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曲技术理论是中国各大音乐类高校普遍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了解音乐组织规律、掌握音乐的内在形式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下的作曲技术理论存在着技术中心主义与文化维度的缺失,西方技术理论话语与中国本土语境的脱节,课程分裂导致的专而不通以及同质化、内卷化等问题.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应从几个维度进行重构——首先,应当以文化理解为基础,关注音乐形态学对文化理解的链接;其次,打破西方技术话语的一元主导现象,从西方话语主体走向中西对话的多元文化范式;最后,打破课程间的分裂,走向有机综合的音乐理解观,进而构建适应不同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曲技术理论是中国各大音乐类高校普遍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对学生了解音乐组织规律、掌握音乐的内在形式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下的作曲技术理论存在着技术中心主义与文化维度的缺失,西方技术理论话语与中国本土语境的脱节,课程分裂导致的专而不通以及同质化、内卷化等问题.作曲技术理论课程应从几个维度进行重构——首先,应当以文化理解为基础,关注音乐形态学对文化理解的链接;其次,打破西方技术话语的一元主导现象,从西方话语主体走向中西对话的多元文化范式;最后,打破课程间的分裂,走向有机综合的音乐理解观,进而构建适应不同院校、不同专业办学方向的课程体系.
其他文献
古人以“弦外之音”“味外之味”来比喻艺术的妙处,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论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也就是说诗忌直说,画忌无韵.吴昌硕亦云:“苦铁画气不画形.”毕加索也说过:“我画的是猫的微笑,但我没有画猫.”不论是吴昌硕所谓的“气”,还是毕加索讲的“猫的微笑”,实际上都是画中内容以外的感受,也就是“韵”.画家所画出来的形象可以是具体可观的,韵则是人们观画的具体感受,如黄宾虹的雄浑、齐白石的天真、傅抱石的狂放、潘天寿的刚劲、李可染的厚重、黄格胜的朴拙等,这是他们的绘画作品给我们的观画感受,同时也
民间故事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民众智慧的集中展现.民间故事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及其多样化的呈现手段,为民间故事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结合奠定了基础.民间故事的文体特征、内容特征等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学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的达成.对外汉语教学中民间故事的选取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不断实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须秉持适应性和针对性的原则,争取选好每一篇故事以促进学习者的汉语学习,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认知和传播.
宣恩薅草锣鼓是流传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土家族地区的一种极为珍稀的原生态民间艺术形式.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研究宣恩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精神面貌和民间艺术的活化石.从宣恩薅草锣鼓的历史渊源、艺术形式、文化特征和传承现状四个角度,对宣恩薅草锣鼓进行初步探析,有利于揭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是文化资源活起来的传承发展策略,通过大众传媒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在当下.阿凡提故事在新疆地区广泛流传,20世纪80年代的木偶动画电影《阿凡提的故事》使机智、幽默、勇敢的阿凡提形象走进全国民众的视线,成为一代人童年的回忆.新时代背景下,《阿凡提之奇缘历险》诞生,它既是对阿凡提动漫IP的再开发利用,又实现了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创新性传承发展.然而影片也暴露了国产动漫改编创新能力不足、全龄意识不强等问题.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承是一条可行路径,但仍然
贵州侗族地区饮食资源独具特色,是多彩贵州的亮点之一——“黔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贵州侗族地区美食以电子商务、旅游景区为重要发展平台,加强了侗族地区美食的宣传,提升了侗族美食的知名度.然而,侗族美食仍然存在餐饮店分散经营、规模小、缺乏品牌意识、缺少文化内涵等问题,阻碍了侗族美食品牌的发展及壮大.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侗族餐饮行业应更加注重创新文化表达内容及方式、保持核心技艺的原真性、在“非遗”脱贫中创新传承、建设多元化宣传体系,以提升侗族美食的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和知名度,促进美食资源向美食经济的转
20世纪以来的中国,“青年”的形象被逐步建构起来,尤其是在与国家民族意识的勾连中,不断增益自身的精神价值.从中华民族百年来的风云际会中,认识青年与中国的纽带关系,可以厘清青年形象在一个多世纪中的曲折流变和文化面貌.尤以张继钢导演的音乐剧《致青春》为例,指出中国青年从觉醒者、革命者到劳动者,再到见证者、建设者与奋斗者的衍变,他们怀抱理想、振奋精神,不断探询宏大的价值认同,且不乏细微的情感觉知,由是建构多样化的共同体意识.其在自觉中奋斗,在革命中进步,倾注心力浇灌青春,奔赴远大前程.
2020年末,原创歌剧《冰山上的来客》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成功复演.作为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大剧院第一批复排的原创歌剧,其成功复演对国内艺术演出市场的进一步恢复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歌剧《冰山上的来客》是一部兼具音乐性与戏剧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人民性与教育性的佳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优秀典型成果,在文艺创作、艺术教育乃至意识形态建设等领域体现出相当重要的时代价值.
从戏剧叙事美学的角度出发,对元杂剧《汉宫秋》进行文本重读.从叙事主体的选择来看,马致远选择汉元帝作为叙事主体,这使得《汉宫秋》形成了多重复杂的题旨结构,容纳了丰富的主题.从叙事主体的内心聚焦作为切入角度,《汉宫秋》通过主唱者的语言与对话将冲突与斗争外化,通过“争辩”加深了悲剧的感染力,也造成了一种悲剧特质的美感.该剧在叙事顺序安排上使用了预叙的手法,层层推进,渲染主人公的心境,使得叙事和抒情合二为一,相辅相成.剧作选用“雁声”作为叙事意象,雁声的意象打通了想象性的视听觉,并且寄寓了文人在时代中的疑虑、彷徨
先锋戏剧是有着强烈思想和激进主义色彩的、前沿的戏剧.孟京辉作为我国先锋戏剧的代表和领军人物之一,其作品有着独特的艺术特点,他的作品完成了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化,也实现了与时俱进的价值.通过对先锋戏剧内涵的阐释,进一步阐明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转型过程,通过分析其作品中经常运用的诸如诗意化叙事、语言音乐共融、丰富拼贴、舞台设计等艺术技巧,突出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孟京辉的先锋戏剧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性,对其作品的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其他戏剧创作和借鉴.
《荆钗记》作为南戏的代表作品之一,在后世得到广泛流传.《荆钗记》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除“义夫”王十朋和“节妇”钱玉莲的形象以外,钱流行的人物形象同样也是特别成功的.钱流行是《荆钗记》故事进展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角色,他的行为影响了整个剧本的发展.从四方面分析钱流行的人物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剧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