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鼓励教师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且富有情感的教学情境,来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维。课堂情景的创设需要贴切现实生活;教学情境的内容,应难易结合;教学情境的设计,应结构完整;教学情境的实施,要适宜学生参与;以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使探究成为打开课文的钥匙;突破重、难点时多手段创设情境,使探究更高效;拓展时创设与生活联系的情境,使探究成为从文本的有限向生活的无限延伸的过程。
关键词:课堂情境;原则;方法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我初上讲台的那天起,有一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经过多年来大量的一线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不仅仅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并且也取决于学生们自身的学习兴趣。只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就能够同教师一起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其实,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研究方向。那么,既然课堂教学情境如此重要,那么创设课堂情境时需要注意哪些原则呢?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呢?如果能回答这个两问题,那么就找到了打开课堂探究式学习之门的钥匙。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原则
我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其他教师研究结论的参考,初步得出结论,想搭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 教学情境的来源,应贴切现实生活
只有教學情境的背景来源于生活并兼容学习内容时,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贴合实际,让学生们产生心理共鸣和带入感。这个“沉浸式”的课堂气氛,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们主动进行关于学习内容的头脑风暴。
2. 教学情境的内容,应难易结合,适当拔高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无论古今中外的诗文,总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在教学情境内容搭建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们向课文的核心知识进行探索。一味地追求探索难点,只会让一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3. 教学情境的设计,应有始有终,结构完整
教学情境的搭建就像写文章,一定要有始有终。当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就一定要做到从各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不漏过每一个知识点。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可以将这个问题进行发散,引申到其他相似的文章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更透彻地理解问题。这样的情景设计才能称得上完整的设计。
4. 教学情境的实施,要适宜学生参与、互动性高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只有给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和相对丰富的形式,如探讨、辩论、表演,才能释放他们的内心,达成一种深层次的领悟。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外显的探究,又有内化的交流,这对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具备了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学情境,才能使课堂的气氛持续保持在兴奋状态,从而诱导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心理渴求,帮助语文教学达到理想高效的教学效果。
下面,结合我所教授的中学语文课,试论课堂探究情境的设置:
二、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方法
1. 以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使探究成为打开课文的钥匙
课堂教学中,随着对文章的分析,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不断地思索。这些问题就可以看作课堂教学探究的种子。在文本阅读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多向思维空间且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通过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不断的交流辩论,就能让学生对问题的内容建立理解,并记忆深刻。所以,以创设情境提问,是一个让学习效果高效且持久的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鲁迅小说《祝福》时,我问学生们到底是谁逼死了祥林嫂?学生们一下子陷入沉思,继而七嘴八舌,有说是鲁四老爷、四婶的;有说是祥林嫂婆婆的;有说是柳妈的;有说是鲁镇上的人们的;甚至有学生指出,连“我”也难脱干系……那么,究竟是谁一手推动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辅导资料、网络及历史课本,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展开深入探究。像这样针对一个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能使学生既有话说,又不觉得平淡。
又比如,在学习《孟子见梁惠王》一课时,我抛出话题:“仁义礼智信与法制是否矛盾?”这时,学生往往会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师生一起学习课文,针对孟子的雄辩言论,我加以引导,同学们又发表了自己许多的见解。其中有些见解,还真令人刮目相看!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对问题的设置,既可以启发学生,能让他们在讨论中找到答案。
2、突破重、难点时多手段创设情境,使探究更高效
在教学中,总会出现重点和难点。而在教学情境内容搭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对教学情境进行搭建,这样才能弱化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的畏惧,从而使学生更快地攻克重点难点。
首先,在设疑发问时,教师可以在关键之处,易错之处,模糊之处设问,借助设疑发问,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这就更加强化了疑释难解之后学有所获的成就感。
比如,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诗之千古名篇。上课时,学生在对诗句“人生享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理解上产生了不同的声音。有的同学说,奋斗太累,就应该像李白一样及早享乐;有人说,奋斗和享受并不矛盾,只有奋斗集聚了财富,才有享受的资本。
我抓住课堂上“异端”声音的契机,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并在适当时机介入引导。这样以来不仅没有钳制学生对原作的理解,反倒为学生的各抒己见提供了一个绝佳情境。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有时还可视情况故意创设错误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产生迫切愿望,去弄清未知和错误,寻求真理所在。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思索探究,养成勤思多问的探究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比如:在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陶渊明饱读诗书却自甘平庸,对社会不负责任;也有人说陶渊明自己怕受官场委屈,却连累妻儿跟着自己一起吃苦受累……究竟该怎样看待陶渊明辞官归隐的问题?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之后,我又问:“既然如此,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又是什么呢?”短暂的思考讨论后,学生们终于明白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拓展时创设与生活联系的情境,使探究成为从文本的有限向生活的无限延伸的过程。
人们往往在情不自禁时畅所欲言,在连珠的妙语中还可能蕴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因此,课堂上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氛围。
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学习文本后,我及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中的感恩体验,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甚至有学生声泪俱下。学生感同身受的发言,这正是我们课堂所应追求的啊!
这样看来,创设语文课教学的探究情境,并使其有效深入,就需要我们教师首先钻研把握教材,熟悉学生的生活。
语文阅读课堂在新课改背景下,理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创造思维的探究天地。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课本剧演出,可以是一轮神情飞扬的辩论赛,可以是一次生动地模拟采访,可以是一场声情并茂的诗文朗诵会……只要我们用心巧思,合理设计,就一定能激活学生学习心理的潜在因素,把语文课变成探究学习的妙趣横生的园地。
作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我将执着启智,潜心诱思,探究前进,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 莫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引领学生慧眼发现[J].好家长,2017(57):116.
[2] 吴玉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J].新课程(中),2017(10):150-151.
关键词:课堂情境;原则;方法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我初上讲台的那天起,有一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语文课堂学习效率?经过多年来大量的一线教学实践,我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不仅仅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关,并且也取决于学生们自身的学习兴趣。只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就能够同教师一起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其实,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研究方向。那么,既然课堂教学情境如此重要,那么创设课堂情境时需要注意哪些原则呢?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对课堂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呢?如果能回答这个两问题,那么就找到了打开课堂探究式学习之门的钥匙。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原则
我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其他教师研究结论的参考,初步得出结论,想搭建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需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1. 教学情境的来源,应贴切现实生活
只有教學情境的背景来源于生活并兼容学习内容时,才能够最大限度的贴合实际,让学生们产生心理共鸣和带入感。这个“沉浸式”的课堂气氛,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们主动进行关于学习内容的头脑风暴。
2. 教学情境的内容,应难易结合,适当拔高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无论古今中外的诗文,总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在教学情境内容搭建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们向课文的核心知识进行探索。一味地追求探索难点,只会让一大部分学生望而生畏,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3. 教学情境的设计,应有始有终,结构完整
教学情境的搭建就像写文章,一定要有始有终。当我们设计了一个问题,就一定要做到从各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不漏过每一个知识点。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可以将这个问题进行发散,引申到其他相似的文章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更透彻地理解问题。这样的情景设计才能称得上完整的设计。
4. 教学情境的实施,要适宜学生参与、互动性高
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只有给学生相对自由的空间和相对丰富的形式,如探讨、辩论、表演,才能释放他们的内心,达成一种深层次的领悟。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外显的探究,又有内化的交流,这对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是十分重要的。
具备了以上四个方面的教学情境,才能使课堂的气氛持续保持在兴奋状态,从而诱导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强烈心理渴求,帮助语文教学达到理想高效的教学效果。
下面,结合我所教授的中学语文课,试论课堂探究情境的设置:
二、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方法
1. 以创设情境导入课文,使探究成为打开课文的钥匙
课堂教学中,随着对文章的分析,会给学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引发不断地思索。这些问题就可以看作课堂教学探究的种子。在文本阅读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多向思维空间且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这样,通过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不断的交流辩论,就能让学生对问题的内容建立理解,并记忆深刻。所以,以创设情境提问,是一个让学习效果高效且持久的方法。
例如,我在教学鲁迅小说《祝福》时,我问学生们到底是谁逼死了祥林嫂?学生们一下子陷入沉思,继而七嘴八舌,有说是鲁四老爷、四婶的;有说是祥林嫂婆婆的;有说是柳妈的;有说是鲁镇上的人们的;甚至有学生指出,连“我”也难脱干系……那么,究竟是谁一手推动了这一悲剧的发生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辅导资料、网络及历史课本,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环境,展开深入探究。像这样针对一个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能使学生既有话说,又不觉得平淡。
又比如,在学习《孟子见梁惠王》一课时,我抛出话题:“仁义礼智信与法制是否矛盾?”这时,学生往往会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师生一起学习课文,针对孟子的雄辩言论,我加以引导,同学们又发表了自己许多的见解。其中有些见解,还真令人刮目相看!
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对问题的设置,既可以启发学生,能让他们在讨论中找到答案。
2、突破重、难点时多手段创设情境,使探究更高效
在教学中,总会出现重点和难点。而在教学情境内容搭建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手段来对教学情境进行搭建,这样才能弱化学生对于重点难点的畏惧,从而使学生更快地攻克重点难点。
首先,在设疑发问时,教师可以在关键之处,易错之处,模糊之处设问,借助设疑发问,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这就更加强化了疑释难解之后学有所获的成就感。
比如,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诗之千古名篇。上课时,学生在对诗句“人生享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理解上产生了不同的声音。有的同学说,奋斗太累,就应该像李白一样及早享乐;有人说,奋斗和享受并不矛盾,只有奋斗集聚了财富,才有享受的资本。
我抓住课堂上“异端”声音的契机,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并在适当时机介入引导。这样以来不仅没有钳制学生对原作的理解,反倒为学生的各抒己见提供了一个绝佳情境。
其次,在教学中,我们有时还可视情况故意创设错误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产生迫切愿望,去弄清未知和错误,寻求真理所在。这样可以促使学生思索探究,养成勤思多问的探究习惯,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比如:在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主题,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人说,陶渊明饱读诗书却自甘平庸,对社会不负责任;也有人说陶渊明自己怕受官场委屈,却连累妻儿跟着自己一起吃苦受累……究竟该怎样看待陶渊明辞官归隐的问题?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围绕这个问题争论之后,我又问:“既然如此,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又是什么呢?”短暂的思考讨论后,学生们终于明白了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拓展时创设与生活联系的情境,使探究成为从文本的有限向生活的无限延伸的过程。
人们往往在情不自禁时畅所欲言,在连珠的妙语中还可能蕴含着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因此,课堂上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畅所欲言氛围。
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学习文本后,我及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中的感恩体验,谈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甚至有学生声泪俱下。学生感同身受的发言,这正是我们课堂所应追求的啊!
这样看来,创设语文课教学的探究情境,并使其有效深入,就需要我们教师首先钻研把握教材,熟悉学生的生活。
语文阅读课堂在新课改背景下,理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乐园,创造思维的探究天地。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课本剧演出,可以是一轮神情飞扬的辩论赛,可以是一次生动地模拟采访,可以是一场声情并茂的诗文朗诵会……只要我们用心巧思,合理设计,就一定能激活学生学习心理的潜在因素,把语文课变成探究学习的妙趣横生的园地。
作为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师,我将执着启智,潜心诱思,探究前进,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 莫展.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引领学生慧眼发现[J].好家长,2017(57):116.
[2] 吴玉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J].新课程(中),2017(10):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