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家课程思政理念的引导下,为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发展,组织行为学试图将家国情怀元素融入教学体系中,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构建渗透路径,形成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传递家国情怀的育人格局。
关键词:家国情怀;课程思政;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069
0 引言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德育应作为教育之根本,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之后,习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进一步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政策引领下,高校应肩负起培养具有国家认同、民族使命、文化传承,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调前行。在十九大精神的推动下,教育部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突出强调大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使其具有终身发展能力。家国情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高校专业课程中的渗透教育势在必行。在国家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的背景下,《组织行为学》应该肩负起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和家国情怀的培养的重要任务。
1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硬性灌输爱国或是爱家的理论,而应该通过实际出发由个体角度出发,结合身边的案例适时的引导学生感同身受的理解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持续性把家国情怀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在构建家国情怀渗透路径的时候可以从认知与情境两个理论角度出发考虑家国情怀的融入。一方面通过认知理论角度构建,学生通过其感知到的客观世界形成自我判断与自我认知,我们在理论教学中需要给学生相应的外在刺激,如感同身受的案例等,帮助学生建立家国情怀的共情感;另一方面通过情境角度构建渗透路径,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鼓励其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把自己融入社会,体会自己与他人之间、社会之间甚至是国家之间的归属关系,形成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目前,我校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并不能够从两个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与家国情怀进行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组织行为学教法方法不够多元化。在国家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目标引导下,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大力建设。但师生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仍然大部分依托教室,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实现知识传授,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只需被动接受知识,而失去了探究、体验、互动等机会。这就直接削弱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参与度低,学习态度得不到提升。
(2)组织行为学教学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单纯的知识传授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理论知识没有内容化为学生的思维,思维能力训练有所欠缺,学习效果得不到提升。
(3)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有待创新。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大纲有待改进,目前使用的教学大纲并没有体现出OBE理念以及以学生为主体,应首先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使教学目标贯彻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进一步创新与完成,使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可以进一步完善与拓展。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改革对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至关重要,需寻找思政与专业的契合点将思政元素渗透进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2 家国情怀思政元素的渗透路径分析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家国情怀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独立而健康的人格。因而家国情怀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坚定学生的民族自信,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全面开展的线上教育,我们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四个方面阐述家国情怀思政元素如何在组织行为学专业内容中进行渗透的。
第一个渗透路径是从教学理念融思政。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组织行为的内容本身就是集人类价值观、社会秩序与智力探索等要素的完整学科,不仅一门人文科学,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成为内在素养和品质,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教学理念的构建中,除了知识、能力理念外,还应融入人文精神方面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
第二个渗透路径是教学目标融思政。以OBE理念为导向,通过问题导向式设计,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总目标细化成一个一个问题式的子目标,二级目标呼应一级目标,一级目标呼应课程总目标,同时,组织行为学中各级目标的设计都对应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总体与部分遥相呼应,形成清晰的目标体系。组织行为学在每一章的教学目标中均提出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结合课程的章节内容理解知识点与思政或是中国情境的联系,深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学体系。
第三个渗透路径是教学内容融思政。组织行为学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结合线上教学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思政内容的渗透:一方面,线上渗透。在慕课线上学习端构建思政元素体系,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可以在认知与决策的章节内容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的相关内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引导学生构建以国家为重的基本认知。在价值观与态度章节中,除了讲述价值观具体概念外,还应设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其对自身个体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线下渗透。无论是采取课堂讲授,还是直播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时,应在线上思政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将家国情怀思政元素渗透式的融入。可以结合实事,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疫情当前,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疫情,应该形成何种价值观与态度,无形之中传递家国情怀。
在思政融入内容的过程中,要做到“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避免将德育内容生搬硬套、硬性输入,而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个体到国家的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观,思政元素自然而然的渗透,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而健康的人格。学生反馈而来的收货不应仅仅是知识与思想的获得,更应是个体心智与人格上的成长。
第四个渗透路径是课程评价融思政。在课程学习效果检验时,不能仅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进一步从人文性考量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知识与人文多元评价体系开展,应结合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制定出更为精细和系统的评价指标,知识考察中充分融合思政元素的分析,人文评价需掌握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情况,进而审视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3 总结
《组织行为学》在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精神的引领下,积极寻求各种方法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力求将立德树人贯彻到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之中,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的融入《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方方面面,承担起专业价值引领的重任,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志遥.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2019,(11):12-14.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4]王艳梅,丁爱贤,郭婷.基于95后本科生需求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8,(09):84-85.
[5]周竺,杨芳,李丽莎.基于情景学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01):178-179.
关键词:家国情怀;课程思政;渗透路径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0.18.069
0 引言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德育应作为教育之根本,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各个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之后,习总书记在十九届四中全会中进一步强调:“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在政策引领下,高校应肩负起培养具有国家认同、民族使命、文化传承,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任,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使各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协调前行。在十九大精神的推动下,教育部文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突出强调大学生的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使其具有终身发展能力。家国情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高校专业课程中的渗透教育势在必行。在国家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相得益彰,构筑育人大格局的背景下,《组织行为学》应该肩负起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构建和家国情怀的培养的重要任务。
1 《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硬性灌输爱国或是爱家的理论,而应该通过实际出发由个体角度出发,结合身边的案例适时的引导学生感同身受的理解社会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持续性把家国情怀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在构建家国情怀渗透路径的时候可以从认知与情境两个理论角度出发考虑家国情怀的融入。一方面通过认知理论角度构建,学生通过其感知到的客观世界形成自我判断与自我认知,我们在理论教学中需要给学生相应的外在刺激,如感同身受的案例等,帮助学生建立家国情怀的共情感;另一方面通过情境角度构建渗透路径,在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鼓励其积极的参与社会实践,把自己融入社会,体会自己与他人之间、社会之间甚至是国家之间的归属关系,形成国家归属感与民族自豪感。目前,我校的《组织行为学》课程并不能够从两个方面对学生核心素养与家国情怀进行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组织行为学教法方法不够多元化。在国家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的目标引导下,优质的在线开放课程大力建设。但师生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仍然大部分依托教室,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实现知识传授,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只需被动接受知识,而失去了探究、体验、互动等机会。这就直接削弱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主动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学生学习参与度低,学习态度得不到提升。
(2)组织行为学教学实践环节过于形式化。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单纯的知识传授与实践相脱节,学生不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理论知识没有内容化为学生的思维,思维能力训练有所欠缺,学习效果得不到提升。
(3)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有待创新。组织行为学的教学大纲有待改进,目前使用的教学大纲并没有体现出OBE理念以及以学生为主体,应首先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使教学目标贯彻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进一步创新与完成,使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可以进一步完善与拓展。
基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改革对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至关重要,需寻找思政与专业的契合点将思政元素渗透进课程建设的方方面面。
2 家国情怀思政元素的渗透路径分析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家国情怀思政元素的融入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独立而健康的人格。因而家国情怀在课程教学中的融入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坚定学生的民族自信,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全面开展的线上教育,我们主要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四个方面阐述家国情怀思政元素如何在组织行为学专业内容中进行渗透的。
第一个渗透路径是从教学理念融思政。基于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点,组织行为的内容本身就是集人类价值观、社会秩序与智力探索等要素的完整学科,不仅一门人文科学,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在传授课程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成为内在素养和品质,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在教学理念的构建中,除了知识、能力理念外,还应融入人文精神方面的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解答思想困惑、价值困惑、情感困惑,激发其为国家学习、为民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帮助其在创造社会价值过程中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定位。
第二个渗透路径是教学目标融思政。以OBE理念为导向,通过问题导向式设计,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总目标细化成一个一个问题式的子目标,二级目标呼应一级目标,一级目标呼应课程总目标,同时,组织行为学中各级目标的设计都对应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总体与部分遥相呼应,形成清晰的目标体系。组织行为学在每一章的教学目标中均提出课程思政相关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结合课程的章节内容理解知识点与思政或是中国情境的联系,深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教学体系。
第三个渗透路径是教学内容融思政。组织行为学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并在课程内容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结合线上教学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实现思政内容的渗透:一方面,线上渗透。在慕课线上学习端构建思政元素体系,以组织行为学课程为例,可以在认知与决策的章节内容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个体认知的指导意义的相关内容,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角度引导学生构建以国家为重的基本认知。在价值观与态度章节中,除了讲述价值观具体概念外,还应设置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及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其对自身个体价值观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线下渗透。无论是采取课堂讲授,还是直播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时,应在线上思政内容的基础上,继续将家国情怀思政元素渗透式的融入。可以结合实事,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疫情当前,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疫情,应该形成何种价值观与态度,无形之中传递家国情怀。
在思政融入内容的过程中,要做到“思政”与“课程”的有机融合,避免将德育内容生搬硬套、硬性输入,而是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由个体到国家的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价值观,思政元素自然而然的渗透,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形成独立而健康的人格。学生反馈而来的收货不应仅仅是知识与思想的获得,更应是个体心智与人格上的成长。
第四个渗透路径是课程评价融思政。在课程学习效果检验时,不能仅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还需要进一步从人文性考量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知识与人文多元评价体系开展,应结合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动态评价等方式,制定出更为精细和系统的评价指标,知识考察中充分融合思政元素的分析,人文评价需掌握学生自身成长成才情况,进而审视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程度,以科学评价提升教学效果。
3 总结
《组织行为学》在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精神的引领下,积极寻求各种方法打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力求将立德树人贯彻到组织行为学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之中,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并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的融入《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方方面面,承担起专业价值引领的重任,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董志遥.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研究[J].林区教学,2019,(11):12-14.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刘清生.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8,(12):91-93.
[4]王艳梅,丁爱贤,郭婷.基于95后本科生需求的《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改革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8,(09):84-85.
[5]周竺,杨芳,李丽莎.基于情景学习理论的组织行为学教学设计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20,(01):17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