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是一本在台湾现代文学界乃至整个海外华语文学圈都具有经典性质的作品。白先勇通过深入描写“台北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展现出一代漂泊者的文化乡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话语和怀旧语调的灵活而又准确的翻译,《台北人》的英译本恰当的展现了文化乡愁这一主题,同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个案。
关键词:白先勇;《台北人》;漂泊;归属
引言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主要创作于1964-1971年之间,共收14篇小说。在这些短篇小说中,白先勇对“台北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生动而细腻地展示了他们的痛苦、孤独与失落。在今昔荣辱、物是人非的变迁中,体现了漂泊者们深深的文化乡愁。《台北人》的英译本由作者白先勇和美国学者Patia Yasin翻译,恰当的展现了文化乡愁这一主题,透过英语发挥着强烈的文学感染力,也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个案。
1. 作者背景
“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白先勇在书的扉页如是说。作为台湾文学中独树一帜的作家,白先勇开创了台湾现代派小说潮流,被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中的奇才”。而白先勇曾经说过,他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中的痛楚变成文字。
白先勇出生于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时期,作为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的儿子,他十二岁时随父从大陆溃退到台湾,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变迁和父辈命运的变幻。青年时代,他流寓香港,留学美国,使他有了离乡背井的彷徨。定居海外后,他更是从自身经历中感受到了一代被放逐的中国人的复杂心境。白先勇曾说,“文学不能带来社会工业的进步或商业的繁荣,可是文学有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教育我们如何同情。”曲折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漂泊着的“台北人”的同情与共鸣,促使白先勇书写出了这些游离于大陆之外的中国人的文化乡愁。
同时,白先勇还是一位杰出的译者。白先勇的自译活动从他去美国爱荷华大学进入“作家工作室”开始,自译作品涉及到台北人系列作品和纽约客系列作品。从创作到翻译的过渡过程中,白先勇亲身经历了以“一个作者,两个文本”为主要特征的自译过程。他的辩证式自译理论既注重译者心理与语境重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注重修复语言历史性质的重复与修改,对翻译的语言问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 文化乡愁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白先勇把刘禹锡的《乌衣巷》置于卷首。这首诗传达着对世事变迁的伤感和对家园故土的愁绪,而《台北人》的每一篇作品中尤为渗入的情绪,正是浓浓的文化乡愁。
乡愁,是中国文学里的一个永恒主题。何谓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乡愁就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这种心情发生在一切离乡漂泊之人的身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它着重渲染被放逐之后的回归愿望,具有强烈的情感宣泄倾向。”而文化乡愁,则是一个更为深远的概念。它不再是简单的表达对家园故国的思恋,而是以独特的方式把乡愁积淀成一种文化理念,在情感深处标识出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超越家国之上的文化认同感。
受这种文化乡愁的影响,《台北人》中的每篇作品几乎都构成了一种充满愁绪的比照。《台北人》中,没有几个是土生土长的台北人,大部分是因政治剧变流落到台湾的大陆人。他们大多拥有美好的过去,但由于变迁,过去已经遥不可及。他们总是驻足今天,回望过去,身处台湾,遥望大陆。在他们的记忆中,属于家乡记忆的部位,总是荡漾着青春、志向、贞洁、奢华、诚实,而在失落家乡的部位则充斥着衰老、消沉、放荡、衰败、狡诈。白先勇寻找的是逝去已久的传统文化价值,在那里有民族的青春、历史的骄傲和人种的尊严。《台北人》中这种世纪性的文化乡愁气势夺人,涵义深厚,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3. 英译本中文化乡愁的再现
正如前文所述,《台北人》中的14篇短篇小说,由一个共同的主题—文化乡愁—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台北人》的英译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原作文化乡愁这一主题的恰当展现。总体来看,《台北人》的英译本注重将原作主题的再现与风格的传递有机结合,并且重视对原作语调的传递,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作的主题,传达了原作的精神。
3.1 对于人物话语的翻译
《台北人》中,每个人物都有他或她独有的说话方式。在英译本中,译者深入观察了汉语中习语的特点,采用美国方言和俚语进行翻译,以传达原作中人物话语的内涵。以《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为例:与《台北人》中绝大多数的悲剧性人物不同,金大班是一个喜剧性人物。她自视甚高,但会自嘲;她现实势力,但珍视过去;她热爱金钱,但对弱者慷慨。舞女生涯使她的言行流于粗俗,但她的喜剧性形象依然颇受读者喜爱。下面是文中节选的一段的英汉对比:
娘个冬采!金大班走进化妆室把手皮包豁啷一声摔倒了化妆台上,一屁股便坐在一面大化妆镜前,狠狠地啐了一口。好个没见过世面的赤佬!左一个夜巴黎,右一个夜巴黎。说起来不好听,百乐门里那间厕所只怕比夜巴黎的舞池还宽敞些呢,童得怀那副嘴脸在百乐门掏粪坑未必有他的份。(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Up his mother’s! She flung her bag down on the dressing table as she came in. Spitting out a curse,she parked her ass in front of the large mirror. What a cheap creep! Nuits de Paris,Nuits de Paris indeed! It may not sound polite,but even the john at the Paramount must have taken up more room than the Nuits de Paris dance floor! Why,with a mug like T’ung’s you couldn’t even have gotten a job scrubbing the toilets at the Paramount. (The Last Night of Taipan Chin,translated by Pai Hsien-yung &Patia Yasin) 这段对话是金大班内心的一段自白,不仅展示了她粗俗的语言风格,也体现了她的火爆个性。同时,这段话提示了主题,表现出今昔的强烈对比。作为一个曾在上海的顶级舞女,金大班怀念辉煌的过去,把如今的台北和曾经的上海进行对比。
原文中,金大班的话语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一些粗俗的词语如“赤佬”“粪坑”都暗示了她的社会背景和个性特征。译文中,译者为了保留金大班的话语特点,采用了非正式的词汇和俚语进行翻译。比如,“赤佬”一词是用以侮辱他人的上海方言,译者选取了具贬损意味的“creep”。此外,译者还选取了俚语词汇“john”翻译“厕所”,“mug”翻译“嘴脸”。这些词汇都充分暗示了金大班粗俗的语言风格。译文中,“Nuits de Paris,Nuits de Paris indeed! It may not sound polite…dance floor!”这两个感叹句的使用则抓住了金大班当时的情绪特征。通过对主人公话语特征生动形象的翻译,译文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3.2 对于怀旧语调的翻译
“翻译文学作品我觉得语调准确地掌握是第一件要事,语调语气不对,译文容易荒腔走板,原著的韵味,丧失殆尽。语调牵涉用字的轻重,句子的节奏、长短、结构,这些虽然都是修辞学的基本功,但也是最难捉摸的东西。”白先勇说。贯穿《台北人》的基调则是深深的文化乡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努力呈现出这一怀旧语调。
在翻译《思旧赋》时,译者采用了一种创新方式,即用美国南方方言来翻译两个老女仆的一段对话。值得注意的是,原作中作者并没有使用方言,所以译文并未采取方言替换的翻译方式。因此,《思旧赋》的译文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例子。
如题目所示,《思旧赋》弥漫着浓重的怀旧语调。故事中,一位已退休的高官身体孱弱,夫人已过世,小姐和有妇之夫私奔,少爷精神失常。只有昔日的仆人为他们流泪。通过仆人的对话,小说想传达的是对传统中华文化的感伤。因此,这段对话的语调应该是感伤、怀旧的。关于翻译中对美国南方方言的采用,白先勇曾解释,“例如《思旧赋》这篇小说,是以两个旧日官家老女佣的对话为主,我们最初是用普通英文,译出来调子完全不对。从前美国南方一些世家的主仆关系,跟中国旧社会里大家庭的组织有相似之处,重人情讲义气,这两种文化有些地方是可以相通的。”下面是文中节选的一段的英汉对比:
“老妹子”,罗伯娘走出去,一把便搀住了顺恩嫂细瘦的膀子,扶住她往门内厨房中引去,“我的左眼皮跳了一天,原来却应在你身上!”(白先勇,《思旧赋》)
“Why,if it isn’t Old Sis Shun-en!”,the minute Mamma Lo reached Nanny Shun-en,she caught her by her thin,feeble arm and supported her into the kitchen. “My left eyelid’s been jumping the whole day long,well now who would’ve dreamt it was an account of you!” (Ode to Bygone Days,translated by Pai Hsien-yung )
译文中,“Mamma”和“Old Sis”是美国南方方言中典型的常用词语。“Mamma”会使人联想起美国南方的黑人女仆,缺少修养,体型肥胖。原作中,“罗伯娘的身躯有顺恩嫂一倍那么庞大…她踏着八字脚,走一步,大肚子便颠几下,那块长围裙也跟着很有节奏的波动起来”,这种形象与原作中“罗伯娘”的形象不谋而合。“Old Sis”则是表示亲近的欢迎方式,与原作中“老妹子”表达的关系很贴近。原作中,“我的左眼皮跳了一天,原来却应在你身上!”体现了罗伯娘的迷信。译文“My left eyelid’s been jumping the whole day long,well now who would’ve dreamt it was an account of you!”,会使西方读者很容易联想到美国南方的黑人女仆,她们信奉非洲的祖先,也是一种迷信的表现。这再次体现出美国南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合部分,以及译者创新灵活的翻译方式。
4. 结语
作为当代中国小说的经典,《台北人》中的文化乡愁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原作中的文化乡愁主要通过人物话语和怀旧语调这两个文体特征得以展现。《台北人》英译本充分地再现了原作中文体特征所呈现的主题意义和艺术价值,使得文化乡愁的主题透过英语发挥着强烈的感染力。总体来看,《台北人》的英译本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作中的文化乡愁这一主题,传达了原作的精神,为华文文学的翻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白先勇.台北人[ M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Pai Hsien-yung,Taipei People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ition)[ Z ].trans. Pai Hsien-yung and Patia Yasi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0.
[3] 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 M ]. 台北: 台北尔雅出版社,1976.
[4] 董书存.迁移者的悲歌—评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 J ].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
[5] 杨青.裸露的根—白先勇《台北人》中的“大陆情结”[ J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
[6] 白先勇.翻译苦翻译乐—《台北人》中英对照本的来龙去脉[ N ]. 联合报,2000.
[7] 陈吉荣,夏廷德.从白先勇辩证式自译看摄入性改写翻译理论[ J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作者单位: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
关键词:白先勇;《台北人》;漂泊;归属
引言
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主要创作于1964-1971年之间,共收14篇小说。在这些短篇小说中,白先勇对“台北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生动而细腻地展示了他们的痛苦、孤独与失落。在今昔荣辱、物是人非的变迁中,体现了漂泊者们深深的文化乡愁。《台北人》的英译本由作者白先勇和美国学者Patia Yasin翻译,恰当的展现了文化乡愁这一主题,透过英语发挥着强烈的文学感染力,也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个案。
1. 作者背景
“纪念先父母以及他们那个忧患重重的时代”,白先勇在书的扉页如是说。作为台湾文学中独树一帜的作家,白先勇开创了台湾现代派小说潮流,被誉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中的奇才”。而白先勇曾经说过,他之所以创作,是希望把人类心中的痛楚变成文字。
白先勇出生于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时期,作为国民党将领白崇禧的儿子,他十二岁时随父从大陆溃退到台湾,亲眼目睹了历史的变迁和父辈命运的变幻。青年时代,他流寓香港,留学美国,使他有了离乡背井的彷徨。定居海外后,他更是从自身经历中感受到了一代被放逐的中国人的复杂心境。白先勇曾说,“文学不能带来社会工业的进步或商业的繁荣,可是文学有个很重要的价值,就是教育我们如何同情。”曲折的个人经历以及对漂泊着的“台北人”的同情与共鸣,促使白先勇书写出了这些游离于大陆之外的中国人的文化乡愁。
同时,白先勇还是一位杰出的译者。白先勇的自译活动从他去美国爱荷华大学进入“作家工作室”开始,自译作品涉及到台北人系列作品和纽约客系列作品。从创作到翻译的过渡过程中,白先勇亲身经历了以“一个作者,两个文本”为主要特征的自译过程。他的辩证式自译理论既注重译者心理与语境重建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注重修复语言历史性质的重复与修改,对翻译的语言问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2. 文化乡愁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白先勇把刘禹锡的《乌衣巷》置于卷首。这首诗传达着对世事变迁的伤感和对家园故土的愁绪,而《台北人》的每一篇作品中尤为渗入的情绪,正是浓浓的文化乡愁。
乡愁,是中国文学里的一个永恒主题。何谓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乡愁就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这种心情发生在一切离乡漂泊之人的身上,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状态,它着重渲染被放逐之后的回归愿望,具有强烈的情感宣泄倾向。”而文化乡愁,则是一个更为深远的概念。它不再是简单的表达对家园故国的思恋,而是以独特的方式把乡愁积淀成一种文化理念,在情感深处标识出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超越家国之上的文化认同感。
受这种文化乡愁的影响,《台北人》中的每篇作品几乎都构成了一种充满愁绪的比照。《台北人》中,没有几个是土生土长的台北人,大部分是因政治剧变流落到台湾的大陆人。他们大多拥有美好的过去,但由于变迁,过去已经遥不可及。他们总是驻足今天,回望过去,身处台湾,遥望大陆。在他们的记忆中,属于家乡记忆的部位,总是荡漾着青春、志向、贞洁、奢华、诚实,而在失落家乡的部位则充斥着衰老、消沉、放荡、衰败、狡诈。白先勇寻找的是逝去已久的传统文化价值,在那里有民族的青春、历史的骄傲和人种的尊严。《台北人》中这种世纪性的文化乡愁气势夺人,涵义深厚,深深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3. 英译本中文化乡愁的再现
正如前文所述,《台北人》中的14篇短篇小说,由一个共同的主题—文化乡愁—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台北人》的英译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原作文化乡愁这一主题的恰当展现。总体来看,《台北人》的英译本注重将原作主题的再现与风格的传递有机结合,并且重视对原作语调的传递,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作的主题,传达了原作的精神。
3.1 对于人物话语的翻译
《台北人》中,每个人物都有他或她独有的说话方式。在英译本中,译者深入观察了汉语中习语的特点,采用美国方言和俚语进行翻译,以传达原作中人物话语的内涵。以《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为例:与《台北人》中绝大多数的悲剧性人物不同,金大班是一个喜剧性人物。她自视甚高,但会自嘲;她现实势力,但珍视过去;她热爱金钱,但对弱者慷慨。舞女生涯使她的言行流于粗俗,但她的喜剧性形象依然颇受读者喜爱。下面是文中节选的一段的英汉对比:
娘个冬采!金大班走进化妆室把手皮包豁啷一声摔倒了化妆台上,一屁股便坐在一面大化妆镜前,狠狠地啐了一口。好个没见过世面的赤佬!左一个夜巴黎,右一个夜巴黎。说起来不好听,百乐门里那间厕所只怕比夜巴黎的舞池还宽敞些呢,童得怀那副嘴脸在百乐门掏粪坑未必有他的份。(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Up his mother’s! She flung her bag down on the dressing table as she came in. Spitting out a curse,she parked her ass in front of the large mirror. What a cheap creep! Nuits de Paris,Nuits de Paris indeed! It may not sound polite,but even the john at the Paramount must have taken up more room than the Nuits de Paris dance floor! Why,with a mug like T’ung’s you couldn’t even have gotten a job scrubbing the toilets at the Paramount. (The Last Night of Taipan Chin,translated by Pai Hsien-yung &Patia Yasin) 这段对话是金大班内心的一段自白,不仅展示了她粗俗的语言风格,也体现了她的火爆个性。同时,这段话提示了主题,表现出今昔的强烈对比。作为一个曾在上海的顶级舞女,金大班怀念辉煌的过去,把如今的台北和曾经的上海进行对比。
原文中,金大班的话语特点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一些粗俗的词语如“赤佬”“粪坑”都暗示了她的社会背景和个性特征。译文中,译者为了保留金大班的话语特点,采用了非正式的词汇和俚语进行翻译。比如,“赤佬”一词是用以侮辱他人的上海方言,译者选取了具贬损意味的“creep”。此外,译者还选取了俚语词汇“john”翻译“厕所”,“mug”翻译“嘴脸”。这些词汇都充分暗示了金大班粗俗的语言风格。译文中,“Nuits de Paris,Nuits de Paris indeed! It may not sound polite…dance floor!”这两个感叹句的使用则抓住了金大班当时的情绪特征。通过对主人公话语特征生动形象的翻译,译文很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3.2 对于怀旧语调的翻译
“翻译文学作品我觉得语调准确地掌握是第一件要事,语调语气不对,译文容易荒腔走板,原著的韵味,丧失殆尽。语调牵涉用字的轻重,句子的节奏、长短、结构,这些虽然都是修辞学的基本功,但也是最难捉摸的东西。”白先勇说。贯穿《台北人》的基调则是深深的文化乡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努力呈现出这一怀旧语调。
在翻译《思旧赋》时,译者采用了一种创新方式,即用美国南方方言来翻译两个老女仆的一段对话。值得注意的是,原作中作者并没有使用方言,所以译文并未采取方言替换的翻译方式。因此,《思旧赋》的译文为我们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特殊的例子。
如题目所示,《思旧赋》弥漫着浓重的怀旧语调。故事中,一位已退休的高官身体孱弱,夫人已过世,小姐和有妇之夫私奔,少爷精神失常。只有昔日的仆人为他们流泪。通过仆人的对话,小说想传达的是对传统中华文化的感伤。因此,这段对话的语调应该是感伤、怀旧的。关于翻译中对美国南方方言的采用,白先勇曾解释,“例如《思旧赋》这篇小说,是以两个旧日官家老女佣的对话为主,我们最初是用普通英文,译出来调子完全不对。从前美国南方一些世家的主仆关系,跟中国旧社会里大家庭的组织有相似之处,重人情讲义气,这两种文化有些地方是可以相通的。”下面是文中节选的一段的英汉对比:
“老妹子”,罗伯娘走出去,一把便搀住了顺恩嫂细瘦的膀子,扶住她往门内厨房中引去,“我的左眼皮跳了一天,原来却应在你身上!”(白先勇,《思旧赋》)
“Why,if it isn’t Old Sis Shun-en!”,the minute Mamma Lo reached Nanny Shun-en,she caught her by her thin,feeble arm and supported her into the kitchen. “My left eyelid’s been jumping the whole day long,well now who would’ve dreamt it was an account of you!” (Ode to Bygone Days,translated by Pai Hsien-yung )
译文中,“Mamma”和“Old Sis”是美国南方方言中典型的常用词语。“Mamma”会使人联想起美国南方的黑人女仆,缺少修养,体型肥胖。原作中,“罗伯娘的身躯有顺恩嫂一倍那么庞大…她踏着八字脚,走一步,大肚子便颠几下,那块长围裙也跟着很有节奏的波动起来”,这种形象与原作中“罗伯娘”的形象不谋而合。“Old Sis”则是表示亲近的欢迎方式,与原作中“老妹子”表达的关系很贴近。原作中,“我的左眼皮跳了一天,原来却应在你身上!”体现了罗伯娘的迷信。译文“My left eyelid’s been jumping the whole day long,well now who would’ve dreamt it was an account of you!”,会使西方读者很容易联想到美国南方的黑人女仆,她们信奉非洲的祖先,也是一种迷信的表现。这再次体现出美国南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合部分,以及译者创新灵活的翻译方式。
4. 结语
作为当代中国小说的经典,《台北人》中的文化乡愁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原作中的文化乡愁主要通过人物话语和怀旧语调这两个文体特征得以展现。《台北人》英译本充分地再现了原作中文体特征所呈现的主题意义和艺术价值,使得文化乡愁的主题透过英语发挥着强烈的感染力。总体来看,《台北人》的英译本恰如其分地再现了原作中的文化乡愁这一主题,传达了原作的精神,为华文文学的翻译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白先勇.台北人[ M ].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 Pai Hsien-yung,Taipei People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Edition)[ Z ].trans. Pai Hsien-yung and Patia Yasin.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0.
[3] 欧阳子.王谢堂前的燕子[ M ]. 台北: 台北尔雅出版社,1976.
[4] 董书存.迁移者的悲歌—评白先勇的短篇小说集《台北人》[ J ].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
[5] 杨青.裸露的根—白先勇《台北人》中的“大陆情结”[ J ].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
[6] 白先勇.翻译苦翻译乐—《台北人》中英对照本的来龙去脉[ N ]. 联合报,2000.
[7] 陈吉荣,夏廷德.从白先勇辩证式自译看摄入性改写翻译理论[ J ].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作者单位: 天津工业大学, 天津 300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