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小学儿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脑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更好地感知外物,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评议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思维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将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与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评议水平。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思维训练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1.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战场,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针对“到处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质疑:“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我就此问题设置思维热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上述问题抓住主线,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线,望不到边际,像绿色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的鲜亮,微风吹来,绿草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回答:“翠色欲流。”教师又问:“好像绿色在流动。草原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地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答:“看到草浪轻轻流入云际。”教师小结:“作者仅以12个字写出草原的美。”让学生体会意境,这就是要紧的地方,不能只顾表层。打擦边球,教师找准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结合点,一点点地引导,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寓言《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体裁相同,情节相似,文章结构类同。在学第一篇寓言时,我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①抓关键问题解决;②读议词句促理解;③联系实际知理,运用三步法,知识迁移。学第二篇寓言时,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体味,揣摩词句,适时反馈,展示思维过程,从而“求大同,存小异”地学会了这两篇寓言。课后,我帮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总结其它寓言的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尤其讲究教师真情实感的传送,教师富于感情地朗读能架起作者心灵与学生情感的桥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读的优势,以读为主旋律,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作用于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良好课堂情感效应,使师生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精神交流,使情感共鸣,达到思想情操的提升,使学生受到人格美的洗礼。
我在教《丰碑》时,感触甚深。《丰碑》记叙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牺牲在冰雪严寒中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时,我先通过录像,让学生目睹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了解“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欲断肠,红军都是钢铁汉……”的悲壮场面,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当教到第三段时,我全情投入,扮演将军的角色,把握住将军的内心活动,有感情地用朗读表現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带动学生的情绪思维,使他们也受感染,专心用情地以朗读“阐述”着军需处长牺牲后的感人画面: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一动不动地坐着;他身上落满了雪,但神态十分镇定、安详;在手的中指和食指间夹着被雪打灭的半截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单薄破旧的衣服紧贴在他的身上。教学时,我仿佛成了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里湿润了”,并“缓缓地举起了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被我的表现感动了。当我再用哽咽的声音问:“同学们,军需处长牺牲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同学们不再沉默了,他们有感情地读:“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紧接着,我推波助澜,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段,体会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最后,同学们读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此时,同学们坚定响亮地朗读震荡着整个教室,证明他们已体会到了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肃然起敬,从中受到了形象美、人格美的教育,激发了学生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愿望。
4.设定深度,激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卖火柴的小姑娘》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句话交代了小女孩悲惨的结局。教学时,教师问学生:“这句话为什么要两次说她死了,是否有点重复和罗嗦?”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的其它部分去想象。他们最初有些茫然,经过提示,他们理解到这样写不仅有强调作用,而且后半句特别点明死的时间和原因,更包含对比和暗示。于是学生指出了课文里写大年夜富人们生活的句子:“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美丽的圣诞树……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支……,许多幅美丽的画片……”然后他们归纳起来说:“小女孩就是在富人们正在温暖的屋子里欢度佳节的时候冻死的,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小女孩的死是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
1.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点明了思与学的密切联系。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战场,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首先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设疑、解疑,点燃思维的火花。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教师针对“到处是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质疑:“翠色怎么会流?怎么会流到天边云际去呢?”我就此问题设置思维热点,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带着上述问题抓住主线,感知课文,引导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一边读一边想,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一幅幅画面:“整个草原只见浓绿的草色连成一片而分不清界线,望不到边际,像绿色的海洋。”进而引导:“草原的绿色不会流动,但由于绿的鲜亮,微风吹来,绿草随风摆动,形成层层草浪,给人什么感觉?书中用了哪四个字?”学生回答:“翠色欲流。”教师又问:“好像绿色在流动。草原无边无际与蓝天相接,微风吹来,草浪起伏,轻柔地向远处延伸,你会看到什么?”学生答:“看到草浪轻轻流入云际。”教师小结:“作者仅以12个字写出草原的美。”让学生体会意境,这就是要紧的地方,不能只顾表层。打擦边球,教师找准了发展语言、发展思维的结合点,一点点地引导,从而奠定了课堂教学的基础。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要帮助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能力,开启思维闸门,深化思维过程,并内化为学习动机。寓言《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体裁相同,情节相似,文章结构类同。在学第一篇寓言时,我让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①抓关键问题解决;②读议词句促理解;③联系实际知理,运用三步法,知识迁移。学第二篇寓言时,学生就可以自己阅读体味,揣摩词句,适时反馈,展示思维过程,从而“求大同,存小异”地学会了这两篇寓言。课后,我帮助学生以此类推,举一反三,总结其它寓言的学法,形成自学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尤其讲究教师真情实感的传送,教师富于感情地朗读能架起作者心灵与学生情感的桥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波澜。因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读的优势,以读为主旋律,融声音、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作用于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良好课堂情感效应,使师生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精神交流,使情感共鸣,达到思想情操的提升,使学生受到人格美的洗礼。
我在教《丰碑》时,感触甚深。《丰碑》记叙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牺牲在冰雪严寒中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教学时,我先通过录像,让学生目睹红军万里长征的艰难险阻,让学生了解“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欲断肠,红军都是钢铁汉……”的悲壮场面,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当教到第三段时,我全情投入,扮演将军的角色,把握住将军的内心活动,有感情地用朗读表現将军的语言、神态变化,带动学生的情绪思维,使他们也受感染,专心用情地以朗读“阐述”着军需处长牺牲后的感人画面:一个冻僵的老战士,倚靠光秃秃的树干,一动不动地坐着;他身上落满了雪,但神态十分镇定、安详;在手的中指和食指间夹着被雪打灭的半截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单薄破旧的衣服紧贴在他的身上。教学时,我仿佛成了将军,“久久地站在雪地里”,“眼里湿润了”,并“缓缓地举起了右手”,向“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都被我的表现感动了。当我再用哽咽的声音问:“同学们,军需处长牺牲了,他给我们留下了什么?你们从哪里知道的?”同学们不再沉默了,他们有感情地读:“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紧接着,我推波助澜,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最后一段,体会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最后,同学们读到:“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此时,同学们坚定响亮地朗读震荡着整个教室,证明他们已体会到了课文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肃然起敬,从中受到了形象美、人格美的教育,激发了学生追求崇高人生理想的愿望。
4.设定深度,激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一定难度但通过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也能激发起学生思维的兴趣。《卖火柴的小姑娘》中有这样一段话:“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这句话交代了小女孩悲惨的结局。教学时,教师问学生:“这句话为什么要两次说她死了,是否有点重复和罗嗦?”要求学生联系课文的其它部分去想象。他们最初有些茫然,经过提示,他们理解到这样写不仅有强调作用,而且后半句特别点明死的时间和原因,更包含对比和暗示。于是学生指出了课文里写大年夜富人们生活的句子:“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美丽的圣诞树……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支……,许多幅美丽的画片……”然后他们归纳起来说:“小女孩就是在富人们正在温暖的屋子里欢度佳节的时候冻死的,这是多么鲜明的对照。”这样,学生很自然地认识到小女孩的死是吃人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