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方见尘是要三天不说话,三天不吃饭,三天不睡觉,然后放声大哭三天。如此,只能如此。
方见尘是个什么东西?
他怎么能是个东西!他是那个撼动你,震惊你,掠夺你,感染你的人,活生生的人。
正值春浓,满山的油菜花开得潋艳,空气中弥漫着黄色的花香,绿松翠竹掩映着半山坡上白墙黑瓦中的砚父草堂,春风里紫色的野杜鹃细雨中摇曳,在这美色中去见方见尘。
和方见尘十几年前就认识了,他当时去参加在海南举办的“新华社九五海南笔会”,在现场先认识的就是他的美色仕女画。
“你画的仕女真美,这么多年了全家人依然喜欢。”这是十几年后再见面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啊,太美了,美极了!”他晃动着他的标志性光头,闭着眼睛,享受地附和着,“你看到的是过去的吧,我现在画得更美了,美极了”,眼仍然没睁,沉浸在陶醉中。他从不吝啬对自己的夸赞,喜欢自我陶醉。他曾说如果连自己都不自信,还能让别人欣赏你?“性真气松暮石古,蓝天皆为流云行,”这就是见尘的天真,天真的见尘,依然如故。
没有寒喧,没有客套,没有距离,没有陌生,十几年的空间仿佛就在昨日。
对于方见尘,只要见过他的人,都会被感染。有人曾说:“方见尘作为个体保留着本我的纯朴,是一块绝少雕凿的环材。用文字塑造见尘显然苍白无力,他那充满激情的临阵状态应该更具有真实的表现力。”也有人说:“方见尘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一本需要细品、精读的经典,尤其是他在艺术上敢于睥睨一切,目无古今,不为成法所囿,大有狂禅骂佛,解衣盘礴之风。”言外之意,方见尘就是要见活的,要感受他活生生的人。他既随意又严谨,自然坦诚,通体透亮,与生俱来的灵气,人格极有魅力,让人一见就忘不掉。他用手中的刀和笔,把自己刻在了别人心里。只有懂得了他的人,再去看他的作品,才能体会到他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他说:“画画是帮自己画,不是帮别人画。很多人画画吃力,让看的人也吃力,隔行如隔山,喜欢画的人就会感觉乏味,我画画,灵感有了,神来之笔,一挥而就,痛哉快哉。拂袖而去,不要太累。”
可他平时深居简出,一心沉醉艺术,极少应酬,别说是领导、不认识的人,即使是亲戚、朋友,他都不陪吃饭。他甚至对社会简单到一无所知,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这里不乏相当一级领导,人家来拜访他,他也毫无概念,依旧是我行我素,自称见官大三级。他说:“我是艺术的,而艺术是世界通用的。我不喜欢有些当官的摆着当官的做派,你当官跟我有什么关系,离开了你管辖的地域你什么都不是。我不是清高,凡是大家都没有大架子,我就是真实。”朋友间也流传着一则未经考证的小故事,说有一位部队的将军极其喜欢他的书画,多方托人找他求画,他认为人家一介武夫,怎么能读懂他的画?也就没当回事。谁知将军几次索要未成,不计路途,亲自登门拜访,请他夫妇吃饭。上了车,方见尘夫妇坐后排,前排是司机和将军,车刚启动。见尘却要下车,理由是既然是接他夫妇的车,别人就不能坐。无奈,将军只好下车另外找车。我们听了,真可谓又可气又可笑,为他的固执可笑,又为他的真实可赞。
他多年之前就有外号叫“方老怪”,如此,对他的行为也就见怪不怪了。
那这么说方见尘这怪家伙就是没感情,不懂感情了。
错了,他太有感情了,是大感情。在跟他聊天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流泪,对于十几年前有恩于他的朋友的到来,说到动情处,他多次沉默,甚至两次单膝跪地表示感谢。而这一切,正因为他是方见尘,才会让人觉得正常,觉得真实,不是做戏,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好朋友是一种动力,是真善美的化身,也是财富。我这个土匪,满身匪气,能有朋友厚爱,就要对得起朋友,就要认真画画。”他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他说:“生活是艺术,感情也是艺术,自然为美,和谐为美。”他就在这宁静、怡然的艺术之中,做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他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我坐在他对面,近距离长时间地凝视着他。什么也不说,坐着就是一种享受,常常不经意间就模糊了双眼。
这么有感情的一个人很长一段时间生活里却缺少感情,甚至是没有感情,生活在感情的荒漠里面。
让我们再来看他的美女图吧。图中的美女,个个丰腴,掩了裙儿,香腿腰肢,玉削肌肤,双锁螺髻,九晕珠钿,晴柳纤柔,春葱细腻,秋藕匀圆,红膏燕嘴,黄粉蜂腰,箸点歌唇,好个卿卿。“美啊,太美了,美极了!”仿佛方见尘又在一边自夸了。那画中美女,流光溢彩,顾盼生辉,丰腴雅致,男人生情,女人生妒,万千宠爱于一身。对于他的美女画,他打趣道“爱美的人看到我画的美女,是要砍手,砍脚,要跳楼的。因为见尘画美女,见尘也会变男女,说男就男,说女就女。创作就是要让自己疯狂起来,让欣赏的人也疯狂起来,喜欢见尘画的美女的人,自己也会永远年轻。”但同时他也会无奈:“知道我画的美女为什么这么美吗?之前三十年的婚姻生活里,对方不理解我,甚至诽谤我,丑化我,歪曲我的人格。我生气,不服,只有发愤。我画画,不是简单地在画,我是把我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在画中,用生命去画,用心血去画,用所有的一切去画。在画中我的心灵得到安慰,情感找到寄托,情绪得到宣泄,我只有用画来证明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
他寻找寄托,只有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他感觉到自己还活着,还有存在的意义。“成为一个艺术家,是矛盾的,所谓的艺术家都有两面性,自负和敏感。一生的艺术追求,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快乐的过程。痛苦是想着怎样表现艺术,快乐是怎样创造出了艺术。没有痛苦,也就不会有快乐,也就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是愉悦自我,慰藉心灵,安抚精神,找寻家园的过程。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无主题,可以为了什么,也可以什么也不为,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实现全身心的自由,灵魂的自由。”他的作品,就是他的血,他的肉,他的筋骨,他的脉络,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这些东西无需言语,就会给人震撼,给人启迪,给人触动。他说话的时候,随着情绪的激动,头皮和脸都会微微泛红,他甚至会经常不由自主地耸耸肩,或伸开十指摆个造型,或歪着头沉思,样子憨态可掬。
他的创作多在有激情来时,他的这种激情,常常会浸入到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有灵感处,感随心动,情不自禁。每逢此时,挥刀弄豪,舞之蹈之,吟之啸之,如痴如醉,若癫若狂,让人动容,而这种激情是很伤身体,很消耗精力的,有人称“一千年出一个唐伯虎,三百年出一个方见尘。”当年九五海南笔会组织人阎正先生就在《参考消息》撰文称他为“癫狂大师”。
他的癫狂需要观众,更需要知音。
他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专心致志,始终如一,潜心艺术刨作,不走市场,不媚世俗,甚至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谓藏在深山人未知。
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正在慢慢地重新熟识他,认 知他。很多艺术大家,对他作了极高的艺术评价。
天趣——李苦禅
不雕——赖少其
国之瑰宝——刘海粟
方外有其人,神思不见尘,世皆称异怪,我独爱其真——范曾
试以泼墨,染指冰梅,颇存气韵,得见尘兄制砚之助也——周昌谷
但真正系统介绍他的文章却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作者自身对他的感受,对他的认识。很少有他的思想,他的言语,他的内涵,他的精神。
在采访他的两天里,我很少说话,说实在点是很少能插上话,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手舞足蹈,连说带比划,兴致极高。常常说得在场的人一个个或激情澎湃,或热泪盈眶,或仰天大笑,或沉思不语。他说他其实最怕采访,摄像机一对,或陌生人一坐,他就无话可说了。我笑着问他:“那你今天情绪为何这么好”?他低头故作沉思状,嘴里却不停地叫着我的名字。其实什么都不用说了,父亲与他多年的朋友关系,我既是晚辈,也是朋友,因此我们之间的沟通也就来得更简单、更明了、更容易、更直接。
我们聊天的场地在不断地更换,犹如他的思维是跳跃性的。先是坐在砚父草堂后院铺着鹅卵石的竹林的石凳上,坐久了太凉,就上到了半坡上喝茶的凉亭里。他又说风大,就去了内庭的院子里。下雨了,我们端着茶杯移到了前院的玻璃棚下。雨下大了,又挪到了内室会客厅,雨小了,又转到了院里。这其中还有个小细节,因下雨潮湿,他专门让人给我拿了个棉垫子,走哪带哪,怕我受凉,这小小的温暖,让我心里很感动。几经转场,但对艺术、对人生追求的话题却一直没断,持续着。仿佛人生的舞台,场景在变,背景在变,但前进的目标没有变。
“人不能贪心,什么都想得到,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单纯是丰富的高雅,佛素是最高境界。搞创作,就要简单,就要有对佛的虔诚,排除干扰,立竿到底,犹如时刻准备投入战斗的战士。人常说‘难得糊涂’,但我说糊涂不得,要把最好的精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什么最重要,学习最重要,学习后要提高。人生有限,要发光发热,做到极致,这也是责任。人要知道天高地厚,面对天地,我是赤裸裸的,心地坦然,把自己全盘端了出来。社会就是靠智慧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艺术家胸襟博大,前赴后继,赴汤蹈火。”
方见尘成名很早,但他的成名不是因了他的画,而先是因了他的砚雕,早期对他是这样介绍的。
方见尘,1948年出生,安徽歙县人,中国歙砚协会会长,黄山国画院院长。他为人纯真,肝胆可见,潇洒脱俗,风流倜傥。擅雕砚,工书画,所雕歙砚神妙绝伦,浑然天成,耐人寻味。1973年,其砚雕作品《全神贯注》《迎客松》《蕉牛》参加全国工艺美展,并载入《人民画报》《全国工艺美术》等报刊,1985年,砚作《云水拱月》在全国工艺美展上列在全国四大名砚之首。同年创作《新安揽胜》《大佛砚》在人民大会堂展出,被专家誉为国宝。《八百里黄山图》砚作在日本展出,被博物馆以高价收藏。1989年,《黄岳奇观》砚雕,被黄山市博物馆收藏。刘海粟十上黄山见其砚作,题云“国之瑰宝”。国内外媒体称之为“砚雕大师”“当代砚圣”“砚雕第一刀”。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为“中华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他的砚雕上,包括他的画作中,有大量的文字作陪衬,远看是景,近看是字。一开始也认真看了,但说心里话,太草,认得的字没几个,也就认为他是随便写写的。后来在聊天中,他一首一首吟诵他多年前写的诗作,我才发现冤枉他了,那也是他的心血之作。“几道弦痕浮世尘,半琴残碎半琴暗,昔日春魂交付处,弦断香灭音忧存。”“方饮九天露,可谓山中人,留得青山在,多谢太阳神。”他说到:“金星眉纹最为贵,汗臂苦心更堪书”两句诗时,看我在记的时候,不解地皱着眉头,就拿过笔亲自给我写了下来,看着他写下来的两句诗,我知道的仍是字面意思,不是全懂。翻看相关歙砚的资料后,对他的诗句才算有了真正的了解。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广东端砚齐名的珍品。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砚盛行于唐朝,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南唐中主李璟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立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歙砚与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浩、美”八德。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兼以纹理灿烂,色以碧天,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一新。
方见尘正是把歙砚美到极致、赋予其灵魂的人。
他说:“余耕耘四十余年,朝石暮研。依山为床,披雾为帐,以阳为餐,得月为伴,天久久,日长长,琢吾砚一方”。石头是千年万年烂不掉的东西,人的生命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日积月累面对着冷冰冰的石头,尤其没有思路,没有灵感的时候,也会心灰意冷,待茅塞顿开时,又峰回路转。见尘的感受是:“本来已经回了天,谢谢给我笔精尖,一磨石刀增吾量,起死回生留人间,所有一切全不顾,再执诚心还人愿。”
制作歙研的歙石极美。方见尘曾雕过一方水撼石壁砚,水浪纹自然形成了石壁,他在这方珍贵的天然金星水浪石砚上题诗:“天暮高垂兮,地帷低回,雨潇潇风洒兮,壁危危浪摧,神龙藏渊,幽深小居知是谁。”歙石纹色有罗纹、眉子、金星、银星几大类。名目有眉子纹7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犹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罗纹中的犀角纹、鳅背纹、细罗纹、暗罗纹,都是莹润发墨,呵之水出的精品,历来为行家所宝重。苏东坡曰:“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壁浦云红。”黄山谷云:“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说到砚雕,方见尘不由自主地会动情,头皮和脸会再一次地微微泛红:“海粟画黄山,见尘雕黄山。我的砚雕是汗水、泪水、血水交织在一起的。那过程是石破天惊,天人合一,是斧头砍出来的,是自然蹦出来的,是一鼓作气从传统里跳出来的,会让人叹为观止。我爱它如珍,惜它如金。我的砚雕不仅仅是具体要像什么,是什么?它是一种文化的意象。眼睛看下来,会把美的东西传递给人,留下更多的回味和遐想。是传统的,是自然的,也是感情的,我说有三个境界:‘心、理、势。’心是心要静,要用心,有恒心,持之以恒;理是要有理性,要有境界,人品不高,难成大器,势是要因势利导,剔除一切残渣余孽。这是个系统工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方见尘烟瘾极大,几乎是一根接一根,他点烟时,也给周围的人让一圈,来客、徒弟,甚至大姨姐都要发烟。两圈下来,看我一个人没烟,也不管会抽不会抽,非要亲自点一根给我,那认真固执劲儿让你不忍拒绝,不会抽也要点着。 聊天的当空儿,徒弟们不时地会打断我们的谈话来请教,他会不厌其烦地让徒弟们一遍遍地修改、润色,精益求精。他会告诉徒弟石头薄了并不是好事,要有厚重感。然后他很自豪地转向我们: “我现在弟子有千人之众,我是一粒火种,要做一个艺术的传播者。如同我的名字,尘粒可大可小,若有若无,见到就不错了,但我是存在的。在艺术上我是个宠儿,说艺术家是天生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如同做人没有捷径可走。我很刻苦,也很玩命,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去。我很宝贵时间,从没轻轻松松玩过一天,连上厕所都是匆匆忙忙,似乎要完成上苍给我的使命。做人之道皆文章,但做个好人真的又苦又累。我常扪心自问我不苦谁苦?我就是一个苦行僧,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付出了,就会有所得,我常说搞雕砚中国怎么能有人超过方见尘呢?除非长江水倒流。但是有一点要说明,我是非常谦虚好学的。我是艺术家,要垄断600年的。”
他雕砚,却从不雕自己,依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棱角,鲜明的个性。
黄山是个很美的城市,青山绿水,满城花树,空气中都有一种甜香。我对黄山向往已久,仰慕多年,不单单因为黄山的出名,还因为早就知道黄山有一个方见尘。这次去见方见尘,本以为到了黄山,两个心愿都了了,后来才知道此黄山非彼黄山也。黄山有很多美景,我也是第一次来,但我并没去成近在咫尺的那座有名的黄山,古民居宏村、西递也没空去,只有感慨着懋源的油菜花延伸的漫山遍野。一丝遗憾中在黄山只见了方见尘,感受了方见尘。仔细想想也不遗憾了,方见尘本身就是一道风景,黄山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尽管真正地读懂他很难,了解他很难,即使只是远远地望着他,欣赏他,也会耐人寻味。
见尘生在高山上,他说高山是出贵人的。见尘属鼠,十二属相为老大,见尘生在阴历八月十五的中午十二点,有日有月,真要算是奇人,有名堂可讲的。见尘生在徽州,受徽州文化影响很深,对徽州文化有很深厚的感情。徽州,历史悠久,经历了从“三天子都”“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到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了866年,直到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止。我们现在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的懋源地区。千百年来,尽管朝代不断变更,名称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的新安画派形成于明朝,以江韬、查士标、孙逸、汪元瑞为代表的“海洋四家”异军突起,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了新的生机。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一切都以自然为主,这个主张方见尘很受用,他认为,画画犹如接力赛,要一口气相连。画上面看下面,画下面看上面,不能光看眼前。千点万点没有一点不实,千笔万笔都为第一笔。一幅好画能画坏,一幅坏画能画好,相辅相成,强调的是画以外的东西。画要空灵,要掠奇,要大气磅礴,就不能被小的东西束缚,灵乎天地之间,创作本身至始至终贯穿着情感冲动,时刻装着美。“爱美之心都没有,不如做条的感情之所在,在画画的时候才会被赋予感情,有主有次,突出主题,深化主题,不会喧宾夺主。我不是天才,但我是奇才。墨即色,色即墨,我内心的光芒、狂热要表达出来,好的、美的东西要达到极致,我是彻底地奉献,彻底地释放,歇斯底里。有人认为我怪,说我是神经病,我不这样认为。我只是心境感应灵敏,艺术火花一触即发。我的画就是音乐和节奏,我爱我的画,因为我是凡人,更需要完整。我总是把真、善、美与闪光、发亮的东西汇集,去捍卫,去表达,做一个美的使者。让社会更和谐,让环境添优美,让心灵有禅意,让作品美不朽。”方见尘的画看似无法无章,却又有序,似是非似,像又不像,随行就势,随心而走,另有一番新意。他甚至认为画是不能以大小、尺寸相论的,这是对画家的一种伤害和歪曲,只要是用心画的,有灵气就有生命,无论大小都是精品。
真正的艺术家是要有正义感的,方见尘爱祖国、爱家人也爱自己。他收藏的一块鸡血石组雕八百罗汉,因故需要出手,但当他得知买主所在国家曾对我国人民作过不义之举时他断然拒绝了,尽管出价很高,他当时很需要这笔钱。他说: “真正的中国艺术绝对不能流失到国外的。中国画怎么画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好中国人。只有做好真正的中国人,才能去画中国画,才能画好中国画。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修行得当就是自己的佛。人要有人的样子,有骨有血有肉。好的作品,也要如此。比如画梅花,杆是骨,花是肉,色是血。很多时候,我都在说搞艺术要有感情,这是精神之所在,要有骨气,铮铮傲骨。”
在我们要走的那天傍晚,小他三十岁的妻子接五岁的儿子回来,还没进门,孩子老远就大声喊“爸爸”。进得门来,依偎到他怀里,依旧不停地叫着“爸爸,爸爸”,一声接一声,却不说什么。方见尘一声一声回应着,也什么不说,爷俩全然忘了我们在场的所有人。一老一少,极为和谐,那陶醉相拥的场面让人想流泪。你能感觉孩子是见尘的希望、未来和寄托。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竹园里粗壮的老枝干旁嫩笋刚露尖角,正如它在地里蕴藏着勃勃生机。我指着满墙的画间五岁的孩子:“墙上的女娃娃好看吗?”他却回答我“不是女娃娃,是美女!”想起方见尘曾经说的话:“一个人幸福不起来,我们聊天,彼此幸福,天伦之乐,全家幸福。”他对妻子也没有过多介绍,只淡淡说了几句,但我记到心里去了。他说“夫人小小年纪,从从容容,大事不糊涂,小事装糊涂,不容易。”他说的时候,语速放得极慢,与其说讲给我们听,不如说他讲给他自己听。我常会感叹他生不逢时,他的青春年华,美好岁月,因了婚姻生活的不顺,因了为政治服务的年代,他这种自我的人,怎么可能适应。他的言行举止,他的行为作派,为常人所不解,为社会所不容,为家庭所不容,这是他人生的不幸和悲哀。内心的苦酒只有自斟自饮,独自吞下。但他生又逢时,赶上了百花齐放的好时代,事业有成;年过半百遇到了他生命里需要的女人,又送给他一个儿子,改变了他的人生,让他重过了一回,重活了一个生命。
他说:“我现在不是我自己的,我是社会的,也是家庭的。我现在百分之七十搞专业,百分之三十爱自己。调整好心态,努力努力再努力,只要有一口气,只要营养跟得上,就要好好活着,要加倍爱自己,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在人生的舞台上,方见尘是个孤独的本色演员。更多的时候演的是独角戏,没有观众,没有掌声,没有附和,自己演给自己看,自娱自乐。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把孤独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的孤独,一种是积极的孤独。借助与人交往共处而解除的孤独叫“消极性孤独”,这类人以强烈的依赖心,借着与他人交往,来消除孤独,他们难以独立,无法确立自我的自主性。而方见尘属于后者,有益于创造、发展的孤独为“积极的孤独”,这类人是不打扰别人,自我判断,自己冷静地探讨人生的必要状态,能肩负自己的责任。
方见尘就是为艺术而生的,这是上天对他的恩赐,也是上苍对他的折磨,痛苦、快乐一并给了他,他如今的成就,无需给他强加个什么名称,外人的评价都已不再重要,清者自清。他自有他存在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无重复性和可比性,三百年,六百年,千年,万年乃至永远,方见尘只有一个,也只有一个方见尘,永远有多远,方见尘就有多远。时间是区分故事和传说的最好界限,方见尘只有唯一,那就是永远。
写完方见尘,总还觉着意犹未尽,一个模样不俊的光头男人充满着矛盾,说不清道不明,却如此的风情万种,让人难忘。关闭电脑,我三天没说话,三天没吃饭,大哭三天,然后倒头,大睡三天!
方见尘是个什么东西?
他怎么能是个东西!他是那个撼动你,震惊你,掠夺你,感染你的人,活生生的人。
正值春浓,满山的油菜花开得潋艳,空气中弥漫着黄色的花香,绿松翠竹掩映着半山坡上白墙黑瓦中的砚父草堂,春风里紫色的野杜鹃细雨中摇曳,在这美色中去见方见尘。
和方见尘十几年前就认识了,他当时去参加在海南举办的“新华社九五海南笔会”,在现场先认识的就是他的美色仕女画。
“你画的仕女真美,这么多年了全家人依然喜欢。”这是十几年后再见面我说的第一句话。“是啊,太美了,美极了!”他晃动着他的标志性光头,闭着眼睛,享受地附和着,“你看到的是过去的吧,我现在画得更美了,美极了”,眼仍然没睁,沉浸在陶醉中。他从不吝啬对自己的夸赞,喜欢自我陶醉。他曾说如果连自己都不自信,还能让别人欣赏你?“性真气松暮石古,蓝天皆为流云行,”这就是见尘的天真,天真的见尘,依然如故。
没有寒喧,没有客套,没有距离,没有陌生,十几年的空间仿佛就在昨日。
对于方见尘,只要见过他的人,都会被感染。有人曾说:“方见尘作为个体保留着本我的纯朴,是一块绝少雕凿的环材。用文字塑造见尘显然苍白无力,他那充满激情的临阵状态应该更具有真实的表现力。”也有人说:“方见尘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一本需要细品、精读的经典,尤其是他在艺术上敢于睥睨一切,目无古今,不为成法所囿,大有狂禅骂佛,解衣盘礴之风。”言外之意,方见尘就是要见活的,要感受他活生生的人。他既随意又严谨,自然坦诚,通体透亮,与生俱来的灵气,人格极有魅力,让人一见就忘不掉。他用手中的刀和笔,把自己刻在了别人心里。只有懂得了他的人,再去看他的作品,才能体会到他作品中的深刻内涵。他说:“画画是帮自己画,不是帮别人画。很多人画画吃力,让看的人也吃力,隔行如隔山,喜欢画的人就会感觉乏味,我画画,灵感有了,神来之笔,一挥而就,痛哉快哉。拂袖而去,不要太累。”
可他平时深居简出,一心沉醉艺术,极少应酬,别说是领导、不认识的人,即使是亲戚、朋友,他都不陪吃饭。他甚至对社会简单到一无所知,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这里不乏相当一级领导,人家来拜访他,他也毫无概念,依旧是我行我素,自称见官大三级。他说:“我是艺术的,而艺术是世界通用的。我不喜欢有些当官的摆着当官的做派,你当官跟我有什么关系,离开了你管辖的地域你什么都不是。我不是清高,凡是大家都没有大架子,我就是真实。”朋友间也流传着一则未经考证的小故事,说有一位部队的将军极其喜欢他的书画,多方托人找他求画,他认为人家一介武夫,怎么能读懂他的画?也就没当回事。谁知将军几次索要未成,不计路途,亲自登门拜访,请他夫妇吃饭。上了车,方见尘夫妇坐后排,前排是司机和将军,车刚启动。见尘却要下车,理由是既然是接他夫妇的车,别人就不能坐。无奈,将军只好下车另外找车。我们听了,真可谓又可气又可笑,为他的固执可笑,又为他的真实可赞。
他多年之前就有外号叫“方老怪”,如此,对他的行为也就见怪不怪了。
那这么说方见尘这怪家伙就是没感情,不懂感情了。
错了,他太有感情了,是大感情。在跟他聊天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流泪,对于十几年前有恩于他的朋友的到来,说到动情处,他多次沉默,甚至两次单膝跪地表示感谢。而这一切,正因为他是方见尘,才会让人觉得正常,觉得真实,不是做戏,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好朋友是一种动力,是真善美的化身,也是财富。我这个土匪,满身匪气,能有朋友厚爱,就要对得起朋友,就要认真画画。”他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他说:“生活是艺术,感情也是艺术,自然为美,和谐为美。”他就在这宁静、怡然的艺术之中,做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他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
我坐在他对面,近距离长时间地凝视着他。什么也不说,坐着就是一种享受,常常不经意间就模糊了双眼。
这么有感情的一个人很长一段时间生活里却缺少感情,甚至是没有感情,生活在感情的荒漠里面。
让我们再来看他的美女图吧。图中的美女,个个丰腴,掩了裙儿,香腿腰肢,玉削肌肤,双锁螺髻,九晕珠钿,晴柳纤柔,春葱细腻,秋藕匀圆,红膏燕嘴,黄粉蜂腰,箸点歌唇,好个卿卿。“美啊,太美了,美极了!”仿佛方见尘又在一边自夸了。那画中美女,流光溢彩,顾盼生辉,丰腴雅致,男人生情,女人生妒,万千宠爱于一身。对于他的美女画,他打趣道“爱美的人看到我画的美女,是要砍手,砍脚,要跳楼的。因为见尘画美女,见尘也会变男女,说男就男,说女就女。创作就是要让自己疯狂起来,让欣赏的人也疯狂起来,喜欢见尘画的美女的人,自己也会永远年轻。”但同时他也会无奈:“知道我画的美女为什么这么美吗?之前三十年的婚姻生活里,对方不理解我,甚至诽谤我,丑化我,歪曲我的人格。我生气,不服,只有发愤。我画画,不是简单地在画,我是把我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在画中,用生命去画,用心血去画,用所有的一切去画。在画中我的心灵得到安慰,情感找到寄托,情绪得到宣泄,我只有用画来证明我是君子!君子坦荡荡。”
他寻找寄托,只有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他感觉到自己还活着,还有存在的意义。“成为一个艺术家,是矛盾的,所谓的艺术家都有两面性,自负和敏感。一生的艺术追求,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同时也是快乐的过程。痛苦是想着怎样表现艺术,快乐是怎样创造出了艺术。没有痛苦,也就不会有快乐,也就不是真正的艺术。真正的艺术是愉悦自我,慰藉心灵,安抚精神,找寻家园的过程。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自己主宰自己,可以有主题,也可以无主题,可以为了什么,也可以什么也不为,在自我创作的过程中,实现全身心的自由,灵魂的自由。”他的作品,就是他的血,他的肉,他的筋骨,他的脉络,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这些东西无需言语,就会给人震撼,给人启迪,给人触动。他说话的时候,随着情绪的激动,头皮和脸都会微微泛红,他甚至会经常不由自主地耸耸肩,或伸开十指摆个造型,或歪着头沉思,样子憨态可掬。
他的创作多在有激情来时,他的这种激情,常常会浸入到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中,有灵感处,感随心动,情不自禁。每逢此时,挥刀弄豪,舞之蹈之,吟之啸之,如痴如醉,若癫若狂,让人动容,而这种激情是很伤身体,很消耗精力的,有人称“一千年出一个唐伯虎,三百年出一个方见尘。”当年九五海南笔会组织人阎正先生就在《参考消息》撰文称他为“癫狂大师”。
他的癫狂需要观众,更需要知音。
他作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家,专心致志,始终如一,潜心艺术刨作,不走市场,不媚世俗,甚至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谓藏在深山人未知。
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正在慢慢地重新熟识他,认 知他。很多艺术大家,对他作了极高的艺术评价。
天趣——李苦禅
不雕——赖少其
国之瑰宝——刘海粟
方外有其人,神思不见尘,世皆称异怪,我独爱其真——范曾
试以泼墨,染指冰梅,颇存气韵,得见尘兄制砚之助也——周昌谷
但真正系统介绍他的文章却很少,即使有,也大多是作者自身对他的感受,对他的认识。很少有他的思想,他的言语,他的内涵,他的精神。
在采访他的两天里,我很少说话,说实在点是很少能插上话,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手舞足蹈,连说带比划,兴致极高。常常说得在场的人一个个或激情澎湃,或热泪盈眶,或仰天大笑,或沉思不语。他说他其实最怕采访,摄像机一对,或陌生人一坐,他就无话可说了。我笑着问他:“那你今天情绪为何这么好”?他低头故作沉思状,嘴里却不停地叫着我的名字。其实什么都不用说了,父亲与他多年的朋友关系,我既是晚辈,也是朋友,因此我们之间的沟通也就来得更简单、更明了、更容易、更直接。
我们聊天的场地在不断地更换,犹如他的思维是跳跃性的。先是坐在砚父草堂后院铺着鹅卵石的竹林的石凳上,坐久了太凉,就上到了半坡上喝茶的凉亭里。他又说风大,就去了内庭的院子里。下雨了,我们端着茶杯移到了前院的玻璃棚下。雨下大了,又挪到了内室会客厅,雨小了,又转到了院里。这其中还有个小细节,因下雨潮湿,他专门让人给我拿了个棉垫子,走哪带哪,怕我受凉,这小小的温暖,让我心里很感动。几经转场,但对艺术、对人生追求的话题却一直没断,持续着。仿佛人生的舞台,场景在变,背景在变,但前进的目标没有变。
“人不能贪心,什么都想得到,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单纯是丰富的高雅,佛素是最高境界。搞创作,就要简单,就要有对佛的虔诚,排除干扰,立竿到底,犹如时刻准备投入战斗的战士。人常说‘难得糊涂’,但我说糊涂不得,要把最好的精力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什么最重要,学习最重要,学习后要提高。人生有限,要发光发热,做到极致,这也是责任。人要知道天高地厚,面对天地,我是赤裸裸的,心地坦然,把自己全盘端了出来。社会就是靠智慧发展的,这就需要我们艺术家胸襟博大,前赴后继,赴汤蹈火。”
方见尘成名很早,但他的成名不是因了他的画,而先是因了他的砚雕,早期对他是这样介绍的。
方见尘,1948年出生,安徽歙县人,中国歙砚协会会长,黄山国画院院长。他为人纯真,肝胆可见,潇洒脱俗,风流倜傥。擅雕砚,工书画,所雕歙砚神妙绝伦,浑然天成,耐人寻味。1973年,其砚雕作品《全神贯注》《迎客松》《蕉牛》参加全国工艺美展,并载入《人民画报》《全国工艺美术》等报刊,1985年,砚作《云水拱月》在全国工艺美展上列在全国四大名砚之首。同年创作《新安揽胜》《大佛砚》在人民大会堂展出,被专家誉为国宝。《八百里黄山图》砚作在日本展出,被博物馆以高价收藏。1989年,《黄岳奇观》砚雕,被黄山市博物馆收藏。刘海粟十上黄山见其砚作,题云“国之瑰宝”。国内外媒体称之为“砚雕大师”“当代砚圣”“砚雕第一刀”。被国家权威部门认定为“中华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他的砚雕上,包括他的画作中,有大量的文字作陪衬,远看是景,近看是字。一开始也认真看了,但说心里话,太草,认得的字没几个,也就认为他是随便写写的。后来在聊天中,他一首一首吟诵他多年前写的诗作,我才发现冤枉他了,那也是他的心血之作。“几道弦痕浮世尘,半琴残碎半琴暗,昔日春魂交付处,弦断香灭音忧存。”“方饮九天露,可谓山中人,留得青山在,多谢太阳神。”他说到:“金星眉纹最为贵,汗臂苦心更堪书”两句诗时,看我在记的时候,不解地皱着眉头,就拿过笔亲自给我写了下来,看着他写下来的两句诗,我知道的仍是字面意思,不是全懂。翻看相关歙砚的资料后,对他的诗句才算有了真正的了解。
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是砚史上与广东端砚齐名的珍品。以砚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
歙砚盛行于唐朝,北宋唐积《歙州砚谱》载:婺源砚在“唐开元中,猎人叶氏逐兽至长城里,见叠石如城垒状,莹洁可爱,因携之归,刊出成砚,温润大过端溪。”南唐中主李璟精意翰墨,宝重歙石,专门在歙州设立了砚务,选砚工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后主李煜对歙砚极为推崇,把歙砚与澄心堂纸、李廷硅墨三者称为天下冠。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浩、美”八德。嫩而坚,润而不滑,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兼以纹理灿烂,色以碧天,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一新。
方见尘正是把歙砚美到极致、赋予其灵魂的人。
他说:“余耕耘四十余年,朝石暮研。依山为床,披雾为帐,以阳为餐,得月为伴,天久久,日长长,琢吾砚一方”。石头是千年万年烂不掉的东西,人的生命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日积月累面对着冷冰冰的石头,尤其没有思路,没有灵感的时候,也会心灰意冷,待茅塞顿开时,又峰回路转。见尘的感受是:“本来已经回了天,谢谢给我笔精尖,一磨石刀增吾量,起死回生留人间,所有一切全不顾,再执诚心还人愿。”
制作歙研的歙石极美。方见尘曾雕过一方水撼石壁砚,水浪纹自然形成了石壁,他在这方珍贵的天然金星水浪石砚上题诗:“天暮高垂兮,地帷低回,雨潇潇风洒兮,壁危危浪摧,神龙藏渊,幽深小居知是谁。”歙石纹色有罗纹、眉子、金星、银星几大类。名目有眉子纹7种,外山罗纹13种,水玄金文厥状10种,各种纹色灿然烂漫。犹以罗纹、眉子之奇特者为上品。罗纹中的犀角纹、鳅背纹、细罗纹、暗罗纹,都是莹润发墨,呵之水出的精品,历来为行家所宝重。苏东坡曰:“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壁浦云红。”黄山谷云:“日辉灿灿飞金星,碧云色夺端州紫。”宋代书法家蔡君漠所赞:“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
说到砚雕,方见尘不由自主地会动情,头皮和脸会再一次地微微泛红:“海粟画黄山,见尘雕黄山。我的砚雕是汗水、泪水、血水交织在一起的。那过程是石破天惊,天人合一,是斧头砍出来的,是自然蹦出来的,是一鼓作气从传统里跳出来的,会让人叹为观止。我爱它如珍,惜它如金。我的砚雕不仅仅是具体要像什么,是什么?它是一种文化的意象。眼睛看下来,会把美的东西传递给人,留下更多的回味和遐想。是传统的,是自然的,也是感情的,我说有三个境界:‘心、理、势。’心是心要静,要用心,有恒心,持之以恒;理是要有理性,要有境界,人品不高,难成大器,势是要因势利导,剔除一切残渣余孽。这是个系统工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方见尘烟瘾极大,几乎是一根接一根,他点烟时,也给周围的人让一圈,来客、徒弟,甚至大姨姐都要发烟。两圈下来,看我一个人没烟,也不管会抽不会抽,非要亲自点一根给我,那认真固执劲儿让你不忍拒绝,不会抽也要点着。 聊天的当空儿,徒弟们不时地会打断我们的谈话来请教,他会不厌其烦地让徒弟们一遍遍地修改、润色,精益求精。他会告诉徒弟石头薄了并不是好事,要有厚重感。然后他很自豪地转向我们: “我现在弟子有千人之众,我是一粒火种,要做一个艺术的传播者。如同我的名字,尘粒可大可小,若有若无,见到就不错了,但我是存在的。在艺术上我是个宠儿,说艺术家是天生的,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对,如同做人没有捷径可走。我很刻苦,也很玩命,越是艰苦的地方越要去。我很宝贵时间,从没轻轻松松玩过一天,连上厕所都是匆匆忙忙,似乎要完成上苍给我的使命。做人之道皆文章,但做个好人真的又苦又累。我常扪心自问我不苦谁苦?我就是一个苦行僧,人间正道是沧桑。我付出了,就会有所得,我常说搞雕砚中国怎么能有人超过方见尘呢?除非长江水倒流。但是有一点要说明,我是非常谦虚好学的。我是艺术家,要垄断600年的。”
他雕砚,却从不雕自己,依然保持着自己独有的棱角,鲜明的个性。
黄山是个很美的城市,青山绿水,满城花树,空气中都有一种甜香。我对黄山向往已久,仰慕多年,不单单因为黄山的出名,还因为早就知道黄山有一个方见尘。这次去见方见尘,本以为到了黄山,两个心愿都了了,后来才知道此黄山非彼黄山也。黄山有很多美景,我也是第一次来,但我并没去成近在咫尺的那座有名的黄山,古民居宏村、西递也没空去,只有感慨着懋源的油菜花延伸的漫山遍野。一丝遗憾中在黄山只见了方见尘,感受了方见尘。仔细想想也不遗憾了,方见尘本身就是一道风景,黄山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尽管真正地读懂他很难,了解他很难,即使只是远远地望着他,欣赏他,也会耐人寻味。
见尘生在高山上,他说高山是出贵人的。见尘属鼠,十二属相为老大,见尘生在阴历八月十五的中午十二点,有日有月,真要算是奇人,有名堂可讲的。见尘生在徽州,受徽州文化影响很深,对徽州文化有很深厚的感情。徽州,历史悠久,经历了从“三天子都”“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到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这个名称一直沿用了866年,直到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止。我们现在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的懋源地区。千百年来,尽管朝代不断变更,名称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的新安画派形成于明朝,以江韬、查士标、孙逸、汪元瑞为代表的“海洋四家”异军突起,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了新的生机。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一切都以自然为主,这个主张方见尘很受用,他认为,画画犹如接力赛,要一口气相连。画上面看下面,画下面看上面,不能光看眼前。千点万点没有一点不实,千笔万笔都为第一笔。一幅好画能画坏,一幅坏画能画好,相辅相成,强调的是画以外的东西。画要空灵,要掠奇,要大气磅礴,就不能被小的东西束缚,灵乎天地之间,创作本身至始至终贯穿着情感冲动,时刻装着美。“爱美之心都没有,不如做条的感情之所在,在画画的时候才会被赋予感情,有主有次,突出主题,深化主题,不会喧宾夺主。我不是天才,但我是奇才。墨即色,色即墨,我内心的光芒、狂热要表达出来,好的、美的东西要达到极致,我是彻底地奉献,彻底地释放,歇斯底里。有人认为我怪,说我是神经病,我不这样认为。我只是心境感应灵敏,艺术火花一触即发。我的画就是音乐和节奏,我爱我的画,因为我是凡人,更需要完整。我总是把真、善、美与闪光、发亮的东西汇集,去捍卫,去表达,做一个美的使者。让社会更和谐,让环境添优美,让心灵有禅意,让作品美不朽。”方见尘的画看似无法无章,却又有序,似是非似,像又不像,随行就势,随心而走,另有一番新意。他甚至认为画是不能以大小、尺寸相论的,这是对画家的一种伤害和歪曲,只要是用心画的,有灵气就有生命,无论大小都是精品。
真正的艺术家是要有正义感的,方见尘爱祖国、爱家人也爱自己。他收藏的一块鸡血石组雕八百罗汉,因故需要出手,但当他得知买主所在国家曾对我国人民作过不义之举时他断然拒绝了,尽管出价很高,他当时很需要这笔钱。他说: “真正的中国艺术绝对不能流失到国外的。中国画怎么画不重要,重要的是首先要做好中国人。只有做好真正的中国人,才能去画中国画,才能画好中国画。人品不高,落墨无法。修行得当就是自己的佛。人要有人的样子,有骨有血有肉。好的作品,也要如此。比如画梅花,杆是骨,花是肉,色是血。很多时候,我都在说搞艺术要有感情,这是精神之所在,要有骨气,铮铮傲骨。”
在我们要走的那天傍晚,小他三十岁的妻子接五岁的儿子回来,还没进门,孩子老远就大声喊“爸爸”。进得门来,依偎到他怀里,依旧不停地叫着“爸爸,爸爸”,一声接一声,却不说什么。方见尘一声一声回应着,也什么不说,爷俩全然忘了我们在场的所有人。一老一少,极为和谐,那陶醉相拥的场面让人想流泪。你能感觉孩子是见尘的希望、未来和寄托。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竹园里粗壮的老枝干旁嫩笋刚露尖角,正如它在地里蕴藏着勃勃生机。我指着满墙的画间五岁的孩子:“墙上的女娃娃好看吗?”他却回答我“不是女娃娃,是美女!”想起方见尘曾经说的话:“一个人幸福不起来,我们聊天,彼此幸福,天伦之乐,全家幸福。”他对妻子也没有过多介绍,只淡淡说了几句,但我记到心里去了。他说“夫人小小年纪,从从容容,大事不糊涂,小事装糊涂,不容易。”他说的时候,语速放得极慢,与其说讲给我们听,不如说他讲给他自己听。我常会感叹他生不逢时,他的青春年华,美好岁月,因了婚姻生活的不顺,因了为政治服务的年代,他这种自我的人,怎么可能适应。他的言行举止,他的行为作派,为常人所不解,为社会所不容,为家庭所不容,这是他人生的不幸和悲哀。内心的苦酒只有自斟自饮,独自吞下。但他生又逢时,赶上了百花齐放的好时代,事业有成;年过半百遇到了他生命里需要的女人,又送给他一个儿子,改变了他的人生,让他重过了一回,重活了一个生命。
他说:“我现在不是我自己的,我是社会的,也是家庭的。我现在百分之七十搞专业,百分之三十爱自己。调整好心态,努力努力再努力,只要有一口气,只要营养跟得上,就要好好活着,要加倍爱自己,爱自己才能爱别人。”
在人生的舞台上,方见尘是个孤独的本色演员。更多的时候演的是独角戏,没有观众,没有掌声,没有附和,自己演给自己看,自娱自乐。日本一位心理学家把孤独分为两种,一种是消极的孤独,一种是积极的孤独。借助与人交往共处而解除的孤独叫“消极性孤独”,这类人以强烈的依赖心,借着与他人交往,来消除孤独,他们难以独立,无法确立自我的自主性。而方见尘属于后者,有益于创造、发展的孤独为“积极的孤独”,这类人是不打扰别人,自我判断,自己冷静地探讨人生的必要状态,能肩负自己的责任。
方见尘就是为艺术而生的,这是上天对他的恩赐,也是上苍对他的折磨,痛苦、快乐一并给了他,他如今的成就,无需给他强加个什么名称,外人的评价都已不再重要,清者自清。他自有他存在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无重复性和可比性,三百年,六百年,千年,万年乃至永远,方见尘只有一个,也只有一个方见尘,永远有多远,方见尘就有多远。时间是区分故事和传说的最好界限,方见尘只有唯一,那就是永远。
写完方见尘,总还觉着意犹未尽,一个模样不俊的光头男人充满着矛盾,说不清道不明,却如此的风情万种,让人难忘。关闭电脑,我三天没说话,三天没吃饭,大哭三天,然后倒头,大睡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