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真实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xiaotiancx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对历史格外热衷,史学作为一门国粹级的“显学”,在“文革”前已盛极一时,那些“文革”中“红透”半边天的“风云悍将”,大都具有史学背景。改革开放强调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技术人才走上政治舞台,历史似乎退出了中国政治,但30年物质文明的进步与辉煌,所造就的科技与经济“起飞”,如互联网技术及在中国的迅速起步与普及,却又为古老史学提供了预热的技术条件与契机,只不过“热”的形式又有所变化:官方史学休矣,民间热情高涨。
  改革开放前的史学热,有着极浓厚的“官学”性质,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为政治服务的鲜明特点,某种程度上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最为人们所诟病。但同时,其严肃的半学术半政治的观点交锋与争论争鸣,与今天网媒热吵(准确地说先是网媒然后是其他媒体)的所谓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还是有着本质区别。首先是参与者的资质与身份不同,基本上是学术圈内的人和有学术背景的官员,史学爱好者或自诩的民间史学家鲜有为之。其次是探讨的内容不同,所争论与关注的都是“大问题”,不涉及“鸡毛蒜皮”(这里要解释一下,所谓“鸡毛蒜皮”毫无贬义,有血有肉的史学恰恰离不开“鸡毛蒜皮”,这从另一个角度反而彰显出过去史学的僵化与不足)。而在现在的这股史学热中,又尤以其中的“明史热”最为抢眼。
  实际上,明史热并非始于现在,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遭受西方列强欺辱,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悲愤自省,都在尝试着从中国历史以及儒家所主导的东方文明发展脉络中探寻落后挨打的内在原因。其中主流的观点一般认为,明代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拐点”,姑且不论这种看法正确与否(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是建立在真正了解西方历史的基础之上。也不是建立在真正“读懂”中华历史及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但却由此引发国人的研究明史的热潮,甚至连爱国将军张学良在软禁中也发奋“研究”明史。
  眼下中国的这股明史热所引发的社会现象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史学学术研究本身,从网上的“博客”到电视剧里的“戏说”,从电视讲坛再到新闻出版界的乱花入眼、缤纷灿烂的图书,大家似乎都在以史学家的身份和立场给国人讲述明史。并由此引发了历史读物和历史文学之间的界限混乱。史学家拼命增加自己的文学色彩,文学工作者则要把自己打扮成严肃的历史学者。这似乎又回到了那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命题:以历史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和以历史研究为目的历史著述哪一个才是提供给读者的真实的历史。这其实本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然,也许有人会说《史记》既是历史,也是文学,因为它既是史学家又是文学家研究的对象,但请不要忘记,那不过是文献流传的局限,《三国演义》和《三国志》能很清楚地回答这个问题。《三国演义》的文学特性使其拥有广泛的受众,并且也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普及历史知识的作用。但同时《三国演义》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歪曲了历史的真实。同样,眼下热不可挡的讲述明史的《明朝那些事儿》等许多所谓“传播历史知识”的图书,在史学研究工作者和严肃的书评论家们看来,都觉得有必要提醒读者们,切不可以为那就是历史。正如《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面对某电视台的那个给人以“自视深沉”之感的女记者的过于肉麻的“赞誉”,承认那其实只是“他心中的历史”。几百万的印数,证明的只是作者的文学才华。笔者作为一个不敢自诩为称职的史学工作者,赞同大多数严肃的史学家们这样的观点,作为创作题材的历史,允许文学家的自由创作,但不能脱离基本的历史事实。不能虚构过去没有发生的历史,也不能篡改过去的客观的真实的历史,更不能把某种先入为主的现代人才有的情感价值观念嫁接到以历史著述自称的书中去。同时,作为出版人,笔者提醒我的同行们有义务帮助读者分清这样一个事实:对那些所谓“讲述历史”的图书,应像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行的做法那样,在图书分类中,表明虚构类和非虚构类的区别,以免误导读者。因为,历史著述包括普及性历史知识读物与文学创作中的历史,有本质的区别。文学家创作动机源自激情,历史学家的写作目的则是基于理性。
  另一方面,面对“乱花入眼、缤纷灿烂”明史热的图书,还是作为出版人,不仅不应庆幸明史热“带动”图书出版的所谓繁荣,而应深刻认识到自身某种责任的缺失。笔者学生时代曾有幸读过著名明史学者吴晗先生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中国历史知识小丛书的“现代版本”——“大家写小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推出,其中明清卷/人物辑8种,并约请吴晗先生唯一的研究生、现任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张显清先生撰写其第一本《祸国宰相严嵩》),这是一套面向青少年和史学爱好者的通俗读物,笔者这一代人正是在这种客观冷静的讲述和告之真实的历史的普及读物中,开始学习和了解自己国家历史的。笔者因此希望作为出版人能够接续这套历史小丛书的出版宗旨和理念,为现在的青少年和广大的史学爱好者,提供讲述真实的历史的图书。也许,这样的图书不具有文学图书那样“轰动”的市场效应,但对出版人而言,除商业利益之外,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同样不可或缺。讲述和普及真实的历史知识,不仅是历史学家的职责,也是出版工作者肩上的重任。
  或许可以说,面对近乎井喷式的明史热,严肃的学者、有责任感的评论家和出版人不仅需要冷静的观察和理性的思维,更需要理性的负责的行动。
其他文献
江林昌先生在《文史知识》2007年第6、7期上发表了名为《东西方“轴心文明”的比较》的文章,对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提出的人类文明轴心时期的“代表了世界文化的三个核心”的中国文明、希腊文明和印度文明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对于我们理解世界文明很有意义。但是,作者以中国、希腊和印度三种“核心”文明代替轴心文明的做法既不完全符合雅斯贝斯本人对轴心文明的理解,也与文明史视野下的世界历史发展颇有出入。  用所谓的
东坡老《题西林壁》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识者每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诚哉斯言。可是,还真不能因此而认定,识者既能清“当局者”所以迷,又能清“旁观者”所以清。世上之事,有些竟然不仅“当局者迷”,“旁观者”亦迷;当局、旁观两清,何其难哉。  一个亦史亦稗的故事,竟然是个既蒙蔽“当局者”,又蒙蔽亿万“旁观者”一千余年的智者“谎言”。  三国故事里最精彩的故事属“赤壁之战”,“赤壁之
老舍的精神内涵深广,文学活动范围广,作品传译也广。他自称“写家”,人们多称他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文学界都知道,他兼擅各种文体,是“文武混乱不挡”的全能作家。一般人较少了解老舍精通英语,他在英、美用英文写作,做学术讲演,在英国讲过《唐代的爱情小说》(T’ang love story),在美国谈《中国现代小说》(The Modem Chinese Novel),也写过英文话剧。当然更少人知道,老舍不
学习《〈论语〉十二章》时,由于语录体篇幅短小、多论断而少有阐释的特点,学生提出了诸多质疑。基于学情,我们开展了“《论语》与当代生活”的研习任务,从《论语》中选取了与仁、义、利等概念相关的章句,要求学生完成两大子任务:一是探究如何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论语》;二是结合《论语》,对相关社会文化现象进行评论。  一、任务一:专家论坛——今天我们应该怎样读《论语》  任务一聚焦于单则精读,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
书名叫《乌啼集》,前无序,后也无跋,看上去有些突兀。一打听,作者多年前还出过一本《月落集》,猜想作者可能很喜欢张籍的《枫桥夜泊》一诗。“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七个字中有一种萧疏、幽寂、清冷、肃杀的气氛,也有一种静宓、高远、清幽、寥廓的意境。那么作者是倾向于哪一种感觉呢?这引起了我的兴趣,遂翻其书,未想却就此看了下来。  此书近12万字,分5个部分,共80余篇文章,总体上来说是随笔性质的文字。  作者
《脚印》(诗集,1950年上海文化工作社)  《新生的历程》(杂文集,1950年上海文化工作社)  《被打穿了的布告》(短篇小说翻译集,1950年京津沪联营大众书店)  《裁判》(外国诗歌翻译集,1950年天津知识书店)  《米霞》(童话寓言故事翻译集,1950年天津知识书店)  《妈妈跟闺女》(A·托尔斯泰作品,1950年天津知识书店)  《枞林的喧嘈》(乌克兰短篇小说集,1951年上海文化工作
新文学书近几年越来越受到珍视,成为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和书刊经营者的搜寻对象。一般来说,新文学的出版时间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到1949年建国以前。但笔者私见,以新文学作家创作的主旨、内容和风格来说,更确切的时间应该从“五四”运动之后算起,一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其中原因,《闲话藏书》中已有说及,此处不再赘述。至于开创新文学版本这一概念的当然是唐(弓叟),他的名作《晦庵书话》乃是所有
灰暗:稀有的慰藉    “慰藉”这个词出现在一个天空灰暗的午后。记不清是哪一天了,只记得天气有些灰暗,令人郁闷。每到这样的天气,我便会到外面走一走。有时沙子会吹到眼睛里,于是我常常盼望能下起一场雨来,如果能下一场大雨最好:如果不能,下一场中雨或小雨也行:如果再不能,吹来一阵湿气也行。我很简单地想,要是能有一场雨来,眼前的一切都将是另一番景象。  奇怪的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我有时竟会一下子想起许多的
高效课堂是近几年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频率最高词汇之一,随着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它以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高效我们需要回归教材,并随着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结合统编教材所倡导的语文核心素养,狠抓小学语文教学理论,打破传统教学思路,引领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的丰富,创设合理教学活动。   一、统编教材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基准探讨   (一)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立足之本
孟白,学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2003年至今,担任北京市海淀工读学校名誉校长。作为出版人,孟白带领学苑出版社在发展中国工读教育、保障农民卫生健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不断努力。体现了出版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这种担当,与明星、企业通过捐款践行公益心和社会责任心的方武不同,它更注重从身心健康上给予特殊群体、弱势群体以人文关怀,并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