积养殖产量非常低,浪费了土地资源,严重制约了青蟹养殖产业的发展。
“得益于人们对青蟹的喜爱,因此产品的需求量在迅速上升。但是面对不断攀升的市场需求,如果按照传统的养殖方式来生产,难以改变供不应求的局面。苗种供应不足和渔民渴望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说这话的是汕头大学教授马洪雨,他目前担任该校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一职,他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想要从根源上解决青蟹的供需问题,首要的方法就是提高生产效率。”
马洪雨刚满41周岁,虽然年轻,但是专注于青蟹繁殖、养殖和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已经有了10年以上的经验。这些年来,他率领着团队成员奔波于高精尖的实验室和接地气的蟹塘之间,不避污浊,不惧难题,通过技术创新,一方面培育更优质的青蟹品种,另一方面建立青蟹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使渔民养殖青蟹不用再依赖于野生种苗,可以选择优质的人工苗,从而提高渔民的经济收入,最终还能促进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海洋生物养殖理论与技术的创新之路。
科技改变行业
自从博士毕业之后,马洪雨就开始从事青蟹的生物技术和遗传育种方面的研究。他介绍说,我国青蟹的自然分布和人工养殖从长江入海口周边一直延伸到广西、海南沿海,其中广东省的养殖产量就占了全国的41%,青蟹的产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全国青蟹养殖户的收入与生活水平。在解决青蟹的供需问题上,他把目光投在了青蟹苗种的筛选、培育和养殖技术创新上。但是人工养殖又谈何容易,这是一套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苗种从哪里来,如何能让苗种长得快、少生病等课题涉及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养殖技术。
对此,马洪雨有自己的一番科学思路。在进行青蟹工厂化育苗和池塘育苗技术的开发时,马洪雨经过科学的设计和实践,通过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拟穴青蟹全人工规模化繁育技术;建立了稳定、高效的饵料生物(藻类、轮虫和桡足类)培养技术和营养强化技术;建立了亲蟹和抱卵蟹培育技术,亲蟹成活率达90%,抱卵蟹成活率达92.3%;建立了从溞状幼体Ⅰ期、Ⅱ期、Ⅲ期、Ⅳ期、Ⅴ期、大眼幼体期,至仔蟹I期和II期的全程人工培育技术。他主持完成的海水蟹类种质资源挖掘、鉴定与改良技术方面的成果被评定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提高青蟹养殖效率和拓展养殖空间,马洪雨与相关企业合作,利用养殖对象在生活空间及食性方面的互补关系,在池塘中混合养殖青蟹、石斑鱼、对虾和篮子鱼,有效提高了养殖水体的利用率和养殖经济效益,青蟹的养殖成活率高达77%。陆基化养殖将青蟹的养殖空间从池塘延伸到陆地,建立了陆基化养殖车间,在车间中建设立体化的养殖单元和循环水设施,在200平方米的车间可养殖2000只青蟹,养殖成活率达到90%以上。这种陆基化设备还可用于培育膏蟹、软壳蟹、重壳蟹等青蟹高端产品。目前,这两种养殖模式已经在粤东和周边省份推广,产生了较好的生产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
青蟹的育种是一项漫长而紧张的工作。既需要复杂的脑力劳动,也离不开繁重的体力劳动。马洪雨经常是实验室和养殖场两头跑。夏日中午的育苗车间里空气温度会接近40℃,人站在那里不动都会汗流浃背,非常消耗体力,马洪雨多次中暑,甚至险些晕倒,所以他衣兜里经常揣几支藿香正气液。在实验室,他每天会熬到很晚,甚至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周末和假期,在办公室加班是家常便饭。
围绕苗种繁育和人工养殖等方面的研究只是马洪雨诸多研究内容中的一项,多年来,他在青蟹全基因组与转录组测序和新基因挖掘、性别决定与分化机制、早期变态发育分子机制、分子辅助育种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马洪雨的付出和新理论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学界同行和养殖户的广泛认可和好评,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进一步培育出拟穴青蟹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提供了技术和材料支持,推动了我国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产业搭台蟹唱戏
为促进青蟹养殖产业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马洪雨煞费苦心,努力踐行科技服务产业的理念,并强化产学研合作。他带领团队与全国近10个水产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实践,通过创新管理模式与合作机制,攻克了一系列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在广东省促进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创新与应用”的资助下,马洪雨带领团队与相关企业合作,创建了海水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石斑鱼和青蟹技术,建立了基于池塘工程化循环水的陆基高密度人工养殖新模式,并建立了示范基地,带动了海水养殖业向低碳、高效、环保方向转变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他主持的汕头市科技计划项目“拟穴青蟹池塘生态育苗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建立和完善了海水蟹类池塘生态育苗技术,提出并实践了人工育苗-中间标粗-池塘养殖3个阶段的繁养模式,使青蟹养殖成活率大大提高,形成了示范基地。马洪雨的一系列产学研合作促进了青蟹人工苗种大规模进入养殖产业,正在改变近百年来一直依靠天然苗的养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