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q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地方性本科院校在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内涵发展方面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德州学院拟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开展工作,为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开辟道路:一是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二是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平台,切实提升课程建设;三是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动力,大力增强实践教学;四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培养空间。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大多数地方性高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方面不够明确,导致这些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攀高现象。许多地方性高校追慕部属重点院校的办学方向,不顾自身办学资源和办学条件的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上不断向高层次大学看齐,丧失了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造成了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与单一。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从2003年全面启动的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强调高校要切实把握好自身的办学定位,明确符合自身办学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倡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要走多样化之路。
  为落实教育部这一有关人才培养的指示精神,德州学院在2006年通过了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开始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工作方案。工作方案从育人为本理念出发,本着“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多项选择,分流培养”的原则,在确立符合自身定位、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前提下,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的方法,对全校47个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在2007级部分专业学生和2008级全部专业学生中推行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动力。全校各个专业以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主动探索适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教学改革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为了更进一步把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作持续引向深入,我们需要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扎实推进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一个专业只有在具备了合适的教师资源、教学投入、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实践基地等各种办学资源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够切实落实好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的各种设想和要求,也才能够真正实施对人才培养的有效措施。
  根据对学校现有专业的调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在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上遇到了办学条件和资源方面的困难,同时在专业规划、管理等方面也缺乏足够的经验和措施,还有的在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方面缺乏力度、不够扎实,有的在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思路陈旧、步伐缓慢,有的在适应社会需求开拓培养空间方面不够积极主动、观望等待。应该说,这些都对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而影响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决定启动校内专业评估,力图以校内专业评估为杠杆,摸清、排查各个专业的详细情况以及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遇到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营造更好的条件和环境。
  专业评估是学校全面了解专业办学状态,正确确定专业办学思路和方向,实事求是推进专业建设的有效途径。做好专业评估工作的前提是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依据教育部有关专业建设的指示精神,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专业评估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上思路,通过充分调查研究、周密论证,学校责成教务处制定了这样一套专业评估方案及评价指标体系。这套方案的评估对象是我校全日制教育有三届以上毕业生的本科专业,新办专业在有三届毕业生后开始接受本评估。本评估方案的指标体系由5项一级指标和25项二级指标构成,其中重要二级指标12项,一般指标13项,主要观测点共计42个。该方案在充分重视实绩定量评估指标的同时,对部分不宜定量评估而又重要的指标,采取定性描述、模糊判断的评估方法。各指标力求内涵明确,观测点重点突出,利于操作。评估开展的步骤:专业自评、上报自评报告和申评意见、学校专家组进入评估、专家组出具评估报告、学校确定评估结论。评估的结果将作为今后本科专业建设、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
  根据评估结果,学校将针对每个专业确定具体的建设目标、规划和措施,并在招生计划、人才引进、师资培训和教学条件等方面对不同水平专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人才需求量大、办学条件好、就业形势好、专业评估优秀的本科专业,在专业建设条件上给予大力扶持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对疏于建设和管理、社会需求量小、就业情况不好、专业评估成绩一般的专业,将视情况予以通报,限期进行整改和建设,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或实行隔年招生;对于办学条件差、学生就业困难、专业评估成绩差的专业,将停止该专业招生。对未经过专业评估的本科专业,不能作为学校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品牌专业建设,同时也不能参加省级及国家级专业建设申报。
  
  二、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平台,切实提升课程建设
  
  在原有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两个平台上,增设职业教育、实践教育两个平台。课程体系由五个模块组成,即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专业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在搭建这样课程体系的同时,我们还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一是调整课程结构和课程空间,适当压缩理论知识课程的课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开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二是加强专业方向课、任选课的课程建设,构建具有弹性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加大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三是根据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具有不同职业趋向的专业方向,将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根据专业方向设置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实现对人才的分流培养。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对课程体系的改革适应了地方本科院校主要面向地方和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符合了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职业能力日益增长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的选择性就业与自主性创业。目前,按改革后的课程体系制定的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运行良好,学生培养质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实践印证。课程体系改革已经成为我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亮点。
  但是,课程体系的改革毕竟只是为人才培养提供了适宜的平台,要真正能够落实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任务,还应该扎实地做好相应的课程建设的工作。在这方面,我们今后的工作设想是:其一,认真做好课程建设 规范化工作。要求所有可开课程严格按照规范化的标准,从建设规划、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课程资源、辅导材料、习题及答案、考试大纲、试题库等方面进行细化建设,所有资料实行规范化的归档管理,使它们逐步达到教育部所规定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水平。其二,强化推进必修课程、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一方面要从本科教育的规律出发,强调不断根据学科、专业的发展更新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密切追踪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加强对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实际问题的研究,注意不断把科研成果、教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大力倡导研究型教学;另一方面要结合地方性高校的实际,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尽量减少一般性理论教学的内容,努力增加与生产、社会实践直接关联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增加与地方的经济、文化、社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应用性研究。其三,扎实抓好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努力促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时间,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和交流,鼓励教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力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其四,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积极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要有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引进校外精品课程资源,大力推行校内优秀课程上网,建立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三、以强化学生能力为动力,大力增强实践教学
  
  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一是改革了实验教学的模式和手段,减少验证性实验,突出综合性、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增加学生实际动脑、动手的实验时间,创造条件增设开放性实验和模拟生产、模拟科研等实验,为学生提供自发设计实验内容的条件,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作用。二是改革了传统的实训、实习方式,减少观摩式、浏览式、帮工式的实训、实习增加具有实际操作作用的顶岗实训、实习,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的方式,为学生能够真正参与实际的生产、工作过程创造条件。三是改革了原有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命题、完成和考核方式,要求毕业论文(设计)的命题一定要有相应的实践基础,理工科的题目要同已有的实验课题、实验教学相结合,要有相关的实验材料为支撑,文科的题目要同已有的社会实践调查、学术资源调查相结合,要有相关的调查材料为依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不能离开相应的实验、实践过程,避免闭门造车、无中生有或剽窃、挪用他人成果的现象。对毕业论文(设计)的考核,要出具相关的实验、实践材料与数据,答辩要有必要的实验、实践环节的验证。
  以上这些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以往学生动脑、动手能力较弱的问题,为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角度看,这些改革只是做了基础性的工作,如何更进一步培养学生自觉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进而使这些实践意识、创新精神转化为更高层次的能力培养,是摆在我们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前的一项更重要、更迫切的任务。
  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加强对学生自觉的实践意识、创新精神及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全面开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工作,鼓励大学生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自我培养意识,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团队的建设,打造不同形式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集体,建立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营造促进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长的氛围与环境。其二,改革实践教学的原有模式,在加强实验、实训教学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和开拓新的实践教学方式,如在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案例教学法、参与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利用学生社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辟多种形式的“假期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活动,积极开展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训等。其三,各教学单位、各专业要注意依托校外实习基地,结合各门课程特点,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接触生产,接触群众,使他们从真实社会中进一步了解国情,了解民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获得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机会,引导学生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促使他们在社会实践中磨砺创新能力。其四,创造条件经常性举办面向学生的各种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加强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他们的学术视野。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为学生创新才能的发挥提供多样化的锻炼平台,使学生通过各项活动全面展示自我,充分发挥其个性和潜能,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创新激情。
  
  四、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开拓培养空间
  
  我校从2007年开始,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一些专业进行了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试点工作。2007年,我校机电工程系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2个专业依托德州皇明太阳能集团,从大三学生中选调部分学生,举办了面向可再生能源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班,由校企联合拟定培养计划,在使学生打好本科知识结构和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增加了由企业安排的具有明确针对性的课程及教学内容,增加了学生到企业接受专门职业培训及顶岗实习的时间。经过近一年的时间,学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和锻炼,知识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对社会和企业的适应能力得到很大增强,实践能力有了显著提高。2008年,我校化学系、经管系本着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针,先后依托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平原化工公司、德州百货集团总公司,举办了面向企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科班。目前这2个班正按照校企联合拟定培养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可望为学校面向社会开拓学生培养的空间开拓出一条适宜的道路。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走与社会结合的道路,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前景非常广阔,还有许多可以开拓的空间。今后我们在这方面需要加强的工作有如下几点:其一,是继续推广机电工程系、化学系、经管系的经验,鼓励更多的教学单位、专业走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道路,部分适用对路的专业可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大力扩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渠道。其二,要求所有专业积极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司法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区、乡镇、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稳定而长期的校外教育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及日常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利用这些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适应社会、企业工作需要的应用能力培养,为他们营造尽早适应社会及工作的条件与氛围。其三,启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创业教育,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开展活动、模拟训练等方式,指导和传授创业所需的实用知识和技能技巧,培养创业精神,构建成才机制,并根据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扶持、帮助他们创办各类经济实体,跟踪辅导,促其巩固发展。其四,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积极办好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培训班,鼓励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和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在走向社会之前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为他们就业、创业尽可能提供便利条件。其五,积极开辟国际化培养的道路,一方面与国外有关大学建立合作办学关系,采取双向培养的方式,培养适合于国际人才市场需要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在国外建立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到更广阔的天地发挥他们的才干和作用,扩大学校的办学影响。
  如何保证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所有高等学校的永恒主题,而切实培养好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则是关系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发展阶段的情况下,高等院校能否调整好自己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大量学生和家长认可、企业需要、就业前景良好、创业意识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判断一所高校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标志。在这方面,德州学院将继续认真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加快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的探讨,争取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张冬梅]
其他文献
和Fe一样,V和Sc都是过渡族金属元素,它们在地幔部分熔融和岩浆分异中的地球化学行为是近年来行星地质和岩石地球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分析V和Sc在部分熔融和岩浆分异过程中
在“创新、共享、绿色”的理念发展模式下,针对传统的地下停车场相对独立,通行道路专用,利用率不高,难以缓解地上交通拥堵状况的实际缺陷。结合新形势下的地下车行的需要和经
研讨课是提高博士生科研能力、出成果、出人才的一种培养方式。基本的方法,是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分成四个时段,用一年的时间组织四次讨论,使之覆盖学科的整个范围。研讨时先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