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中学教学与训练的深入细致研究,本文提出了一些关于提高学生体能的教改措施,并在教学中施行,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绪下,圆满完成体能锻炼任务,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 体能 措施 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参加体能训练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这是提高教学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笔者以我校职专部6个自然班,共280人为研究对象,摸索出一条提高中学生体能的方法,并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1.提高中学生体能水平的教改措施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及与体育教师座谈,笔者提出提高学生体能的教改方案,具体实施如下:
(1)选择重点素质项。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丰富,每个训练科目都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和体能的提高。但提高体能的效率差异很大。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体育成绩,选择对其影响较大的素质训练项目重点发展。
通过相关分析,选择相关度量大的50米、1000米(男子)、800米(女子)和立定跳远三项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素质水平,应作为重点素质,在平时教学中优先发展。体育教学也应以提高这三项为中心,并以此为指标,按同龄组、同年级组进行样本标准化后的自身比较,以及与全国抽样测试统计平均值对比,观察其效果,从而检验教学措施是否有效。
(2)科学的训练方法。我们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身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安排适宜强度的体能训练。按照学生力量、速度、耐力、反应、协调等素质发展敏感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加以训练。
(3)训练方法多样化。力量训练采用轻负重或不负重、形式多变的训练;速度训练采用多变的形式进行;耐力素质锻炼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其生理“极点”,根据个人呼吸功能特点,采用二步一吸、三步一吸或其他适合自身条件特点的正确呼吸节奏,使其顺利克服“极点”。与青年运动员相比,中学生耐力训练做到经常、少量、穿插进行,使其不至于一次过度疲劳。同时,保持其对该项目的兴趣与信心。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能,又培养了其毅力,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4)在游戏与竞赛中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中学时期,学生对游戏与竞赛有很浓的兴趣。因此,可以组织学生间的游戏与比赛,以增加学生彼此间的合作与情感交流,也能使一部分原本不爱好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
利用竞争性、趣味性,能使学生主动增加运动量。相比之下,通常耐力训练大多数显得枯燥乏味,而现今的中长跑训练以情景性比赛式锻炼为主,降低了学生的疲劳程度,训练效率提高。
(5)利用体操训练的专长。在做准备活动、课外活动及其他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体操技巧和舞蹈等项目的情景性、趣味性的特点。可以动员全体学生共同参加,在愉快的气氛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老师则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现代舞蹈,自编一套舞蹈套路,适当加入迪斯科、健身舞、霹雳舞等动作,配上适当的音乐,增强艺术效果,既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学生的节奏感和动作协调性。
2.体能训练效果
采用以上系列教学措施后,本校学生身体素质、体能测试结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3.结论
(1)实践表明:50m、1000m(男生)、800m(女生)和立定跳远对提高中学生体能的效果优于其他素质项目,应重点发展。
(2)对中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应结合其生理与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学与训练效果达到最佳。实践证明,以游戏和竞赛方式发展学生体验效果显著。
(3)各学校应根据本校的自身条件,充分挖掘潜力,因地制宜,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国富.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1)
[2]江菊等.高校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1)
[关键词]中学生 体能 措施 效果
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参加体能训练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潜能,这是提高教学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笔者以我校职专部6个自然班,共280人为研究对象,摸索出一条提高中学生体能的方法,并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1.提高中学生体能水平的教改措施
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及与体育教师座谈,笔者提出提高学生体能的教改方案,具体实施如下:
(1)选择重点素质项。中学体育课程内容丰富,每个训练科目都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和体能的提高。但提高体能的效率差异很大。为了突出重点,我们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根据学生的体育成绩,选择对其影响较大的素质训练项目重点发展。
通过相关分析,选择相关度量大的50米、1000米(男子)、800米(女子)和立定跳远三项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学生的速度、耐力、爆发力素质水平,应作为重点素质,在平时教学中优先发展。体育教学也应以提高这三项为中心,并以此为指标,按同龄组、同年级组进行样本标准化后的自身比较,以及与全国抽样测试统计平均值对比,观察其效果,从而检验教学措施是否有效。
(2)科学的训练方法。我们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身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安排适宜强度的体能训练。按照学生力量、速度、耐力、反应、协调等素质发展敏感期出现的先后次序,分阶段、有计划、有重点地加以训练。
(3)训练方法多样化。力量训练采用轻负重或不负重、形式多变的训练;速度训练采用多变的形式进行;耐力素质锻炼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其生理“极点”,根据个人呼吸功能特点,采用二步一吸、三步一吸或其他适合自身条件特点的正确呼吸节奏,使其顺利克服“极点”。与青年运动员相比,中学生耐力训练做到经常、少量、穿插进行,使其不至于一次过度疲劳。同时,保持其对该项目的兴趣与信心。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体能,又培养了其毅力,增强了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4)在游戏与竞赛中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中学时期,学生对游戏与竞赛有很浓的兴趣。因此,可以组织学生间的游戏与比赛,以增加学生彼此间的合作与情感交流,也能使一部分原本不爱好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中来。
利用竞争性、趣味性,能使学生主动增加运动量。相比之下,通常耐力训练大多数显得枯燥乏味,而现今的中长跑训练以情景性比赛式锻炼为主,降低了学生的疲劳程度,训练效率提高。
(5)利用体操训练的专长。在做准备活动、课外活动及其他活动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体操技巧和舞蹈等项目的情景性、趣味性的特点。可以动员全体学生共同参加,在愉快的气氛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老师则根据学生的爱好,结合现代舞蹈,自编一套舞蹈套路,适当加入迪斯科、健身舞、霹雳舞等动作,配上适当的音乐,增强艺术效果,既培养了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学生的节奏感和动作协调性。
2.体能训练效果
采用以上系列教学措施后,本校学生身体素质、体能测试结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3.结论
(1)实践表明:50m、1000m(男生)、800m(女生)和立定跳远对提高中学生体能的效果优于其他素质项目,应重点发展。
(2)对中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应结合其生理与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使教学与训练效果达到最佳。实践证明,以游戏和竞赛方式发展学生体验效果显著。
(3)各学校应根据本校的自身条件,充分挖掘潜力,因地制宜,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更好地促进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国富.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1)
[2]江菊等.高校低年级体育教学中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