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向宋词艺术境界的引申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dlily_8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宋代词人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为例,对其加以分析阐述,间接指出宋词艺术境界的感悟方法。
  关键词:宋词;艺术境界;教学方法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宋代词人辛弃疾所著的这首《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字数不多,但是写景则宛在目前,写情则纤毫毕见,实是一首难得的佳作。但现在很多人却未能真实领会词中意境,这种情况在很多古典诗词作品的教学过程中都出现过,需要教师认真加以对待。
  一、古典诗词鉴赏的弊病
  教师和学生鉴赏古典诗歌(包括宋词在内)时,大多存在两种不好的倾向:第一种倾向是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第二种倾向是强调作品的艺术高度。两种倾向都容易造成对作品的误解。政治性倾向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诗经》第一篇:“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原本非常通俗易懂的文字,硬生生被解释为“后妃之德”的表现。而艺术性倾向的危害更加严重,特别是从高考试题中增加了诗词鉴赏的内容以后,相关的评论和赏析文章与日俱增。这暴露出一些问题:有些学者一直置身于书山学海之中,只知引经据典而不知生活渊源,只知形式技巧而轻视内容主旨,这是不依生活的问题;在鉴赏过程中形式技巧方面下太多功夫,片面地以为这就是全部的艺术,于是寻章摘句,只关注其中一个小点,挂一漏万,不及其余,认偏见为真理,这是过度解读的问题。
  应该说,包括宋词在内的古典诗词是从生活中来的,所要表达的是作者独特的思想情感,因此只有一边观书本、一边品生活,才是合理化的鉴赏之道,否则必然落人误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均要注意评析时如果只抓住形式而忘了源于真实的意境,那么臆断的想法便可能乘虚而入,从而产生幻觉,虽然同样很有情趣,但是所理解的毕竟不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
  二、对“明月别枝惊鹊”的引申思考
  在《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一词中,涉及到了“明月”一词,这个词汇也成为整首作品的关键。“明月”通常所指为满月,满月出现于农历的十五或者十六日,而作者作此词的时间,则可以通过蝉鸣与蛙叫、稻花等词汇分析出来,在江西一带,此时当为盛夏七八月。盛夏七八月时的夜半,按照常理应当是明月当空的状态,作者笔下的明月为什么会提前落下去呢?如果理解成为“惊鹊”故意这样做,那么就不是写实的作品了,而变成童话作品了。比如有学者指出:“乌鹊对光线有灵敏的感受,发生日蚀时便会惊动而起,月落时同样会是这样。”这就未免过于牵强,日蚀属于极偶然的现象,拿来对比月落这种常见现象,是不科学的。在现实生活里,基本不会发生月落鹊飞的景象,月落和鹊飞之间的必然联系是不存在的。实际上“鹊”之惊飞有其原因,只有依从客观实际,才有可能从中得到科学的结论。
  北宋苏轼曾经创作了“月明惊鹊未安枝”的句子,也写过“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的句子。其中后一句如果不是作者苏轼说明了“闻人声”的原因,是不是也会被后世读者强解为月光明亮使栖鹘惊起呢?那样就很荒谬了。我们要知道,宋词不比散文,它的概括性较强,不可能所有的事物都一一写明白,所以文章具有极强的跳跃性。如果所要摹写的事物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原因,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其中真相是需要读者细致思考的。比如“明月别枝惊鹊”既需要放到整首词中进行分析:作者置身于明月之中,深夜行走,听到鹊叫,而鹊亦感知到人的干扰,与此同时,清风吹動、骤雨忽临,都会造成惊鹊的结果出现,这种整体上的认知比单单强调“月落”更加合理自然。就像蛙叫,同样是受到“七八点雨山前”的影响,盛夏苦热,骤雨将至,青蛙骚动不安,不停地呜叫,这是多么自然的意象啊。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面对这种看似反常实则正常的现象极感兴趣,于是诗兴勃发,遂以近乎白描与写意的创作方法,从雨前明月写到稻花香浓,再写到山雨欲来,是一幅整体的图景,恰恰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样,情景交融、韵味盎然。而所有不依生活的解读,都破坏了这种意境,带领学习者走向了纯文本知识的误区。
  三、谁在“稻花香里说丰年”
  著名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曾经对本词作出评价:“全篇八句话里面,前六句均是写景,后两句才知道是有人夜行。”这种说法是有待商榷的,可以说其中所隐含的即是朱先生对本词的过度解读问题。这是因为“稻花香里说丰年”一句在八句中的第三位置,如果不是指出有人夜行,那么按照朱先生的意思,“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主语应该是青蛙了,这样的理解,表面上看起来意境盎然、充满趣味,实则有曲解之嫌。按照常理,蛙声同丰年之间的因果联系并不紧密,用“蛙声”来说丰年,原因何在?其听者为谁?这些都是问题。这种诠释方法脱离了本词的纪实之本。很多优秀的宋词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注重真情实感的抒发。就如本词,原标题有“夜行黄沙道中”的注解,指明了本词的创作缘由,作者辞官之后,夜行于江西上饶黄沙岭上,眼见明月、清风、别枝、惊鹊等景色,耳听蝉鸣与蛙声、嗅到稻花香气,其心情应当是喜悦而放松的。其眼所见、鼻所嗅、品所说,应当是一气呵成的,而不是最后突然而至的,因此说本词主角皆为作者本人,其感受是统一而直观的,说丰年的并非是蛙,而是作者本人。本是质朴天成的一篇佳作,过度解读实在没有必要。
  辛弃疾词作《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将夏夜乡村视为独特的景色表现背景,利用天气的客观变化、作者行踪的主观叙述,让主、客相融,自然风光同心理感受融为一处,使词作满溢着动态化美感、散发出芬芳的生活气息。其细致的观察力、生动的表现力皆是后人学习的典范。无论是教者还是学者,都应以文字为引导、以生活为根基,进行理性的判断、感性的思考。
其他文献
在重庆市巴南区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温暖的灯光下,一张“巴县留法勤工俭学分会预备学校赴法学生代表名单”静静地躺在展示柜里。  百年时光飞逝,这个巴南区档案馆的镇馆之宝,仍然留存着邓小平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迈出救亡图存步伐时的真实温度。  档案资料卷帙浩繁,这份名单能重见天日绝非偶然,而最大的功劳要归于四川省巴县档案馆(今重庆市巴南区档案馆)原馆长刘后昆,一位在党66年的老党员。  拓荒牛:不辱使
摘要:作文评价与升格,可尝试由学生自主完成。自主评改可遵循以下五个步骤:示范评、 自评、 组评、 师评、 家长评。自主评改应遵循以下七个要领:科学分层分组并灵活改组、 教好方法、及时评改、注重升格过程、完善成长袋、提倡多次评改重视发展性评价和榜样激励。  关键词:作文评价;自主评改;五步骤;七要领  新课标强调:“要减少对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个性、创意的表达、评改,逐步养成修改文章的好习惯。”教
70年风雨兼程,70年乡村巨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农村的容貌有了大变样,比如身边的村广播站。  关于上个世纪80年代,我脑海中最美好的回忆,是当时竖立于池塘边上的那个大喇叭。  那个年代,广播是我们贫穷的乡村里唯一传递信息的工具,这种信息从乡政府广播站发出,再传输到各个村落。  当时因经济落后,为了节省成本,各村就选择位置较高、人群集中的地方,用一根水泥杆竖立起一个高音喇叭,方便传
摘要:拟对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作文试题亮点及考场作文亮点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学生考场作文中出现的概念不清、审题不准等问题,对今后作文教学提出紧跟时代训练思辨、提升思维强调应用等建议,以期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2019年高考;作文;述评  一、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及考场作文亮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于涵到湖南省高考语文评卷现场调研发现,2019年高考作文命题有诸多亮点:一是
摘要:流徙是传统士人个人生活中具有较强相似性的文化景观。从人之常情的角度讲,这样相似的生活遭遇必然引起文化心理、情感心态的同向变化。这些相似的心理情感变化又会在诗人的创作中渗入文字,形成情感表达的类型化倾向。从宏观上把握羁旅诗的这种抒情维度,对于微观层面的作品个案的理解无疑是有益的。  关键词:流徙宿命;情感类型;抒情维度  羁旅诗,又称纪行诗、行旅诗,是诗人因由种种而身在旅途,客居异乡,借以表达
摘要:语文作为中考必考科目其地位不言而喻,但由于语文的学习范围广,学生复习时很难将所有知识点都兼顾到,因此中考语文学科想得高分并不容易。学生要想提高语文成绩,首先要搞清中考语文的命题特点,然后“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进行查漏补缺。擬以连云港市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为例,从考查内容、命题方式、得分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提高学生中考语文复习效率。  关键词:中考语文;命题特点;思;析;悟  一、“思”—
【摘 要】 文章使用一部电视连续剧——“疑犯追踪”的情节来与当前监控水平进行比较。在分析“疑犯追踪”情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美国情报部门的信息处理,并就COSO框架与其对企业的具体限制进行必要的分析。在探讨了美国民众监控的现有水平问题之后,论述了有关企业界和会计界的技术状况及其影响,并进行展望。  【关键词】 疑犯追踪; 信息系统; COSO框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也许是受舞蹈演员母亲的影响,当红影视明星杜淳小的时候就对舞蹈显示了超人的天赋。11岁时,他考入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附中舞蹈系;1999年,他又顺利考上北京电影学院;2003年,也就是在大学毕业前夕,他应邀参加了由胡玫导演执导的大戏《汉武大帝》的拍摄,并且在剧中有出人意料的表现。  自《汉武大帝》播出后,许多人向杜淳表示祝贺。后来连著名导演吴子牛也为杜淳感到自豪,而且希望他能出演由他执导的电影。从小就
A    很多事情以后回想起来,都会觉得是那么不可思议。  那天吴迪下班以后,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回家,而是去了市中心的图书城。  从图书城出来,天还很亮,亮得让人完全无法感觉时间已经是傍晚了。他走到公交站台,等车,上车,坐下,脑子里开始盘算起晚上需要做的事情。  这是一个很宁静的傍晚,公交车里也很安静,吴迪有些昏昏欲睡。他斜倚在座位上,百无聊赖地浏览着窗外流动的行人和建筑。  车在一个路口处停下
■  杜灿是我上初中后认识的第一个同学,那天见面的情形真可谓“狭路相逢”:当他炮弹一样向我“飞”过来时,我来不及躲闪,被他严严实实地撞倒在地。  带我来报名的爸爸见状,忙跑过来扶起我,嘴里不满地质问他:“干什么呀?你这孩子,怎么不长眼呢?你没注意到他的脚不方便吗?还撞他!”爸爸拍着我身上的尘土,一脸怜惜。“对不起!叔叔,我不是故意的。”他爬起来后,诚惶诚恐地望着我,两手紧张地绞在一起。我看了他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