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虎年伊始,“中国第一车模”兽兽就用三段不雅视频给娱乐圈扔了颗炸弹,各大网站、知名论坛吹奏一池春水。
自从两年前陈冠希的“艳照门”曝光后,“自拍”便成为许多人又爱又怕的行为。一位名叫翟凌(昵称兽兽)的名模成为“自拍”的牺牲品。虽然兽兽号称“中国第一车模”,她可能以前在圈内有些名气,而对于公众而言,也完全还是墙内开花墙外不知而已。但现在看来,兽兽走红显然板上钉钉。与前前男友的亲密视频被上传到网络之后,兽兽俨然成了第二个阿娇,有关她的各种传闻也不胫而走。与前前男友拍下亲密视频,分手时遭对方要挟;前男友帮她摆平前前男友,并助她逐步走红;走红之后的兽兽与前男友分手,之后她的“艳照”开始见诸网络,称为“兽兽门”。
这一次,有人期待兽兽去死,比如传闻她已自杀。怀有这种期待的人,要么很恨兽兽;要么很有道德感,很希望看到“羞愤欲死”的场景出现,以此证明人世间还有廉耻。
“兽兽门”的是是非非已经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在堪比“艳照门”的渲染中,我们又见到了诸多的道德审判话语,其评价的激烈程度绝不亚于对“艳照门”事件中牵涉明星的“审判”。正如“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可以说,在“兽兽门”事件中,有人期待“内幕”,这是一群好奇心很强的人,“阴谋论”是他们的最爱;有人期待“收获 ”,一件事出来了,总要有个获利者,哪怕只是获得复仇的快感,那也是收获;有人期待乱中取胜。这方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指出:“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炒作。”此言一出,可以证明自己的老辣与冷静,证明自己才是消息灵通人士、才是真懂炒作的人。
事实上,无论个体私生活如何,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包括性爱生活,这是个人的自由,更是为人的基本权利。我们该反思的似乎已经不是具体的一个人,甚至不是炒作的幕后推手,而是我们整个浮躁、轻信、缺少理性判断的网络社会环境。
这是我们应直面的一个问题。在娱乐至死的年代,“兽兽门”再次成了一个被众多人士消费的“产品”,哪怕是对抡起道德大棒的人士来说。只是在莫名的狂欢中,不少人士成了没有任何道德负担的看客,似乎忘记了谁是受害者,谁在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而这些压力又会对个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好象都已被忘记和忽视。
应跳出单一的道德语境来看待“兽兽门”,也就是说要站在隐私文化的立场来审视之,而不是把“兽兽门”道德化。隐私不但是个体有尊严的存在显现,更是真实的公民权利之反映。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个人隐私信息一经上网发布,就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且有可能被人无休止的转载、复制,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更何况,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里,“兽兽门”主角的所作所为,是任何成年男女都有权做的事,只要是双方自愿,就不涉及道德上的判断,因为那是一种私人生活方式和爱好。个体许可他人拍着装照还是私密照,如同自己写的日记,他人无权偷窥,甚至将之公布于众。如果有人拿人家的隐私曝光,才是真正不道德的行为。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曾撰文说,美国豪门艳女希尔顿和法国总统萨科齐的新婚妻子布吕尼的艳照,也发生过被人在网上传播的情况,她们都被那些国家的网民当作受害人看待,虽然有些人不免“狂欢”一下,但也都是善意的,因为他们知道应该可怜谁应该理解谁。所以,在排除兽兽自我炒作的前提下,我们对“兽兽门”里的女主角应投以宽容和善意的目光,站在隐私被迫曝光的立场上来理解受害者,才是真正的理智行为。就算要进行道德讨伐,公布别人隐私的始作俑者,才是真正应该受批判的对象。
基于此,看待“兽兽门”,应超越道德审判,走向隐私文化,如此一来,方能体现社会的理性和文明。
其实,也就那么点事。倒是各网站和一些媒体,兴奋得有些过度,连篇累牍一波又一波,一会挖出兽兽整过容,一会又说兽兽自杀……
稍早一些时候,一个重庆打工妹罗玉凤,在上海发上千传单征婚,要求男方是北大或清华硕士,身高1米76至1米83之间,东部沿海户籍。而罗玉凤本人,只有1米46,中文大专学历。你可以把这雷人事儿当作是一种行为艺术,结果也是各网站和媒体兴奋得如打了鸡血,愣是推波助澜,继“芙蓉姐姐”后又推出个“凤姐”。年前,甚至还有媒体记者跑到罗玉凤的老家,去采访她母亲……
人生之途,谁也不能保证不犯点错犯点傻。谁也不容易,读者不妨宽容一点,大度一点,当一个段子听完就算了,而网站和媒体也应该慈善一些,不要在这种“热锅”上再不断地添油加醋。
毕竟值得关心的事儿也挺多,放过兽兽以及罗玉凤们吧,让“兽兽门”或这样那样的“门”早点“关门”。
自从两年前陈冠希的“艳照门”曝光后,“自拍”便成为许多人又爱又怕的行为。一位名叫翟凌(昵称兽兽)的名模成为“自拍”的牺牲品。虽然兽兽号称“中国第一车模”,她可能以前在圈内有些名气,而对于公众而言,也完全还是墙内开花墙外不知而已。但现在看来,兽兽走红显然板上钉钉。与前前男友的亲密视频被上传到网络之后,兽兽俨然成了第二个阿娇,有关她的各种传闻也不胫而走。与前前男友拍下亲密视频,分手时遭对方要挟;前男友帮她摆平前前男友,并助她逐步走红;走红之后的兽兽与前男友分手,之后她的“艳照”开始见诸网络,称为“兽兽门”。
这一次,有人期待兽兽去死,比如传闻她已自杀。怀有这种期待的人,要么很恨兽兽;要么很有道德感,很希望看到“羞愤欲死”的场景出现,以此证明人世间还有廉耻。
“兽兽门”的是是非非已经引发了众多媒体和网友的关注,在堪比“艳照门”的渲染中,我们又见到了诸多的道德审判话语,其评价的激烈程度绝不亚于对“艳照门”事件中牵涉明星的“审判”。正如“一部红楼梦,道学家看到了淫,经学家看到了易,才子佳人看到了缠绵,革命家看到了排满,流言家看到了宫闱秘事”。可以说,在“兽兽门”事件中,有人期待“内幕”,这是一群好奇心很强的人,“阴谋论”是他们的最爱;有人期待“收获 ”,一件事出来了,总要有个获利者,哪怕只是获得复仇的快感,那也是收获;有人期待乱中取胜。这方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指出:“这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炒作。”此言一出,可以证明自己的老辣与冷静,证明自己才是消息灵通人士、才是真懂炒作的人。
事实上,无论个体私生活如何,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包括性爱生活,这是个人的自由,更是为人的基本权利。我们该反思的似乎已经不是具体的一个人,甚至不是炒作的幕后推手,而是我们整个浮躁、轻信、缺少理性判断的网络社会环境。
这是我们应直面的一个问题。在娱乐至死的年代,“兽兽门”再次成了一个被众多人士消费的“产品”,哪怕是对抡起道德大棒的人士来说。只是在莫名的狂欢中,不少人士成了没有任何道德负担的看客,似乎忘记了谁是受害者,谁在承担着巨大的社会压力,而这些压力又会对个体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好象都已被忘记和忽视。
应跳出单一的道德语境来看待“兽兽门”,也就是说要站在隐私文化的立场来审视之,而不是把“兽兽门”道德化。隐私不但是个体有尊严的存在显现,更是真实的公民权利之反映。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个人隐私信息一经上网发布,就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广为传播,且有可能被人无休止的转载、复制,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
更何况,在这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里,“兽兽门”主角的所作所为,是任何成年男女都有权做的事,只要是双方自愿,就不涉及道德上的判断,因为那是一种私人生活方式和爱好。个体许可他人拍着装照还是私密照,如同自己写的日记,他人无权偷窥,甚至将之公布于众。如果有人拿人家的隐私曝光,才是真正不道德的行为。
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曾撰文说,美国豪门艳女希尔顿和法国总统萨科齐的新婚妻子布吕尼的艳照,也发生过被人在网上传播的情况,她们都被那些国家的网民当作受害人看待,虽然有些人不免“狂欢”一下,但也都是善意的,因为他们知道应该可怜谁应该理解谁。所以,在排除兽兽自我炒作的前提下,我们对“兽兽门”里的女主角应投以宽容和善意的目光,站在隐私被迫曝光的立场上来理解受害者,才是真正的理智行为。就算要进行道德讨伐,公布别人隐私的始作俑者,才是真正应该受批判的对象。
基于此,看待“兽兽门”,应超越道德审判,走向隐私文化,如此一来,方能体现社会的理性和文明。
其实,也就那么点事。倒是各网站和一些媒体,兴奋得有些过度,连篇累牍一波又一波,一会挖出兽兽整过容,一会又说兽兽自杀……
稍早一些时候,一个重庆打工妹罗玉凤,在上海发上千传单征婚,要求男方是北大或清华硕士,身高1米76至1米83之间,东部沿海户籍。而罗玉凤本人,只有1米46,中文大专学历。你可以把这雷人事儿当作是一种行为艺术,结果也是各网站和媒体兴奋得如打了鸡血,愣是推波助澜,继“芙蓉姐姐”后又推出个“凤姐”。年前,甚至还有媒体记者跑到罗玉凤的老家,去采访她母亲……
人生之途,谁也不能保证不犯点错犯点傻。谁也不容易,读者不妨宽容一点,大度一点,当一个段子听完就算了,而网站和媒体也应该慈善一些,不要在这种“热锅”上再不断地添油加醋。
毕竟值得关心的事儿也挺多,放过兽兽以及罗玉凤们吧,让“兽兽门”或这样那样的“门”早点“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