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鬃人白”的外国粉丝
常言说功夫在诗外。白大成并没有一上来就跟笔者介绍鬃人,而是兴致盎然地介绍柜子里的各种民俗藏品,他说自己创作鬃人的素材和灵感几乎都来源于传统戏曲和古典文学,比如他知道的三国戏就有上百出,要创作《华容道》,就得熟悉具体的故事情节,知道关羽和曹操的扮相,否则肯定做不好。看来,这也是他为何坚持收集戏曲人物藏品的缘由。
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白大成已收藏了上千件戏曲专题的物件,从绣品到瓷器共计十五个门类。对于京剧的四功五法,他更是烂熟于心,像《八大锤》《三英战吕布》等经典曲目都是张口能唱、举手能“扮”,并且也都成为他的鬃人代表作。1964年恢复鼓楼庙会时,许多民间艺人都被请去表演,白大成也被邀请去与前辈艺人一起展示自己的作品。然而“文革”开始后,京剧传统剧目停演,鬃人也受到牵连,被停止销售。
1990年,首届中国艺术节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默默无闻的临时工白大威大放异彩,他展示的鬃人《大闹天宫》《八大锤》和《挑滑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美术馆的展出,为白大成引来了不少外国朋友。其中也有一位故交、中文名叫那爱鹦的美国女士,十年前她随丈夫来中国工作时,在庙会上看到“鬃人”后便一直非常喜欢,离开中国前特意找到白大威做了一套“鬃人”。10年后,她跟随丈夫再次回到北京。她告诉白大成自己10年间随丈夫辗转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工作,“鬃人”一直带在身边。当丈夫离任时,她再次请白大成做了一套三国人物“鬃人”带走……
从上世纪80年代,白大成家里就没断过外国人。所以当儿子白霖上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白大成就让白霖报英语专业。因为白大成吃过不会外语的“苦头”,中国的民间艺术有很多术语,他想让外国朋友准确地了解“鬃人”。
独家制作从不量产
民国时期的嫁妆瓷、茶壶,凡是有戏曲人物图案的都被白大成当宝贝似的不惜重金购藏。其实,若把这些金钱和精力用于收藏别的门类的古玩艺术品,白大成早就捡了大漏了,可他一点都不后悔,要是现在碰上了合适的藏品,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出手。
解放前艺人的生产形式都是个体或作坊,艺人的生存空间仅限于在各种庙会上出售。解放以后走向合作化,有些艺人拿上了工资。但白大成可以说是个特例,从事鬃人艺术半个多世纪,一直走的都是从不量产的独家制作之路。
白大成最早是跟燕京书画社合作,当时范增、董寿平也跟他在一起。那时候,白大威一个月能挣上千块钱,但就算市场最好的时候,白大成也没开过工厂。时至今日,“鬃人白”的鬃人买家也主要是收藏者跟爱好者。白大成说,民间艺术要保持吸引力,就必须要保持高质量和独特性,民间艺术最怕做滥。
上世纪90年代鬃人供不应求的时候,有些人仿冒白大威的鬃人。但白大威并没有去“打假”,结果那些仿冒的鬃人很快就被市场淘汰了。后来为了“防伪”,白大成把签名做在自己制作的鬃人底部。
传承之难的最大难点
随着年事已高,鬃人手艺的传承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白大成。民间艺术一般是家族式传承,再有就是民间传承。早在2004年,白大成就借助网站推出的“激活·传承·弘扬——保护中华文化瑰宝”专题活动广募传承人,当年还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热线电话都快被打爆了。白大成请人把想学手艺的人员的基本情况登记下来,经过几轮筛选,定下了一份名单,后来又有一些陆续上门学艺的,通过交谈了解,白大成发现大部分人都把鬃人制作看作一条致富捷径,而对戏曲、文学和绘画等知识既无兴趣也无基础。白大成说,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非遗项目共同面临的困境。
没办法,白大成只能将手艺传给唯一的儿子白霖。本来,儿子在大学时选了外语专业,就是希望帮助父亲把鬃人手艺介绍出去.不过却从未想过自己动手去做,后來看父亲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叉不忍心让父亲失望,只好硬着头皮挑起了鬃人传承的担子。
笔者不禁想起“厉家菜”的厉善麟老爷子,最后也是无奈之中把学医的儿子女儿“召唤”回来,边上班边经营边传承。
如今,对京剧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鬃人作为京剧的衍生品也变成了小众艺术和冷门商品。手艺是手艺,职业是职业,这也是传承之难的最大难点:因为你不可能靠这个谋生。雕漆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乾刚在接受笔者专访时也多次讲过:希望国家多向大师征集作品。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没有起码的供求关系和保护措施来保障,单靠市场自由“竞争”或“推动”,鬃人也好其他非遗项目也好,最终的命运大概都是一样的。
现在,白霖从事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鬃人,他在课堂上教授各种传统手工艺,目的是力所能及地恢复一些传统文化的“土壤”,让更多年轻人重新喜欢上老北京的“老玩意儿”。
平时一有空,白大成就带着孙子听戏,顺便讲一讲鬃人背后的故事,“盘中戏”会不会成为绝唱,他还真不敢想。
常言说功夫在诗外。白大成并没有一上来就跟笔者介绍鬃人,而是兴致盎然地介绍柜子里的各种民俗藏品,他说自己创作鬃人的素材和灵感几乎都来源于传统戏曲和古典文学,比如他知道的三国戏就有上百出,要创作《华容道》,就得熟悉具体的故事情节,知道关羽和曹操的扮相,否则肯定做不好。看来,这也是他为何坚持收集戏曲人物藏品的缘由。
经过几十年不懈的努力,白大成已收藏了上千件戏曲专题的物件,从绣品到瓷器共计十五个门类。对于京剧的四功五法,他更是烂熟于心,像《八大锤》《三英战吕布》等经典曲目都是张口能唱、举手能“扮”,并且也都成为他的鬃人代表作。1964年恢复鼓楼庙会时,许多民间艺人都被请去表演,白大成也被邀请去与前辈艺人一起展示自己的作品。然而“文革”开始后,京剧传统剧目停演,鬃人也受到牵连,被停止销售。
1990年,首届中国艺术节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默默无闻的临时工白大威大放异彩,他展示的鬃人《大闹天宫》《八大锤》和《挑滑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美术馆的展出,为白大成引来了不少外国朋友。其中也有一位故交、中文名叫那爱鹦的美国女士,十年前她随丈夫来中国工作时,在庙会上看到“鬃人”后便一直非常喜欢,离开中国前特意找到白大威做了一套“鬃人”。10年后,她跟随丈夫再次回到北京。她告诉白大成自己10年间随丈夫辗转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工作,“鬃人”一直带在身边。当丈夫离任时,她再次请白大成做了一套三国人物“鬃人”带走……
从上世纪80年代,白大成家里就没断过外国人。所以当儿子白霖上大学选择专业的时候,白大成就让白霖报英语专业。因为白大成吃过不会外语的“苦头”,中国的民间艺术有很多术语,他想让外国朋友准确地了解“鬃人”。
独家制作从不量产
民国时期的嫁妆瓷、茶壶,凡是有戏曲人物图案的都被白大成当宝贝似的不惜重金购藏。其实,若把这些金钱和精力用于收藏别的门类的古玩艺术品,白大成早就捡了大漏了,可他一点都不后悔,要是现在碰上了合适的藏品,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出手。
解放前艺人的生产形式都是个体或作坊,艺人的生存空间仅限于在各种庙会上出售。解放以后走向合作化,有些艺人拿上了工资。但白大成可以说是个特例,从事鬃人艺术半个多世纪,一直走的都是从不量产的独家制作之路。
白大成最早是跟燕京书画社合作,当时范增、董寿平也跟他在一起。那时候,白大威一个月能挣上千块钱,但就算市场最好的时候,白大成也没开过工厂。时至今日,“鬃人白”的鬃人买家也主要是收藏者跟爱好者。白大成说,民间艺术要保持吸引力,就必须要保持高质量和独特性,民间艺术最怕做滥。
上世纪90年代鬃人供不应求的时候,有些人仿冒白大威的鬃人。但白大威并没有去“打假”,结果那些仿冒的鬃人很快就被市场淘汰了。后来为了“防伪”,白大成把签名做在自己制作的鬃人底部。
传承之难的最大难点
随着年事已高,鬃人手艺的传承问题也一直困扰着白大成。民间艺术一般是家族式传承,再有就是民间传承。早在2004年,白大成就借助网站推出的“激活·传承·弘扬——保护中华文化瑰宝”专题活动广募传承人,当年还引起不小的轰动。据说热线电话都快被打爆了。白大成请人把想学手艺的人员的基本情况登记下来,经过几轮筛选,定下了一份名单,后来又有一些陆续上门学艺的,通过交谈了解,白大成发现大部分人都把鬃人制作看作一条致富捷径,而对戏曲、文学和绘画等知识既无兴趣也无基础。白大成说,这也是当前绝大多数非遗项目共同面临的困境。
没办法,白大成只能将手艺传给唯一的儿子白霖。本来,儿子在大学时选了外语专业,就是希望帮助父亲把鬃人手艺介绍出去.不过却从未想过自己动手去做,后來看父亲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叉不忍心让父亲失望,只好硬着头皮挑起了鬃人传承的担子。
笔者不禁想起“厉家菜”的厉善麟老爷子,最后也是无奈之中把学医的儿子女儿“召唤”回来,边上班边经营边传承。
如今,对京剧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而鬃人作为京剧的衍生品也变成了小众艺术和冷门商品。手艺是手艺,职业是职业,这也是传承之难的最大难点:因为你不可能靠这个谋生。雕漆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文乾刚在接受笔者专访时也多次讲过:希望国家多向大师征集作品。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没有起码的供求关系和保护措施来保障,单靠市场自由“竞争”或“推动”,鬃人也好其他非遗项目也好,最终的命运大概都是一样的。
现在,白霖从事的“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也不能仅仅局限于鬃人,他在课堂上教授各种传统手工艺,目的是力所能及地恢复一些传统文化的“土壤”,让更多年轻人重新喜欢上老北京的“老玩意儿”。
平时一有空,白大成就带着孙子听戏,顺便讲一讲鬃人背后的故事,“盘中戏”会不会成为绝唱,他还真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