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粉对嵌锁密实混凝土温度收缩的影响及其微观机理分析

来源 :中外公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enx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嵌锁密实水泥混凝土为基础,探讨了橡胶粉掺量及表面改性对混凝土温度收缩的影响机制。同时借助SEM微观测试方法,对橡胶粉嵌锁密实混凝土微观界面结构进行研究,分析胶粉对混凝土温缩性能的改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合适掺量的未改性胶粉提高了混凝土的温缩性能;经改性后的胶粉具有较好的吸水性,进一步提高了混凝土的温缩性能;未改性胶粉的掺入使得胶粉-水泥石界面结构较为薄弱,出现孔洞,而改性胶粉混凝土中胶粉-水泥石界面结构较为致密。 Based on embedded concret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rubber powder content and surface modification on concrete temperature shrinkage was discussed. At the same time, with microscopic test method of SEM, the microscopic interfacial structure of rubber powder lock-in compact concrete was studied, and the improvement mechanism of rubber powder on concrete temperature-shrinkability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er amount of unmodified rubber powder can improve the concrete’s thermal shrinkage property; the modified rubber powder has better water absorbability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concrete’s thermal shrinkage performance; the unmodified rubber powder Adulteration makes the cement-cement interface structure is weak, holes appear, while the modified cement-concrete powder cement - cement interface structure is more dense.
其他文献
2007年4月27—29日,由《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编辑部主办的“全国人文社科期刊评价体系学术研讨会”在该校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的目的是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期刊评价的
利用甘肃省12个地级市2010-2016年的面板数据,运用GMM差分法对甘肃省内的人均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数量、城市人口数量、财政支出、人均道路面
稻谷在高大平房仓储存期间,通过采取不同部位定点跟踪测定稻谷的发芽率,探索发芽率的变化规律,研究影响稻谷发芽率变化的因子,进而采用科学合理的措施,对于延缓稻谷的品质陈化,具有
著名语文学家吕叔湘先生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语文教育中”高效低耗“的现象:“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个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大多数不
目的建立多巴对映异构体的柱前衍生化拆分分析方法.方法:采用柱前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以氯甲酸乙酯为酰化剂,L-丙氨酸-β-萘胺(L-Ala-β-NA)为柱前衍生化试剂,在室温反应2
采用斑马鱼研究铅和铬共存的联合毒性。二价铅对斑马鱼的24h、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71、155和146mg/l,六价铬对斑马鱼的24h、48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12、67和50mg/l。在浓度1∶1的情况下,铅和铬共存对斑马鱼24h、48h和
关于动态能力定义与本质的争论愈演愈烈。为澄清当前争论与质疑,本研究从理论基础、概念内涵、维度结构、识别测量等方面对"动态能力到底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剖
各级人民法院和法院工作人员应切实强化责任意识、保障意识和宣传意识,确保在线诉讼快速推行、落地生根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
报纸
通过对中国知网收录的CSSCI检索源期刊中关于能源经济学科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后发现,从2003-2012十年期间能源经济学科的研究论文快速增长,特别是清洁能源研究已经成为能源经
期刊
近年来,随着港口经济的迅猛发展,港口腹地集疏运体系日趋规模化.与此同时,相关集疏运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愈发凸显.基于环境友好和资源集约的双重生态责任,在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