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在,不远游”年轻人单身寄生的借口}
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虽然已近而立之年,却不婚、不育、不立业。他们住家里、吃家里,薪水用来满足自己吃喝玩乐,到了适婚年龄还不愿独立门户,成为中国都市里的“单身寄生族”。
虽然很多社会学家都在提出批评,但解决这个问题,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奏效的。而且,单身寄生族本人,并不觉得这是件坏事,他们有自己的理由。甚至很多父母对此也持支持态度。“父母在,不远游”变成饿他们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特别是现在家里子女较少,许多家庭人口单薄,相较于过去大家庭动辄三女四子,成年后部分子女必须搬出去,如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搬出去了,年迈的父母将由谁来照料呢?很多父母也并不认为非得搬出去才叫独立,他们也希望子女住在身边。
另外,很多年轻人在前辈身上看到了种种婚姻的不和谐,以及婚姻围墙带给他们的诸多无奈。同时,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们觉得力不从心。他们已经习惯了收获(从父母身上),不习惯付出,一旦结婚,到底是谁付出谁收获,又怎么能说得清楚?还不如一个人。
如果注意观察,单身寄生族的好吃懒做,没有社会责任感,更多的是家庭的教育观念造就的。
这部分单身寄生族连自己都尚未能独立生活,又何来能力为父母“敬孝”呢?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大多数人的理解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相关歌曲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其实人们总是看到前部分,却忽略了后面的那句“游必有方。”
孔子的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一是若要去游历就一定要有方向、去处,并且告诉父母你的去向、出去。好让父母安心;二是出去游历一定有目标、有目的、有意思。在父母的心中儿女有成就最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只是“游必有方。” 的人们当你们有收获之时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常回家看看,这也是孝。
{无条件顺从的 “孝道”后果堪忧}
一天一个电话,终于把儿子催回北京
“当时找工作,我很想和同学一起去广州那边的船厂锻炼两年,可我妈非把我拉回来。现在回来了,没干半年我就辞职了。”
赵凯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2008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某高校。半个月前,因为单位休息10天上一天班,基本上处于半停业状态,他辞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我学的是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专业在北京本来工作就不好找,当初要不是家里催得紧,我是不会回来的。”
面对儿子的埋怨,张女士觉得自己有些委屈,“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上大学这几年我就总惦记,尤其到冬天,就怕冻坏了,所以好不容易毕业就希望他能留在自己身边。”
像张女士这样干涉孩子选择工作地点的家长不在少数。
张瑞前年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选择了烟台一家银行,专业对口,再加上那家银行发展潜力大,他对自己的未来雄心勃勃。没想到,跟父亲一说就业意愿,父亲急了:“不行!一定得考事业单位。”还搬出了古训“父母在,不远游”来劝说,孝顺的张瑞没拗得过爸爸,参加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一所小学录取,成了一名数学老师。虽然工作很稳定,一年两个大假,但小张始终闷闷不乐。看着大学同学在金融界大展拳脚,小张觉得当老师不太适合自己。
现在,让他们担忧的是,“奉养父母,是做儿女的天职,是起码要做到的。但现在的状况是,没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有时负担自己都是问题,面对父母其实内疚多过抱怨。”
《诗经》有一篇名叫《小弁》的诗歌,相传乃周平王所作,亦传是周平王的师傅为他而作。周幽王先娶申后,生下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立为太子。但随后,幽王却又宠爱褒姒,于是,废掉申后,新立褒姒为后,还将宜臼逐于宫外,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小弁》一诗隐晦地埋怨了周幽王。这被后世儒家,如齐之高子,看作是以子怨父,属于小人之诗。然而,孟子却力排众议地指出:“《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在孟子看来,父亲有大过而不怨,是不能被视为孝敬的,而简直就是不孝。
孟子的话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要求或安排,没有是非判断的盲从,并不是真正的孝。(本刊综合)
眼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虽然已近而立之年,却不婚、不育、不立业。他们住家里、吃家里,薪水用来满足自己吃喝玩乐,到了适婚年龄还不愿独立门户,成为中国都市里的“单身寄生族”。
虽然很多社会学家都在提出批评,但解决这个问题,却不是短时间内能奏效的。而且,单身寄生族本人,并不觉得这是件坏事,他们有自己的理由。甚至很多父母对此也持支持态度。“父母在,不远游”变成饿他们为自己辩护的理由。
特别是现在家里子女较少,许多家庭人口单薄,相较于过去大家庭动辄三女四子,成年后部分子女必须搬出去,如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如果搬出去了,年迈的父母将由谁来照料呢?很多父母也并不认为非得搬出去才叫独立,他们也希望子女住在身边。
另外,很多年轻人在前辈身上看到了种种婚姻的不和谐,以及婚姻围墙带给他们的诸多无奈。同时,现实生活的压力让他们觉得力不从心。他们已经习惯了收获(从父母身上),不习惯付出,一旦结婚,到底是谁付出谁收获,又怎么能说得清楚?还不如一个人。
如果注意观察,单身寄生族的好吃懒做,没有社会责任感,更多的是家庭的教育观念造就的。
这部分单身寄生族连自己都尚未能独立生活,又何来能力为父母“敬孝”呢?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大多数人的理解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相关歌曲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其乐融融。其实人们总是看到前部分,却忽略了后面的那句“游必有方。”
孔子的这句话是告诉我们,一是若要去游历就一定要有方向、去处,并且告诉父母你的去向、出去。好让父母安心;二是出去游历一定有目标、有目的、有意思。在父母的心中儿女有成就最是他们最大的欣慰。
只是“游必有方。” 的人们当你们有收获之时不要忘记家里的父母。常回家看看,这也是孝。
{无条件顺从的 “孝道”后果堪忧}
一天一个电话,终于把儿子催回北京
“当时找工作,我很想和同学一起去广州那边的船厂锻炼两年,可我妈非把我拉回来。现在回来了,没干半年我就辞职了。”
赵凯是土生土长的北京男孩,2008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某高校。半个月前,因为单位休息10天上一天班,基本上处于半停业状态,他辞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我学的是热能与动力工程,这专业在北京本来工作就不好找,当初要不是家里催得紧,我是不会回来的。”
面对儿子的埋怨,张女士觉得自己有些委屈,“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上大学这几年我就总惦记,尤其到冬天,就怕冻坏了,所以好不容易毕业就希望他能留在自己身边。”
像张女士这样干涉孩子选择工作地点的家长不在少数。
张瑞前年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选择了烟台一家银行,专业对口,再加上那家银行发展潜力大,他对自己的未来雄心勃勃。没想到,跟父亲一说就业意愿,父亲急了:“不行!一定得考事业单位。”还搬出了古训“父母在,不远游”来劝说,孝顺的张瑞没拗得过爸爸,参加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被一所小学录取,成了一名数学老师。虽然工作很稳定,一年两个大假,但小张始终闷闷不乐。看着大学同学在金融界大展拳脚,小张觉得当老师不太适合自己。
现在,让他们担忧的是,“奉养父母,是做儿女的天职,是起码要做到的。但现在的状况是,没有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有时负担自己都是问题,面对父母其实内疚多过抱怨。”
《诗经》有一篇名叫《小弁》的诗歌,相传乃周平王所作,亦传是周平王的师傅为他而作。周幽王先娶申后,生下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立为太子。但随后,幽王却又宠爱褒姒,于是,废掉申后,新立褒姒为后,还将宜臼逐于宫外,改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小弁》一诗隐晦地埋怨了周幽王。这被后世儒家,如齐之高子,看作是以子怨父,属于小人之诗。然而,孟子却力排众议地指出:“《小弁》之怨,亲亲也。亲亲,仁也。”“《小弁》,亲之过大者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在孟子看来,父亲有大过而不怨,是不能被视为孝敬的,而简直就是不孝。
孟子的话告诉我们,对于父母的要求或安排,没有是非判断的盲从,并不是真正的孝。(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