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山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地,素有“东南锁钥、入闽咽喉”之称,市域面积2019平方公里,人口59万人。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96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4236美元,财政总收入12.9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04亿元。从三次产业看,一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降到个位数9.6,工业总产值达361.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52.9%,实现了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跨越。与周边地区相比,江山市产业发展处于浙西“洼地”, 与东部衢州市区、金华市区、丽水市区以及浙东区域的差距较大,但与周边的县市相比,江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仍位于较高水平。
一、江山市工业空间布局的历史沿革 ——“从分散到集聚”
建国以来,江山市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而工业布局则伴随着各阶段工业发展的需要布点定位,走过了由主要依托城镇周边发展逐步转入向工业平台发展,由分散布点逐步向集中集聚布局的历程。初创和起步阶段(1950年-1978年),我市工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发展了一批工业企业,有水泥、机电、轻纺、食品、化工等多个工业门类,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但企业数量不多、工业规模不大,工业主要在市区及靠近市区南部沿江贺公路分布,另有平岗山的电工器材厂、上铺的江山水泥厂等工业区块。国有矿山企业在大陈、丰足、大桥、长台也有点状分布;工业稳步上升阶段(1979-1988年),这一阶段,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投资项目增多。同一时期,乡镇工业步入兴旺时期,乡镇集体、民营、个私企业一起上,形成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发展格局,乡镇水泥企业发展到13家,砖瓦企业发展到50家左右,地弹簧、肉食品加工、纺织印染材料等块状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布局主要向市区的南部拓展,同时,工业在乡镇的点面迅速增加,但企业以点状布局为主,个私企业以家庭工厂为主,连片开发的区域甚少,处于无序开发建设状况。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阶段(1989-2002年):我市在继续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改制,国营、集体企业相继完成改制,市区内企业逐步向外搬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1988年创办城南工业区,2000年又开始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同一时期,又开始建设贺村竹木工业园区,工业平台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须江、贺村、清湖等地乡镇工业快速发展,水泥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光源产业、输变电产业、木业加工产业等特色产业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水泥工业经过调整,结构更加合理。工业布局主要在城南区、特色工业园区、须江、贺村、清湖等地拓展。工业提升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工业规模做大,企业数量快速上升,以机电、电光源、木业加工、消防器材为主的工业产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工业投资量质齐升,兴起了工业平台建设的新高潮,市级开发区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乡镇工业平台增加,全市形成“二园区四基地六功能区”的工业平台开发建设体系,此后我市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工业发展的需要,为科学合理地推进工业平台建设,根据工业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又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平台开发战略。2010年,莲华山工业园成功列入省级产业集聚大平台,这为江山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我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平台布局及存在的问题
从产业结构看,我市工业主要分布在机电、木材加工、电光源、消防器材,水泥、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行8个行业中,有规模以上企业40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91%,从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的经济总量来看,又集中分布在机电、电光源、消防器材、木材加工、水泥、化工六大产业中,其中:“4+X”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26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60%,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 2010年,“4+X”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5.4%。我市工业经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产业布局呈现出集中的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十一五”中后期是我市工业空间布局迅速调整的关键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江山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以乡镇工业功能区为补充的“一体两翼”的市域工业空间布局,并对各园区的产业进行了明确。如,山海协作示范区,重点发展电光源产业和机电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链的延伸。莲华山工业园,利用衢州产业集聚区江山功能区的这个平台载体,着力构建莲华山工业园为中心的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培育机电、电光源、消防器材、木业加工、特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园区,积极发展以江山化工传统的CI化工和有机胺产业为主导,衍生和拓展产业链,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重点发展C1化工和有机胺为主导的精细化工。峡口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木业加工产业、电光源、食品加工产业,着力建设生态工业功能区。四都工业功能区,重点要发展机电产业、电子电器等。
“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围绕“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三大发展战略,工业空间布局基本明晰,各大园区也明确了要重点发展的产业目标,但进一步分析,我市工业空间布局还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工业平台规划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力度,也基本实现了主要工业平台规划的全覆盖。但是,我们规划起步较晚,执行效果不佳,特别是老工园区的搬迁受到土地、招商引资等政策的影响,搬迁进度不快,规划难以执行到位。
2、工业布局需进一步优化。虽然我们已经纠正以往全市工业平台分布面广点散以及乡镇工业功能区存在着“低、小、散”的状况,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一区多园”的工业平台布局。但由于历史等原因,目前许多没有列入工业布局的乡镇还存有工业散点,而且一时难行实施搬迁进园。这是工业布局的不合理还是规划执行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3、產业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工业平台布局长期处于分散状态,从分散到集中又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些工业平台对工业项目投资控制不够到位,致使工业平台与工业平台之间出现产业布局重复,工业结构趋同现象,在一些工业功能区中不相关联的产业交叉布点,同类产业的协作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地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影响产业集聚度的提高。
4、工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偏低。近几年,我市工业平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取得了积极地进步,但与发达地区工业平台建设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缺乏完整的基础设施配套网络和体系,存在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的现象,特别是乡镇工业功能区以及江贺经济走廊存在着“布局散、规划缺、设施简单、功能不全”的现象,影响工业平台整体形象的提高。
三、关于推进江山市“十二五”工业空间布局与建设的思考
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我市近几年的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以建设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中国幸福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三新”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是可行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同时实践也进一步证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工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来,我市确定了以浙闽赣三省边际的“工业新城”为工业发展目标,规划建设了一批大平台、大园区,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工业附加值贡献率显著提高,但笔者认为,作为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工业平台布局与建设亦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一)要科学定位,做到规划编制高端化、规划执行制度化
江山目前的工业平台空间布局大方向已基本明确,但“细化、深化、提升”不够。我们要按照规划领先、基础先行、项目跟进、服务配套和集合功能、集聚要素、集约经营、集群发展的思路,借鉴衢龙产业集聚区先进的建设管理经验,坚持以高端规划带动高端发展,以高起点规划指导高品位建设,探索一条适合我市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集聚区的核心是“产业”,关键是“集聚”,目的是实现“区”化发展,既和过去的工业园区建设具有共同之处,在规模、范围、产业产品结构和组织功能上,又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工业平台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过去建设工业园区的老经验,又要不断探索创新,按照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内涵谋划发展,拉高标杆,抬高门槛,瞄准高端,以全省一流的产业集聚区为总体目标,编制各相关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要按照体现科学性、彰显前瞻性、强化指导性和增强操作性的原则,委托资质高、设计水平好的设计单位及时编制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到城区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实现工业平臺建设和城市发展战略紧密衔接。目前我市市域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还先后编制了《莲华山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山海协作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江山经济开发区城南区“退二进三”规划》、《高新技术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类工业园区专项规划,因此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充分体现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规划的决策机制,形成规划执行的长效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避免因个别领导变动而引起规划的随意变更,做到一张蓝图大家绘,一个园区众人建,实现规划编制的最佳执行效果。
(二)要因地制宜,促进区块功能最优化,要素保障最大化
要进一步坚持“平台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原则,继续完善工业平台开发建设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使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产业布局与工业平台布局紧密相连,平台布局决定产业的空间布局。工业平台要适应产业空间布局的需要,充分利用土地、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资源,在工业平台布局上,要着力构建以“一体两翼”为主导,以乡镇工业片区为补充的梯度、立体的工业平台布局体系,要着重加强以莲华山工业园、山海协作示范园为主的市级工业平台建设;加强峡口工业功能区、四都工业功能区“两翼”建设;其它乡镇工业片区以整治提升为主,实行填平补齐、适度扩容;同时要进一步做好江贺经济走廊的整治提升,让各大园区产业互补、功能优化,以形成推进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1、破解土地“瓶颈”是关键。土地紧缺是制约我市工业平台建设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就目前来说,破解土地“瓶颈”制约,促进我市工业平台扩容增量,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思路进行探索:1、结合农村住房改造、“空心村”改造,鼓励农民集中建房,适当缩减农村个人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工业用地面积。2、统筹考虑下山脱贫小区和拆迁安置小区的规划建设,要改变以往“一户一宅”的安置模式,可以采用多层或高层住宅小区进行安置,以置换出部分工业建设面积。3、充分利用贺村小城市建设、莲华山工业园区成功争列省级集聚大平台之机,全力以赴向上争要建设用地指标,以做大土地“蛋糕”,增多工业用地。
2、缓解“用工荒”是根本。自2004年国内首次出现“用工荒”报道以来,几乎每年春节前后,“用工荒”必然成为各企业、媒体、大众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怎么解决用工荒问题是我们江山企业同样要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在疏通民工流通渠道,加快城化进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下大功夫,但最根本的是要给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我们可以在园区规划建设时,预留出职工住宿楼、学校、医疗机构等社会服务设施的空间,让务工人员将家安在园内,将心放在厂里。
3、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是“主线”。与许多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我市企业总体来说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上市企业、知名企业偏少。我们不仅要认真落实扶工惠企政策,鼓励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端延伸,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4+X”产业的竞争力,着重抓好省输配电、电光源基地和木业加工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对我市部分老工业园区,大力实施“退二优二”,“退二进三”策略,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引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产业,致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我市木业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可以采用物联网的交易模式,用电子商务进行原木交易,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还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贺村、清湖等地“脏乱差”等现象。
(三)要科学发展,着力推动城、园、景“三区”良性互动
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周边的工业园区有山海协作示范区、城北工业园区、江东工业园区、山海协作示范区;贺村镇(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周边的工业园区有中部开发区、莲华山工业园区;而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和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清漾毛氏文化村离莲华山工业园区仅有4公里,从风景区规模、影响力来看,江郎山—清漾景区是我市的三大核心景区之一,是我市名气最大、客流最多的风景名胜区。所以从空间布局上看,我市城区(包括贺村小城市)、景区、城区可以形成人形、物流的良形互动。再则,随着我市浙赣铁路、黄衢南高速、江郎山大道,S46省道外移,江郎山通景公路以及各大园区主干道路的贯通,进一步加快了园区、景区、城区之间的人流、物流大融合,大连通,大发展。产业集聚区入住企业多,生产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人流物流集中,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产业集聚区建设不仅要立足于园区产业发展,还必须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之发挥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器的功能。特别是在促进农区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实现城乡统筹、共同发展上,产业集聚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我们根据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人口聚集、环境影响等因素,赋予集聚区以新的发展使命,使“园区”和“城区”相结合,“产业”和“城市”相融合,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扩张城区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增强城区功能,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快速发展。在开发建设中,坚持把园区建设与城区建设、风景名胜区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城区的综合优势带动和促进园区建设,实现农区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通过园区建设开发为城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努力推进江山向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城市跨越。
为了增强产业集聚区的文化氛围和时代内涵,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基础上,我们从现代生产、文明生产和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努力让园区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厂与造林结合,造城与造景结合,留足生态绿地面积,合理布局路网、林网和水系,高标准营造路林、片林、带林、园林,形成网格式生态屏障,净化产业集聚区空气、粉尘和水环境,营造生态景观、生态园区、生态城区。企业依据自身生产特点和生产需要,合理选定发展区域,或依山就势而建,或靠近公路建设,纵横有序,错落有致,辅以树木花草和各种人文景观,形成城区、园区、风景区“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城市,体现城市特色、山水特色和产业特色,使企业变花园,园区变景区,把环保、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园区建设统一起来,做到资源节约,环保合格,生产文明,形成环境优美、文明洁净、科学发展的绿色园区。
(四)要科学开发,形成园区功能社会化、园区融合一体化
对园区的开发建设要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发展思路,在做好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同时,对集聚区分期、分批、分区进行有效有序开发,对园区资源进行大整合、大融合,形成整体优势效应,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果。在产业集聚开发过程中,必须集合构建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立足于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实现园区功能社会化,园区服务市场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一是根据不同产业集群布局,统筹规划园区内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设置生产区和服务区,包括行政服务中心、物流中心、购物中心、文体中心、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及医疗、餐饮、培训、就学、治安保卫等,使之相互配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二是根据建成区与开发区的不同情况,相互渗透,彼此衔接,互补融合。对发展区建设力争一步到位,对建成区的功能进行改造提升,补充和完善其服务功能,使之适应集聚区的发展要求。三是根据有效开发的原则,统一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建成区与发展区一体安排,各个区块综合开发,地下工程与地上工程同步进行。在供排水管网、电缆、光缆等地下配套设施建设中,与厂地平整、路面整修等地上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避免前建后拆、重复建设。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坚持规划建设不松劲,坚持融合发展不动摇,加大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园区发展备足后劲,打好基础,争取在新一轮发展中再占先机,赢得主动。
(五)要科学集聚,推动园区项目产业化、产业提升高新化
一是项目孵化企业。企业是产业的基础,项目是企业的根基,没有项目就没有产业集聚区的生命和灵魂。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项目为抓手,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支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园区入住条件的基础上,加大项目引进力度,通过培育扶持效益好、潜力大、前景好的项目,尽快孵化成为企业,形成集聚区新的生产力。二是企业繁育产业。我们要通过发展骨干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对集聚区的产能进行科学组合,形成优势产业,增强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和竞争能力。对企业按产业进行规划,分类集聚,拉长链条,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三是科技提升产业。要大力鼓励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入户园区,严格实行“门杠准入”制度,原则上科技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得落户离市区相对较近的工业园区,如高新技术园区、山海协作示范区。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环境,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在城南片区规划建设城南新城CBD,让一些企业总部在此“安家落户”。
(六)要科学管理,促进发展环境最优化、服务发展规范化
目前我市各大产业集聚区发展已初步显现“热岛效应”,产业链条拉长,资源设施共享,污染治理集中,废物循環利用,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功能。尤其是前年和去年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战危机、破危局、保增长”的能力,保持了全市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这正是我们江山市对优化环境,服务到位的重要结果。一是要创优行政服务环境。建立产业集聚区必须注重硬件投入,也要强化软件功能。我们全力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创造适宜企业发展和产业成长的最佳环境,增强产业集聚区的“磁力”。二是要创优投资融资环境。要加强企业融资平台建设和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仓单、权益抵押等多种融资担保形式。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拉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从征地、拆迁补偿、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证照办理实行全程帮办,努力把集聚区办成安商、亲商、富商的乐园,增强集聚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极化效应。三是要创优招商引资政策环境。在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不动摇的基础上,要修订、完善了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更加注重产业招商、平台招商、专职招商和中介招商,着力推动由招商引资向挑商选资转变,由项目选商为主向项目选商和产业选商并重,由全民招商向全民招商与专业招商并重转变。强化关联招商,突出以“4+X”产业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
一、江山市工业空间布局的历史沿革 ——“从分散到集聚”
建国以来,江山市工业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而工业布局则伴随着各阶段工业发展的需要布点定位,走过了由主要依托城镇周边发展逐步转入向工业平台发展,由分散布点逐步向集中集聚布局的历程。初创和起步阶段(1950年-1978年),我市工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发展了一批工业企业,有水泥、机电、轻纺、食品、化工等多个工业门类,形成了一定的工业发展基础,但企业数量不多、工业规模不大,工业主要在市区及靠近市区南部沿江贺公路分布,另有平岗山的电工器材厂、上铺的江山水泥厂等工业区块。国有矿山企业在大陈、丰足、大桥、长台也有点状分布;工业稳步上升阶段(1979-1988年),这一阶段,工业发展速度加快,工业投资项目增多。同一时期,乡镇工业步入兴旺时期,乡镇集体、民营、个私企业一起上,形成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发展格局,乡镇水泥企业发展到13家,砖瓦企业发展到50家左右,地弹簧、肉食品加工、纺织印染材料等块状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布局主要向市区的南部拓展,同时,工业在乡镇的点面迅速增加,但企业以点状布局为主,个私企业以家庭工厂为主,连片开发的区域甚少,处于无序开发建设状况。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阶段(1989-2002年):我市在继续加快工业发展步伐的同时,进一步深化企业改制,国营、集体企业相继完成改制,市区内企业逐步向外搬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1988年创办城南工业区,2000年又开始建设特色工业园区,同一时期,又开始建设贺村竹木工业园区,工业平台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同时,须江、贺村、清湖等地乡镇工业快速发展,水泥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光源产业、输变电产业、木业加工产业等特色产业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水泥工业经过调整,结构更加合理。工业布局主要在城南区、特色工业园区、须江、贺村、清湖等地拓展。工业提升发展阶段(2003年-至今),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培育取得积极进展,工业规模做大,企业数量快速上升,以机电、电光源、木业加工、消防器材为主的工业产业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工业投资量质齐升,兴起了工业平台建设的新高潮,市级开发区进一步拓展了发展空间,形成“一区多园”的发展格局;乡镇工业平台增加,全市形成“二园区四基地六功能区”的工业平台开发建设体系,此后我市根据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工业发展的需要,为科学合理地推进工业平台建设,根据工业集中、集约、集聚的原则,又提出了“一体两翼”的平台开发战略。2010年,莲华山工业园成功列入省级产业集聚大平台,这为江山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新的契机。
二、我市“十一五”期间工业平台布局及存在的问题
从产业结构看,我市工业主要分布在机电、木材加工、电光源、消防器材,水泥、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行8个行业中,有规模以上企业40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91%,从我市规模以上企业的经济总量来看,又集中分布在机电、电光源、消防器材、木材加工、水泥、化工六大产业中,其中:“4+X”产业有规模以上企业264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60%,在全市工业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形成了一定的发展优势, 2010年,“4+X”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5.4%。我市工业经过结构调整和产业培育,产业布局呈现出集中的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十一五”中后期是我市工业空间布局迅速调整的关键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江山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以乡镇工业功能区为补充的“一体两翼”的市域工业空间布局,并对各园区的产业进行了明确。如,山海协作示范区,重点发展电光源产业和机电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产业集群,积极推进产业链的延伸。莲华山工业园,利用衢州产业集聚区江山功能区的这个平台载体,着力构建莲华山工业园为中心的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培育机电、电光源、消防器材、木业加工、特色新兴产业。高新技术园区,积极发展以江山化工传统的CI化工和有机胺产业为主导,衍生和拓展产业链,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重点发展C1化工和有机胺为主导的精细化工。峡口工业功能区,重点发展木业加工产业、电光源、食品加工产业,着力建设生态工业功能区。四都工业功能区,重点要发展机电产业、电子电器等。
“十一五”时期,我市工业围绕“兴工强市,借力发展,特色推进”三大发展战略,工业空间布局基本明晰,各大园区也明确了要重点发展的产业目标,但进一步分析,我市工业空间布局还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工业平台规划相对滞后。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工业园区规划编制力度,也基本实现了主要工业平台规划的全覆盖。但是,我们规划起步较晚,执行效果不佳,特别是老工园区的搬迁受到土地、招商引资等政策的影响,搬迁进度不快,规划难以执行到位。
2、工业布局需进一步优化。虽然我们已经纠正以往全市工业平台分布面广点散以及乡镇工业功能区存在着“低、小、散”的状况,逐步形成了“一体两翼,一区多园”的工业平台布局。但由于历史等原因,目前许多没有列入工业布局的乡镇还存有工业散点,而且一时难行实施搬迁进园。这是工业布局的不合理还是规划执行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3、產业集聚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工业平台布局长期处于分散状态,从分散到集中又是一个动态过程,一些工业平台对工业项目投资控制不够到位,致使工业平台与工业平台之间出现产业布局重复,工业结构趋同现象,在一些工业功能区中不相关联的产业交叉布点,同类产业的协作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地推进产业链的延伸,影响产业集聚度的提高。
4、工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偏低。近几年,我市工业平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取得了积极地进步,但与发达地区工业平台建设相比,差距仍比较大,缺乏完整的基础设施配套网络和体系,存在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不高的现象,特别是乡镇工业功能区以及江贺经济走廊存在着“布局散、规划缺、设施简单、功能不全”的现象,影响工业平台整体形象的提高。
三、关于推进江山市“十二五”工业空间布局与建设的思考
目前,我市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新阶段。通过我市近几年的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以建设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中国幸福建设(新农村建设)的“三新”为目标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是可行的,也是卓有成效的,同时实践也进一步证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工业发展为支撑。近几年来,我市确定了以浙闽赣三省边际的“工业新城”为工业发展目标,规划建设了一批大平台、大园区,引进了一批大项目、大企业,工业附加值贡献率显著提高,但笔者认为,作为产业发展的空间载体--工业平台布局与建设亦有较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
(一)要科学定位,做到规划编制高端化、规划执行制度化
江山目前的工业平台空间布局大方向已基本明确,但“细化、深化、提升”不够。我们要按照规划领先、基础先行、项目跟进、服务配套和集合功能、集聚要素、集约经营、集群发展的思路,借鉴衢龙产业集聚区先进的建设管理经验,坚持以高端规划带动高端发展,以高起点规划指导高品位建设,探索一条适合我市产业集聚区科学发展、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集聚区的核心是“产业”,关键是“集聚”,目的是实现“区”化发展,既和过去的工业园区建设具有共同之处,在规模、范围、产业产品结构和组织功能上,又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在工业平台建设工作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过去建设工业园区的老经验,又要不断探索创新,按照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内涵谋划发展,拉高标杆,抬高门槛,瞄准高端,以全省一流的产业集聚区为总体目标,编制各相关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要按照体现科学性、彰显前瞻性、强化指导性和增强操作性的原则,委托资质高、设计水平好的设计单位及时编制产业集聚区总体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做到城区规划、产业规划、土地规划“三规合一”,实现工业平臺建设和城市发展战略紧密衔接。目前我市市域总体规划已基本完成,还先后编制了《莲华山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山海协作示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江山经济开发区城南区“退二进三”规划》、《高新技术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各类工业园区专项规划,因此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充分体现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规划的决策机制,形成规划执行的长效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加大执法力度,避免因个别领导变动而引起规划的随意变更,做到一张蓝图大家绘,一个园区众人建,实现规划编制的最佳执行效果。
(二)要因地制宜,促进区块功能最优化,要素保障最大化
要进一步坚持“平台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的原则,继续完善工业平台开发建设体系,优化资源配置,使工业产业空间布局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产业布局与工业平台布局紧密相连,平台布局决定产业的空间布局。工业平台要适应产业空间布局的需要,充分利用土地、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资源,在工业平台布局上,要着力构建以“一体两翼”为主导,以乡镇工业片区为补充的梯度、立体的工业平台布局体系,要着重加强以莲华山工业园、山海协作示范园为主的市级工业平台建设;加强峡口工业功能区、四都工业功能区“两翼”建设;其它乡镇工业片区以整治提升为主,实行填平补齐、适度扩容;同时要进一步做好江贺经济走廊的整治提升,让各大园区产业互补、功能优化,以形成推进工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1、破解土地“瓶颈”是关键。土地紧缺是制约我市工业平台建设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就目前来说,破解土地“瓶颈”制约,促进我市工业平台扩容增量,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思路进行探索:1、结合农村住房改造、“空心村”改造,鼓励农民集中建房,适当缩减农村个人建设用地指标,提高工业用地面积。2、统筹考虑下山脱贫小区和拆迁安置小区的规划建设,要改变以往“一户一宅”的安置模式,可以采用多层或高层住宅小区进行安置,以置换出部分工业建设面积。3、充分利用贺村小城市建设、莲华山工业园区成功争列省级集聚大平台之机,全力以赴向上争要建设用地指标,以做大土地“蛋糕”,增多工业用地。
2、缓解“用工荒”是根本。自2004年国内首次出现“用工荒”报道以来,几乎每年春节前后,“用工荒”必然成为各企业、媒体、大众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怎么解决用工荒问题是我们江山企业同样要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我们要在疏通民工流通渠道,加快城化进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等方面下大功夫,但最根本的是要给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如,我们可以在园区规划建设时,预留出职工住宿楼、学校、医疗机构等社会服务设施的空间,让务工人员将家安在园内,将心放在厂里。
3、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是“主线”。与许多发达地区的企业相比,我市企业总体来说科技含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上市企业、知名企业偏少。我们不仅要认真落实扶工惠企政策,鼓励企业向研发设计和售后服务两端延伸,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4+X”产业的竞争力,着重抓好省输配电、电光源基地和木业加工省级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对我市部分老工业园区,大力实施“退二优二”,“退二进三”策略,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引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产业,致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我市木业产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可以采用物联网的交易模式,用电子商务进行原木交易,这样不仅可以增加产品附加值,还可以从源头上解决贺村、清湖等地“脏乱差”等现象。
(三)要科学发展,着力推动城、园、景“三区”良性互动
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周边的工业园区有山海协作示范区、城北工业园区、江东工业园区、山海协作示范区;贺村镇(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周边的工业园区有中部开发区、莲华山工业园区;而世界自然遗产地-江郎山和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清漾毛氏文化村离莲华山工业园区仅有4公里,从风景区规模、影响力来看,江郎山—清漾景区是我市的三大核心景区之一,是我市名气最大、客流最多的风景名胜区。所以从空间布局上看,我市城区(包括贺村小城市)、景区、城区可以形成人形、物流的良形互动。再则,随着我市浙赣铁路、黄衢南高速、江郎山大道,S46省道外移,江郎山通景公路以及各大园区主干道路的贯通,进一步加快了园区、景区、城区之间的人流、物流大融合,大连通,大发展。产业集聚区入住企业多,生产规模大,产业链条长,人流物流集中,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产业集聚区建设不仅要立足于园区产业发展,还必须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使之发挥社会经济发展加速器的功能。特别是在促进农区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实现城乡统筹、共同发展上,产业集聚区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我们根据城乡一体化的要求,综合考虑产业发展、人口聚集、环境影响等因素,赋予集聚区以新的发展使命,使“园区”和“城区”相结合,“产业”和“城市”相融合,通过产业集聚区建设,扩张城区规模,拉大城市框架,增强城区功能,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协调快速发展。在开发建设中,坚持把园区建设与城区建设、风景名胜区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城区的综合优势带动和促进园区建设,实现农区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目标,通过园区建设开发为城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努力推进江山向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城市跨越。
为了增强产业集聚区的文化氛围和时代内涵,在保证生产需要的基础上,我们从现代生产、文明生产和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努力让园区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厂与造林结合,造城与造景结合,留足生态绿地面积,合理布局路网、林网和水系,高标准营造路林、片林、带林、园林,形成网格式生态屏障,净化产业集聚区空气、粉尘和水环境,营造生态景观、生态园区、生态城区。企业依据自身生产特点和生产需要,合理选定发展区域,或依山就势而建,或靠近公路建设,纵横有序,错落有致,辅以树木花草和各种人文景观,形成城区、园区、风景区“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城市,体现城市特色、山水特色和产业特色,使企业变花园,园区变景区,把环保、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园区建设统一起来,做到资源节约,环保合格,生产文明,形成环境优美、文明洁净、科学发展的绿色园区。
(四)要科学开发,形成园区功能社会化、园区融合一体化
对园区的开发建设要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发展思路,在做好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的同时,对集聚区分期、分批、分区进行有效有序开发,对园区资源进行大整合、大融合,形成整体优势效应,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倍增效果。在产业集聚开发过程中,必须集合构建产业集聚区服务功能,立足于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实现园区功能社会化,园区服务市场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一是根据不同产业集群布局,统筹规划园区内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设置生产区和服务区,包括行政服务中心、物流中心、购物中心、文体中心、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及医疗、餐饮、培训、就学、治安保卫等,使之相互配套,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二是根据建成区与开发区的不同情况,相互渗透,彼此衔接,互补融合。对发展区建设力争一步到位,对建成区的功能进行改造提升,补充和完善其服务功能,使之适应集聚区的发展要求。三是根据有效开发的原则,统一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建成区与发展区一体安排,各个区块综合开发,地下工程与地上工程同步进行。在供排水管网、电缆、光缆等地下配套设施建设中,与厂地平整、路面整修等地上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避免前建后拆、重复建设。今后我们还要不断加快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坚持规划建设不松劲,坚持融合发展不动摇,加大集聚区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园区发展备足后劲,打好基础,争取在新一轮发展中再占先机,赢得主动。
(五)要科学集聚,推动园区项目产业化、产业提升高新化
一是项目孵化企业。企业是产业的基础,项目是企业的根基,没有项目就没有产业集聚区的生命和灵魂。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我们始终要以项目为抓手,把项目建设作为产业支撑,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园区入住条件的基础上,加大项目引进力度,通过培育扶持效益好、潜力大、前景好的项目,尽快孵化成为企业,形成集聚区新的生产力。二是企业繁育产业。我们要通过发展骨干优势企业和优势项目,对集聚区的产能进行科学组合,形成优势产业,增强在市场上的占有份额和竞争能力。对企业按产业进行规划,分类集聚,拉长链条,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三是科技提升产业。要大力鼓励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入户园区,严格实行“门杠准入”制度,原则上科技含量较低,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得落户离市区相对较近的工业园区,如高新技术园区、山海协作示范区。要进一步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环境,鼓励企业科技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要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在城南片区规划建设城南新城CBD,让一些企业总部在此“安家落户”。
(六)要科学管理,促进发展环境最优化、服务发展规范化
目前我市各大产业集聚区发展已初步显现“热岛效应”,产业链条拉长,资源设施共享,污染治理集中,废物循環利用,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功能。尤其是前年和去年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非常时期,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发展,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战危机、破危局、保增长”的能力,保持了全市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这正是我们江山市对优化环境,服务到位的重要结果。一是要创优行政服务环境。建立产业集聚区必须注重硬件投入,也要强化软件功能。我们全力创新产业集聚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创造适宜企业发展和产业成长的最佳环境,增强产业集聚区的“磁力”。二是要创优投资融资环境。要加强企业融资平台建设和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仓单、权益抵押等多种融资担保形式。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拉动能力强的重点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从征地、拆迁补偿、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证照办理实行全程帮办,努力把集聚区办成安商、亲商、富商的乐园,增强集聚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极化效应。三是要创优招商引资政策环境。在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不动摇的基础上,要修订、完善了产业集聚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更加注重产业招商、平台招商、专职招商和中介招商,着力推动由招商引资向挑商选资转变,由项目选商为主向项目选商和产业选商并重,由全民招商向全民招商与专业招商并重转变。强化关联招商,突出以“4+X”产业为重点,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