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三本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三本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
关键词:三本院校 计算机基础 教学
0 引言
随着三本院校的不断壮大,各个学校在开创之初都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三本院校的学生,在专业课上的研究不及一本、二本,所以只能从计算机等级考试下手,尽量多的考取一些用人单位认可的证书,所以这就给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三本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1 三本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本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授课方式现在都基本采用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实验环境也能达到一人一机、教学内容转变为Windows+office+VFP或C、考核方式由笔试转变为无纸化考试,但是目前来看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教育部规划在21世纪的前十年,要逐步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课程,也就是说大学生在进校前都基本上进行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并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知识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但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地区差异,导致三本院校新生之间计算机操作水平两级分化比较严重,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基本能熟练的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文本编辑、上网、发邮件等等一系列操作,而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可能连计算机都没有接触过,或者是知之甚少。
1.2 教学内容落后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而目前多数三本院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设备与教材更新相对滞后。特别是办公软件的更新比较缓慢,前几年办公软件Office就升级到2003,并且已经出现了2007,可很多院校还在使用Office2000,而学生家里的电脑有时候会安装版本较新的一些软件,这样出现回家无法练习,或者练习了,却无法应对考试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各校的经济状态造成的,没有条件更新实验设备,但也不排除某些院校的教师缺乏前瞻性,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1.3 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已从原来的“黑板+粉笔”转变为在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投影,但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且大部分三本院校都采用了M+N的模式进行公共计算机教学,也就是M节理论课+N节实验课的模式,这样的模式让学生被动的看、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加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没有办法做到边听边做笔记,当时来看印象还很深刻可是到了实验的时候又忘得一干二净,这样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构建,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2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不齐,如还采取原来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水平高的学生会埋怨这是在重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没有新意,浪费学习时间,失去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到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而另一方面没有接触过或水平较低的学生会因为学习内容多、速度快、上机内容消化不了,久而久之,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最后自我放弃。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分层次教学: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对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可免修,留出时间学习其他知识,90分以下60分以上的分为提高班,60分以下的一律为普通班。两种班的教学可以采用同一个教材,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可以有所不同。普通班的内容要详细一些,进度相对可以缓慢一点,特别是上机学时便于基础差的学生能理解消化,更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及技术。提高班的可以由教师统一授课针对于书本上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课外的只是和高级应用。这种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可避免因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引起的好学生不够吃,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学会使用这个工具,二个是能通过学习后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因此在教学上应减少难懂的、陈旧的、不适用的计算机专业理论部分的内容,而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和考证的能力上。具体可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划分为文化、应用两个部分。
2.2.1 文化 在中小学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下,该部分应弱化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把重点转向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常用应用软件、网络应用等方面,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使学生能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自觉构建知识和更新知识。比如应减少计算机基础知识、中英文输入、办公软件的使用等授课内容,相应增加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和管理、计算机网络组建的教学内容,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可讲述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相通的知识点,这样在后续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可不再重复基本内容,从而减轻该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2.2.2 应用 可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根据各专业的需要来分别设置相关的计算機专业应用方面的课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控制、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方面的问题。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验和教学想结合: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实验和教学结合的方式,除计算机基础理论可以在课堂上讲解意外,进入操作系统和office这一块,可以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操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对操作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加强理解所学知识。其次,加强指导力度,实验指导教师适时的辅导可解决学生上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结束语
三本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正处在一个过渡时期,各校在办学层次、规模上都各有特点,只有在不断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具体需要,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后,因材施教,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高蕾.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索.现代计算机.2007.5.
关键词:三本院校 计算机基础 教学
0 引言
随着三本院校的不断壮大,各个学校在开创之初都开设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三本院校的学生,在专业课上的研究不及一本、二本,所以只能从计算机等级考试下手,尽量多的考取一些用人单位认可的证书,所以这就给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必须对三本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1 三本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本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授课方式现在都基本采用多媒体大屏幕投影、实验环境也能达到一人一机、教学内容转变为Windows+office+VFP或C、考核方式由笔试转变为无纸化考试,但是目前来看还是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1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教育部规划在21世纪的前十年,要逐步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课程,也就是说大学生在进校前都基本上进行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并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的知识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但由于各地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平衡存在地区差异,导致三本院校新生之间计算机操作水平两级分化比较严重,来自大中城市的学生基本能熟练的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文本编辑、上网、发邮件等等一系列操作,而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可能连计算机都没有接触过,或者是知之甚少。
1.2 教学内容落后 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可以说是一日千里,而目前多数三本院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普遍存在教学设备与教材更新相对滞后。特别是办公软件的更新比较缓慢,前几年办公软件Office就升级到2003,并且已经出现了2007,可很多院校还在使用Office2000,而学生家里的电脑有时候会安装版本较新的一些软件,这样出现回家无法练习,或者练习了,却无法应对考试的情况。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各校的经济状态造成的,没有条件更新实验设备,但也不排除某些院校的教师缺乏前瞻性,不思进取,安于现状。
1.3 教学方法陈旧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已从原来的“黑板+粉笔”转变为在多媒体教室大屏幕投影,但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并且大部分三本院校都采用了M+N的模式进行公共计算机教学,也就是M节理论课+N节实验课的模式,这样的模式让学生被动的看、听,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加上利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时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没有办法做到边听边做笔记,当时来看印象还很深刻可是到了实验的时候又忘得一干二净,这样不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构建,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2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2.1 教学模式的改革 由于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层次不齐,如还采取原来统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水平高的学生会埋怨这是在重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没有新意,浪费学习时间,失去学习积极性甚至会影响到后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而另一方面没有接触过或水平较低的学生会因为学习内容多、速度快、上机内容消化不了,久而久之,形成破罐子破摔的心里,最后自我放弃。因此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分层次教学: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对成绩在90分以上的学生可免修,留出时间学习其他知识,90分以下60分以上的分为提高班,60分以下的一律为普通班。两种班的教学可以采用同一个教材,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可以有所不同。普通班的内容要详细一些,进度相对可以缓慢一点,特别是上机学时便于基础差的学生能理解消化,更快的掌握所学知识及技术。提高班的可以由教师统一授课针对于书本上的内容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课外的只是和高级应用。这种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可避免因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引起的好学生不够吃,差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2.2 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的学习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学会使用这个工具,二个是能通过学习后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因此在教学上应减少难懂的、陈旧的、不适用的计算机专业理论部分的内容,而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和考证的能力上。具体可将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划分为文化、应用两个部分。
2.2.1 文化 在中小学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前提下,该部分应弱化中小学教育中涉及到的相关内容,把重点转向计算机软硬件维护、常用应用软件、网络应用等方面,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时代性,使学生能在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自觉构建知识和更新知识。比如应减少计算机基础知识、中英文输入、办公软件的使用等授课内容,相应增加计算机硬件组装、软件安装和管理、计算机网络组建的教学内容,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可讲述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相通的知识点,这样在后续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中可不再重复基本内容,从而减轻该课程课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2.2.2 应用 可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根据各专业的需要来分别设置相关的计算機专业应用方面的课程,如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计算机控制、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方面的问题。
2.3 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验和教学想结合: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可以采用实验和教学结合的方式,除计算机基础理论可以在课堂上讲解意外,进入操作系统和office这一块,可以采用实验室教学的方式,一边讲解,学生一边操作,教师可采用多媒体广播教学软件对操作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演示,使学生能加强理解所学知识。其次,加强指导力度,实验指导教师适时的辅导可解决学生上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 结束语
三本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正处在一个过渡时期,各校在办学层次、规模上都各有特点,只有在不断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具体需要,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后,因材施教,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高蕾.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探索.现代计算机.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