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于光影和深渊之间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怎样,善与恶在卢梭那里,绝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在同一个人的同一个微笑之中,善和恶奇特地交织缠绕在一起。无论怎样,真相要远为复杂,卢梭对抗他那个时代的荒谬和不公,他坚强无畏地挑战了很多不可动摇的陈规,擦亮人们的眼睛去探寻真理,他的失败并不仅仅来源于他的个性缺陷。
  
  卢梭是谁?
  对于世界,抑或中国,这绝非一个陌生的名字,也绝非一个易于回答的问题。康德,一个沉溺于抽象哲学概念,轻视普通人的傲慢哲学家,在阅读了卢梭之后,如醍醐灌顶,宣称卢梭让他认识了人类,抬头仰望天空,明白了,一切哲学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维护人的幸福和权利。托尔斯泰,抛尽荣华,走进俄国广袤土地上的贫苦农民当中,和他们一起过最简朴粗糙的生活,以此作为自我的道德救赎,他生命中最大的精神力量,来源于两个人,其中之一,是卢梭,而另一个,则是福音书里道成肉身,为了拯救人类于罪恶之中,甘心承受十字架苦难的主耶稣基督。
   然而同时,塔尔蒙在《极权民主主义的起源》中,矛头直指卢梭,认为他应该为浪漫激情泛滥导致的现代极权负责,20世纪以《自由宪章》闻名的哈耶克,更是以异常雄辩的方式,清理自由主义遗产,毫不迟疑地把卢梭归为大陆建构理性名下,声言其是对自由秩序的最大威胁。
  中国背景下,卢梭的面貌,并没有变得丝毫清晰,遮挡着过去一个世纪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的雾霭和帷幕,一切似乎变得更加难以分辨和判断。他是激励国人追求自由、民主、正义的先知,呼唤人们打破旧制度、旧政权,一切锁链和桎梏的精神典范;他唤醒一个被压迫的民族,鼓舞她追求独立、正义和平等,鼓舞她在枷锁中间抗争,摆脱自己受奴役的命运。那种对权力压迫和不公正的控诉,洋溢着的道德激情,和伴随着那种道德激情而来的喜悦、狂热甚至战栗,中国人绝对不会不熟悉。然而,道德乌托邦下的疯狂和阴影呢,革命名义下的罕见痛苦和灾难呢,他竟是一点责任也没有的么,可以毫发无损地得到豁免么?
  在不断变换的背景中,卢梭的存在显得异常的诡异。圣徒还是疯子,先知还是精神病患者,光明的使者抑或来自深渊的魔鬼?答案似乎有很多个,可能都对,也可能都不对,面目的模糊可能折射出事情自身的复杂和不确定。卢梭的存在本身,显示了人类固有的伦理困境,那是一个模糊而不断漂移的世界,不具备善与恶、黑与白的清晰界限,那是一个充满悖论、矛盾而无法和解的世界;在卢梭那里,任何的评判都失去了固有的确定性,他的存在显示出,我们在庸碌而琐屑的日常生活里,一直想要自我麻醉、自我宽恕,原来不过是一场多么肤浅的自欺欺人,多么虚伪华丽的表演。一个人的成长和一个民族的成长一样,要付出伦理的自我审视的代价,结果决不轻松,卢梭可能来不及明白,他自始至终期待追寻的初始纯真,完美无缺的道德救赎,他所阐释与实践的反抗压迫的教义,苦心孤诣塑造起来的为真理受难的圣哲形象,包含了多么残酷的矛盾和自我讽刺。而关于他的一切已经结束时,或许,故事才刚刚开始上演。
  卢梭的研究已经浩如烟海,布兰查德似乎有意把心理分析引入政治理论的解释之中。这也许要归功于20世纪蔚为大观的诸多心理分析学派的繁荣,对这些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心理学学派,我不敢妄言,但其中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它把文本和概念,观念和理论从抽象的语言和逻辑分析中解放出来。单纯从文本的概念分析来看,卢梭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保守主义者,和法国大革命无关;单纯从逻辑上推理,卢梭富于激情的雄辩争论似乎难以理清其明晰的内在理路。单纯排列出卢梭的观点,抽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感受与经历,只不过变成了字谜游戏。布兰查德在一个至关重要的层面上,警醒了我们,理解政治理论只靠理智和逻辑,是远远不够的,在卢梭近乎夸张的政论文中,在他反复变换的语调和身影里,有些始终荡漾于其背后的情绪和感觉,深沉地根植于他所有的政治发言和理论观点之中。理解他,如他所感觉的那样,去呼吸、思考,如他所感觉的那样,去抗争、行动;理解他,精密强大的智力和丰富敏感的心灵,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样做,或许才在一定程度上,背负了应有的深度,毫无保留的,承担了关于他所有的一切,无论好与坏、对与错。这样,我们或许有望融汇到他的生命河流之中,触摸的,不再单纯是冷冰冰的概念、逻辑、理论,还感受碰触着他的情绪、感情、知觉、直觉;分享着他生命中一切的悲哀与愤怒,眼泪和欢笑,对美好的向往,对现实的反抗,对未来的期盼;凝视着他在无可希望之中的徒劳挣扎,悲悯着他不断的自我怀疑与折磨;体谅着他的爱情、梦想、绝望和自我救赎;甚至,穿越过时空的巨大隔阂,感受他身体所显示出来的一切优美和疼痛,欲望和渴求,一切的单纯、天真无邪和近乎邪恶的残酷。
  卢梭是一个叛逆者,他几乎是和整个时代、整个世界作战。他反叛自己身处其中的几乎一切:腐朽的政治制度,不公正的权威,穷苦者遭受的压迫,陈旧虚伪的习俗,复杂无用的礼仪,堕落的道德和科学,被个人利益和野心所绑架的战争,无耻的政客,矫揉造作的妇女,巴黎空洞的沙龙,繁冗而虚伪的教育。通过《论科学和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社会契约论》、《爱弥尔》这样一系列持久而坚韧不拔的努力,卢梭成功地给与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强有力的打击。同样,这是一个艰难的寻找道德真理的旅程,置身于腐朽与败坏之中,他试图紧紧抓住已经失去的初始的纯真,在这个席卷一切的世界里,保存自己的孤独和美德;在对世界的残酷攻击里,卢梭试图与自我达成和解,弥合在成长过程中间不断增加的罪恶感所带来的恐惧。这需要非凡的道德勇气,然而正是这一点,无可挽回地造成了他的溃败,或许,反叛一切的背后,实在已经积蓄了太多对这个世界的仇恨和恶意。他不是被压迫者的代言人吗?如何却用建构起来新的真理,独断地笼罩在一切之上,用强大的、不容置疑的语调宣判一切,甚至那样完满自信的塑造爱弥尔的全部生活?在这光影交错的令人目眩的背景里,充满了罕见的美德和大规模欺骗的结盟,反抗精神与权威欲求的联合,真理和权势扩张野心的合谋。
  我们和布兰查德一样,试图追寻卢梭生命的轨迹,探索他给出的伦理难题的答案,这样的思想旅程可能异常艰辛。也许不是卢梭的理论,而是他所启发和唤醒的反抗和革命的精神和情感,注入了每一个后来的革命者身体与心灵里。法国大革命震撼世界的呼喊,中国革命近乎信仰的热情,都隐约可以看见他的眉目间的光影。苦难持续了太久了,要心平气和的讨论,不痛不痒的渐进变革,已经太晚了,正义的激情,反抗压迫的渴望,凝聚在卢梭继承者的心灵之中。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他那时常被疼痛和疾病折磨的、纤柔的、女子气身体里,竟然蕴藏了那样令人目眩的反抗光芒。这个影像很难摆脱,具有某种魅惑的魔力,革命者,不管是否曾深入研究卢梭的理论,都是他的继承人,他们在情感和灵魂深处,是他的同志。他所调动的,是远比理性要更加深厚和宽广的东西,在那个崇尚怀疑、论辩和理性的时代,他罕见地渗透到人心灵深处,碰触到人心隐秘的情绪和感受,激起头脑和心灵的奏鸣。他唤起的是近乎诗意的东西,近乎生存结构中最深的渴求,这种诗意的唤醒,描绘了最美好的渴望,同时毫不留情地塑造了敌人,使最残酷无情的破坏欲望变幻成花环般美丽的布景。当真理变成一种权势的时候,道德也会变更利斧,理想也可以释放出难以预料的暴虐,甜美的面具无法掩饰背后的流血和暴力。天使和魔鬼,圣徒和暴民,天堂之国与谋杀之城,甚至不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是同一个地点,同一个人的同一个眼神。
  无论怎样,善与恶在卢梭那里,绝非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在同一个人的同一个微笑之中,善和恶奇特地交织缠绕在一起。无论怎样,真相要远为复杂,卢梭对抗他那个时代的荒谬和不公,他坚强无畏地挑战了很多不可动摇的陈规,擦亮人们的眼睛去探寻真理,他的失败并不仅仅来源于他的个性缺陷。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折射和暗喻,透露着人类自身的暧昧模糊的存在,透露着人纠结于其中的不可摆脱的困境;真理,将无可挽回地处在五光十色之中,处在艰难的悖论之中,无从救赎。世界的真相异常残酷,没有遮掩的一切,隐隐反射出冰山的凛冽寒光,时有时无的,从卢梭忧郁迟疑的眉目间传递给我们,无从逃避,甚至根本无法遗忘。
  实际上,当我们不再把他看做天使或魔鬼,只是把他当成一个人,平静地面对和靠近那个遥远而奇异的人生,那是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的相逢。在最深处,却无非是我们与自我的相逢。他所经受的考验和磨难并不是孤立的,他是人类的一员,他启发我们回转,凝视,穿透浮游平庸的表面,和日渐沉默琐屑的生活,接触到生命和世界更为真实的一面。在这样的深度,我们试图与自我对视,在光影和黑暗、美德与邪恶,不断转换和交错的霎那,平等地审视一切,当善不再是一个问题的时候,邪恶也不足以恐惧。当其间不再有明晰界限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坦诚地面对自己,终于明白,他不过是人类悲剧中的一部分,与你我一样,承担着非如此不可的命运,声名所及,纵然光影无边,也无非如此。
  我可以理解,布兰查德通过对于卢梭的思考,(尽管在具体研究方法论上他存在明显的不足和弱点,令人愤懑的缺陷),审视着人性的不足和极限处的危险,警醒我们不要落入为神性奋斗的深渊和圈套,他审慎的思考着,达到了一个令人不可不正视的深度(尽管在具体的细节和论述中有不少的荒谬和牵强),这于我们,是一面弥足珍贵的,可以审视自己衣冠和灵魂的铜镜。我们的民族,如果某种程度上,这依然是一个可以相信或依凭的概念和实体的话,在毫不遥远的过去,数十年之间,经历了卢梭所渴望的那种革命和反叛,然而事情并不单纯是一场狂欢和盛筵,似乎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悲剧,封陈着不为人知的心情,甚至,隐匿着一直在逃避,试图遗忘的伦理困境。逃避和遗忘,毕竟是件较为容易的事情,转过身,从此撂开了手,不闻不问;毕竟现今我们的生命,太孱弱,正视真实,未免显得太过于残酷。然而,那一切毕竟存在,如同亘古的冰山,传达着遥远天域的秘密,透过凛冽的冰刃般的锋利,和暗夜中的光芒,一切变得前所未有的通透和清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其他文献
《农民工》一书将农民工和村庄联系起来考察,这个切入点十分的新颖和犀利,但由于作者过于关注农民工的主动性,以及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缺乏更为广泛的考察,最终未能成功地为我们展示出农民外出打工给农村带来的变化的全貌。    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  [爱]瑞雪·墨菲著,黄涛、王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爱尔兰学者瑞雪·墨菲为研究中国农民工对其原住地的影响,在1996年至2000年间,多次来到
期刊
或许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的,韩石山的意义正在于写了这么厚的一本书,“更进一步把零散的观点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把许多人躲躲闪闪对鲁迅的贬低索性挑明,推到极端,确实达到了耸动视听的效果”。    今人韩石山数年前出了一本书,名曰《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不仅标题醒目,封底的广告语也颇为骇人,声称是“揭秘两大文化阵营的明争与暗斗”,“新文化运动以来对鲁迅最不认同的声音”,归结到底,曰:“这是令鲁研界汗颜
期刊
始自清末民初,传承两千多年的故有之学的“觉”的性状被以知解、分析为能事的学尚所遮蔽,而利欲驱动下的近代西方主流科技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用上的奇迹后,也使为它所引领的当下世界文化陷入危机。来自多方面的警示是严正的,人类或当松开过重的功利化、操作化的执著,在对人文运会的嬗变作更深永的反省时重新认可“学”的“觉”或“觉悟”的品格。    由“命”而“道”  黄克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期刊
一、“梁学”的繁兴    所谓“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先生的全集、日记和手书,似乎现在都已出版过了,而成为“热门”的梁漱溟研究(堪称“梁学”),也是好书迭见。 马勇《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思想奇人——梁漱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王宗昱《梁漱溟》(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92),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中华书局,19
期刊
新书和稍早出版的一些品牌优秀图书都取得了骄人的销售业绩,销量上万册的图书比比皆是,有的图书甚至销量十几万、上百万册,并且还在不断地刷新销售纪录,原创儿童小说、绘本、图画书仍是少儿畅销书市场的主流产品,这些产品制作得都很精美,精品意识很强,不少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    进入2010年后,中国少儿创作与出版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好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都推出了自己的新作,少儿图
期刊
《消费者社会》借助消费政策、劳动激励与合法性资源这三个关键词建构出一个对不同时期消费政策变迁进行分析的概念框架,那就是劳动激励与消费政策之间关系变化的背后其实与国家合法性资源在不同时期的此消彼长有着密切联系。    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  王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长期以来,在传统社会学话语中,生产被赋予了重要地位,而消费往往被看
期刊
宋代士大夫佛学并非一种单一的思潮,而是呈现出了复杂的多元化和个体化倾向,几乎每个士大夫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和主张,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正是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精神的体现。    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  张培锋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佛教以其浓厚的文化属性赢得了中国人的认同,但是古代与近代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并不昌盛,佛教学术发展的状况也不能令人满意,这诚如陈寅恪在《陈
期刊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古典学,方可望以此开科设教来完成晚清以来中国学界的有识之士想做而一直没有做成的教育大业——营构坚实的高等教育的文明基础,使得我国的担纲性人才培养不致荒废。    1964年9月27日,毛泽东就中央音乐学院女学生陈莲来信,向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作出重要批示,并在署名后再批两行字,第一行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八字方针”是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
期刊
《天不怜幽草》是一部当代爱情题材长篇小说。书名从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化出,一个“不”字,先透出了全书的悲剧意蕴,书的封面用灰绿的冷色调,隐喻着深深浅浅的凄清。爱情悲剧,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可谓洋洋大观者矣。后来者清发以秀出的作品,便觉难能可贵了。  当剧作家又是诗人的枫风女士传给我她的这部长篇小说时,我因有别的编创活动而未能及时阅读,即待我展读开来,便不禁为其思想性与艺术
期刊
摘要:我国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将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成为宏观监管的趋势。本文将通过社会融资规模与利率、货币供应量等其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比较,评析各指标的优劣,分析适合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选择。  关键词:货币政策 中介目标 社会融资规模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作为观测和检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有效指标,其选取对于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