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农村教学点缺少专职音乐教师的问题,响应国家教育扶贫工作要求,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贫困地区对接,山西省电化教育馆特意录制了一批教育扶贫优质资源共享精品课,开展面向贫困地区的网络文化推广项目“彩虹课堂”,借助“互联网+教育”形式,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在贫困地区的共享,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高整体教育能力与水平。笔者受邀参与录制的是湘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八课《晨景》,这是一节管弦乐曲的欣赏课。配合录制的是山西省临汾市五一路学校四年级(2)班学生。考虑到借班录制和屏幕前农村孩子对音乐欣赏的零基础水平,笔者选择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支持,力争使课堂丰富有趣。
案例主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为突出教学效果,笔者采用了熟悉主题法、图谱法、律动法、启发联想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并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图画、视频、音频、动画、图片集于一体,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音乐思维及想象,引导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全方位熟悉音乐主题,记住旋律;在熟悉音乐主题的基础上,如何聆听音乐主题的重复与变化;如何分析音乐要素的对比,发现新的音乐材料;如何启发学生联想音乐情景,参与音乐体验。
案例描述
笔者将《晨景》一课分为七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简介作曲家及创作背景。技术支持:电影胶片滚动播放动画效果,展示绿、蓝、黄、红、紫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色,获得美感;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头像及《晨景》创作背景文本编辑。
环节二:熟悉音乐主题、记住旋律,感受音乐主题的情绪及旋律特点。主要采用的是熟悉主题法、图谱法。本环节采取五个教学步骤完成:第一步,结合声音频谱,听一听、看一看,初步感受音乐主题情绪特点。技术支持:将主题音频导入专业音频编辑软件“Adobe Audition(简称AU)”中播放,再使用录频软件“Camtasia Studio”录制成MP4视频文件播放,声音频谱使流动的音乐“肉眼可见”。第二步,通过模唱主题旋律,初步感受音乐主题;通过视唱主题旋律,初步熟悉音乐主题。技术支持:利用“作曲大师”专业软件打谱并截图,PPT动画自左侧“擦除”效果缓缓打开,与音频同步。第三步,结合竖笛演奏,进一步熟悉音乐主题。第四步,结合旋律线,找出并揭示音乐主题最具特点、最有表现力的特征——波浪起伏的旋律特点,学生边唱边画旋律线,感受音乐主题的旋律特点。技术支持:用“Line brush”绘图软件绘制音乐主题旋律线条并截图,PPT动画自左侧“擦除”效果缓缓打开,与音频同步。第五步,加入教师的填词,歌词与主题情景相吻合,进一步升华音乐主题,渲染音乐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对歌形式的处理,为之后第一、第三乐段主奏乐器的对话效果做铺垫。技术支持:PPT课件文字编辑。
环节三:欣赏第一乐段。紧紧抓住音乐作品中最突出、最容易被识别、具有鲜明特征三个音乐要素,即力度、旋律、色彩进行有效聆听。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去品味音乐的情景、情绪并参与音乐情景体验。要求听辨音乐主题的重复与变化;用手势参与体验音乐情景,认识主奏乐器及其演奏姿势并模仿演奏。分四次聆听完成:第一次聆听,结合动态图形谱,感受音乐主题的重复与变化,思考:音乐主题在这段音乐里共出现了几次?这七次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是完全重复还是变化重复?音乐主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段音乐里,主题共出现了七次。每次出现,都会在旋律、音色、力度等方面有所变化,这样的重复叫变化重复。)技术支持:随力度、色彩特点,用“Line brush”绘图软件画出七个乐句的旋律线条,由细到粗、由清新到热烈,截图排列,选取暖色调底色,逐句设置动画自左侧“擦除”效果进入,与AU裁剪音频同步,感受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加强、色彩的变化特点。第二次聆听,用bang模唱,手势参与体验太阳冉冉升起的感觉。技术支持:选取8张海上日出图片,从东方露出鱼肚白到太阳光芒万丈,逐句设置动画“进入”效果,与AU裁剪音频同步,展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第三次聆听,辨别主奏乐器。技术支持:用“会声会影”或“视频剪切合并器”剪辑演奏视频,同步出现主奏乐器图片与名称,设置下一个主奏乐器出现时,上一个自动消失。这是因为在观看管弦乐演奏视频时,视频画面与演奏乐器经常不符合或者画面滞后,即使演奏乐器与音乐同步进行,也会因为学生不认识主奏乐器而无法辨别。在观看演奏视频的同步,设置动画播放主奏乐器的图片及名称,教学效果变得简单而有趣。第四次聆听,将学生分成四组,前五乐句分别模仿长笛与双簧管的对话演奏,第六、七乐句全体起立模仿乐队合奏。技术支持同上。
环节四:欣赏第二乐段,要求听辨出具有明显对比因素的三个音乐要素,联想并参与体验音乐情景。分三次聆听完成。第一次聆听,感受音乐的变化。技术支持:选择六张云层遮挡太阳与太阳突破云层的图片,随力度强弱12次变换,与AU裁剪音频同步,渲染音乐情景。第二次聆听,动态图形谱表现音乐在力度、旋律、色彩的特点。学生边听音乐边画旋律线,感受音乐在旋律和力度、色彩上的特點。(明亮的色彩突然变得低沉暗淡,有一种要冲破的感觉。力度时强时弱,仿佛太阳穿过云层,透出万丈光芒。)技术支持:用“Line brush”绘图软件画出力度pp的曲线(海鸥状)与力度ff的直线并逐个截图,设置自左侧动画“擦除”效果,配合冷色调底色,与AU裁剪音频同步。第三次聆听,师生合作用手势体验表现太阳突破云层,透出万丈光芒的感觉,用lu模唱。技术支持同上。对比小结采用图表形式,从力度、旋律、色彩三要素进行分析。技术支持:PPT图表与文字编辑。 环节五:欣赏第三乐段,要求听辨出音乐的再现部分,听出使用的新的音乐材料,并模仿主奏乐器的演奏姿势。技术支持:用“Line brush”绘图软件逐句画出音乐主题的旋律线条与尾声的直线、新鲜音乐材料的圆形与螺蛳线条,选择暖色调底色,设置自左侧“擦除”动画效果,与“AU”剪辑音频同步。观看主奏乐器演奏视频需用“会声会影”或“视频剪切合并器”剪辑视频,同步播放主奏乐器圖片及名称。乐曲曲式结构分析,技术支持:PPT文字编辑。
环节六:整体聆听,要求学生围绕音乐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参与表现音乐。第一乐段用bang模唱,手势表现太阳的冉冉升起。第二乐段用lu模唱,手势表现太阳突破云层,透出万丈光芒。第三乐段主题再现部分用bang模唱,手势表现太阳冉冉升起;新鲜音乐材料出现时,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技术支持:《晨景》风景视频。
环节七: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案例诠释
其一,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既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觉为主,又集文字、线条、图画、动画、视频、音频于一体,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拓宽接收信息通道,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音乐课堂效率。《晨景》一课,从简介作曲家及创作背景入手,到熟悉音乐主题、聆听音乐主题的重复与变化、聆听对比段落、聆听音乐主题的再现与新鲜的音乐材料等,是围绕熟悉主题法进行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一条教学主线,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无疑为这一教学主线添砖加瓦,提供了更好服务的技术支持,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升华。
其二,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能降低学习难度,将抽象的音乐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示给学生,通过感性材料全方位促进学生视听联觉、提高音乐感受力与想象力,发展音乐思维,赋予音乐作品灵魂、生命力和感染力,带来时间有限、精彩无限的美好学习历程、达到震撼心灵的审美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欣赏教学中,学生“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晨景》一课中的图谱法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动态旋律线,很好地表现了旋律的高低起伏、力度的强弱变化、色彩的热烈与暗淡等;第二种是与乐器演奏视频同步播放的主奏乐器图片;第三种是创设音乐情景的动态风景图片。这些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使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能更轻松、更容易理解和感受音乐。
其三,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符合自然规律的音乐学习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晨景》一课的律动有三种参与方式:第一种是结合动态图形谱,边听音乐边画旋律线,感受音乐旋律与力度特点;第二种是用手势参与音乐体验,表现音乐情景;第三种是边看演奏视频边模仿主奏乐器的演奏姿势。现代技术手段变静为动,事半功倍,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音乐体验,赋予音乐课堂新的生机与活力。
案例拓展
因为是借班录课,准备时间紧促,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晨景》一课,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精心设计录制的微课,通过上网聆听音乐、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实现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有了更好的预知,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与疑问,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更多地通过与教师展开讨论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从而获得对音乐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验。其次,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主动权让位于学生,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行设计图形谱,再通过与教师图形谱的对比,实现自我指导与提升,从而进一步感受音乐力度、旋律的特点与音乐的重复变化。除此而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律动、自己为主题旋律填词并演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使音乐课变得更有趣、更形象、更生动,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使音乐教学如虎添翼,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使音乐教学进入一个全新境地。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解放路小学)
案例主题
新课程标准指出:“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为突出教学效果,笔者采用了熟悉主题法、图谱法、律动法、启发联想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并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把文字、图画、视频、音频、动画、图片集于一体,全方位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音乐思维及想象,引导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需要思考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全方位熟悉音乐主题,记住旋律;在熟悉音乐主题的基础上,如何聆听音乐主题的重复与变化;如何分析音乐要素的对比,发现新的音乐材料;如何启发学生联想音乐情景,参与音乐体验。
案例描述
笔者将《晨景》一课分为七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简介作曲家及创作背景。技术支持:电影胶片滚动播放动画效果,展示绿、蓝、黄、红、紫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色,获得美感;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头像及《晨景》创作背景文本编辑。
环节二:熟悉音乐主题、记住旋律,感受音乐主题的情绪及旋律特点。主要采用的是熟悉主题法、图谱法。本环节采取五个教学步骤完成:第一步,结合声音频谱,听一听、看一看,初步感受音乐主题情绪特点。技术支持:将主题音频导入专业音频编辑软件“Adobe Audition(简称AU)”中播放,再使用录频软件“Camtasia Studio”录制成MP4视频文件播放,声音频谱使流动的音乐“肉眼可见”。第二步,通过模唱主题旋律,初步感受音乐主题;通过视唱主题旋律,初步熟悉音乐主题。技术支持:利用“作曲大师”专业软件打谱并截图,PPT动画自左侧“擦除”效果缓缓打开,与音频同步。第三步,结合竖笛演奏,进一步熟悉音乐主题。第四步,结合旋律线,找出并揭示音乐主题最具特点、最有表现力的特征——波浪起伏的旋律特点,学生边唱边画旋律线,感受音乐主题的旋律特点。技术支持:用“Line brush”绘图软件绘制音乐主题旋律线条并截图,PPT动画自左侧“擦除”效果缓缓打开,与音频同步。第五步,加入教师的填词,歌词与主题情景相吻合,进一步升华音乐主题,渲染音乐情景,活跃课堂气氛。对歌形式的处理,为之后第一、第三乐段主奏乐器的对话效果做铺垫。技术支持:PPT课件文字编辑。
环节三:欣赏第一乐段。紧紧抓住音乐作品中最突出、最容易被识别、具有鲜明特征三个音乐要素,即力度、旋律、色彩进行有效聆听。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去品味音乐的情景、情绪并参与音乐情景体验。要求听辨音乐主题的重复与变化;用手势参与体验音乐情景,认识主奏乐器及其演奏姿势并模仿演奏。分四次聆听完成:第一次聆听,结合动态图形谱,感受音乐主题的重复与变化,思考:音乐主题在这段音乐里共出现了几次?这七次重复出现的音乐主题,是完全重复还是变化重复?音乐主题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这段音乐里,主题共出现了七次。每次出现,都会在旋律、音色、力度等方面有所变化,这样的重复叫变化重复。)技术支持:随力度、色彩特点,用“Line brush”绘图软件画出七个乐句的旋律线条,由细到粗、由清新到热烈,截图排列,选取暖色调底色,逐句设置动画自左侧“擦除”效果进入,与AU裁剪音频同步,感受旋律的起伏、力度的加强、色彩的变化特点。第二次聆听,用bang模唱,手势参与体验太阳冉冉升起的感觉。技术支持:选取8张海上日出图片,从东方露出鱼肚白到太阳光芒万丈,逐句设置动画“进入”效果,与AU裁剪音频同步,展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第三次聆听,辨别主奏乐器。技术支持:用“会声会影”或“视频剪切合并器”剪辑演奏视频,同步出现主奏乐器图片与名称,设置下一个主奏乐器出现时,上一个自动消失。这是因为在观看管弦乐演奏视频时,视频画面与演奏乐器经常不符合或者画面滞后,即使演奏乐器与音乐同步进行,也会因为学生不认识主奏乐器而无法辨别。在观看演奏视频的同步,设置动画播放主奏乐器的图片及名称,教学效果变得简单而有趣。第四次聆听,将学生分成四组,前五乐句分别模仿长笛与双簧管的对话演奏,第六、七乐句全体起立模仿乐队合奏。技术支持同上。
环节四:欣赏第二乐段,要求听辨出具有明显对比因素的三个音乐要素,联想并参与体验音乐情景。分三次聆听完成。第一次聆听,感受音乐的变化。技术支持:选择六张云层遮挡太阳与太阳突破云层的图片,随力度强弱12次变换,与AU裁剪音频同步,渲染音乐情景。第二次聆听,动态图形谱表现音乐在力度、旋律、色彩的特点。学生边听音乐边画旋律线,感受音乐在旋律和力度、色彩上的特點。(明亮的色彩突然变得低沉暗淡,有一种要冲破的感觉。力度时强时弱,仿佛太阳穿过云层,透出万丈光芒。)技术支持:用“Line brush”绘图软件画出力度pp的曲线(海鸥状)与力度ff的直线并逐个截图,设置自左侧动画“擦除”效果,配合冷色调底色,与AU裁剪音频同步。第三次聆听,师生合作用手势体验表现太阳突破云层,透出万丈光芒的感觉,用lu模唱。技术支持同上。对比小结采用图表形式,从力度、旋律、色彩三要素进行分析。技术支持:PPT图表与文字编辑。 环节五:欣赏第三乐段,要求听辨出音乐的再现部分,听出使用的新的音乐材料,并模仿主奏乐器的演奏姿势。技术支持:用“Line brush”绘图软件逐句画出音乐主题的旋律线条与尾声的直线、新鲜音乐材料的圆形与螺蛳线条,选择暖色调底色,设置自左侧“擦除”动画效果,与“AU”剪辑音频同步。观看主奏乐器演奏视频需用“会声会影”或“视频剪切合并器”剪辑视频,同步播放主奏乐器圖片及名称。乐曲曲式结构分析,技术支持:PPT文字编辑。
环节六:整体聆听,要求学生围绕音乐作品,把感性的、理性的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创造性地参与表现音乐。第一乐段用bang模唱,手势表现太阳的冉冉升起。第二乐段用lu模唱,手势表现太阳突破云层,透出万丈光芒。第三乐段主题再现部分用bang模唱,手势表现太阳冉冉升起;新鲜音乐材料出现时,模仿乐器的演奏姿势。技术支持:《晨景》风景视频。
环节七: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案例诠释
其一,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既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特点,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觉为主,又集文字、线条、图画、动画、视频、音频于一体,打破时间空间限制,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拓宽接收信息通道,扩大学生音乐视野,提高音乐课堂效率。《晨景》一课,从简介作曲家及创作背景入手,到熟悉音乐主题、聆听音乐主题的重复与变化、聆听对比段落、聆听音乐主题的再现与新鲜的音乐材料等,是围绕熟悉主题法进行的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的一条教学主线,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介入,无疑为这一教学主线添砖加瓦,提供了更好服务的技术支持,是传统教学方式的升华。
其二,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能降低学习难度,将抽象的音乐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地展示给学生,通过感性材料全方位促进学生视听联觉、提高音乐感受力与想象力,发展音乐思维,赋予音乐作品灵魂、生命力和感染力,带来时间有限、精彩无限的美好学习历程、达到震撼心灵的审美效果。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欣赏教学中,学生“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能够感知音乐主题,区分音乐基本段落,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做出相应的反应”。《晨景》一课中的图谱法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动态旋律线,很好地表现了旋律的高低起伏、力度的强弱变化、色彩的热烈与暗淡等;第二种是与乐器演奏视频同步播放的主奏乐器图片;第三种是创设音乐情景的动态风景图片。这些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使学生在聆听音乐时,能更轻松、更容易理解和感受音乐。
其三,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为学生创设出真实符合自然规律的音乐学习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晨景》一课的律动有三种参与方式:第一种是结合动态图形谱,边听音乐边画旋律线,感受音乐旋律与力度特点;第二种是用手势参与音乐体验,表现音乐情景;第三种是边看演奏视频边模仿主奏乐器的演奏姿势。现代技术手段变静为动,事半功倍,引导学生全方位参与音乐体验,赋予音乐课堂新的生机与活力。
案例拓展
因为是借班录课,准备时间紧促,尚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晨景》一课,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精心设计录制的微课,通过上网聆听音乐、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实现个性化、碎片化的学习。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前有了更好的预知,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与疑问,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更多地通过与教师展开讨论交流,共同研究和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问题,从而获得对音乐更深层次的理解与体验。其次,为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课堂主动权让位于学生,还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自行设计图形谱,再通过与教师图形谱的对比,实现自我指导与提升,从而进一步感受音乐力度、旋律的特点与音乐的重复变化。除此而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律动、自己为主题旋律填词并演唱,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丰富了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使音乐课变得更有趣、更形象、更生动,更好地提升了学生的音乐素养,使音乐教学如虎添翼,给音乐教学带来了新气象,使音乐教学进入一个全新境地。
(作者单位:山西省临汾市解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