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湖东小学)
摘 要: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儿童的特性,教学语言要切合儿童实际,教学活动要链接儿童生活,教学方式要富有儿童情趣,教学评价要引导儿童发展,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童心飞扬的品德课堂,从而促进儿童的品德和生活性发展。
关键词:儿童特性;尊重;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有效教学
深化课程改革,更加重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重要地位。就品德教学而言,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儿童的特点,尊重儿童的特性,尽可能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现结合笔者所参加的市级品德教研观课评课活动,谈谈如何尊重儿童特性,构建有效品德课堂。
一、尊重儿童特性,教学语言要切合儿童实际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有一定的特点,他们需要凭借具体的实践经验来理解并运用定义性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当教师面对认知发展处于具体、直觉水平的儿童时,必须用适合儿童特点的语言来提出问题,描述情境,便于儿童理解。
【课例1】二年级《你真棒》“观看视频,学习赞赏”片段
教师播放胖男孩小刚跑步视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同学。
生:他虽然跑得慢,但他不怕困难,坚持下来了。
师:老师也觉得他很棒!可是有同学不这么认为,听他们在说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画外音:这个同学长得真胖,跑得可真慢!)
师:为什么对同一个人,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评价呢?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师:你喜欢怎样的小刚呢?
学生答不上来。
师:是不是被赞美下的小刚?
生点头。
师:是啊。用赞赏的眼光看别人,别人会更美。请你们现在用赞赏的眼光看小刚,你会对他说什么?
教师根据交流相机评价引导,板贴笑脸、眼神、握手等卡通图。
师:你愿意用哪种方式去赞美小刚?
师:你们的赞赏就像一颗种子,落进了小刚的心里,开出了一朵叫“自信”的花。(板贴“自信”花瓣)
师:你有没有收到过赞赏,你的心里开出了怎样的花朵呢?请学生拿出课前学习单,组内分享故事,再指名上台讲述。
生1:我考试得了100分,妈妈夸奖了我。
师:你真棒,我们也来夸夸她。
生齐:你真棒!
师:得到了大家的夸奖,你心里开出了什么花?
学生1一愣一愣,不知怎么回答。
师:你是不是很开心啊?
学生1点点头。
师:那就是开出了一朵快乐的花。(板贴“快乐”花瓣)
生2:我字写得好,老师夸奖了我。
师:老师的夸奖让你变得更怎么样了?
生2:我想写得更好。
师:对呀,想要不断进步。教师板贴“进步”花瓣。
(教师用各种方式夸奖学生并赠大拇指图,采访学生的变化,随机板贴花瓣,组合成花朵。)
从以上片段不难看出,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值得商榷。第一次提问“你喜欢怎样的小刚”表述范围太大,让认知理解能力有限的学生难以理解老师的意图。教学中不妨这样提问:“如果你是小刚,你喜欢别人的哪一种评价呢?听了两种评价,心里感觉各会是怎么样的?”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回答并感受到赞美能愉悦双方,并使他人变得更好。而第二次教师采访学生“得到夸奖,你心里开出了什么花”,乍一听教师的语言充满诗意,遗憾的是对二年级儿童来讲是云里雾里。幸而教师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调整,用切合学生理解能力的话语来引导学生,“你是不是很开心啊”“老师的夸奖让你变得更怎么样了”这样接地气的教学语言,马上显得亲切、生活化,学生也易于把自己的内心体验真实地表达出来。
因此,品德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用儿童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畅所欲言,并获得道德的滋养。
二、尊重儿童特性,教学活动要链接儿童生活
儿童的道德认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是在其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所在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这几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品德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过程中,都要努力与儿童的生活进行对接,从而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课例2】四年级《网络世界》“了解网络危害”片段
师:网络真的那么完美吗?请看视频《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都得了一种病,叫做“网瘾”。
师:大家觉得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就说明已经得了“网瘾”呢?
生:一直想上网,其他事情不想做。
师:大家觉得网络可怕吗?
生:可怕。
师: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网游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与玩家较量并刺伤对方),轻声朗读这段话,和同桌讨论一下,小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有什么好办法避免网络成瘾吗?
学生交流……
师:除了网络成瘾,你还知道哪些网络危害吗?你遇到过吗?和同学们说一说。
學生交流上网眼镜近视、购物被骗等危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网络的危害还有很多,刚才有同学提到了手机的危害。(出示图片)“低头族”是目前最常见的危害之一,这些人无论走到哪都低头看手机。你们的父母是“低头族”吗?你可知道“低头族”的危害?出示两例“低头族”造成的安全事故。
学生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你的父母玩手机对你或你的家庭有造成什么影响吗? 生:有一次下雪天,我问爸爸,我是否可以出去玩雪。爸爸一边玩手机一边同意了。后来等我回来,他却怪我出去玩雪。
师:你爸爸玩手机玩得入迷,连自己说过的话都忘记了。
师:看来大家对父母玩手机有很大的意见,那么老师就给大家一次机会,请你来做一张上网承诺卡,卡片上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你希望父母上网时做到哪些。另一部分是你对自己今后上网的承诺……
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网络危害,首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来冲击儿童的视听感官,接着又出示小林的事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网瘾的巨大危害。但是这样的危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进一步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谈谈对网络危害的认识,并抓住现实生活中普遍的手机“低头族”来做文章,不仅用真实的新闻事例来说明危害,而且用亲身经历使他们深切体验到“低头族”对生活的不良影响,感受到适度上网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去履行适度上网的承诺。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源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品德课中的教学活动必须与儿童的生活进行链接。如针对和学生生活有紧密关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采用调查表、问卷摸底、资料收集等形式对学生已有的认知进行深入了解,并选择学生中的典型事例来展开课堂教学。针对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努力找到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契合点,通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熟悉的人物事件等展开话题,引导教学。
三、尊重儿童特性,教学方式要富有儿童情趣
儿童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需要直观形象、丰富有趣、富有变化的教学活动来支撑其学习。因此,品德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主要应该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并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达成教学目标。
【课例3】三年级《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流程(如表)
該课例中教师设计了四个清晰的板块,每个板块安排了目标明确、形式丰富的活动,活动的呈现方式有语言描述、动作表演,有动笔划一划,又有动手做一做、说一说,而资料的呈现形式有图片、视频、纸质活动单等,学习的形式有独立思考,有小组伙伴的学习交流等。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收获了认知,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显得水到渠成。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儿童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从活动的组织、资料的呈现、儿童的学习形式等几个方面多加考虑,如采用同桌交流、小组活动展示、个别体验、全班参与、交流等形式,如通过故事录音、新闻视频、游戏活动、小品表演、说说写写等不同的活动内容来展开教学,使儿童在动静结合、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愉快地享受、体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四、尊重儿童特性,教学评价要引导儿童发展
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交流的时候话语往往比较简单,语速较慢,而教师由于对课堂节奏和时间的把控,常常会表现得过于急躁,容易抢过话来早下结论,这样儿童的话语权不知不觉被剥夺,同时教师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因此,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教学言行,要对儿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抢话,不要急于对儿童的表现做出结论性评价。在儿童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还应把教学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重在点拨引导,启发儿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引导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课例4】三年级《生活中的你我他》“了解职业特点”片段
师:(出示有关职业的表格)如果省掉一个职业,想想可以划掉哪一个?
小组讨论活动,指名汇报。
生:我们划掉的是农民。
师:农民可以划去吗?如果没有了农民,我们就没有吃的粮食了。
生:我们划掉的试飞行员。
师:飞行员可以划去吗?如果没有了飞行员,我们就不能乘飞机去旅行了。
生:我们划掉的是厨师。
师:如果没有了厨师,我们将吃不到美味佳肴啊。
……
该片段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话题“假如可以省去的一种职业”,学生在讨论中做出选择并进行汇报,但教师马上接过了话茬,用假设性的语言让学生明白这些职业存在的重要性。其实教师不妨对学生的选择做出肯定性的评价后,调查一下做出这个选择的人数,并引导学生说说划掉的理由。看似一个简单的选择,背后却有着学生对这种职业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和他们展开辩论,参与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更深切地体会这种职业存在的必要性。
教师延时评价,并把评价的主角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评价。这种学生之间评价的过程,正是他们明晰道德观点、提高道德认识的过程,是探讨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促进品德内化的过程。卢梭曾经说过,听过的忘记了,看到过的也忘记了,自己实践过了就不容易忘记。因此,教师的评价要重在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方法的掌握,要做到聆听学生交流耐心一点,评价放缓一点,引导深入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程度的社会性发展。
为了让童心在充满生机的品德课堂中尽情飞扬,教师就要尊重儿童的特性,使用切合儿童实际的教学语言,开展链接儿童生活的教学活动,运用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儿童发展的教学评价,努力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
参考文献: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编辑 李琴芳
摘 要: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儿童的特性,教学语言要切合儿童实际,教学活动要链接儿童生活,教学方式要富有儿童情趣,教学评价要引导儿童发展,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童心飞扬的品德课堂,从而促进儿童的品德和生活性发展。
关键词:儿童特性;尊重;教学语言;教学活动;教学方式;教学评价;有效教学
深化课程改革,更加重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放在课堂主体的重要地位。就品德教学而言,教师在设计、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把握儿童的特点,尊重儿童的特性,尽可能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现结合笔者所参加的市级品德教研观课评课活动,谈谈如何尊重儿童特性,构建有效品德课堂。
一、尊重儿童特性,教学语言要切合儿童实际
小学儿童认知发展有一定的特点,他们需要凭借具体的实践经验来理解并运用定义性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当教师面对认知发展处于具体、直觉水平的儿童时,必须用适合儿童特点的语言来提出问题,描述情境,便于儿童理解。
【课例1】二年级《你真棒》“观看视频,学习赞赏”片段
教师播放胖男孩小刚跑步视频,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同学。
生:他虽然跑得慢,但他不怕困难,坚持下来了。
师:老师也觉得他很棒!可是有同学不这么认为,听他们在说什么?(继续播放视频。画外音:这个同学长得真胖,跑得可真慢!)
师:为什么对同一个人,会有这么多不同的评价呢?
生: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想法不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
师:你喜欢怎样的小刚呢?
学生答不上来。
师:是不是被赞美下的小刚?
生点头。
师:是啊。用赞赏的眼光看别人,别人会更美。请你们现在用赞赏的眼光看小刚,你会对他说什么?
教师根据交流相机评价引导,板贴笑脸、眼神、握手等卡通图。
师:你愿意用哪种方式去赞美小刚?
师:你们的赞赏就像一颗种子,落进了小刚的心里,开出了一朵叫“自信”的花。(板贴“自信”花瓣)
师:你有没有收到过赞赏,你的心里开出了怎样的花朵呢?请学生拿出课前学习单,组内分享故事,再指名上台讲述。
生1:我考试得了100分,妈妈夸奖了我。
师:你真棒,我们也来夸夸她。
生齐:你真棒!
师:得到了大家的夸奖,你心里开出了什么花?
学生1一愣一愣,不知怎么回答。
师:你是不是很开心啊?
学生1点点头。
师:那就是开出了一朵快乐的花。(板贴“快乐”花瓣)
生2:我字写得好,老师夸奖了我。
师:老师的夸奖让你变得更怎么样了?
生2:我想写得更好。
师:对呀,想要不断进步。教师板贴“进步”花瓣。
(教师用各种方式夸奖学生并赠大拇指图,采访学生的变化,随机板贴花瓣,组合成花朵。)
从以上片段不难看出,教师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值得商榷。第一次提问“你喜欢怎样的小刚”表述范围太大,让认知理解能力有限的学生难以理解老师的意图。教学中不妨这样提问:“如果你是小刚,你喜欢别人的哪一种评价呢?听了两种评价,心里感觉各会是怎么样的?”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回答并感受到赞美能愉悦双方,并使他人变得更好。而第二次教师采访学生“得到夸奖,你心里开出了什么花”,乍一听教师的语言充满诗意,遗憾的是对二年级儿童来讲是云里雾里。幸而教师发现了问题并及时调整,用切合学生理解能力的话语来引导学生,“你是不是很开心啊”“老师的夸奖让你变得更怎么样了”这样接地气的教学语言,马上显得亲切、生活化,学生也易于把自己的内心体验真实地表达出来。
因此,品德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认知特点,用儿童能够理解的通俗语言,用充满生活气息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畅所欲言,并获得道德的滋养。
二、尊重儿童特性,教学活动要链接儿童生活
儿童的道德认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都是在其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所在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这几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品德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开展过程中,都要努力与儿童的生活进行对接,从而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课例2】四年级《网络世界》“了解网络危害”片段
师:网络真的那么完美吗?请看视频《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都得了一种病,叫做“网瘾”。
师:大家觉得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就说明已经得了“网瘾”呢?
生:一直想上网,其他事情不想做。
师:大家觉得网络可怕吗?
生:可怕。
师: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事例(网游成瘾者在现实生活中与玩家较量并刺伤对方),轻声朗读这段话,和同桌讨论一下,小林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们有什么好办法避免网络成瘾吗?
学生交流……
师:除了网络成瘾,你还知道哪些网络危害吗?你遇到过吗?和同学们说一说。
學生交流上网眼镜近视、购物被骗等危害。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网络的危害还有很多,刚才有同学提到了手机的危害。(出示图片)“低头族”是目前最常见的危害之一,这些人无论走到哪都低头看手机。你们的父母是“低头族”吗?你可知道“低头族”的危害?出示两例“低头族”造成的安全事故。
学生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你的父母玩手机对你或你的家庭有造成什么影响吗? 生:有一次下雪天,我问爸爸,我是否可以出去玩雪。爸爸一边玩手机一边同意了。后来等我回来,他却怪我出去玩雪。
师:你爸爸玩手机玩得入迷,连自己说过的话都忘记了。
师:看来大家对父母玩手机有很大的意见,那么老师就给大家一次机会,请你来做一张上网承诺卡,卡片上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你希望父母上网时做到哪些。另一部分是你对自己今后上网的承诺……
教师为了让学生感受网络危害,首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片来冲击儿童的视听感官,接着又出示小林的事例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网瘾的巨大危害。但是这样的危害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教师进一步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谈谈对网络危害的认识,并抓住现实生活中普遍的手机“低头族”来做文章,不仅用真实的新闻事例来说明危害,而且用亲身经历使他们深切体验到“低头族”对生活的不良影响,感受到适度上网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去履行适度上网的承诺。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都源于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因此,品德课中的教学活动必须与儿童的生活进行链接。如针对和学生生活有紧密关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前采用调查表、问卷摸底、资料收集等形式对学生已有的认知进行深入了解,并选择学生中的典型事例来展开课堂教学。针对离学生生活较远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努力找到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契合点,通过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熟悉的人物事件等展开话题,引导教学。
三、尊重儿童特性,教学方式要富有儿童情趣
儿童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需要直观形象、丰富有趣、富有变化的教学活动来支撑其学习。因此,品德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主要应该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并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达成教学目标。
【课例3】三年级《生活中的你我他》教学流程(如表)
該课例中教师设计了四个清晰的板块,每个板块安排了目标明确、形式丰富的活动,活动的呈现方式有语言描述、动作表演,有动笔划一划,又有动手做一做、说一说,而资料的呈现形式有图片、视频、纸质活动单等,学习的形式有独立思考,有小组伙伴的学习交流等。学生在富有情趣的活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收获了认知,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显得水到渠成。
教师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结合儿童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从活动的组织、资料的呈现、儿童的学习形式等几个方面多加考虑,如采用同桌交流、小组活动展示、个别体验、全班参与、交流等形式,如通过故事录音、新闻视频、游戏活动、小品表演、说说写写等不同的活动内容来展开教学,使儿童在动静结合、富有情趣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愉快地享受、体验有意义的学校生活。
四、尊重儿童特性,教学评价要引导儿童发展
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交流的时候话语往往比较简单,语速较慢,而教师由于对课堂节奏和时间的把控,常常会表现得过于急躁,容易抢过话来早下结论,这样儿童的话语权不知不觉被剥夺,同时教师也不能很好地了解儿童的内心想法。因此,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我们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教学言行,要对儿童多一点耐心,少一点抢话,不要急于对儿童的表现做出结论性评价。在儿童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倾听,还应把教学评价的机会留给学生,重在点拨引导,启发儿童表达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引导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课例4】三年级《生活中的你我他》“了解职业特点”片段
师:(出示有关职业的表格)如果省掉一个职业,想想可以划掉哪一个?
小组讨论活动,指名汇报。
生:我们划掉的是农民。
师:农民可以划去吗?如果没有了农民,我们就没有吃的粮食了。
生:我们划掉的试飞行员。
师:飞行员可以划去吗?如果没有了飞行员,我们就不能乘飞机去旅行了。
生:我们划掉的是厨师。
师:如果没有了厨师,我们将吃不到美味佳肴啊。
……
该片段中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话题“假如可以省去的一种职业”,学生在讨论中做出选择并进行汇报,但教师马上接过了话茬,用假设性的语言让学生明白这些职业存在的重要性。其实教师不妨对学生的选择做出肯定性的评价后,调查一下做出这个选择的人数,并引导学生说说划掉的理由。看似一个简单的选择,背后却有着学生对这种职业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让其他同学和他们展开辩论,参与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他们更深切地体会这种职业存在的必要性。
教师延时评价,并把评价的主角让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参与评价。这种学生之间评价的过程,正是他们明晰道德观点、提高道德认识的过程,是探讨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也是自我教育、促进品德内化的过程。卢梭曾经说过,听过的忘记了,看到过的也忘记了,自己实践过了就不容易忘记。因此,教师的评价要重在引导学生观察、探究、思考、表达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方法的掌握,要做到聆听学生交流耐心一点,评价放缓一点,引导深入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大程度的社会性发展。
为了让童心在充满生机的品德课堂中尽情飞扬,教师就要尊重儿童的特性,使用切合儿童实际的教学语言,开展链接儿童生活的教学活动,运用富有儿童情趣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儿童发展的教学评价,努力构建有效的品德课堂。
参考文献: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