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传统实践模式,指出该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分析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阶梯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即“碎片式识岗-段落式跟岗-集中式顶岗”实习方案。该方案强调专职教师在三个实习阶段展示出不同的角色与功能,在低、中年级开展好学科“任务式”的识岗实习和“项目参与”制的跟岗实习,为集中式的顶岗“毕业实习”作好铺垫。并建议增设《课程与岗位实习》课程,组织有实践意愿的学生组建“实践小分队”,作为对该实践育人体系的有益补充。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实践育人
一、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传统实践模式
在我国,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是:前三年主要为校内理论课程学习,最后一年为校外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部分课程设置有实践教学的学时,但这些实践学时多数是课内实践教学,少有走出校门,甚至都没有走出教室,只是形式上的实践学时。与此相对应的是,大量的学生渴望拥有实践机会,一类是想更多接触行业、了解行业的积极求学的学生;一类是希望通过勤工俭学补贴家用、赚取零花钱的学生。但这两类学生面临的现状是,一般要等到考取了导游证才能在周末、假期带带团,低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条件;外出实践大多是糖酒会等展会期间担任礼仪或促销,平常的周末给一些公司发发传单,或是在学校附近的餐厅、餐馆当服务员,这些基本上都没有与旅游行业深度关联,如果能够将这些实践需求加以组织、安排运用到旅游行业中,将使这些学生更加受益,同时也是对主线实践模式的良性补充。
这种模式存在巨大的缺陷,学生在长达三年的理论学习中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最终培养出来的只是“毛坯人才”,毕业后还需要用人单位进行“再装修”,难以直接对接工作上岗。同时,由于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工作缺乏直接的、全真的体验和感性认识,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对该专业的理论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动力、目标和效果,甚至产生转专业的想法;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到毕业实习时深入接触了行业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做这行,或者远不具备该领域的工作能力,但是发现得太晚,已经失去了塑造自己的黄金时间。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强,连续性、递进式的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很多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秉持的是“應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识岗、跟岗、顶岗实习的连续性、递进式开展,决定了培养出的学生在毕业时能否实现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也决定了学校学生的就业、社会评价以及未来的招生。如何弥补跟岗实习的缺失,加强识岗、跟岗、顶岗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估,扩大顶岗实习的领域,使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呈现阶梯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凸显不同于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本科学院的特点,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识岗实习”多停留在参观层面
有些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景区,以此作为识岗实习的内容。但没有目的、不带着任务、缺乏老师指导的参观,学生的收获不大,参观完了也不会有深刻的感悟,只是带着“游客”的身份到此一游而已。
(二)普遍忽视“跟岗实习”环节
大部分本科旅游院校都忽略了“跟岗实习”这一环节。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跟岗实习实行起来难度较大,只在识岗和顶岗的实习板块进行了一定的计划和管理,这就使得现有的实践体系只有初级和高级,中间层级是残缺的或是形同虚设,没有真正的推行,缺少了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缺乏由浅入深的过程。
(三)“顶岗实习”选择单一、岗位固定
虽然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 包括的行业、关联的产业都很广泛,但顶岗实习的选择面却不宽,以旅行社、酒店、景区为主,鲜少涉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比如旅游宣传、策划、规划公司,旅游交通行业,旅游相关娱乐场所等。并且,顶岗实习的内容多停留在服务技能层面,同一单位不同岗位的工作强度差别较大,但实习生很少有轮岗的机会,长期被安排在单一岗位上锻炼的现象较为常见。所以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运行机制、其他相关部门及整个旅游行业了解甚少, 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实习效果。
(四)未及时跟进实习结果
对于实习后的效果,很多学校很少进行后续的跟进检验,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对实习的计划实施和过程管理进行修正。应加强学生反馈、行业调研,获取有用的信息,进一步修正实习方案。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阶梯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递进式了解行业、了解就业岗位,逐步明确就业方向,缩短就业适应期,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控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从基层做起的意识、服务意识、角色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精神等,增强创新能力和综合就业能力。
(二)设计推行“碎片式识岗-段落式跟岗-集中式顶岗” 阶梯递进式实习方案
针对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当前的实践模式和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拟提出“碎片式识岗-段落式跟岗-集中式顶岗”的阶梯递进式实习方案,这个阶梯递进式实习方案没有大跨度、没有断层,更能贴合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同时,要注意发挥专职教师在各级实习中的不同作用,从识岗实习的学科“任务式”到跟岗实习的“项目参与”制,再到顶岗实习的分组带队、走访慰问,专职教师在三个实习阶段展示出不同的角色与功能。
1.碎片式识岗
碎片式识岗是将“识岗”与课程绑定,实行学科“任务式”,主要涉及1、2、3学期的《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旅游地理》、《中国民俗文化》、《四川旅游资源学》等课程的实践学时,这类基础通识、文化类课程可以选择一些景区、乡村旅游地等作为识岗的目的地,在出发前提出相关的问题或需要按小组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任务去进行参观访问,避免把识岗当成走马观花式的游客式观光。参观回来之后,任课教师应对之前提出的问题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析,并从学科的角度深入剖析。 2.段落式跟岗
采用分层级、分方向实行的“项目参与制”跟岗实习方案,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选择度,同时强调利用实习基地及校友资源。段落式跟岗为两种形式的结合:一是将跟岗与4、5、6学期的《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课程的实践学时绑定,二是将跟岗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学生团队的实践项目绑定。中、高年级的这些课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教授学期中安排学生小组分批到古镇等景区担任义务讲解员,或到旅行社担任正在实习的师兄师姐或往届校友的助理,或与相关公司对接参与到一项旅游策划、旅游规划的项目之中。在科研项目中可以参与资料收集整理、本地调研、建议或对策探讨等环节之中;在学生实践项目中,可以跟随师兄师妹完成项目或者自行组织团队申报项目。在跟岗阶段,学生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广的接触面、更深入的实践。
3.集中式顶岗
集中式顶岗就是“毕业实习”,各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分的设定,一般为期6-8个月。为方便管理和考察实习的效果,有的学校设置为统一安排实习单位为主、学生自主实习为辅,即在实习前举办“双选会”,安排实习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前来选拔实习生;个别考研、出国或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则允许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报学校审批。
作为实习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在开展顶岗实习的前、中、后期,应注意把握好以下环节:
(1)在举办“双选会”之前,应重点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学生的实习方向和实习意向进行“摸底”,以便与对应的实习单位进行前期沟通,安排适宜的岗位和数量;二是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简历的制作,并结合学生在识岗、跟岗阶段的表现,给出实践能力的综合测评,方便实习单位结合个人简历和综合测评快速选拔出合适的实习生。
(2)重视实习前及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软素质”的塑造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以各种能力表现的“硬”素质,还包括态度、奉献等品质型的“软”素质,而“软”素质的培养直接影响实学生实习的效果以及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针对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惯常出现的“软素质”缺失的问题,比如缺乏吃苦耐劳的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缺乏无私奉献的意识等,应有意识的在实习前的学习生活中进行逐步塑造,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实习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多边联合进行强化。
(3)重视过程监管和成绩评定,尤其重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实习生三方的责任,强调指导教师对于实习的全过程监管,重点走访,并做到及时沟通和反馈,与用人单位一起对实习效果进行跟进检验,建立完善学生的实习档案。
(三)对 “阶梯递进式”实践育人主线体系的补充
1.增设《课程与岗位实习》课程
在第2-5学期开设1学分的《课程与岗位实习》课程,由教研室共同编写这4个学期所对应的《课程与岗位实习》教学大纲,根据层级的不同而安排适当的内容,由各任课教师安排集中或分散授课、授课方式、成绩评定,作为对“阶梯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的补充,尤其是强化识岗、跟岗的实习效果。
2.为有实践需求的学生提供平台
对于那些愿意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学校可以建立“实践小分队”,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登记,并积极规划、联络、安排适合的单位,为他们创造行业实践的条件,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利用好大学四年学习之余的闲暇时光。同时相关分管老师应做好对接和监督工作,保障好学生的相关权益和实践期间的安全。
四、结语
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工程,应积极观察行业动向,及时修正实践体系,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全体教师参与、协作,重视与实习单位的长效合作,实现学生、单位、学校三赢。
参考文献:
[1]罗如學.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4): 113-115.
[2]王钦安 张丽惠 程晓丽.基于三课堂融合的旅游类专业实践育人路径与实践[J].巢湖学院学报,2018(01):118-123.
[3]唐瑕苓 范文教 刘犟 陈良兵 周航.科研育人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四川旅游学院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01):1-5.
[4]谢雨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以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2):135-138.
[5]巫英慧.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营销界,2019(38):289-290.
[6]袁晓娟 宾薇薇 金美兰.协同育人视角下广西地区旅游院校社会实践信息平台的建设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126-127.
作者简介:
廖静娴(1982-),女,四川自贡人,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产业发展。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成果(课题编号:CJF1806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实践育人
一、普通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传统实践模式
在我国,普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模式是:前三年主要为校内理论课程学习,最后一年为校外实习、毕业设计及答辩。部分课程设置有实践教学的学时,但这些实践学时多数是课内实践教学,少有走出校门,甚至都没有走出教室,只是形式上的实践学时。与此相对应的是,大量的学生渴望拥有实践机会,一类是想更多接触行业、了解行业的积极求学的学生;一类是希望通过勤工俭学补贴家用、赚取零花钱的学生。但这两类学生面临的现状是,一般要等到考取了导游证才能在周末、假期带带团,低年级的学生还不具备这种条件;外出实践大多是糖酒会等展会期间担任礼仪或促销,平常的周末给一些公司发发传单,或是在学校附近的餐厅、餐馆当服务员,这些基本上都没有与旅游行业深度关联,如果能够将这些实践需求加以组织、安排运用到旅游行业中,将使这些学生更加受益,同时也是对主线实践模式的良性补充。
这种模式存在巨大的缺陷,学生在长达三年的理论学习中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最终培养出来的只是“毛坯人才”,毕业后还需要用人单位进行“再装修”,难以直接对接工作上岗。同时,由于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工作缺乏直接的、全真的体验和感性认识,一方面可能会影响对该专业的理论学习的兴趣,缺乏学习动力、目标和效果,甚至产生转专业的想法;另一方面,有的学生到毕业实习时深入接触了行业才发现自己不适合做这行,或者远不具备该领域的工作能力,但是发现得太晚,已经失去了塑造自己的黄金时间。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型专业,应用型人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能力强,连续性、递进式的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当前很多高校旅游管理本科秉持的是“應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识岗、跟岗、顶岗实习的连续性、递进式开展,决定了培养出的学生在毕业时能否实现与行业的“无缝对接”,也决定了学校学生的就业、社会评价以及未来的招生。如何弥补跟岗实习的缺失,加强识岗、跟岗、顶岗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估,扩大顶岗实习的领域,使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呈现阶梯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以凸显不同于职业技术学院和其他本科学院的特点,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识岗实习”多停留在参观层面
有些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景区,以此作为识岗实习的内容。但没有目的、不带着任务、缺乏老师指导的参观,学生的收获不大,参观完了也不会有深刻的感悟,只是带着“游客”的身份到此一游而已。
(二)普遍忽视“跟岗实习”环节
大部分本科旅游院校都忽略了“跟岗实习”这一环节。由于旅游行业的特殊性,跟岗实习实行起来难度较大,只在识岗和顶岗的实习板块进行了一定的计划和管理,这就使得现有的实践体系只有初级和高级,中间层级是残缺的或是形同虚设,没有真正的推行,缺少了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和理解也缺乏由浅入深的过程。
(三)“顶岗实习”选择单一、岗位固定
虽然旅游业是当今世界第一大产业, 包括的行业、关联的产业都很广泛,但顶岗实习的选择面却不宽,以旅行社、酒店、景区为主,鲜少涉及其他与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比如旅游宣传、策划、规划公司,旅游交通行业,旅游相关娱乐场所等。并且,顶岗实习的内容多停留在服务技能层面,同一单位不同岗位的工作强度差别较大,但实习生很少有轮岗的机会,长期被安排在单一岗位上锻炼的现象较为常见。所以在实习结束后,学生对企业的整体运行机制、其他相关部门及整个旅游行业了解甚少, 并没有获得预期的实习效果。
(四)未及时跟进实习结果
对于实习后的效果,很多学校很少进行后续的跟进检验,难以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对实习的计划实施和过程管理进行修正。应加强学生反馈、行业调研,获取有用的信息,进一步修正实习方案。
三、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阶梯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一)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
高校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从进校开始就递进式了解行业、了解就业岗位,逐步明确就业方向,缩短就业适应期,培养学生的服务技能、观察能力、交际能力、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控能力、情绪调节能力、概括总结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从基层做起的意识、服务意识、角色意识、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精神等,增强创新能力和综合就业能力。
(二)设计推行“碎片式识岗-段落式跟岗-集中式顶岗” 阶梯递进式实习方案
针对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当前的实践模式和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拟提出“碎片式识岗-段落式跟岗-集中式顶岗”的阶梯递进式实习方案,这个阶梯递进式实习方案没有大跨度、没有断层,更能贴合学生的学习成长历程。同时,要注意发挥专职教师在各级实习中的不同作用,从识岗实习的学科“任务式”到跟岗实习的“项目参与”制,再到顶岗实习的分组带队、走访慰问,专职教师在三个实习阶段展示出不同的角色与功能。
1.碎片式识岗
碎片式识岗是将“识岗”与课程绑定,实行学科“任务式”,主要涉及1、2、3学期的《旅游学概论》、《旅游文化》、《旅游地理》、《中国民俗文化》、《四川旅游资源学》等课程的实践学时,这类基础通识、文化类课程可以选择一些景区、乡村旅游地等作为识岗的目的地,在出发前提出相关的问题或需要按小组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任务去进行参观访问,避免把识岗当成走马观花式的游客式观光。参观回来之后,任课教师应对之前提出的问题和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析,并从学科的角度深入剖析。 2.段落式跟岗
采用分层级、分方向实行的“项目参与制”跟岗实习方案,学生拥有较大的自由选择度,同时强调利用实习基地及校友资源。段落式跟岗为两种形式的结合:一是将跟岗与4、5、6学期的《导游业务》、《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规划》、《旅游策划》等课程的实践学时绑定,二是将跟岗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学生团队的实践项目绑定。中、高年级的这些课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在教授学期中安排学生小组分批到古镇等景区担任义务讲解员,或到旅行社担任正在实习的师兄师姐或往届校友的助理,或与相关公司对接参与到一项旅游策划、旅游规划的项目之中。在科研项目中可以参与资料收集整理、本地调研、建议或对策探讨等环节之中;在学生实践项目中,可以跟随师兄师妹完成项目或者自行组织团队申报项目。在跟岗阶段,学生会有更多的选择、更广的接触面、更深入的实践。
3.集中式顶岗
集中式顶岗就是“毕业实习”,各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学分的设定,一般为期6-8个月。为方便管理和考察实习的效果,有的学校设置为统一安排实习单位为主、学生自主实习为辅,即在实习前举办“双选会”,安排实习基地或校企合作单位前来选拔实习生;个别考研、出国或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则允许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报学校审批。
作为实习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在开展顶岗实习的前、中、后期,应注意把握好以下环节:
(1)在举办“双选会”之前,应重点进行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学生的实习方向和实习意向进行“摸底”,以便与对应的实习单位进行前期沟通,安排适宜的岗位和数量;二是指导学生完成个人简历的制作,并结合学生在识岗、跟岗阶段的表现,给出实践能力的综合测评,方便实习单位结合个人简历和综合测评快速选拔出合适的实习生。
(2)重视实习前及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软素质”的塑造和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以各种能力表现的“硬”素质,还包括态度、奉献等品质型的“软”素质,而“软”素质的培养直接影响实学生实习的效果以及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 针对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惯常出现的“软素质”缺失的问题,比如缺乏吃苦耐劳的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缺乏无私奉献的意识等,应有意识的在实习前的学习生活中进行逐步塑造,并在实习过程中通过实习指导老师和用人单位多边联合进行强化。
(3)重视过程监管和成绩评定,尤其重视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实习生三方的责任,强调指导教师对于实习的全过程监管,重点走访,并做到及时沟通和反馈,与用人单位一起对实习效果进行跟进检验,建立完善学生的实习档案。
(三)对 “阶梯递进式”实践育人主线体系的补充
1.增设《课程与岗位实习》课程
在第2-5学期开设1学分的《课程与岗位实习》课程,由教研室共同编写这4个学期所对应的《课程与岗位实习》教学大纲,根据层级的不同而安排适当的内容,由各任课教师安排集中或分散授课、授课方式、成绩评定,作为对“阶梯递进式”实践育人体系的补充,尤其是强化识岗、跟岗的实习效果。
2.为有实践需求的学生提供平台
对于那些愿意利用课余、周末、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的学生,学校可以建立“实践小分队”,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登记,并积极规划、联络、安排适合的单位,为他们创造行业实践的条件,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利用好大学四年学习之余的闲暇时光。同时相关分管老师应做好对接和监督工作,保障好学生的相关权益和实践期间的安全。
四、结语
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一项长期工程,应积极观察行业动向,及时修正实践体系,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全体教师参与、协作,重视与实习单位的长效合作,实现学生、单位、学校三赢。
参考文献:
[1]罗如學.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4): 113-115.
[2]王钦安 张丽惠 程晓丽.基于三课堂融合的旅游类专业实践育人路径与实践[J].巢湖学院学报,2018(01):118-123.
[3]唐瑕苓 范文教 刘犟 陈良兵 周航.科研育人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四川旅游学院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0(01):1-5.
[4]谢雨萍.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协同育人平台构建的研究与实践——以桂林旅游学院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2):135-138.
[5]巫英慧.校企协同育人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营销界,2019(38):289-290.
[6]袁晓娟 宾薇薇 金美兰.协同育人视角下广西地区旅游院校社会实践信息平台的建设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126-127.
作者简介:
廖静娴(1982-),女,四川自贡人,硕士,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产业发展。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课题成果(课题编号:CJF18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