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政治意义,深刻认识课程思政的本质是“三全育人”,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思政资源,构建合理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一支具备中华优秀文化修养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口,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应用模式。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 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学的重要知识来源,是“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蕴、是深入人心的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经调研显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的方法还不够多元,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和问题,引发以下对策思考: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当务之急
1.1 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的政治意义
国家提出“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作为高校教师应时刻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心一意跟党走、听党话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有为青年,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让高职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1.2 需明确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
“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智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道德品质、授课内容、教学态度和方法都应是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知识传承的过程就是价值引领的过程,做到德育智育相融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职业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
1.3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点
每一个专业课教师都要增强个人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加强个人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并在课程中合理挖掘思政内容,积极进行思政育人。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路径
2.1 构建合理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课程思政课程体系,从顶层设计完整的思政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思政的政治意义和德育价值。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包括:思政主修课、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第二课堂”中的课程思政。
思政主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门常规课,在此基础上,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系列课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系统的教授思政理论内容。
基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基于各专业的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四史的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并不断加以融合教学,从而将思政与职业结合、将思政与文化修养、社会主义信念相结合,培养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基于第二课堂的思政课程:基于国学社、礼学社、故事社、朗诵社团、文艺社团、志愿者社团等,开展书法、绘画、舞蹈、朗诵诗歌、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文化的熏陶。
2.2 打造一支具备中华优秀文化修养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桥梁,只有建设一支具备思政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思政教学的全员开展,思政教师队伍不再单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而是包括所有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教学工作人员。
在教师能力培训项目中,将思政教学素养和能力培训作为重要培训内容,并将培训范围扩大到学校所有教职工,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理论知识、思政教学方法和实操训练三部分内容,培训教职工在教学和工作中,时刻筑牢教书育人意识,将品德教育、思政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首要内容,这样才能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一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本身,引入思政元素。比如每次课以一则名言警句或者历史典故引入课堂,让同学们一节课认识一个文化知识点,从而在认知——升华——执行的过程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二是积极利用社会思政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国学文化的意识。引入优秀企业家、国学大师和劳动模范进课堂、进校园,开展讲座与学生互动,分享励志故事;组织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活动,比如成立国学礼仪志愿服务队,身体力行宣传国学文化,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传承国学文化,做文化实践者。三是从学生需求出发,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是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抖快热点、当红游戏更是学生的追捧。牢牢抓住大学生的喜好,设计参与式的抖音挑战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并传播;或者设计对诗交友、成语接龙、典故解答等比拼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病毒式传播,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思政,思政入脑入心。
综上所述,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思政资源,构建合理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打造一支具备中华优秀文化修养的课程思政专业教师队伍,实现文化的传承;以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断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应用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基金项目:包头市科技局基金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研究》(2019C3003-2-3-4)。
参考文献:
[1] 贾书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8.
[2] 左勇超.课程思政:新时代全新的教育理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3):15-16.
[3] 徐初东,熊万杰.“大学物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3):105-107.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思政 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政教学的重要知识来源,是“立德树人”的文化底蕴、是深入人心的价值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经调研显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以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政课程体系,课程思政的方法还不够多元,课程思政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针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现状和问题,引发以下对策思考:
1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当务之急
1.1 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的政治意义
国家提出“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作为高校教师应时刻明确课程思政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一心一意跟党走、听党话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有为青年,只有这样,高校才能完成好“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让高职学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1.2 需明确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
“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智育和德育是相辅相成,“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道德品质、授课内容、教学态度和方法都应是智育和德育相结合的,知识传承的过程就是价值引领的过程,做到德育智育相融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团结协作、勇攀高峰的职业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
1.3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关键点
每一个专业课教师都要增强个人职业素养和文化修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加强个人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并在课程中合理挖掘思政内容,积极进行思政育人。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路径
2.1 构建合理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课程思政课程体系,从顶层设计完整的思政课程体系,明确课程思政的政治意义和德育价值。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包括:思政主修课、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第二课堂”中的课程思政。
思政主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四门常规课,在此基础上,增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历史、新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历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的系列课程,学史明理,学史增信,系统的教授思政理论内容。
基于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基于各专业的课程思政,以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四史的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并不断加以融合教学,从而将思政与职业结合、将思政与文化修养、社会主义信念相结合,培养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基于第二课堂的思政课程:基于国学社、礼学社、故事社、朗诵社团、文艺社团、志愿者社团等,开展书法、绘画、舞蹈、朗诵诗歌、志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得到文化的熏陶。
2.2 打造一支具备中华优秀文化修养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教师是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的桥梁,只有建设一支具备思政教学能力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思政教学的全员开展,思政教师队伍不再单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而是包括所有公共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教学工作人员。
在教师能力培训项目中,将思政教学素养和能力培训作为重要培训内容,并将培训范围扩大到学校所有教职工,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政理论知识、思政教学方法和实操训练三部分内容,培训教职工在教学和工作中,时刻筑牢教书育人意识,将品德教育、思政教育作为教育内容的首要内容,这样才能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一是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本身,引入思政元素。比如每次课以一则名言警句或者历史典故引入课堂,让同学们一节课认识一个文化知识点,从而在认知——升华——执行的过程中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二是积极利用社会思政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国学文化的意识。引入优秀企业家、国学大师和劳动模范进课堂、进校园,开展讲座与学生互动,分享励志故事;组织学生参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益活动,比如成立国学礼仪志愿服务队,身体力行宣传国学文化,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传承国学文化,做文化实践者。三是从学生需求出发,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是大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尤其是抖快热点、当红游戏更是学生的追捧。牢牢抓住大学生的喜好,设计参与式的抖音挑战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并传播;或者设计对诗交友、成语接龙、典故解答等比拼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实现病毒式传播,实现学生在做中学思政,思政入脑入心。
综上所述,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重要的思政资源,构建合理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实现知识传授;打造一支具备中华优秀文化修养的课程思政专业教师队伍,实现文化的传承;以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不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断带领学生在实践中总结,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知识传授——文化传承——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应用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基金项目:包头市科技局基金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思政中的应用研究》(2019C3003-2-3-4)。
参考文献:
[1] 贾书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探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0.8.
[2] 左勇超.课程思政:新时代全新的教育理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3):15-16.
[3] 徐初东,熊万杰.“大学物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展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