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为谋求生财之道,将子女交给父母或他人照顾,自己远走他乡,于是出现了一大批离开父母跟随爷爷奶奶或他人生活,甚至独立生活,依然就读于农村小学的孩子,这些孩子被称之为“留守儿童”。因为离开父母,尚未成熟的心理承受不了离开亲人的重负,缺少了安全感;有的孩子离开父母的严格管教,行为自由散漫;有的因隔代亲情使得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言听计从,娇纵放任。他们或因家境的好转而慷慨大方,狭义豪爽,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挥霍浪费,或因思念父母默默无闻,心事重重,心情压抑,或因缺乏管束,早早地浪迹社会甚至误入歧途。他们是一群“别样”的孩子,对这群孩子的教育管理,就不能与其他孩子一视同仁、一概而论,他们比一般孩子更需要关爱、理解和鼓励。笔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一直在农村小学工作,有长期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对这群问题少年、特殊学生的教育有以下几点体会。
1 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离开父母的学生,孤独常伴随着他们,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更需要人了解。这就需要老师们更多地关注他们,如同家庭环境一样,让他们得到家的温暖,教育他们与别人相处,怎样关心别人。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应该像及时雨一样去滋润他们的心田。在与学生交谈时,语言应亲切,要将自己的看法和殷切希望传递给学生,教育感化他们,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老师们会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容易控制失控的情绪,通过冷静的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尽量回避严肃的说教方式,将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有一个学生叫丁孝圆,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她的性格孤僻,很少與别人交往,学习成绩也不好。一次谈话中她说:“尽管爷爷奶奶非常惯我,但我总感觉很孤独,没有快乐的感觉。”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便与她爸爸妈妈取得了联系。此后,她爸妈经常抽空给她打电话,询问生活、学习情况。课间活动时,我也更多地关注她,带她跳绳,主动和她聊天,甚至利用课间为她补课。慢慢地,她告诉我,她已感觉到爸妈、老师都在关心她、爱她,他的成绩进步了,自己也找到了快乐的感觉,也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了。
2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位哲人说得好: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心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亲身体验及适当的教育形成的。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积累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所以,自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进学生充满信心地去努力实现自己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因此,老师们要做到:
当学生体验成功时,让他知道“我真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追求成功,孩子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取得成功,才会更喜爱学习。因此,在学生体验成功时,要告诉他“你真棒!”
在学生渴望尝试时,对他说“你能行!”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增加,身体心智的发育,学生越来越对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充满信心。他们十分渴望帮助成年人,甚至独自去干这干那,渴望体验那一份成长所带来的喜悦。这时,做老师的应该鼓励学生去尝试他所想干的事情,大胆地去运用那份正在发展成熟中的智力、能力,这样做会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应该向学生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能行!”而不应怀疑学生的能力,从而阻止学生的行动,压抑他们那种跃跃欲试的念头,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当学生失败时,要对他说“没关系”。当今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激烈的竞争不止在成人中进行,在孩子们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在竞争中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苦恼,在学生失败的时候,应对他说“没关系”。
3 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离开父母的子女,尽管有爷爷奶奶的照顾,有班主任父母般的关怀、朋友般的友爱,但父母的离别使他们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缺乏信心,上课不敢大胆举手发言,有问题不敢去问老师。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不敢肯定,怀疑老师不喜欢自己。针对这一点,老师们应学会批评的艺术。
提倡使用表扬与奖励,并非否认批评与惩罚,只是希望从塑造孩子灵魂的长远目标着眼,给学生创造一个实现自我教育的愉悦环境,增添学生无穷的力量与自信,所以批评一定要讲究技巧。笔者在这里将“五要”“五不要”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一要心平气和,不要怒气冲冲。心平气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平等感、信任感,从而心悦诚服地听从老师的规劝。
二要注意场合,不要随心所欲。老师们要根据学生所犯的错误性质、程度、背景和学生的脾气、性格、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场合进行批评,为学生认错、改错创造有益的环境。
三要实事求是,不要任意夸大。批评要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歪曲,客观中肯。
四要以理服心,不要体罚治身。批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简单粗暴于事无补,甚至走向愿望的反面。
五要负责到底,不能批完了事。批评只是一种手段,帮学生改错才是目的。所以老师们在批评之后要跟踪服务,要反复抓,抓反复,以免“旧病复发”。
家长将孩子交给了学校,同时将希望交给了学校,培养孩子健康成长,老师的责任重大。对待“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还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实践,也许多规律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安徽省舒城县汤池中学小学部)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为谋求生财之道,将子女交给父母或他人照顾,自己远走他乡,于是出现了一大批离开父母跟随爷爷奶奶或他人生活,甚至独立生活,依然就读于农村小学的孩子,这些孩子被称之为“留守儿童”。因为离开父母,尚未成熟的心理承受不了离开亲人的重负,缺少了安全感;有的孩子离开父母的严格管教,行为自由散漫;有的因隔代亲情使得爷爷奶奶对孙子孙女言听计从,娇纵放任。他们或因家境的好转而慷慨大方,狭义豪爽,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挥霍浪费,或因思念父母默默无闻,心事重重,心情压抑,或因缺乏管束,早早地浪迹社会甚至误入歧途。他们是一群“别样”的孩子,对这群孩子的教育管理,就不能与其他孩子一视同仁、一概而论,他们比一般孩子更需要关爱、理解和鼓励。笔者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一直在农村小学工作,有长期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对这群问题少年、特殊学生的教育有以下几点体会。
1 要关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离开父母的学生,孤独常伴随着他们,他们渴望与人交往,更需要人了解。这就需要老师们更多地关注他们,如同家庭环境一样,让他们得到家的温暖,教育他们与别人相处,怎样关心别人。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更应该像及时雨一样去滋润他们的心田。在与学生交谈时,语言应亲切,要将自己的看法和殷切希望传递给学生,教育感化他们,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老师们会更容易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容易控制失控的情绪,通过冷静的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尽量回避严肃的说教方式,将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有一个学生叫丁孝圆,父母都在外地打工,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她的性格孤僻,很少與别人交往,学习成绩也不好。一次谈话中她说:“尽管爷爷奶奶非常惯我,但我总感觉很孤独,没有快乐的感觉。”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便与她爸爸妈妈取得了联系。此后,她爸妈经常抽空给她打电话,询问生活、学习情况。课间活动时,我也更多地关注她,带她跳绳,主动和她聊天,甚至利用课间为她补课。慢慢地,她告诉我,她已感觉到爸妈、老师都在关心她、爱她,他的成绩进步了,自己也找到了快乐的感觉,也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了。
2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一位哲人说得好: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心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各种亲身体验及适当的教育形成的。只有通过各种活动,在实践中积累成功和失败的体验,才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所以,自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进学生充满信心地去努力实现自己愿望和理想的动力。因此,老师们要做到:
当学生体验成功时,让他知道“我真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追求成功,孩子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取得成功,才会更喜爱学习。因此,在学生体验成功时,要告诉他“你真棒!”
在学生渴望尝试时,对他说“你能行!”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增加,身体心智的发育,学生越来越对自己的能力与智慧充满信心。他们十分渴望帮助成年人,甚至独自去干这干那,渴望体验那一份成长所带来的喜悦。这时,做老师的应该鼓励学生去尝试他所想干的事情,大胆地去运用那份正在发展成熟中的智力、能力,这样做会保护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应该向学生竖起大拇指,对他说“你能行!”而不应怀疑学生的能力,从而阻止学生的行动,压抑他们那种跃跃欲试的念头,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当学生失败时,要对他说“没关系”。当今的时代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激烈的竞争不止在成人中进行,在孩子们身上也同样存在着。在竞争中有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苦恼,在学生失败的时候,应对他说“没关系”。
3 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离开父母的子女,尽管有爷爷奶奶的照顾,有班主任父母般的关怀、朋友般的友爱,但父母的离别使他们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他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缺乏信心,上课不敢大胆举手发言,有问题不敢去问老师。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不敢肯定,怀疑老师不喜欢自己。针对这一点,老师们应学会批评的艺术。
提倡使用表扬与奖励,并非否认批评与惩罚,只是希望从塑造孩子灵魂的长远目标着眼,给学生创造一个实现自我教育的愉悦环境,增添学生无穷的力量与自信,所以批评一定要讲究技巧。笔者在这里将“五要”“五不要”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一要心平气和,不要怒气冲冲。心平气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平等感、信任感,从而心悦诚服地听从老师的规劝。
二要注意场合,不要随心所欲。老师们要根据学生所犯的错误性质、程度、背景和学生的脾气、性格、承受能力,选择适当的场合进行批评,为学生认错、改错创造有益的环境。
三要实事求是,不要任意夸大。批评要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歪曲,客观中肯。
四要以理服心,不要体罚治身。批评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简单粗暴于事无补,甚至走向愿望的反面。
五要负责到底,不能批完了事。批评只是一种手段,帮学生改错才是目的。所以老师们在批评之后要跟踪服务,要反复抓,抓反复,以免“旧病复发”。
家长将孩子交给了学校,同时将希望交给了学校,培养孩子健康成长,老师的责任重大。对待“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还有许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实践,也许多规律有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
(作者单位:安徽省舒城县汤池中学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