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路径

来源 :成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b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政治意义,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三全育人”,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思政资源,构建合理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具备中华优秀文化修养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口,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应用模式。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 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学的重要知识来源,是“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蕴、是深入人心的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经调研显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的方法还不够多元,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和问题,引发以下对策思考: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当务之急
  1.1 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的政治意义
  国家提出“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作为高校教师应时刻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心一意跟党走、听党话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有为青年,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让高职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1.2 需明确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
  “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智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道德品质、授课内容、教学态度和方法都应是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知识传承的过程就是价值引领的过程,做到德育智育相融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职业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
  1.3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点
  每一个专业课教师都要增强个人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加强个人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并在课程中合理挖掘思政内容,积极进行思政育人。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路径
  2.1 构建合理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课程思政课程体系,从顶层设计完整的思政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思政的政治意义和德育价值。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包括:思政主修课、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第二课堂”中的课程思政。
  思政主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门常规课,在此基础上,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系列课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系统的教授思政理论内容。
  基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基于各专业的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四史的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并不断加以融合教学,从而将思政与职业结合、将思政与文化修养、社会主义信念相结合,培养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基于第二课堂的思政课程:基于国学社、礼学社、故事社、朗诵社团、文艺社团、志愿者社团等,开展书法、绘画、舞蹈、朗诵诗歌、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文化的熏陶。
  2.2 打造一支具备中华优秀文化修养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桥梁,只有建设一支具备思政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思政教学的全员开展,思政教师队伍不再单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而是包括所有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教学工作人员。
  在教师能力培训项目中,将思政教学素养和能力培训作为重要培训内容,并将培训范围扩大到学校所有教职工,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理论知识、思政教学方法和实操训练三部分内容,培训教职工在教学和工作中,时刻筑牢教书育人意识,将品德教育、思政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首要内容,这样才能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一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本身,引入思政元素。比如每次课以一则名言警句或者历史典故引入课堂,让同学们一节课认识一个文化知识点,从而在认知——升华——执行的过程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二是积极利用社会思政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国学文化的意识。引入优秀企业家、国学大师和劳动模范进课堂、进校园,开展讲座与学生互动,分享励志故事;组织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活动,比如成立国学礼仪志愿服务队,身体力行宣传国学文化,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传承国学文化,做文化实践者。三是从学生需求出发,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是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抖快热点、当红游戏更是学生的追捧。牢牢抓住大学生的喜好,设计参与式的抖音挑战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并传播;或者设计对诗交友、成语接龙、典故解答等比拼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病毒式传播,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思政,思政入脑入心。
  综上所述,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思政资源,构建合理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打造一支具备中华优秀文化修养的课程思政专业教师队伍,实现文化的传承;以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断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应用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基金项目:包头市科技局基金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研究》(2019C3003-2-3-4)。
  参考文献:
  [1] 贾书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8.
  [2] 左勇超.课程思政:新时代全新的教育理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3):15-16.
  [3] 徐初东,熊万杰.“大学物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3):105-107.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文冠果实生苗的繁育方法、园林绿化用树的培育措施以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针对文冠果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生长特点,从种子采集、圃地育苗、绿化用树的栽植、管理、出圃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技术措施,并对文冠果的园林绿化应用提出建议。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手游产业也相继快速提升。而关于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游戏的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因此,文章根据留守儿童沉迷于手机游戏的不同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究,通过观察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以及社会环境,进一步阐述了留守儿童过度沉迷手机游戏的现状和必要性,如何有效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在今后社会中能够茁壮成长,针对这一情况,采取了一系列关于留守儿童沉迷于手机游戏问题现象,并根据此类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的生活方式、行动方式以及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企业的年轻员工,信息技术工具更是他们进行交流思想的主要阵地。因此,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党建信息化建设,利用传统党建手段和信息技术融合,形成一个多层次覆盖广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提升党建管理水平,已经成为了当下企业的重点工作。  关键词:党建 信息化建设 党建管理  所谓信息化
摘 要:现今,课程思政为高校党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之一,与传统的思政课程对比,其能够给党外教师营造较好的思政学习环境,亦可以持续健全相应的建设体系,由此促使党外教师可以积极健全自身的思政意识,最终全方位完善自身素养,并由此完成好相应的教学工作。基于此,文章展开相关研究,期望助力高校党外教师思政工作高效的进行。  关键词:课程思政建设 高校党外教师 思政工作  1 借助课程思政强化高校党外
在人口结构转变和社会经济转型宏观背景下,性别红利既是女性赋权和女性潜能发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人口红利,同时也被看作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文尝试从当下工作家庭复合场域中多重角色叠加的视角,全方位地审视和理解性别红利所固有的理论内涵及其特殊的表现形式。研究发现,无论是从理论还是现实来看,性别红利的多重角色主要来源于宏观社会期望、中观两性关系和微观自我认知三个维度,其中社会角色期望的刻板固化、两性角色博弈的事实冲突和自我角色协调的转换失灵,是影响当下性别红利释放的三大机制。为此,释放性别红利不仅在于从家庭关系和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