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离不开厚“此”薄“彼”的措施。整合单元内容和去形存神有助于把文教薄,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忘结合中考复习要点和提高阅读写作能力,则是把文教厚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 厚薄
身为一名在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老师,每学期初和末我总会形成一种啼笑皆非的鲜明对比。开学初望着那本崭新的语文书,勾画着自己将如何展示给学生最完美的课堂教学,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学期末却望着和教学计划还差一大截的教学内容,苦恼着如何减轻让孩子囫囵吞枣带来的不适,教学的趣味性和深刻性早就不翼而飞。以九上人教版为例,按照新课标精神,教材编写旨在达到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统一。目前大多数的语文教学都陷入了“赶功课”的漩涡中,要实现这个目标显然还有很长的距离,语文教学的厚此薄彼势在必行。
一、整合单元,去形存神——把文教薄
(一)整合单元,从大处薄“彼”。
人教版九上教材在编排上共有六个单元,由二十五篇文章组成,主要以文学作品和议论性文章为主。这些单元的编排条理性很强,以专题、文体和文言文为主进行分块。在新课标侧重培养学生欣赏阅读文学作品能力的目标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过程时可以借助单元的条理性对文本进行适当整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把六个单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议论文,它们分别是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第二单元以演讲和书信为主,第四单元则是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我们可以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议论文常识和议论文写作的简单技巧的前提下,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章进行重点讲解和集中练习,让学生易于融会贯通。第二部分是文学作品,它由第一单元的诗歌、第三单元的近现代小说和第五单元的古代小说组成。文学作品作为中考的必考阅读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集中对各种样式文学作品的中考考核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同时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部分是文言文,第六单元的文言文作为单独一部分,缘于它在中考的重要性和学生掌握的难度比较大,必须花较大的时间精力和学生一起掌握。通过这种方式对教材进行整合,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学生和老师的教与学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去形存神,从小处薄“彼”。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各种体裁的课文都有明确的关键字和鲜明的主题。哪怕教学内容相对宽泛或段落排列略显凌乱,但只要理出文章线索,抓住文章的关键字和主题,就可以带领学生有效掌握一篇文章的知识点。以《孤独之旅》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按时间顺序先整理出和杜小康相关的事件。学生沿着时间这条线索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形”:围绕小康发生的事件主要是几个时间点,它们分别是出发时、到达芦苇时、安顿之后、时间一久和雨过天晴。这些事件主要以描写小康的心理为主。在这样一种去芜存精的阅读筛选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抓住了文章的“神”:杜小康在不同时间点的心理变化是了解其本人性格特点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掌握文章主题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点。引导学生把文章的主题归纳到青少年要敢于面对困难,努力赢取胜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根据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让学生透过“形”抓住“神”,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文读薄。
二、结合中考,拓展阅读,延伸写作——把文教厚
(一)从中考复习处厚“此”。
处于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面临的不仅是本学期的课业压力,还有下学期即将面对的中考压力。倘若能提早在九上的教学中结合中考复习相关内容,那么学生和老师的压力会缓解不少,也有利于下学期全面复习的顺利开展。
1.在议论文单元的教学中,及时总结议论文阅读的相关技巧和知识点。并结合课外议论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能把课内掌握的知识点迅速迁移到课外。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议论文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对中考议论文考核的应用能力。
2.九上文学作品的现代记叙文部分涵盖很多中考的记叙文阅读的考点。以《故乡》为例,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整理出这篇文章的中考元素:环境描写的作用、以第一人称为线索的作用、人物各种描写方法等。这些方法的总结可以增强学生的中考实战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文学作品中的古代文部分,我们可以将其和名著阅读进行无缝对接。比如《智取生辰纲》接轨《水浒传》,《杨修之死》接轨《三国演义》,《香菱学诗》接轨《红楼梦》等。通过激发学生对文章中相关人物和情节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名著阅读。这样做既能使学生较好地通过中考的名著考核,又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中考的文言文考核通常是课内外比较阅读,倘若在平时教学中能及时补充与所教篇目相关的课外文言文,那么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会有大大提高。同时,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固定句式的及时总结,有利于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考试中的厚积薄发。
(二)从阅读能力处厚“此”。
把一本语文书读厚有两种含义,一是通过学生多次阅读,并在书本上增加相应的批注、疑问和感想,使书本在直观上比以前厚了。二是以“一篇文章带动几部书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内兴趣的激励下,拓展课外阅读材料。
1.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使用批注的阅读方法,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方法可以贯穿教学的始终。在预习时,划出自己有疑问、有感触或有联想的句子,在文章空白处粘上一张白纸写出自己的预习心得:在上课时,带着预习的体会及时把老师教的传授的知识点记下:课后要善于针对文章的主题及相关知识,及时补充相应的资料并附在书上。当学生掌握了批注的学习方法,那一段时间下来他的书肯定变厚了,而他对课堂知识积累和运用的厚度肯定也不容小觑。
2.当学生把自己的课本读厚后,会发现课内文章所带来的快乐远远满足不了此时被激发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若能够进行恰当的引导,把学生的视线由一篇文章转向一本书甚至是好几本书,显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篇文章中总会有些兴趣点,比如人名、地名或生字生词等,会让学生停下脚步驻足思索。这些点像迷宫里的藏宝图路线,它将把学生带往更好的阅读世界。由课内阅读所拓展出的课外阅读,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来讲是一种无形的加厚,也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加厚。
(三)从写作能力处厚“此”。
阅读和写作犹如水与鱼,总是难分彼此。在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中,作文教学始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倘若能把作文教学和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平时所学的课文中提取相关素材和总结写作技巧,那么相应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大多数学生都对菲利普夫妇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表现愤怒不已,对于勒由早年的行为不端转变为现在的自食其力却又时运不济的命运同情不已。倘若能在学生从这篇文章体会的深刻感情的基础上,抛出一个作文题目:如果于勒成了百万富翁,那么学生在此次的写作上的精彩表现完全值得期待。
在学生背诵课外古诗词十首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古诗词的背诵不仅有助于提高文学素养,对于写作中的诗词引用也是十分有利的。我们可以通过引用背过的古诗词为文章增添一笔独特的文学色彩,从而让文章获得老师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新课标.
[2]中学语文教学.
[3]语文教师.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 厚薄
身为一名在语文教学一线工作多年的老师,每学期初和末我总会形成一种啼笑皆非的鲜明对比。开学初望着那本崭新的语文书,勾画着自己将如何展示给学生最完美的课堂教学,让人不禁浮想联翩……学期末却望着和教学计划还差一大截的教学内容,苦恼着如何减轻让孩子囫囵吞枣带来的不适,教学的趣味性和深刻性早就不翼而飞。以九上人教版为例,按照新课标精神,教材编写旨在达到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统一。目前大多数的语文教学都陷入了“赶功课”的漩涡中,要实现这个目标显然还有很长的距离,语文教学的厚此薄彼势在必行。
一、整合单元,去形存神——把文教薄
(一)整合单元,从大处薄“彼”。
人教版九上教材在编排上共有六个单元,由二十五篇文章组成,主要以文学作品和议论性文章为主。这些单元的编排条理性很强,以专题、文体和文言文为主进行分块。在新课标侧重培养学生欣赏阅读文学作品能力的目标指导下,我们在教学过程时可以借助单元的条理性对文本进行适当整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达到省时高效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把六个单元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议论文,它们分别是第二单元和第四单元,第二单元以演讲和书信为主,第四单元则是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我们可以在让学生了解基本的议论文常识和议论文写作的简单技巧的前提下,选取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文章进行重点讲解和集中练习,让学生易于融会贯通。第二部分是文学作品,它由第一单元的诗歌、第三单元的近现代小说和第五单元的古代小说组成。文学作品作为中考的必考阅读内容,我们可以让学生集中对各种样式文学作品的中考考核重点进行详细讲解,同时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第三部分是文言文,第六单元的文言文作为单独一部分,缘于它在中考的重要性和学生掌握的难度比较大,必须花较大的时间精力和学生一起掌握。通过这种方式对教材进行整合,一方面有利于缓解学生和老师的教与学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去形存神,从小处薄“彼”。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各种体裁的课文都有明确的关键字和鲜明的主题。哪怕教学内容相对宽泛或段落排列略显凌乱,但只要理出文章线索,抓住文章的关键字和主题,就可以带领学生有效掌握一篇文章的知识点。以《孤独之旅》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按时间顺序先整理出和杜小康相关的事件。学生沿着时间这条线索很快就理清了文章的“形”:围绕小康发生的事件主要是几个时间点,它们分别是出发时、到达芦苇时、安顿之后、时间一久和雨过天晴。这些事件主要以描写小康的心理为主。在这样一种去芜存精的阅读筛选中,学生不知不觉中就抓住了文章的“神”:杜小康在不同时间点的心理变化是了解其本人性格特点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掌握文章主题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点。引导学生把文章的主题归纳到青少年要敢于面对困难,努力赢取胜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根据不同体裁文章的特点,让学生透过“形”抓住“神”,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文读薄。
二、结合中考,拓展阅读,延伸写作——把文教厚
(一)从中考复习处厚“此”。
处于九年级上学期的学生面临的不仅是本学期的课业压力,还有下学期即将面对的中考压力。倘若能提早在九上的教学中结合中考复习相关内容,那么学生和老师的压力会缓解不少,也有利于下学期全面复习的顺利开展。
1.在议论文单元的教学中,及时总结议论文阅读的相关技巧和知识点。并结合课外议论文阅读材料,让学生能把课内掌握的知识点迅速迁移到课外。这样既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议论文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对中考议论文考核的应用能力。
2.九上文学作品的现代记叙文部分涵盖很多中考的记叙文阅读的考点。以《故乡》为例,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整理出这篇文章的中考元素:环境描写的作用、以第一人称为线索的作用、人物各种描写方法等。这些方法的总结可以增强学生的中考实战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文学作品中的古代文部分,我们可以将其和名著阅读进行无缝对接。比如《智取生辰纲》接轨《水浒传》,《杨修之死》接轨《三国演义》,《香菱学诗》接轨《红楼梦》等。通过激发学生对文章中相关人物和情节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进行名著阅读。这样做既能使学生较好地通过中考的名著考核,又能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3.中考的文言文考核通常是课内外比较阅读,倘若在平时教学中能及时补充与所教篇目相关的课外文言文,那么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会有大大提高。同时,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固定句式的及时总结,有利于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和考试中的厚积薄发。
(二)从阅读能力处厚“此”。
把一本语文书读厚有两种含义,一是通过学生多次阅读,并在书本上增加相应的批注、疑问和感想,使书本在直观上比以前厚了。二是以“一篇文章带动几部书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内兴趣的激励下,拓展课外阅读材料。
1.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会使用批注的阅读方法,这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一方法可以贯穿教学的始终。在预习时,划出自己有疑问、有感触或有联想的句子,在文章空白处粘上一张白纸写出自己的预习心得:在上课时,带着预习的体会及时把老师教的传授的知识点记下:课后要善于针对文章的主题及相关知识,及时补充相应的资料并附在书上。当学生掌握了批注的学习方法,那一段时间下来他的书肯定变厚了,而他对课堂知识积累和运用的厚度肯定也不容小觑。
2.当学生把自己的课本读厚后,会发现课内文章所带来的快乐远远满足不了此时被激发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若能够进行恰当的引导,把学生的视线由一篇文章转向一本书甚至是好几本书,显然就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篇文章中总会有些兴趣点,比如人名、地名或生字生词等,会让学生停下脚步驻足思索。这些点像迷宫里的藏宝图路线,它将把学生带往更好的阅读世界。由课内阅读所拓展出的课外阅读,对于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来讲是一种无形的加厚,也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加厚。
(三)从写作能力处厚“此”。
阅读和写作犹如水与鱼,总是难分彼此。在语文教学的各项活动中,作文教学始终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倘若能把作文教学和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平时所学的课文中提取相关素材和总结写作技巧,那么相应的教学效果应该是不错的。
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大多数学生都对菲利普夫妇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表现愤怒不已,对于勒由早年的行为不端转变为现在的自食其力却又时运不济的命运同情不已。倘若能在学生从这篇文章体会的深刻感情的基础上,抛出一个作文题目:如果于勒成了百万富翁,那么学生在此次的写作上的精彩表现完全值得期待。
在学生背诵课外古诗词十首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古诗词的背诵不仅有助于提高文学素养,对于写作中的诗词引用也是十分有利的。我们可以通过引用背过的古诗词为文章增添一笔独特的文学色彩,从而让文章获得老师的青睐。
参考文献:
[1]新课标.
[2]中学语文教学.
[3]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