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遗失的第六感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yanjing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有五種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生活中许多人都相信人类身上还有一种神秘的第六感,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平常难以察觉到的信息,例如可以预见未来可能会发生的灾难、用极其敏锐的嗅觉追踪气味、靠地球磁场来指引方向等。那么,“第六感”到底存不存在?如果存在,一般人为什么都意识不到?科学家至今不能给我们确切的回答。
   一些科学家相信,“第六感”就是人类对地球磁场的感应,这种感应直到今天还深藏于我们人类体内。
   大自然中有些动物可以依靠本能自动找准方向,仿佛身体里就有一个“指南针”,当然这得多亏了地球磁场的帮助,例如跟随季节迁徙的北美洲帝王蝶,在每年的10月底到来年的3月初,帝王蝶都会从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南部穿越4500多千米来到温暖的墨西哥中部越冬繁衍,成千上万只帝王蝶聚集在一起飞向蓝天,翅膀在阳光下折射出漂亮的橘红色,吸引无数游人驻足参观;海龟是一种洄游生物,每年成年海龟会在繁育期选择洄游到出生地进行繁殖,然后再返回到自己遥远的栖息地;另外还有离家采蜜的蜜蜂、会定位飞行的信鸽以及巨大的鲸类都被证明确实有磁感并能做出相应反应。
   磁感是一种古老复杂的生理机制,能够帮助动物们判断磁场方向、磁场强度和磁倾角,其中的运作原理至今仍是一个谜。科学家们猜测有可能是磁场触发了细胞中一种蛋白质名为隐花色素的量子反应,也有可能是有一种受体细胞里被称为磁铁矿的磁性铁矿物起了作用。但以上哪种说法都不能取得科学家的一致认同。
   那么,人类身体内是否有磁感应机制呢?科学家证实,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来自海洋中的鱼类,那些鱼类都拥有第六感:探测水下电场的能力。这种电感能力让人类的海洋祖先能够在水下捕捉活的猎物。在捕食的时候,比如说更小的鱼类游动或者摆动它们的鱼鳃的时候就会导致周围电场的变化,这样捕食者就能够探测到它们。
   当我们遥远的祖先在数千年前离开水的时候,他们进化出了其它打猎的方式,因此这种探测水下电场的本能就随着时间而逐渐失去。然而某些哺乳动物,比如说海豚和半水栖的鸭嘴兽后来各自进化出了改进的神经末梢,为它们提供了探测水下电场的独有方式。但是其它的海洋居民比如说刀鱼和象鼻鱼各自进化出一种名为“电子器官”的结构,它们借助这种器官形成电场,这样它们可以使用这种电场进行水下的通信、交配选择和定位等。
   那么,这样的第六感是否仍然还隐藏在人类身体的某个角落呢?人类的某些预感或者心灵感应是否就是这种隐藏的第六感被唤醒了呢?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基尔希温克教授相信我们可能拥有和鸟类一样的第六感官来探测到地球的磁场,我们只是忘记了怎么去利用它而已。在加州理工学院,基尔希温克设计了一个法拉第笼,让24名志愿者坐在完全黑暗的笼子当中并且为他们连接上了脑波探测仪,以便能分析他们的大脑活动,然后向志愿者们提供和地球同样强度的旋转磁场。当磁场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志愿者大脑中的α波下降——这是大脑活动的信号,脑电图检测器还捕捉到了志愿者的神经反应有轻微的延长,这就说明我们能够在潜意识当中感觉到它。
   尽管后续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但是他坚信我们和地球的联系比我们想象中的更紧密,我们能够通过第六感来感知地球的磁场,同时这也是人类进化史的一部分,磁感应可能是我们最原始的感觉。
其他文献
这个故事是我从一位姓王的老司机哪里听来的。他跑了20多年车,路上经历过不少奇事,以后还会讲到他的故事。  听老王讲,那是2000年的事了。有一次,老王拉了一車服装从乌鲁木齐到阿克苏,由于老板催着要货,老王不得不连夜赶路,但是天有不测,半路上老王的卡车出了故障,待老王修完车,已经是晚上11点了。老王没有吃晚饭,肚子非常饿,于是想赶到新和(阿克苏下一个县)去吃点东西。老王开了半个多小时,突然看见路边微
有人说,深海里生物的长相跟水深有关,距离海面越深,相貌越丑陋,因为太黑所以不用看长相。这种说法可靠吗?对于深海生物,其实有许多你不知道的秘密,下面小编带你来揭晓。  身怀绝技才能获得食物   深海中大多數是海盆、海山环境,而这样的环境中生物相对稀少,因此有人将深海称为“海洋中的沙漠”,这里的动物虽然个体比较少,但种类却不少。   由于可获取的食物来源有限,所以能够在深海生活的动物大都身怀绝技,
2019年10月29日,100岁的罗梅·戴维斯乘坐一辆豪华轿车抵达她工作的超市,同事們向她抛洒彩纸。铜管乐队奏乐欢迎她,她跳起舞来,然后穿过气球拱门走进超市。罗梅被搀扶到一张装饰华丽的椅子上,员工们聚集起来,背景墙上写着“庆祝罗梅·戴维斯100周岁,干杯!”她收到了一个三层的生日蛋糕和礼物,其中包括一年的超市免费日用百货。罗梅说:“我爱你们所有人,我很惊喜。”她没有退休的迹象,目前仍然每周工作5天
1977年 生于福建省宁德  2000年 毕业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   雕塑系 现居厦门    我们与天空  We and the Sky   ⊙童焱 by Tong Yan  苦难历练人生,愤怒成就诗人。  生活和艺术永远都是一对形影相吊的伙伴,艺术家离开了生活的体验,他们的作品就会缺乏感情的质量,生活没了艺术的升华,就会变成一片沼泽。  这几十件作品是一个系列,龚栋给他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做“
上午还是艳阳高照,傍晚下班时雨却瓢泼而至。同事们撑着伞三三两两地走了。偌大的办公室只剩下吴光胜一人。他骑摩托车,没有雨衣他走不了。  吴光胜批改完一批学生作业,屋外的秋雨仍势头不减,这个时候,吴光胜想到了刘玲。  刘玲和他年龄相仿,都是前年来到这所学校上班的。校长夏定远说给吴光胜委以重任,连续两年让他执教高三,还带了一个班,做班主任。  刘玲的嗓子和她人一样美,普通话说得又标准,被分到了学校团委主
“黑色星期五”迷信  2011年5月13日,是一个被西方人认为不吉利的日子——“黑色星期五”,也是这一年中唯一的一个“黑色星期五”,而在2009年则有三个“黑色星期五”,属于自罗马天主教教皇格雷戈里十三世于1582年倡导使用格列高利历(即公历)以来,在一年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年份。  “黑色星期五”源自于西方的宗教信仰与迷信:耶稣基督死在星期五,而“13”则是个不祥的数字,两者都代表着坏运气,两者的结
编者按:伴随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当代艺术作品的收藏市场正在悄然升温。为此本刊特辟出“收藏”专栏,目的在于发挥专业媒体的优势,为国内外艺术家、画廊和艺术品代理机构搭建作品展示平台。  本期推出的是著名雕塑家魏小明先生的专版和美藉雕塑家吴信坤先生谈艺术市场的文章,以飨读者。      在微微扬沙却春意正浓的四月北京,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大厅里,有幸一睹魏小明近十年来的部分雕塑作品,它们大多是以人和人体
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木雕艺术专业委员会和浙江东阳世界贸易城联合举办的“中国木雕创作大奖赛”于10月26日落下帷幕。  此前,由《雕塑》杂志社社长范伟民、《美术报》社副社长高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陆光正等专业人士领衔的评审团从来自全国各地的1593件作品中评出了65个奖项。其中浙江的俞田、郑剑夫、郑宝根、叶高华、郑松强、郑忠南、黄小明、王向东、姚正华、吴初伟,福建的黄文寿,叶前荣,四川的李先海,河北的徐
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表面的温度升高了大约0.5℃。这听起来似乎并不多,但是美国环保局的资料表明,在过去的100年里,海平面已经上升了15厘米~20厘米。  美国气候学家詹姆斯·汉森说:“南极洲的西部冰原很难在21世纪幸免于难,这意味着21世纪海平面将至少上升1米~2米左右。如果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达到5.5(目前是3.85),地球将变成无冰的世界,海平面将上升80米,地球上的很多地方会成为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