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题记
海子,现代诗人中的枭雄。
他,出生于安徽怀宁某个小村落。他,年仅15岁就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他,曾两次远游内蒙古、青海、西藏。他,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他,是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可是,在最好的年华,他却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我不知道,他为何会如此轻生。我不知道,他站在无垠的草原上,或是险峻的高山上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他的心中,一直燃烧着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熊熊烈火。
被缪斯眷顾的他是幸运的,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他甫入文坛就引起了反响。那时他满怀信心与希望,不被束缚,诗情飞扬,激情满怀地去创作诗歌,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作为抒情诗人,他曾大声呐喊:“抒情就是血。”他的诗作皆呈红色,那是用血浸泡过的、经过火烙后生成的。但是,他又是不幸的。上帝似乎有意与他对峙,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满满当当地布置了荆棘。虽然发自内心地写诗,他却不被那时的人们理解。那时,人们似乎更在乎物质上的追求与满足,对“幸福”这个词的定义也是更偏向于物质的。人们不理解他,也不愿去理解他,几乎没有人能够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他,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一再陷入困惑。可是,他对诗歌的爱是那样深,虽然不被人理解,他依旧抱着心窝里残存的希望,坚持创作。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终于,希望破灭了,他觉得已无法“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同别人盲目沉醉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幸福感比起来,他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内心分裂、矛盾的痛苦。
某个飘着春雨的夜晚,海子对一个饭店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奇怪地看着这个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我相信,这样的残酷、这样的打击,对他来说,有许多次。由此,他开始有意识地封闭自我。他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死亡”,这个可怕的词汇使他敏感,由此也使他的一些诗作带有神秘、抑郁、悲观的色彩,充满着一种绝望的、执着地认同死亡的情感。但这种绝望并不显得颓废,而是显得非常壮美。这与他的个性气质以及后来的命运是有关的。“这是黑夜的兒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春天,十个海子》)“倾心死亡”是海子对艺术和生命的一种终极式的哲学理解,是使他的作品焕发出神性与不朽力量的原因之一。
但同时,这种消极因素也影响了他对生命的态度。“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夏天的太阳》)泡沫般的美梦终究破碎了。孤独而寂寞的他1989年3月24日从北京跑到了山海关,在铁轨边不断徘徊。他身着一袭白衣,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四本书静静地躺在他的怀中,人间不值得,这些书似乎是他眼中仅剩的值得留恋的宝物。他就这样沿着长长的铁轨从午后徘徊到黄昏。26日的黄昏,随着夜幕的降临,死神悄无声息地走到他的身旁,不动声色地凝视着他。令人心痛的是,他最终在一段慢车道上卧轨自杀。这时他刚刚过完25岁生日。
海子愿做一枚白昼的月亮,不求眩目的光华。“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这是西川在《怀念》一文中对他的评价。没错,他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不被人们理解,再加上深受尼采的影响,又特别认同梵·高那种疯狂的气质,铸就了他从内而外透出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质。
但不得不说,海子只能算是一位单一的天才。他在他的内心和精神的面向、在自身语言即兴和音乐性的面向做到了极致。然而,他的这种生死观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因此作为后人的我们,应当心怀幸福与希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纵然生活是多么乏味单调,纵然你坠入深渊无法自拔,纵然前方的征途无比遥远、无比坎坷,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正如余华在《活着》中所说:“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生命永远是最宝贵的,只有以活着为前提,才能去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太阳。把耳朵叫醒,然后,倾听世界,相信必有一个声音属于你。
愿你我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指导教师:王丹)
【简评】本文以简练而流畅的文字,概述海子的幸与不幸,探究他自杀的原因,所论有理有据。作者肯定海子的诗歌成就和个性气质,但批评他的自杀,并由此呼吁大家要好好活着,“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使得文章极具现实意义。
——题记
海子,现代诗人中的枭雄。
他,出生于安徽怀宁某个小村落。他,年仅15岁就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他,曾两次远游内蒙古、青海、西藏。他,带着对诗歌精神的信念走入诗歌。他,是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可是,在最好的年华,他却卧轨自杀,年仅25岁。
我不知道,他为何会如此轻生。我不知道,他站在无垠的草原上,或是险峻的高山上时是什么样的心情。但我知道,他的心中,一直燃烧着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熊熊烈火。
被缪斯眷顾的他是幸运的,年轻而又才华横溢的他甫入文坛就引起了反响。那时他满怀信心与希望,不被束缚,诗情飞扬,激情满怀地去创作诗歌,给人们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作为抒情诗人,他曾大声呐喊:“抒情就是血。”他的诗作皆呈红色,那是用血浸泡过的、经过火烙后生成的。但是,他又是不幸的。上帝似乎有意与他对峙,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满满当当地布置了荆棘。虽然发自内心地写诗,他却不被那时的人们理解。那时,人们似乎更在乎物质上的追求与满足,对“幸福”这个词的定义也是更偏向于物质的。人们不理解他,也不愿去理解他,几乎没有人能够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他,面对这个残酷的事实,一再陷入困惑。可是,他对诗歌的爱是那样深,虽然不被人理解,他依旧抱着心窝里残存的希望,坚持创作。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终于,希望破灭了,他觉得已无法“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同别人盲目沉醉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幸福感比起来,他更多地感受到来自内心分裂、矛盾的痛苦。
某个飘着春雨的夜晚,海子对一个饭店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奇怪地看着这个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我相信,这样的残酷、这样的打击,对他来说,有许多次。由此,他开始有意识地封闭自我。他把这种寂寞和孤独转移到诗歌创作中,开辟自己的精神乌托邦。“死亡”,这个可怕的词汇使他敏感,由此也使他的一些诗作带有神秘、抑郁、悲观的色彩,充满着一种绝望的、执着地认同死亡的情感。但这种绝望并不显得颓废,而是显得非常壮美。这与他的个性气质以及后来的命运是有关的。“这是黑夜的兒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春天,十个海子》)“倾心死亡”是海子对艺术和生命的一种终极式的哲学理解,是使他的作品焕发出神性与不朽力量的原因之一。
但同时,这种消极因素也影响了他对生命的态度。“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夏天的太阳》)泡沫般的美梦终究破碎了。孤独而寂寞的他1989年3月24日从北京跑到了山海关,在铁轨边不断徘徊。他身着一袭白衣,显得那样苍白无力。四本书静静地躺在他的怀中,人间不值得,这些书似乎是他眼中仅剩的值得留恋的宝物。他就这样沿着长长的铁轨从午后徘徊到黄昏。26日的黄昏,随着夜幕的降临,死神悄无声息地走到他的身旁,不动声色地凝视着他。令人心痛的是,他最终在一段慢车道上卧轨自杀。这时他刚刚过完25岁生日。
海子愿做一枚白昼的月亮,不求眩目的光华。“泥土的光明与黑暗,温情与严酷化作他生命的本质,化作他出类拔萃、简约、流畅又铿锵的诗歌语言,仿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这是西川在《怀念》一文中对他的评价。没错,他就是这样一位诗人。他不被人们理解,再加上深受尼采的影响,又特别认同梵·高那种疯狂的气质,铸就了他从内而外透出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质。
但不得不说,海子只能算是一位单一的天才。他在他的内心和精神的面向、在自身语言即兴和音乐性的面向做到了极致。然而,他的这种生死观显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潮流。因此作为后人的我们,应当心怀幸福与希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永远是这样,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纵然生活是多么乏味单调,纵然你坠入深渊无法自拔,纵然前方的征途无比遥远、无比坎坷,我们都不能轻言放弃。正如余华在《活着》中所说:“活着是自己去感受活着的幸福和辛苦,无聊和平庸。”生命永远是最宝贵的,只有以活着为前提,才能去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太阳。把耳朵叫醒,然后,倾听世界,相信必有一个声音属于你。
愿你我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指导教师:王丹)
【简评】本文以简练而流畅的文字,概述海子的幸与不幸,探究他自杀的原因,所论有理有据。作者肯定海子的诗歌成就和个性气质,但批评他的自杀,并由此呼吁大家要好好活着,“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投入生活、热爱生活”,使得文章极具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