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果能多开展一些趣味化的教学实践,给学生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那么对于学生理解抽象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是很有帮助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课堂实践
众所周知,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都比较强,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对数学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于教师而言,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中开展趣味化教学,为学生开辟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将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下面针对如何展开趣味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本文将分四个方面进行重点探讨。
1.巧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重要原则和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一些生活化实践,让数学脱离抽象、枯燥的学习模式,使其从理论迈向生活,变得更活泼,更生动。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问题的解决对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为例,学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去参与家庭采购,选取其中的两到三样东西,计算它们的单价总和是多少。比如袜子的单价是5.6元,肥皂的单价是8.7元,二者相加即为5.6+8.7=14.3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检查、验算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确,有算错的地方及时改正。这样既促使学生将掌握的数学技能运用于生活,在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比如买菜、购物时,会主动从数学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衡量支出,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求知态度,让他们主动探寻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2.注重课堂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仅靠教师的演示与讲解,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数学体系的运作,获得的知识也比较肤浅,只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扩充实践环节,只有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时,才有可能让学生获得比较充分和全面的认知。同样地,学生从亲自动手操作中获取经验,提炼有关数学的规则和知识,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光让学生观察图形的移动规则还不够,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列举几种图形,比如梯形、三角形、长方形等等,让学生试着在纸上画出它们旋转90度,180度后的样子,观察其位置和形状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些比较复杂的操作,比如将一个长方形“旋转90度后向右平移3厘米”,这样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领略图形变换的知识,同时将尺子、三角板等文具的运用掌握熟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都知道,知识的获得与兴趣息息相关,小学生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其情感支配。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多着手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打消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感。刚进入小学时,许多学生因为潜在的“数学太难,不好学”的意识而对这一学科产生排斥,自然也就没有深入学习的欲望,更别提探究和自主学习了。教师要做的,就是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解兴趣,再进一步掌握学习技巧和知识方法,从而真正打开数学的大门。
3.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模式,突出趣味性与科学性
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一定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呆板且毫无新意的练习形式以及枯燥的练习内容,往往会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性降低。出于提高学生能动性的考虑,教师应尽量将课堂练习设计的灵活有趣,并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按照不同的课堂内容布置不同形式的练习任务。
比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内容时,教师先指定若干个三角形,让学生们量角,计算其内角和,学生们的答案自然比较一致,这时教师再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知识,学生们就会恍然大悟。教师再根据这一定律,进行略难一些的应用题练习,例如“一个三角形,已知其中一个角25度,一个角115度,求剩下的角的角度”学生们只需要用内角和定律进行反推算,不难得出“180-115-25=40度”的结论,掌握基础应用后,教师再考虑进行稍难的拓展练习,比如尝试让学生能不能画出一个“两个90度角的三角形”,学生画来画去,自然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再公布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在惊讶的同时,对这节课的知识也就有了深刻的掌握。这样将知识点分层,循序渐进的引入教学内容,不仅能降低教学难度,学生们学起来也饶有兴趣,不会觉得厌烦。
除了注意练习方式的层次性之外,练习内容也应该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真正能从课堂练习中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自己的目的。
4.灵活运用不同教学道具,为课堂增添趣味性
数学教学中向来少不了教学道具的存在,它是辅助教师讲学,促进学生直观认知的一大便利工具。常见的比如三角板、圆规、算术棒,立体几何模型等等,都是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的道具。与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道具,为课堂增添趣味性,同时也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动用不同的物品作为辅助工具来进行教学,只要能起到帮助学生进行认知,优化学习效果的作用,都可以尽情采用。比如用扑克牌来组织学生进行加减运算比赛,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员随机抽取两张扑克牌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一个学生负责裁判和记录,将算过的牌进行累计,看看一分钟内谁算的牌数多,谁算的更准。或者用传统算盘教给大家珠算的方法,丰富大家的課外知识,等等。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趣味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状况,设计合理的教学办法,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上积极探索,从而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令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竞争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浅谈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J].学周刊,2012(22):38—39.
[2]王秋丽:试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156—157.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课堂实践
众所周知,数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都比较强,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对数学的学习有一定困难。对于教师而言,利用好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数学课堂中开展趣味化教学,为学生开辟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将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下面针对如何展开趣味化教学,有效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水平,本文将分四个方面进行重点探讨。
1.巧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重要原则和最终目的。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一些生活化实践,让数学脱离抽象、枯燥的学习模式,使其从理论迈向生活,变得更活泼,更生动。让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问题的解决对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小数加减法教学为例,学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运算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去参与家庭采购,选取其中的两到三样东西,计算它们的单价总和是多少。比如袜子的单价是5.6元,肥皂的单价是8.7元,二者相加即为5.6+8.7=14.3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检查、验算得到的答案是否正确,有算错的地方及时改正。这样既促使学生将掌握的数学技能运用于生活,在以后遇到同样的情况,比如买菜、购物时,会主动从数学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衡量支出,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求知态度,让他们主动探寻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
2.注重课堂参与和实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仅靠教师的演示与讲解,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数学体系的运作,获得的知识也比较肤浅,只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扩充实践环节,只有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时,才有可能让学生获得比较充分和全面的认知。同样地,学生从亲自动手操作中获取经验,提炼有关数学的规则和知识,印象也会更加深刻。比如在学习四年级下册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时,光让学生观察图形的移动规则还不够,教师可以带领大家列举几种图形,比如梯形、三角形、长方形等等,让学生试着在纸上画出它们旋转90度,180度后的样子,观察其位置和形状变化,也可以让学生尝试一些比较复杂的操作,比如将一个长方形“旋转90度后向右平移3厘米”,这样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领略图形变换的知识,同时将尺子、三角板等文具的运用掌握熟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都知道,知识的获得与兴趣息息相关,小学生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其情感支配。教师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多着手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打消学生对数学的抵触感。刚进入小学时,许多学生因为潜在的“数学太难,不好学”的意识而对这一学科产生排斥,自然也就没有深入学习的欲望,更别提探究和自主学习了。教师要做的,就是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解兴趣,再进一步掌握学习技巧和知识方法,从而真正打开数学的大门。
3.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模式,突出趣味性与科学性
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一定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呆板且毫无新意的练习形式以及枯燥的练习内容,往往会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积极性降低。出于提高学生能动性的考虑,教师应尽量将课堂练习设计的灵活有趣,并且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按照不同的课堂内容布置不同形式的练习任务。
比如在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这节内容时,教师先指定若干个三角形,让学生们量角,计算其内角和,学生们的答案自然比较一致,这时教师再引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知识,学生们就会恍然大悟。教师再根据这一定律,进行略难一些的应用题练习,例如“一个三角形,已知其中一个角25度,一个角115度,求剩下的角的角度”学生们只需要用内角和定律进行反推算,不难得出“180-115-25=40度”的结论,掌握基础应用后,教师再考虑进行稍难的拓展练习,比如尝试让学生能不能画出一个“两个90度角的三角形”,学生画来画去,自然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再公布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在惊讶的同时,对这节课的知识也就有了深刻的掌握。这样将知识点分层,循序渐进的引入教学内容,不仅能降低教学难度,学生们学起来也饶有兴趣,不会觉得厌烦。
除了注意练习方式的层次性之外,练习内容也应该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使学生真正能从课堂练习中达到巩固知识、提高自己的目的。
4.灵活运用不同教学道具,为课堂增添趣味性
数学教学中向来少不了教学道具的存在,它是辅助教师讲学,促进学生直观认知的一大便利工具。常见的比如三角板、圆规、算术棒,立体几何模型等等,都是与数学知识息息相关的道具。与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道具,为课堂增添趣味性,同时也增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也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动用不同的物品作为辅助工具来进行教学,只要能起到帮助学生进行认知,优化学习效果的作用,都可以尽情采用。比如用扑克牌来组织学生进行加减运算比赛,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组员随机抽取两张扑克牌进行加法或减法运算,一个学生负责裁判和记录,将算过的牌进行累计,看看一分钟内谁算的牌数多,谁算的更准。或者用传统算盘教给大家珠算的方法,丰富大家的課外知识,等等。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趣味化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状况,设计合理的教学办法,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上积极探索,从而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令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综合竞争力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燕:浅谈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J].学周刊,2012(22):38—39.
[2]王秋丽:试论小学数学趣味化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