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历史教育的使命,在于向中学生介绍人类历史上一切文明进步的成果,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思维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如果没有思维力的参与,其他诸因素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历史教学应把开发思维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求异思维,集合思维,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思维能力的形成及特点
(一)、求异思维的发展
求异思维有叫发散性思维,它具有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1、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的速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某一问题,经过短时间的思考迅速作出反应,也就是快速抓住问题本质,迅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巧设疑难,激发思维。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師应严格限定时间,有意训练学生答题的速度,帮助学生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课外可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通过抢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
2、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广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善于打开思路,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如,讲述北美独立战争进程后,教师问:"为什么北美人民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学生从美英双方力量对比的史实中分析提炼,得出是"由于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性"的结论。
3、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来揭示历史事物内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史实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名词解释供学生练习。如:关于禁烟运动,教材用了大量篇幅叙述其背景、经过及意义。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才能作出言简意赅的解释。
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用新观点或丛新角度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独创性是求异思维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教师须格外重视培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局内。然后启发学生:若你作为郑和去航海,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学生联系从前所学知识来思考。同学们个个自比郑和,兴趣很浓,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集合思维的发展
集合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鉴定、归纳、整理加工的思维过程。这是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发展集合思维的方法有:
1、纵横归纳法 即归纳整理出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其中纵向归纳是指依据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和发展线索,将散见在各章节的历史知识加以整理,以体现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横向归纳是指截取一个历史横断面,把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历史现象按其内在联系分门别类,以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要点浓缩法 即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要点,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基础知识。历史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集合思维。如,秦末农民战争可以浓缩为八个字:赋役繁重,严刑苛法。许多教师的板书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学生应注意消化理解,逐步做到自己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浓缩内容,提炼要点。
(三)逻辑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和要求,逻辑思维的训练,侧重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1、判断练习 对形成某一历史概念有关的相似或相近的一个或几个史实进行辨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或熟练程度。是非题、选择题、改错题等是判断练习的主要题型。
2、推理练习 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知识。例如,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强,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他们之间的新矛盾,必然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3、论证练习 运用具体史料对某一观点或结论进行论证。例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会前形势、会后决定、会后时局三个方面,运用具体史实来分析说明。这样,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论证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迁移思维的发展
迁移思维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影响。发展迁移思维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迁移知识的能力。
1、旧知识的迁移训练
迁移总是以已有知识为前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学过的旧知识为基础,进行古今、中外、同时、同地史实的对照联系,启发学生联想,开展迁移思维,逐步掌握新知识。如,讲西欧封建制的确立时,可联系中国封建社会开端的历史,要求学生回答:中国封建社会何时开始,封建生产方式有何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然后指出: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西欧和中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西欧封建制有其自身的特点:政治上形成层层受封的封建等级制度,经济上是普遍建立庄园经济,基督教会是个大封建主。这样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就会加深对西欧封建制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2、邻科知识的迁移训练
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相关。凡是邻科已讲过的教材内容,教学中可以引渡、借用,以丰富教材内容,发展学生的迁移思维。如,讲中国古代史,可以联系到许多成语典故的由来。讲希波战争,可以联系到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渊源等。
3、其他知识的迁移训练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历史教学有关的知识,诸如历史题材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课堂讲授时,若能与这些知识相联系,学生倍感亲切,极易加深印象。比如,讲解放战争这段历史时,可联系影片《大决战》、《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等。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形成后,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经过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推进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创新,应该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三国史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要向学生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分析以及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各自的有利条件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说东汉的灭亡和三国的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
从调查得知,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时常指定出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举深表担忧。诚然,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教授的重要性。因为知识的教授毕竟是历史教育乃至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笔者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1、寓情于教,师生互动。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2、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們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是,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结合现实,紧扣时代。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并为现实生活服务。通过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学习,为人民的生活和行为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使所讲授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服务。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创新思维。
思维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如果没有思维力的参与,其他诸因素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历史教学应把开发思维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求异思维,集合思维,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思维能力的形成及特点
(一)、求异思维的发展
求异思维有叫发散性思维,它具有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1、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的速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某一问题,经过短时间的思考迅速作出反应,也就是快速抓住问题本质,迅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巧设疑难,激发思维。在平时的课堂练习中,教師应严格限定时间,有意训练学生答题的速度,帮助学生养成快速思考的习惯,课外可定期举办历史知识竞赛,通过抢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速度。
2、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广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善于打开思路,全面地观察问题抓住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掌握事物本质的能力。如,讲述北美独立战争进程后,教师问:"为什么北美人民能以弱胜强取得最后胜利?"学生从美英双方力量对比的史实中分析提炼,得出是"由于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性"的结论。
3、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的深度。它是指在历史学习中,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发现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来揭示历史事物内在的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史实的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方法。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的名词解释供学生练习。如:关于禁烟运动,教材用了大量篇幅叙述其背景、经过及意义。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才能作出言简意赅的解释。
4、思维的独创性,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用新观点或丛新角度认识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独创性是求异思维的最高层次和终极目标,教师须格外重视培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将学生置身局内。然后启发学生:若你作为郑和去航海,需要什么条件?要求学生联系从前所学知识来思考。同学们个个自比郑和,兴趣很浓,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集合思维的发展
集合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知识进行分析、比较、鉴定、归纳、整理加工的思维过程。这是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关键,也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发展集合思维的方法有:
1、纵横归纳法 即归纳整理出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横向联系。其中纵向归纳是指依据历史现象的先后顺序和发展线索,将散见在各章节的历史知识加以整理,以体现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横向归纳是指截取一个历史横断面,把同一时期、同一性质的历史现象按其内在联系分门别类,以找出它们的联系与区别。
2、要点浓缩法 即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浓缩成要点,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掌握基础知识。历史教学中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集合思维。如,秦末农民战争可以浓缩为八个字:赋役繁重,严刑苛法。许多教师的板书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浓缩,学生应注意消化理解,逐步做到自己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浓缩内容,提炼要点。
(三)逻辑思维的发展
逻辑思维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和要求,逻辑思维的训练,侧重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抽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1、判断练习 对形成某一历史概念有关的相似或相近的一个或几个史实进行辨析,然后做出正确的判断,以提高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准确性或熟练程度。是非题、选择题、改错题等是判断练习的主要题型。
2、推理练习 对历史现象进行综合和分析,从中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知识。例如,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分析,说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政治发展不平衡性加强,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他们之间的新矛盾,必然导致世界大战的爆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
3、论证练习 运用具体史料对某一观点或结论进行论证。例如,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教师可指导学生从会前形势、会后决定、会后时局三个方面,运用具体史实来分析说明。这样,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论证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四)迁移思维的发展
迁移思维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对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的影响。发展迁移思维主要是指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迁移知识的能力。
1、旧知识的迁移训练
迁移总是以已有知识为前提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学过的旧知识为基础,进行古今、中外、同时、同地史实的对照联系,启发学生联想,开展迁移思维,逐步掌握新知识。如,讲西欧封建制的确立时,可联系中国封建社会开端的历史,要求学生回答:中国封建社会何时开始,封建生产方式有何特征,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然后指出: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和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普遍性,西欧和中国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具体历史条件不同,西欧封建制有其自身的特点:政治上形成层层受封的封建等级制度,经济上是普遍建立庄园经济,基督教会是个大封建主。这样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就会加深对西欧封建制的了解,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2、邻科知识的迁移训练
历史教材中有不少内容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相关。凡是邻科已讲过的教材内容,教学中可以引渡、借用,以丰富教材内容,发展学生的迁移思维。如,讲中国古代史,可以联系到许多成语典故的由来。讲希波战争,可以联系到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渊源等。
3、其他知识的迁移训练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与历史教学有关的知识,诸如历史题材的小说、戏剧、电影、电视等。课堂讲授时,若能与这些知识相联系,学生倍感亲切,极易加深印象。比如,讲解放战争这段历史时,可联系影片《大决战》、《巍巍昆仑》、《开国大典》等。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形成后,如何着手历史教学的创新呢?经过对中学历史学科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推进中学历史学科教学创新,应该从"教学理念"创新以及"教学方法"创新两个方面去努力。
(一)、教学理念创新
教师具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选用和教学的效果。历史学科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是基础和关键。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从教学理念上作到以下几点:
1、变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历史学科教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教师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历史上所发生的各种事件。教师如果不注意把握,往往就将整个历史教学变成历史事实的教育。这样一来教授给学生的就只是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授课前就必须十分注意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告诉学生在历史上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更重要的是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我们应该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例子就是我们在教授中国古代史三国史部分的时候,我们首先肯定要向学生介绍东汉末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以及三国鼎立的形成。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对东汉末年政治形势的分析以及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大势力的形成和他们各自的有利条件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不易理解为什么说东汉的灭亡和三国的鼎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具有了这样一种将史实教育为学史教育的观念之后,就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中的气氛变得活跃,使学生能开动大脑考虑问题。
2、化死记硬背为理解接受。中学历史学科的教育,少不了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去熟记这些历史知识呢?
从调查得知,不少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结束之后,时常指定出一些知识点或重要的历史事实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死记硬背,并且要求学生在记忆某些历史知识时要做到一字不漏、一字不错。笔者对此举深表担忧。诚然,让学生记得较多的知识点,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史实,是保证学生学好历史学科的一个必要前提。一般说来,学生对历史史实掌握得越多,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运用的过程中越显得得心应手。但是,如果仅仅是强制性地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历史知识,倒不如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以及对历史知识的系统分析,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历史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拉线索、作对比、找相似等各种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灵活的记忆和掌握。
3、从知识灌输到素质培养。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中学历史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学生进行历史知识的灌输。这样往往造成学生在历史学科考试时能得高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运用历史知识对各种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解释,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我们不能否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知识教授的重要性。因为知识的教授毕竟是历史教育乃至各个学科教育的基础。但是,如果我们只知道给学生知识而忽视了给学生能力,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那么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就无法避免"高分低能"的通病。而且这样一来我们的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就往往只重视书本而不理现实,只注重学习知识而忽视培养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
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教学才能表现出来。而如何做好教学工作,使历史教学达到教授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也是根本。笔者在历史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1、寓情于教,师生互动。我们都知道,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中学生们都渴望从古板的严肃的历史课中解放出来。如果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们不能做到寓情于教,教中有理;活跃课堂气氛,保证师生互动,就很难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无法保证历史课堂教学的效果。
2、尊重史实,大胆思考。历史教学不能对史实进行篡改,也不能将史实进行歪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尊重历史事实。但是,尊重历史事实并不等于照本宣科。比如我們在教授明末农民起义和清军入关的相关内容是,如果只把农民起义的成与败,清军入关与清朝实现对全国的统一等内容进行介绍,那么学生难免就会觉得没有学到什么东西。通过这样的教学,我们就能使学生巩固所学历史知识,也锻炼了他们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3、结合现实,紧扣时代。我们进行历史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人民了解历史、掌握历史并为现实生活服务。通过对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的学习,为人民的生活和行为提供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而我们的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使所讲授历史知识能为学生分析、解释社会现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