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职业教育法律基础课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对增强教育实效性大有裨益: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分析探讨案例为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的,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以拓展思维空间为途径,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职业教育 法律基础课 案例教学 实践技能
法律基础课是职业教育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提高法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指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计划的要求,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精选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重在启迪学生在观念的碰撞中理清思绪、独立判断、作出自主的选择,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找到答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简单视为“老师灌、学生装”,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老师精心挑选案例至关重要。选取新近发生的、最好是学生知悉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的吸引力。精选新颖趣味的案例,可以将法律基础理论融于日常事件中,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为了增强学生对案例的感性直观,案例的呈现可以灵活采取多种方式:运用文字案例具体描绘案例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呈现案例;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学生自己表演案例等等。作为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考核内容和方法较之传统大相径庭。法律基础课教学不是为了传授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要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考核目的在于积极推动学生对法律原理、原则、规则的理解和运用。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很多参与讨论、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考核成绩就应该结合平时讨论表现与课终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而平时讨论表现应占相当分量。
从精选案例、呈现案例,到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再到老师总结评述,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中,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探究者。学生要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或者辩论等环节中发挥主动性,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学生须运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法律基础课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
2.以分析探讨案例为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概念和原理,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老师课后布置一定量的练习,课终通过一次性考试来检验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程度,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考前背书、考后丢书,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学习效率不高,而且压抑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远远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的多少,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如何解决学生学习的情感障碍,增强老师上课的吸引力,一直是法律教学研究和关注的问题。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以分析探讨案例为主要形式,能有效推动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一方面,通过开展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达到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的,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从生动有趣的具体案例中推演出结论,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正是这种对案例的思考、讨论和评析,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对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理论大有裨益。
分析探讨案例主要取决于老师的严密组织和有效管理。①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辩论到结论,弄清案件事实的是非曲折,学会正确适用法律规范。②引导学生注重推理过程。所谓推理,既包括事实的推理,也包括法律适用的推理。案件的处理结论应当是缜密推理的结果,也只有通过缜密推理所导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③培养学生把握案例关键点的能力。在分析探讨案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学会综合运用法律规则思考问题。在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中,以分析探讨案例为形式所营造的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与过去沉闷乏味的说教形成鲜明对比。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能真切感受所学法律知识的实际效用,从而积极吸收和掌握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的,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因而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塑造。案例教学重在营造逼真的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工作岗位面临的实际问题,进入特定事件的角色,自主地分析案例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思考、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实现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化,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不离开教室的情况下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模拟法庭就是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一方式是由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材料,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审判长、审判员、原告、被告、第三人、证人等,按照人民法院开庭的完整程序进行模拟操练。模拟法庭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测试,在审判实践中学生能将法律基础理论综合运用于实践。
在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案例材料,独立思考,调动自己的学识和才智,对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一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案例的讨论,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解決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进行课堂辩论,这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十分有益。另外,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编写发言提纲、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有效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画龙点睛地讲授,不是包办学生的一切,不是给他们留下圆满的句号,而总是留有一定的空间以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为胜任未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以拓展思维空间为途径,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和积极创新。比如说,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对问题系统的阐述,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总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起来的,而案例教学恰恰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因此,案例教学无疑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能够满足培养创新思维的要求。案例教学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中平铺直叙地灌输知识的方法,以案例为核心,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行性答案的探讨,发展创新思维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很多法律概念、术语比较抽象和枯燥,通过案例教学能增加学生对法律的感知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法律理论和法律规定。在选取案例时,老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个案例贯穿多个知识点,实现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从大量的事实材料中仔细鉴别,把握案件核心,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案例教学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深刻的启发性、较强的综合性、充分的自主性和突出的实践性,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通过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法律案例引入课堂,创设有挑战性智力问题的情境,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智力活动丰富多样。创新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一种和谐而开明的舆论氛围和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环境时,要对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表示赞赏,允许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思路和步骤去寻找答案,老师决不横加干涉或设置条条框框加以约束,而是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见解。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始终贯穿了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综合运用,这必将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重在描述真实情景,要求学生围绕案例分析和探讨法律问题。这一过程主要不是老师讲授,而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和对话。案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职业教育 法律基础课 案例教学 实践技能
法律基础课是职业教育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学生知法、守法、用法,提高法律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是指老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计划的要求,按照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通过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精选案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重在启迪学生在观念的碰撞中理清思绪、独立判断、作出自主的选择,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找到答案,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出现,能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角,而不是把教学简单视为“老师灌、学生装”,把学生仅仅看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老师精心挑选案例至关重要。选取新近发生的、最好是学生知悉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加课程的吸引力。精选新颖趣味的案例,可以将法律基础理论融于日常事件中,做到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统一。为了增强学生对案例的感性直观,案例的呈现可以灵活采取多种方式:运用文字案例具体描绘案例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地呈现案例;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学生自己表演案例等等。作为一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的考核内容和方法较之传统大相径庭。法律基础课教学不是为了传授一成不变的真理,而是要训练学生的法律思维,考核目的在于积极推动学生对法律原理、原则、规则的理解和运用。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很多参与讨论、展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考核成绩就应该结合平时讨论表现与课终考试成绩综合评定,而平时讨论表现应占相当分量。
从精选案例、呈现案例,到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再到老师总结评述,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要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基础,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案例教学中,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合作者、探究者。学生要在阅读、分析案例和课堂讨论或者辩论等环节中发挥主动性,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接受知识与运用知识主动探索并举。学生须运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考、分析和研究。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在法律基础课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
2.以分析探讨案例为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的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老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解概念和原理,学生往往感到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老师课后布置一定量的练习,课终通过一次性考试来检验学生掌握法律基础知识的程度,其结果往往是学生考前背书、考后丢书,平时不学习,“临时抱佛脚”。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学习效率不高,而且压抑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远远不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共鸣的多少,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如何解决学生学习的情感障碍,增强老师上课的吸引力,一直是法律教学研究和关注的问题。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以分析探讨案例为主要形式,能有效推动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掌握法律知识。一方面,通过开展案例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达到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目的,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印象。另一方面,案例教学从生动有趣的具体案例中推演出结论,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正是这种对案例的思考、讨论和评析,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对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理论大有裨益。
分析探讨案例主要取决于老师的严密组织和有效管理。①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辩论到结论,弄清案件事实的是非曲折,学会正确适用法律规范。②引导学生注重推理过程。所谓推理,既包括事实的推理,也包括法律适用的推理。案件的处理结论应当是缜密推理的结果,也只有通过缜密推理所导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③培养学生把握案例关键点的能力。在分析探讨案例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学会综合运用法律规则思考问题。在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中,以分析探讨案例为形式所营造的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与过去沉闷乏味的说教形成鲜明对比。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能真切感受所学法律知识的实际效用,从而积极吸收和掌握知识,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3.以提高应用能力为目的,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为重点,因而特别强调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塑造。案例教学重在营造逼真的情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工作岗位面临的实际问题,进入特定事件的角色,自主地分析案例并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思考、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实现知识向能力、素质的转化,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不离开教室的情况下拓宽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经验。模拟法庭就是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这一方式是由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案例材料,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审判长、审判员、原告、被告、第三人、证人等,按照人民法院开庭的完整程序进行模拟操练。模拟法庭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测试,在审判实践中学生能将法律基础理论综合运用于实践。
在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案例材料,独立思考,调动自己的学识和才智,对案例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思考、探究、讨论作出正确的判断。这一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辨别是非能力、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案例的讨论,对案例中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解決问题的方案和措施,并进行课堂辩论,这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十分有益。另外,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编写发言提纲、撰写案例分析报告能有效提高文字表达能力。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画龙点睛地讲授,不是包办学生的一切,不是给他们留下圆满的句号,而总是留有一定的空间以启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实践技能,为胜任未来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4.以拓展思维空间为途径,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思考,从而创造出新事物的思维方法,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表现为善于独立思考和分析,不因循守旧,能主动探索和积极创新。比如说,独立地、创造性地掌握知识,对问题系统的阐述,提出有一定价值的新见解等,均可视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成果。创新思维总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发展起来的,而案例教学恰恰是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因此,案例教学无疑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能够满足培养创新思维的要求。案例教学一改传统教学模式中平铺直叙地灌输知识的方法,以案例为核心,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可行性答案的探讨,发展创新思维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很多法律概念、术语比较抽象和枯燥,通过案例教学能增加学生对法律的感知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法律理论和法律规定。在选取案例时,老师应有意识地通过一个案例贯穿多个知识点,实现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案例教学还要求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从大量的事实材料中仔细鉴别,把握案件核心,找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培养创新思维。
案例教学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深刻的启发性、较强的综合性、充分的自主性和突出的实践性,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通过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法律案例引入课堂,创设有挑战性智力问题的情境,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的智力活动丰富多样。创新是一种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需要一种和谐而开明的舆论氛围和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精神,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在给学生提供创造性环境时,要对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探究行为表示赞赏,允许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思路和步骤去寻找答案,老师决不横加干涉或设置条条框框加以约束,而是鼓励学生发表有个性的见解。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案例教学始终贯穿了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的综合运用,这必将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重在描述真实情景,要求学生围绕案例分析和探讨法律问题。这一过程主要不是老师讲授,而是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和对话。案例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向学生系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