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读的“孝道”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f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在,不远游”年轻人单身寄生的借口}
  
  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虽然已近而立之年,却不婚、不育、不立业。他们住家里、吃家里,薪水用来满足自己吃喝玩乐,到了适婚年龄还不愿独立门户,成为中国都市里的“单身寄生族”。
  虽然很多社会学家都在提出批评,但解决这个问题,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奏效的。而且,单身寄生族本人,并不觉得这是件坏事,他们有自己的理由。甚至很多父母对此也持支持态度。“父母在,不远游”变成饿他们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特别是现在家里子女较少,许多家庭人口单薄,相较于过去大家庭动辄三女四子,成年后部分子女必须搬出去,如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搬出去了,年迈的父母将由谁来照料呢?很多父母也并不认为非得搬出去才叫独立,他们也希望子女住在身边。
  另外,很多年轻人在前辈身上看到了种种婚姻的不和谐,以及婚姻围墙带给他们的诸多无奈。同时,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们觉得力不从心。他们已经习惯了收获(从父母身上),不习惯付出,一旦结婚,到底是谁付出谁收获,又怎么能说得清楚?还不如一个人。
  如果注意观察,单身寄生族的好吃懒做,没有社会责任感,更多的是家庭的教育观念造就的。
  这部分单身寄生族连自己都尚未能独立生活,又何来能力为父母“敬孝”呢?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大多数人的理解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相关歌曲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其实人们总是看到前部分,却忽略了后面的那句“游必有方。”
  孔子的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一是若要去游历就一定要有方向、去处,并且告诉父母你的去向、出去。好让父母安心;二是出去游历一定有目标、有目的、有意思。在父母的心中儿女有成就最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只是“游必有方。” 的人们当你们有收获之时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常回家看看,这也是孝。
  
  {无条件顺从的 “孝道”后果堪忧}
  
  一天一个电话,终于把儿子催回北京
  “当时找工作,我很想和同学一起去广州那边的船厂锻炼两年,可我妈非把我拉回来。现在回来了,没干半年我就辞职了。”
  赵凯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2008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某高校。半个月前,因为单位休息10天上一天班,基本上处于半停业状态,他辞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我学的是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专业在北京本来工作就不好找,当初要不是家里催得紧,我是不会回来的。”
  面对儿子的埋怨,张女士觉得自己有些委屈,“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上大学这几年我就总惦记,尤其到冬天,就怕冻坏了,所以好不容易毕业就希望他能留在自己身边。”
  像张女士这样干涉孩子选择工作地点的家长不在少数。
  张瑞前年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选择了烟台一家银行,专业对口,再加上那家银行发展潜力大,他对自己的未来雄心勃勃。没想到,跟父亲一说就业意愿,父亲急了:“不行!一定得考事业单位。”还搬出了古训“父母在,不远游”来劝说,孝顺的张瑞没拗得过爸爸,参加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一所小学录取,成了一名数学老师。虽然工作很稳定,一年两个大假,但小张始终闷闷不乐。看着大学同学在金融界大展拳脚,小张觉得当老师不太适合自己。
  现在,让他们担忧的是,“奉养父母,是做儿女的天职,是起码要做到的。但现在的状况是,没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有时负担自己都是问题,面对父母其实内疚多过抱怨。”
  《诗经》有一篇名叫《小弁》的诗歌,相传乃周平王所作,亦传是周平王的师傅为他而作。周幽王先娶申后,生下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立为太子。但随后,幽王却又宠爱褒姒,于是,废掉申后,新立褒姒为后,还将宜臼逐于宫外,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小弁》一诗隐晦地埋怨了周幽王。这被后世儒家,如齐之高子,看作是以子怨父,属于小人之诗。然而,孟子却力排众议地指出:“《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在孟子看来,父亲有大过而不怨,是不能被视为孝敬的,而简直就是不孝。
  孟子的话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要求或安排,没有是非判断的盲从,并不是真正的孝。(本刊综合)
其他文献
办中文网第一个学术打假网站的科普作家方舟子在自家的微博上把矛头指向新华都集团总裁兼CEO、著名的“打工皇帝”唐骏。  他在这一系列微博中,对唐骏在《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书中透露的其个人学位、求学及工作经历中,提出了多个质疑,并出示了部分查证证据,提出“唐骏的‘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是假的。    家庭幸福有三宝,也是健康三宝,第一是“话聊”,第二是“牵手”,第三是“爱窝”。    后现代生活态度—
期刊
男人如书    外表潇洒英俊的男人,犹如一本精装书,封面典雅,装帧精美,无论其正文内容如何,总能抓住别人的第一视线,夺人眼球。待到你有时间仔细翻阅时,也许大呼上当。  高深莫测,阅历丰富的男人犹如一本厚厚辞海,其厚重令人望而生畏,女人想一阅其内容,必先得掂掂自己几斤几两,能否与之匹配。  那些最平凡的男人,犹如一本新出版的新华字典,浅显易懂,随手可翻,从小到老一定可以一生!  未婚的男人犹如随笔散
期刊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一切有为皆如梦幻泡影,不妨听听心灵的声音。”    (一)    确乎,深以为然:种树者培其根,“世得其材,我培其根”也;种德者养其心,“养心莫善于寡欲”也。培其根,养其心。人事代谢,培根养心。  确乎,深有所悟:老来回首,“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方明白了何谓觉今是而昨非;老来读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方体会到何谓温故而知新。  是呵,“阅透人心知纸厚,踏
期刊
当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原本我们以为它会是一座“金字塔”,但越来越变成一颗“图钉”。中国没有一个所谓 “全民的互联网”,它既存在于精英的Think笔记本上,也存在于草根的MTK山寨机中。我们的精英也许和美国同步,草根却与越南同步。   ——《创业家》杂志主编申音    学校烂,上课闷,你就从此拒绝学习和阅读,以示抗议吗?杀错方向啦。他们教学失败,那是他们搞砸他们的工作。你拒绝学习和阅读,你是在搞砸你的
期刊
31%  近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在昆明表示,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约1.69亿。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58.3%的人选择让父母住在同一个小区或就近照顾;43.5%的人愿意跟父母住在一起;24.8%的人表示父母在异地居住;7%的人选择由社区配备生活指导员定期照顾;仅6.9%的人愿意把父母送到养老机构。    97%  据今
期刊
“作为甲流结束后第一年,面对即将进入的季节性流感高发期,如何做好防控?专家表明,季节性流感对人体的危害不亚于甲流,老幼病喘人群要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专家谈流感    [何权瀛: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科教授]  流感可以诱发病毒性肺炎、细菌性肺炎或混合感染;加重原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心脏病等。老慢支患者呼吸道感染的风险远远高于正常人,流感病毒等刺激因素可陡原有的症状急性加重,包括短期咳嗽、
期刊
{孩子,你们读不懂我的寂寞}    空巢老人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  在北京朝阳区水碓子小区,60多岁的张大爷每天都去坐公共汽车,从始发站坐到最末一站,再坐回来,以此排解寂寞。  70多岁的史阿姨每天和老伴分头在小区里散步,不到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想回家。最常做的事就是坐在小公园,望着满园景色发呆。史阿姨夫妇有6个孩子,但只有在周末时会过来看看。  这三位老人是我们身边最常见
期刊
中华民族,孝的观念源远流长,关于敬老、养老的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  何为孝道?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
期刊
传统中国非常讲究“孝道”,号称“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本”,皇帝标榜“孝治天下”,选官则“举孝廉”,所谓“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儒家经典有《孝经》,通俗读物有《二十四孝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被设想为“孝道”的最高境界。近代以来,“新文化运动”兴起了一股“非孝”的思潮,反对做“孝子”,号召打倒“吃人礼教”。建国以后,“孝”被列入应清除的“封建流毒”。当代中国,“孝道”完全过时了吗?传统“孝道”中
期刊
知道圣诞老人也有运动会吗?遇到食人鱼你会害怕吗?还是会费尽全力跟它合影一张呢?你有没想过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你会留下什么东西让你的亲人来缅怀你呢?  看看这期的“唯我独创”这些活得如此精彩的老人们吧!    据香港明报报道,圣诞将至,一批香港圣诞老人已非常忙碌。他们并非忙着准备礼物,而是参加新一届国际圣诞老人运动会香港区选拔赛。8名候选人挑战运动会传统“吃圣诞粥”及“捉鹿”大赛等5个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