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的角度探讨“支撑与平衡类” 动作的单元设计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_y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握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会从会处下手教
  瑞士生物学家和儿童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4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感觉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1]根据年龄层次,可以看出水平一、水平二的学生具有具体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即他们开始使用逻辑运算和规则代替直觉,由相信感知转为相信逻辑。该时期他们懂得排序、分类、计数。具备以上能力的学生已经能够充分认识到高与低、大与小、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多与少等数量和方位性的概念。所以在此认知基础上本期案例在水平一、水平二中安排了身体重心高低不同的平衡、身体展开和收拢下的平衡、身体不同部位的平衡、不同数量支撑点下的平衡、支撑面大小不同的平衡、水平动态转静态的平衡等。这样的安排既可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在自身身体练习时进行实践,又达到了身心同悟的效果。
  水平三、水平四阶段的学生具有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即他们主要出现了可以进行逻辑组合、运用抽象概念,使思维更灵活。所以本期案例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不再局限于完成单一平衡的动作,而是将平衡作为一个中心环节的动作,主要实现平衡和重心流畅转移以及方向、速度和程序上的变化。如,在水平三平衡单元的第4个课时中,安排的是团身跳 挺身跳 跪跳起、前滚翻 交叉转体 后滚翻、学生自由组合2个平衡动作。此时的平衡不仅存在于单个动作中,而且存在于动作和动作的衔接中。而这样的“平衡”在动作中的呈现显得更为内隐。因此要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认知能力,即用力知觉、空间知觉和身体知觉。从本期案例中不难看出案例设计者正是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显性到隐性、由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层层递进地进行“平衡”教学。
  二、遵循学生动作发展规律,让其多元感知夯实发展基础
  除非个体的多种基本动作技能都得到基本的发展,否则他们的动作技能水平将难以发展到“金字塔”的高级水平——达到运动、竞赛和舞蹈动作技能所要求的熟练程度,这就是所谓的熟练障碍[2]。由此可见,人类的动作发展呈现出金字塔形的模式即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模型(圖1)。纵观这期案例,设计者在低段安排的是单纯的身体平衡动作,也正是金字塔模型底端的基本动作技能。随着学生动作的发展,案例设计者在高水平段安排了运动项目中的平衡,平衡作为内隐性的能力协助身体完成更高级的动作,也就是金字塔顶端的专门的竞技运动和舞蹈技能。无论从动作发展模型还是此次的案例设计,都能清晰地认识到平衡在身体运动中的作用。这也正如“从基础运动技能到高级体操、舞蹈、比赛和运动,平衡技能对所有领域的运动至关重要”。[2]结合两者的观点,不难看出平衡动作掌握后所形成的平衡能力能够贯穿整个动作发展序列模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发展平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讨中,孙喜和的观点让参与研讨的教师对平衡动作的作用和如何发展平衡有了新的认识。孙喜和在研讨中提出:“平衡无处不在,却不能只教平衡,要把平衡提炼与细化后认真执行。如当平衡属于对抗时,既要维持自我平衡又要破坏对方平衡,属于双向及多向平衡。发展什么,实际上是基于对平衡本身的理解。”因此究其平衡的原委,要想实现身体的平衡就要通过控制紧张的身体肌肉,利用伸展、蜷缩、对齐、延伸、扭转等动作实现身体重心两端的稳定。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无论是静态的平衡还是动态的平衡,首先都需要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用力知觉即身体怎样运动,以此体会不同的肌张力控制身体动作实现身体平衡。其次要不断提高空间的知觉即身体移动到哪,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以控制身体动作做好判断。最后则是提升身体知觉,即身体各部位及身体与他人或物体的关系,进而掌握自身在运动的状况下及时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能力。从案例中也充分体现了多元感知,提升学生平衡能力的教学策略。如,水平一中主要实现了不同身体姿势下的平衡和简单的动态转静态的平衡。在此目标制订下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充分感觉了身体不同部位用力下控制的平衡。水平二则在水平一的基础上通过支撑点数量和面积的变化更深层次地体会肌张力在平衡中的作用。水平三开始出现不同动态变化中的平衡,身体不仅要关注用力的知觉也要关注空间知觉。水平四将平衡能力应用到篮球运动项目中,运用不同的运动环境提高学生平衡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知觉,最终完善和提高竞技性篮球技能水平。
  
  三、基于发展原理构建系统单元,实现义务段教学内容连续性
  学习是一种承接行为,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习得的过程。[3]对于学习的承接,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综上所述,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构建单元,确保学生依托单元教学的连续性、系统性特点,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实现学生有效的发展。
  首先,正如以上所述,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如,低水平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在教学组织中需要参照本期案例的单元设计,以单纯的平衡动作作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生掌握各种身体动作上的平衡。随着年龄的增加,则出现了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过渡和衔接,直至在水平四中出现平衡作为提高篮球实战水平的教学内容。
  其次,本期案例从动作熟练发展的规律出发设计单元教学内容,从低水平段设计了丰富的平衡动作,有不同方向和不同位置的平衡,到中水平段学生完成不同数量支撑点的平衡,再到高水平段动静结合的平衡,直至水平四中平衡在具体运动项目中的实战运用。
  最后,用发展的理论构建单元设计,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前1个水平单元教学设计为下1个单元教学作铺垫。递进式的单元设计实现了不同水平教学之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至于出现教学内容的割裂,也不会出现同一个内容在不同水平上重复出现,也就是不会出现当下一直热议的“一个前滚翻,翻到大学”的现象。
  综上所述,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他们的认知和动作的发展都是随着年龄和学习经历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此,体育教师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摆脱原有运动项目技术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模型构建单元教学实现学生动作发展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美]雪莉·霍尔特/哈勒.蒂娜·哈尔.美国小学体育课程指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8.
  [3]邵伟德.李启迪.中国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5.
其他文献
一、单脚跳接力简介与基本教法  游戏价值:此游戏能增强学生下肢力量,提高连续跳跃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既是游戏教材,也是跳跃类教材学习的重要辅助性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  游戏目标:能用单脚跳方法坚持跳到终点;学会与同伴击掌交接的方法。  游戏准备:画一条起跳线,在距离起跳线前15~20m的位置并排放4个标志物。  游戏方法:采用连续单脚跳的方式绕过对面的标志物后,换另一只脚连续单脚跳回起点处,
籃球技术的评价不仅应指向技术动作的规范,还应指向直观反映学生技术真实运用水平的比赛能力评价。基于《北京市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打破以往篮球教学固有模式,从篮球比赛情境的教学思想出发,构建学生篮球技术运用评价框架,明确评价指标,对学生技术运用能力进行评价,可以促进教学实践变革,为真正做到切实提升小学篮球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情境教学就是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起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
假期的一天,我正在与周公聊天,突然一只“熊掌”拍了下来,哦,不对,是妈妈那一只发福的手,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迷迷糊糊地半睁眼睛,晃荡于现实与睡梦中……哪知突然又被老妈的绝招“河东狮吼”,给彻底从梦中惊醒了!  唉,我每天都睡眠不足,天天顶着个熊猫眼上课,真气死我了!嗯……我一定要想出一个抵御老妈闹钟的方法。我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三个惊天地,泣鬼神的霹雳无敌方案:  方案一:把我的卧室门反锁,想睡多
“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是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动作发展学习内容的目标之一,这部分指的是幼儿在克服自身阻力所用的时间及使身体或重物位移的距离。这里所讲的“耐力”是指幼儿使用力量的持久时间或距离。如《指南》对大班幼儿的要求:1.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20s左右;2.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m左右;3.能单脚连续向前跳8m左右等。这里的“耐力”跟平时大家所认识的体能中的“耐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运动技能是指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完成运动动作的能力,它反映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基本特征,是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和实现其他学习方面目标的主要路径。篮球是《课标》拟定的球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规定的重要限学内容。虽然学生在小学已接觸过篮球,但多
一、器材介绍  软式撑杆跳远器材采用环保材料制成,由10片数字圆垫和1根软式撑杆组成。软式撑杆长2m,两端有球形塑胶头,防滑性好而且耐磨损。数字圆垫上标注了0~9的数字,质地柔软颜色鲜艳,正反面都有防滑设计(图1)。  二、使用方法  软式撑杆的持杆方法为一手在上一手在下,两手间距离约与肩同宽。在撑杆跳远时,用软式撑杆插准0号数字圆垫,同时握在撑杆上方手的异侧腿起跳,起跳后选择握在撑杆上方手的同侧
一、在“实”上下功夫  在“实”上下功夫,就是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首先要以现代教育理论和现行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根据教材内容实际要求和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在分析掌握学情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安排教学内容。其次要结合本校实际条件,统筹安排场地器材。最后要把握单元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从全局视角,依据课时教学之间联系的实际需要,设计每节课的内容,使其相互衔接,成为有机统一体,然后联系学生
一、把准语言激励的时机  运用语言激励应把握好激励的时机,下面以《跪跳起》教学为例,阐述在体育教学中不同时机对学生的语言激励。  1.当学生思考需要引导时。在课的基本部分,教师讲解与示范时,提问学生“刚刚老师的手和腿分别做了怎样的运动?”对于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可以说“你能第一个回答老师的问题,说明你认真观察老师的规范动作了。”  2.当学生练习获得成功时。在学生互相帮助练习成功时,教师可以说
椅子是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笔者介绍一些利用椅子锻炼的方法,既可以全面锻炼身体,丰富居家学习生活,还能拓展到中学体育室内课中作为“风雨教材”使用,进一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一、热身活动  1.双手压肩  目的:拉伸肩、背部和大腿后侧肌群。  方法:站在椅子背后,动作开始时双手放在椅背上,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膝关节伸直,有节奏地震动(图1)。  要求:练习2×8拍,呼吸与动作相适应,头
在过去的20多年里,美国国家体育标准(NASPE)先后3次(1995年、2004年、2013年)修订,从历史流变的角度来看,3个版本的课程标准有各自的特色,并总体体现在标准框架、具体内容和评价3个方面。如,1995年版课程标准侧重于强调运动技术的掌握,学生能够在不同运动中展现出能力,而2004年版和2013年版课程标准则强调“运动技能”的概念,侧重于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形成基本的运动技能,强调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