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握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会从会处下手教
瑞士生物学家和儿童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4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感觉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1]根据年龄层次,可以看出水平一、水平二的学生具有具体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即他们开始使用逻辑运算和规则代替直觉,由相信感知转为相信逻辑。该时期他们懂得排序、分类、计数。具备以上能力的学生已经能够充分认识到高与低、大与小、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多与少等数量和方位性的概念。所以在此认知基础上本期案例在水平一、水平二中安排了身体重心高低不同的平衡、身体展开和收拢下的平衡、身体不同部位的平衡、不同数量支撑点下的平衡、支撑面大小不同的平衡、水平动态转静态的平衡等。这样的安排既可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在自身身体练习时进行实践,又达到了身心同悟的效果。
水平三、水平四阶段的学生具有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即他们主要出现了可以进行逻辑组合、运用抽象概念,使思维更灵活。所以本期案例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不再局限于完成单一平衡的动作,而是将平衡作为一个中心环节的动作,主要实现平衡和重心流畅转移以及方向、速度和程序上的变化。如,在水平三平衡单元的第4个课时中,安排的是团身跳 挺身跳 跪跳起、前滚翻 交叉转体 后滚翻、学生自由组合2个平衡动作。此时的平衡不仅存在于单个动作中,而且存在于动作和动作的衔接中。而这样的“平衡”在动作中的呈现显得更为内隐。因此要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认知能力,即用力知觉、空间知觉和身体知觉。从本期案例中不难看出案例设计者正是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显性到隐性、由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层层递进地进行“平衡”教学。
二、遵循学生动作发展规律,让其多元感知夯实发展基础
除非个体的多种基本动作技能都得到基本的发展,否则他们的动作技能水平将难以发展到“金字塔”的高级水平——达到运动、竞赛和舞蹈动作技能所要求的熟练程度,这就是所谓的熟练障碍[2]。由此可见,人类的动作发展呈现出金字塔形的模式即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模型(圖1)。纵观这期案例,设计者在低段安排的是单纯的身体平衡动作,也正是金字塔模型底端的基本动作技能。随着学生动作的发展,案例设计者在高水平段安排了运动项目中的平衡,平衡作为内隐性的能力协助身体完成更高级的动作,也就是金字塔顶端的专门的竞技运动和舞蹈技能。无论从动作发展模型还是此次的案例设计,都能清晰地认识到平衡在身体运动中的作用。这也正如“从基础运动技能到高级体操、舞蹈、比赛和运动,平衡技能对所有领域的运动至关重要”。[2]结合两者的观点,不难看出平衡动作掌握后所形成的平衡能力能够贯穿整个动作发展序列模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发展平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讨中,孙喜和的观点让参与研讨的教师对平衡动作的作用和如何发展平衡有了新的认识。孙喜和在研讨中提出:“平衡无处不在,却不能只教平衡,要把平衡提炼与细化后认真执行。如当平衡属于对抗时,既要维持自我平衡又要破坏对方平衡,属于双向及多向平衡。发展什么,实际上是基于对平衡本身的理解。”因此究其平衡的原委,要想实现身体的平衡就要通过控制紧张的身体肌肉,利用伸展、蜷缩、对齐、延伸、扭转等动作实现身体重心两端的稳定。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无论是静态的平衡还是动态的平衡,首先都需要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用力知觉即身体怎样运动,以此体会不同的肌张力控制身体动作实现身体平衡。其次要不断提高空间的知觉即身体移动到哪,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以控制身体动作做好判断。最后则是提升身体知觉,即身体各部位及身体与他人或物体的关系,进而掌握自身在运动的状况下及时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能力。从案例中也充分体现了多元感知,提升学生平衡能力的教学策略。如,水平一中主要实现了不同身体姿势下的平衡和简单的动态转静态的平衡。在此目标制订下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充分感觉了身体不同部位用力下控制的平衡。水平二则在水平一的基础上通过支撑点数量和面积的变化更深层次地体会肌张力在平衡中的作用。水平三开始出现不同动态变化中的平衡,身体不仅要关注用力的知觉也要关注空间知觉。水平四将平衡能力应用到篮球运动项目中,运用不同的运动环境提高学生平衡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知觉,最终完善和提高竞技性篮球技能水平。
三、基于发展原理构建系统单元,实现义务段教学内容连续性
学习是一种承接行为,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习得的过程。[3]对于学习的承接,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综上所述,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构建单元,确保学生依托单元教学的连续性、系统性特点,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实现学生有效的发展。
首先,正如以上所述,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如,低水平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在教学组织中需要参照本期案例的单元设计,以单纯的平衡动作作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生掌握各种身体动作上的平衡。随着年龄的增加,则出现了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过渡和衔接,直至在水平四中出现平衡作为提高篮球实战水平的教学内容。
其次,本期案例从动作熟练发展的规律出发设计单元教学内容,从低水平段设计了丰富的平衡动作,有不同方向和不同位置的平衡,到中水平段学生完成不同数量支撑点的平衡,再到高水平段动静结合的平衡,直至水平四中平衡在具体运动项目中的实战运用。
最后,用发展的理论构建单元设计,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前1个水平单元教学设计为下1个单元教学作铺垫。递进式的单元设计实现了不同水平教学之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至于出现教学内容的割裂,也不会出现同一个内容在不同水平上重复出现,也就是不会出现当下一直热议的“一个前滚翻,翻到大学”的现象。
综上所述,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他们的认知和动作的发展都是随着年龄和学习经历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此,体育教师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摆脱原有运动项目技术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模型构建单元教学实现学生动作发展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美]雪莉·霍尔特/哈勒.蒂娜·哈尔.美国小学体育课程指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8.
[3]邵伟德.李启迪.中国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5.
瑞士生物学家和儿童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了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4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感觉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1]根据年龄层次,可以看出水平一、水平二的学生具有具体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即他们开始使用逻辑运算和规则代替直觉,由相信感知转为相信逻辑。该时期他们懂得排序、分类、计数。具备以上能力的学生已经能够充分认识到高与低、大与小、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多与少等数量和方位性的概念。所以在此认知基础上本期案例在水平一、水平二中安排了身体重心高低不同的平衡、身体展开和收拢下的平衡、身体不同部位的平衡、不同数量支撑点下的平衡、支撑面大小不同的平衡、水平动态转静态的平衡等。这样的安排既可让学生将掌握的知识在自身身体练习时进行实践,又达到了身心同悟的效果。
水平三、水平四阶段的学生具有形式运算阶段的认知特点,即他们主要出现了可以进行逻辑组合、运用抽象概念,使思维更灵活。所以本期案例在教学目标设计中不再局限于完成单一平衡的动作,而是将平衡作为一个中心环节的动作,主要实现平衡和重心流畅转移以及方向、速度和程序上的变化。如,在水平三平衡单元的第4个课时中,安排的是团身跳 挺身跳 跪跳起、前滚翻 交叉转体 后滚翻、学生自由组合2个平衡动作。此时的平衡不仅存在于单个动作中,而且存在于动作和动作的衔接中。而这样的“平衡”在动作中的呈现显得更为内隐。因此要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需要具备更高的认知能力,即用力知觉、空间知觉和身体知觉。从本期案例中不难看出案例设计者正是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显性到隐性、由封闭式到开放式的层层递进地进行“平衡”教学。
二、遵循学生动作发展规律,让其多元感知夯实发展基础
除非个体的多种基本动作技能都得到基本的发展,否则他们的动作技能水平将难以发展到“金字塔”的高级水平——达到运动、竞赛和舞蹈动作技能所要求的熟练程度,这就是所谓的熟练障碍[2]。由此可见,人类的动作发展呈现出金字塔形的模式即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模型(圖1)。纵观这期案例,设计者在低段安排的是单纯的身体平衡动作,也正是金字塔模型底端的基本动作技能。随着学生动作的发展,案例设计者在高水平段安排了运动项目中的平衡,平衡作为内隐性的能力协助身体完成更高级的动作,也就是金字塔顶端的专门的竞技运动和舞蹈技能。无论从动作发展模型还是此次的案例设计,都能清晰地认识到平衡在身体运动中的作用。这也正如“从基础运动技能到高级体操、舞蹈、比赛和运动,平衡技能对所有领域的运动至关重要”。[2]结合两者的观点,不难看出平衡动作掌握后所形成的平衡能力能够贯穿整个动作发展序列模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更好地发展平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讨中,孙喜和的观点让参与研讨的教师对平衡动作的作用和如何发展平衡有了新的认识。孙喜和在研讨中提出:“平衡无处不在,却不能只教平衡,要把平衡提炼与细化后认真执行。如当平衡属于对抗时,既要维持自我平衡又要破坏对方平衡,属于双向及多向平衡。发展什么,实际上是基于对平衡本身的理解。”因此究其平衡的原委,要想实现身体的平衡就要通过控制紧张的身体肌肉,利用伸展、蜷缩、对齐、延伸、扭转等动作实现身体重心两端的稳定。从另一个侧面来说,无论是静态的平衡还是动态的平衡,首先都需要学生不断强化自身的用力知觉即身体怎样运动,以此体会不同的肌张力控制身体动作实现身体平衡。其次要不断提高空间的知觉即身体移动到哪,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自身在空间中的位置,以控制身体动作做好判断。最后则是提升身体知觉,即身体各部位及身体与他人或物体的关系,进而掌握自身在运动的状况下及时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能力。从案例中也充分体现了多元感知,提升学生平衡能力的教学策略。如,水平一中主要实现了不同身体姿势下的平衡和简单的动态转静态的平衡。在此目标制订下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充分感觉了身体不同部位用力下控制的平衡。水平二则在水平一的基础上通过支撑点数量和面积的变化更深层次地体会肌张力在平衡中的作用。水平三开始出现不同动态变化中的平衡,身体不仅要关注用力的知觉也要关注空间知觉。水平四将平衡能力应用到篮球运动项目中,运用不同的运动环境提高学生平衡能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知觉,最终完善和提高竞技性篮球技能水平。
三、基于发展原理构建系统单元,实现义务段教学内容连续性
学习是一种承接行为,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来说,是一个习得的过程。[3]对于学习的承接,作为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也要考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综上所述,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构建单元,确保学生依托单元教学的连续性、系统性特点,有效达成学习目标,实现学生有效的发展。
首先,正如以上所述,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如,低水平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有限,在教学组织中需要参照本期案例的单元设计,以单纯的平衡动作作为教学内容,实现学生掌握各种身体动作上的平衡。随着年龄的增加,则出现了静态平衡和动态平衡的过渡和衔接,直至在水平四中出现平衡作为提高篮球实战水平的教学内容。
其次,本期案例从动作熟练发展的规律出发设计单元教学内容,从低水平段设计了丰富的平衡动作,有不同方向和不同位置的平衡,到中水平段学生完成不同数量支撑点的平衡,再到高水平段动静结合的平衡,直至水平四中平衡在具体运动项目中的实战运用。
最后,用发展的理论构建单元设计,目的是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前1个水平单元教学设计为下1个单元教学作铺垫。递进式的单元设计实现了不同水平教学之间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不至于出现教学内容的割裂,也不会出现同一个内容在不同水平上重复出现,也就是不会出现当下一直热议的“一个前滚翻,翻到大学”的现象。
综上所述,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个体,他们的认知和动作的发展都是随着年龄和学习经历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因此,体育教师也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摆脱原有运动项目技术教学模式,依据学生认知能力和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模型构建单元教学实现学生动作发展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参考文献:
[1]Greg payne.耿培新.梁国立.人类动作发展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美]雪莉·霍尔特/哈勒.蒂娜·哈尔.美国小学体育课程指导[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8.
[3]邵伟德.李启迪.中国学校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