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大雅,秋水文章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bl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不怜幽草》是一部当代爱情题材长篇小说。书名从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化出,一个“不”字,先透出了全书的悲剧意蕴,书的封面用灰绿的冷色调,隐喻着深深浅浅的凄清。爱情悲剧,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可谓洋洋大观者矣。后来者清发以秀出的作品,便觉难能可贵了。
  当剧作家又是诗人的枫风女士传给我她的这部长篇小说时,我因有别的编创活动而未能及时阅读,即待我展读开来,便不禁为其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精彩呈现而击节赞赏,只觉识珠恨晚了。
  《天不怜幽草》一书的“内容简介”告诉我们: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初,青年作家思瑜深入生活下到花山,在那里发现了花山妹子方鹃与当年下放知青柯明的一段凄美绝伦的爱情悲剧。在追寻整个故事的过程中,他自己也深深地重蹈了当年柯明的情感前辙,历二十余年,终其一生守望着那份‘爱的空邈,美的凄清’。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写了‘那个年代’里的‘那个’农村,‘那个’知青,……
  女作家是以大手笔写真爱情,以诗化的情致塑造出人物典型形象,以赞歌的格调描绘出来一幅知识青年融入农村广阔天地的历史画卷。我为小说的典型性环境花山与花山的妹子们所感动所吸引,记起了唐代名诗人温庭筠的诗句:“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小说中的悲剧冲突和那恣肆曲折的悲剧性情节都深深地吸引了我的审美兴致,我又诵唱起唐代大诗人李贺的诗句“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第一遍读完《天不怜幽草》,此书的品位与蕴涵,给我的总体印象是“清发以秀出,深邃于情愫,可称山花烂漫中的一枝独秀”。这便决定了我立即转入此长篇的第二遍细读。我为此感到高兴,在我的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阅读经历中,自由鉴赏能进到第二次者更熬夜,应是小说艺术感强劲的魅力使然。
  我的二读是进一步剖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艺术性创造问题。书中的悲剧主角方鹃心地善良,感情纯真,美貌无比而又悲苦深重。她在与命运的顽强抗争中更显现了思想的超拔、襟怀的坦荡。作者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抒情诗诗化手段,运用悬念和铺垫的戏剧化情节冲突,全方位多层次地写活了方鹃的言谈举止和内心隐秘,她的自律内敛,她的乡土情结,她与柯明的二人世界,她与黄娟曹怡的对比,她与老师思瑜的纠葛,她与柯母在爱和专制之间的冲突之最终化解,她的至爱境界等等一连串的淋漓尽致的细节描写,无不显示其内在的美质和魅力,焕发出浓郁的时代色彩与生活气息。
  方鹃的爱恨情怨不纯属个人心域,而总是与家山国运紧密相连,与时代气息相关,她不是古典式的红颜薄命。她的爱恋无论处在幸福憧憬抑或惨痛绝望的情境之中,总不失其农村青年共产党员、共青团支部书记的政治品质。小说第32章写方鹃在柯明家声泪俱下地为“乡里人”的社会地位与人格尊严抗争的一席话,铿锵震耳,如雷电颂。悲剧于是引发至高潮:
  我是个乡下丫头,我们爱得好好的,为什么结婚的时候要我变成个城市人口?未必俺乡里人就比城里人低一等?俺的国家这么大,农村的土地最多,山水最多,人口也最多,哪个都晓得粮食是农民种的,棉花是农民种的,伱妈妈还说党也是在农村出息的。可是,有几个人真正把俺农民尊贵了?俺农村的女儿这么被人瞧不起,俺低贱在哪里?没有文化,知识不足,可不是俺不想读书不想学习呀!是因为农村穷农村苦呀!当初你们知识青年下农村,说是犯了错误的干部,城里的什么牛鬼蛇神也都往农村里赶。俺农村嫌弃过吗?轻贱过吗?还不是全接受了……
  小说描绘柯明的英雄悲剧形象,则是在一路云遮雾障,晦明交替满布猜测疑虑,甚而至于误解憎怒的诗境中,最后定格于盼仙峰之上的。柯明的爱是在欣喜中有欲望节制,节制中有痛苦挣扎。他因家庭的不幸满怀深哀巨痛,因个人的命运不幸一度彷徨迷茫,因猜忌华成而不能不强迫自己放弃挚爱,因与方鹃的婚姻为专横的母亲坚决阻挠而痛苦万分。一路走来身心疲惫,伤痕累累。是对方鹃的爱使他从个人的厄运中警醒奋发,是这个“纯真、纯善又纯美”的农家姑娘让他这个高干子弟认识了农村穷苦中的美好,落后表象下的博大,看到了“超农村现实的理想光辉”而至死都坚定不移对方鹃的爱,并把这份爱融化在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中,从而高涨起一个当代青年血染的风采。
  从悲剧的审美特征而言,没有美丑之间的剧烈冲突就没有悲剧,方鹃和柯明在追求爱情缔造幸福的过程中感受到与以柯母为代表的世俗势力的对立与分裂,于是奋起抗争或者委曲求成,不论愤怒或压抑,最终取得人道与精神的胜利,留给人们反思的空间。《天不怜幽草》真实而细致地、简炼而丰美地描绘出悲剧主人公的心路历程,让读者在悲剧审美中,从人物的血与泪中引发沉思,这种悲剧效果是积极的,乐观而催人奋发向上的。
  《天不怜幽草》浓墨重彩写方柯之爱,对于花山其他花妹子与其他下放知青的形象则是以点睛之笔各逞风姿,形成星云托月绿叶衬红的艺术格局,让读者欣喜慨叹不已。小说第16章写农村的大功夫“双抢”的火热场面,不仅见证作家是写人状景的高手,更见证了作家着意讴歌乡村劳动的一腔热情,见证了作家对当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独特的哲理思辨。
  我第三遍读此小说的课题是:小说的艺术结构特点;小说的语言艺术高度;小说《后记》带给文学创作的思考。
  我记得前辈小说作家孙犁在论及长篇小说写作时曾言,最感到困难的是结构问题,它并非纸上的蓝图,并非作者凭空的幻想,而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属于进行中的东西,是斗争中的产物,为经过作家思考后表现现实生活的组织手段。《天不怜幽草》的艺术结构证实了此一论断。初读时只觉得很吸引人,悬念迭起,深浅莫测,“横看成岭侧成峰”,一直到读罢柯明留给方鹃的遗书,才识“庐山真面目”。释意之后,又感到是否戏剧化的因素太过强烈了?乡村穷丫头与高贵帅哥的生死热恋,文坛名家与下乡知青的肖像乱真,婚姻受挫与战场捐躯的意外结局,竟如此偶合?然而细细想来,不正是剧烈的社会变革运动中或寻常或不寻常的世间生活,让人不断震惊的历史演绎和现实呈现吗?
  女作家参加“中心工作”和“下放劳动”的农村生活积累;对农村天地厚德载物的真诚礼赞;对爱情既是永恒主题又须在时代演进中激活新鲜张力的文学认知,使这位功成名就的剧作家情之所至,义所不辞地在经历20余年的文学砥砺之后,创作了她这第一部长篇小说。
  《天不怜幽草》问世后,悄然地逐渐地赢得了各个年龄段、各种社会职业的读者群,雅俗共赏,取得了预想中的阅读效果。应该说除了悲剧故事情节的引人入胜,小说语言的词采美质与诗化韵味也是让人不忍释手的原因。请读一例:
  我抱着她坐在一方大石头上,有如明月入怀!是的,那白玉盘似的明月,那双照泪阑干的明月,那在海上共潮生的明月,那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明月,那未出东海千山暗,才到中天万国明的明月……此刻全都落在了我的怀里。多少清辉,多少光华!全都是一个名字:方鹃!方鹃……我在光辉中陶醉,在陶醉中融化……
  当柯明确切地知道农村青年华为是方鹃同父异母的亲兄长时,潜在的情敌疑虑消释了,这是一段心花怒放的诗语日记。排比式的诗词采自众多名诗人的名句,此刻都拥到柯明的情爱文本上来了,真是大观气象啊!
  另摘一例,描写方鹃和曹怡两位姑娘无语相对:
  她们一个黑色衣衫,一个浅色裙服;一个举眸照人,一个转侧婀娜;一个冷艳凝含,一个娟秀蕴藉;一个沉静,山乡风采;一个文雅,时尚仪态。共同的不幸,使她们没有一丝敌意。曹怡先垂下眼睛,轻声说了一句,“请坐!”便轻快地走了出去。
  柯明阵亡了,两位姑娘的敌对情绪消失,但疑团仍在,关于婚变的猜忌犹存,故有此一迷离扑朔的场景描绘,见出语言的细腻入微处。这部小说语言主要以传统的规范性的文学书面语言见长,字里行间注满感情,尽显作者文学学者风范,而从民间群众口头语言采撷的鲜活语汇语法也有所运用,只是比较地少了一些,惜乎少了几分农村生活气息的泼辣劲和烈性美。
  《天不怜幽草》的《后记》是十分精辟的创作谈,可谓情长意深,似能够和文学史上少见的如白居易的《与元九书》并读的。《后记》向读者真诚叙述了这部16万字的简洁长篇小说诞生的缘起与审美自度。有几段关于悲剧问题的见解值得注意,如:“我并不完全赞同只有悲剧才能拯救人生之说,我只是认定只有悲剧才能真正体现人生的审美价值。”如:“柯明和方鹃的爱情悲剧自有其深广的社会内容与历史背景”,“他们对这悲剧命运无法回避也无力抗拒,因为他们遭遇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如:“我对农村由来已久的深切悲悯,使我以对农村的虔诚礼赞来写了一个纯真纯善纯美又纯农村的方鹃。这个美得不可言喻的花山姑娘,是当时贫困落后农村的一个剪影,又是一种超农村现实的理想光辉。”由是,作者说:“历史总是令人震怵,经历了它,写这样一本书,不是想‘用悲剧把个体的痛苦和毁灭演给人看’,而只是想将现实的苦难化做审美的愉悦。”
  就这样,作者笔下的方鹃和柯明,超越了生活中的逆境和痛苦,在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大爱的意志和希望,达到了悲剧艺术形象的审美高度。
  记得枫风女士曾经很欣赏书法家杨善智先生书写的一副古联:“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我想借此联语,比喻《天不怜幽草》的思想气度,赞誉她的艺术风格,谓之大雅诗笔,超尘文章应当是传神的吧。
其他文献
在读书界和学术界,止庵有两个为人所知的身份:一是继钟叔河之后周作人作品最主要的整理出版者,他先后整理出版《周作人自编文集》、《苦雨斋译丛》、《周氏兄弟合译文集》等七八百万字的著译;二是一个受周作人影响的散文家,他私淑周氏,研习其作品20余年,深得知堂文章的神韵。正由于以上原因,年初在鲁迅博物馆举行的“苦雨斋文丛”首发式上听止庵说,他的《周作人传》即将面世,我是充满期待的。  果然不同凡响。这本新的
期刊
作为一个被“叙述”和被“重构”的对象,“八十年代”这一段离我们最近的历史,在今天可以说已经变得扑朔迷离、甚至面目全非,尽管它的创造者和当事人仍然健在。    时间并非由地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所决定,永远是等值的——天文时间如此,但在表示先后的人文时间长河中,某些特定的时刻、某个特殊的年代,因具有若干特殊的意义而常常被后人赋予某种特殊的地位,因而被屡屡提起并持续放大。20世纪中国的“八十年代”,就是这
期刊
《农民工》一书将农民工和村庄联系起来考察,这个切入点十分的新颖和犀利,但由于作者过于关注农民工的主动性,以及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缺乏更为广泛的考察,最终未能成功地为我们展示出农民外出打工给农村带来的变化的全貌。    农民工改变中国农村  [爱]瑞雪·墨菲著,黄涛、王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爱尔兰学者瑞雪·墨菲为研究中国农民工对其原住地的影响,在1996年至2000年间,多次来到
期刊
或许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的,韩石山的意义正在于写了这么厚的一本书,“更进一步把零散的观点集中起来加以系统化,把许多人躲躲闪闪对鲁迅的贬低索性挑明,推到极端,确实达到了耸动视听的效果”。    今人韩石山数年前出了一本书,名曰《少不读鲁迅,老不读胡适》,不仅标题醒目,封底的广告语也颇为骇人,声称是“揭秘两大文化阵营的明争与暗斗”,“新文化运动以来对鲁迅最不认同的声音”,归结到底,曰:“这是令鲁研界汗颜
期刊
始自清末民初,传承两千多年的故有之学的“觉”的性状被以知解、分析为能事的学尚所遮蔽,而利欲驱动下的近代西方主流科技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用上的奇迹后,也使为它所引领的当下世界文化陷入危机。来自多方面的警示是严正的,人类或当松开过重的功利化、操作化的执著,在对人文运会的嬗变作更深永的反省时重新认可“学”的“觉”或“觉悟”的品格。    由“命”而“道”  黄克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期刊
一、“梁学”的繁兴    所谓“最后的儒家”,梁漱溟先生的全集、日记和手书,似乎现在都已出版过了,而成为“热门”的梁漱溟研究(堪称“梁学”),也是好书迭见。 马勇《梁漱溟文化理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思想奇人——梁漱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王宗昱《梁漱溟》(台北东大图书出版公司,1992),郑大华《梁漱溟与胡适》(中华书局,19
期刊
新书和稍早出版的一些品牌优秀图书都取得了骄人的销售业绩,销量上万册的图书比比皆是,有的图书甚至销量十几万、上百万册,并且还在不断地刷新销售纪录,原创儿童小说、绘本、图画书仍是少儿畅销书市场的主流产品,这些产品制作得都很精美,精品意识很强,不少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    进入2010年后,中国少儿创作与出版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好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很多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都推出了自己的新作,少儿图
期刊
《消费者社会》借助消费政策、劳动激励与合法性资源这三个关键词建构出一个对不同时期消费政策变迁进行分析的概念框架,那就是劳动激励与消费政策之间关系变化的背后其实与国家合法性资源在不同时期的此消彼长有着密切联系。    从苦行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中国城市消费制度、劳动激励与主体结构转型  王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长期以来,在传统社会学话语中,生产被赋予了重要地位,而消费往往被看
期刊
宋代士大夫佛学并非一种单一的思潮,而是呈现出了复杂的多元化和个体化倾向,几乎每个士大夫都有自己的一套看法和主张,并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正是中华民族“和而不同”精神的体现。    宋代士大夫佛学与文学  张培锋著,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佛教以其浓厚的文化属性赢得了中国人的认同,但是古代与近代的中国佛教史研究并不昌盛,佛教学术发展的状况也不能令人满意,这诚如陈寅恪在《陈
期刊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合璧的古典学,方可望以此开科设教来完成晚清以来中国学界的有识之士想做而一直没有做成的教育大业——营构坚实的高等教育的文明基础,使得我国的担纲性人才培养不致荒废。    1964年9月27日,毛泽东就中央音乐学院女学生陈莲来信,向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作出重要批示,并在署名后再批两行字,第一行即“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八字方针”是1942年5月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