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一般认为,我们在学校里接受教育,其目的在于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增强自身的能力。即使我们离开学校,仍然还需要从多方面接受再教育,还要进行自我的教育,其目的还是在于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在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过程中,教师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要把对行为习惯评价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我能做”自信的基础上上升为“我会做”的更高境界。而养成德育教育贵在指导,重在训练。这种训练要始终贯穿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中。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指导、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如在指导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让学生听懂上课内容时,要求老师不仅用准确的语言来传递信息,还要求会用丰富的动作、表情来传递信息,用眼神同学生交流。在课后,教育的重点应转移到训练学生的生活、文明礼仪习惯。
一、将德育教育与精神引导相融合
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自我的教育,只有完善了自我才是完善的教育。”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事情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其对事物的感受更是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在德育的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做积极有利的事情,而绝不是教师或者学校相关部门指导着去做。让学生用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去排解压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侧重于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所得,而不是更加注重德育的形式,这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德育教育。
我们都知道,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课业负担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讲,其心理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的。这一时期的学生,其实是不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和引导的,作为一个成年人,学生自己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一杆秤,他们已经能够正确地评价学习的作用和自己继续发展的动力。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的正是释放压力的一个方式,排解压力之后再带着满满的斗志继续奋斗。学校就可以针对这一特殊阶段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德育教育方式。
二、丰富学校德育建设
校园几乎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校都强调整洁的原因。德育教育也一样,要想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审美情趣,校园文化的建设必不可少。积极向上的教学气氛不仅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校园文化德育方面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个人方面一个人的仪容仪表其实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比方说上课不可以迟到、不可以讲脏话等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简单的要求既能增大学生的完成率,更有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毕竟,学校绝对不是一个只会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塑造人、完善人的地方。
2.集体方面这一方面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校园组织文化方面的工作。就像是校园环境的美化、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等等。这一部分的教育活动完全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有弹性的实行,这对于德育的培养也十分有利。
道德评价不仅仅是舆论的一种评价方式,更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教育的主旨就在于培养完善的、有品德的公民。我国也是自古以来就有“以德育人”这一说,“德才兼备”这个词一直以来都是对人的最高赞扬。高中阶段作为思想道德的最后一个培养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与教学的有效性一样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矛盾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和德育教育放在天平的两端,只有天平平衡了,学生才能完善的发展。
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农村观念受到城市思想的冲击后,让很多高中学生、甚至家长教师的价值信仰出现混乱和波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西方思想让传统的节约、勤劳等朴素的信仰出现动摇。城镇化让身处其中的原著居民一时无法找到应该坚持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文化市场受到的冲击很大,各种不同于主流和传统的思想文化得到传播,让社会经验尚浅的高中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出现迷失,自己坚持过的好好学习、刻苦读书等观念受到一夜暴富的打击,出现理想上的迷茫。
三、城镇化过程中高中德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很多教师在从事德育工作的时候,仍然坚持传统的说教、强迫等方式,这并不适合思想复杂多变的高中学生。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学生的具体思想情况出发,减少强硬的工作方式,加强引导和说服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转变。
2.改变方法,用正确的思想鼓舞人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甄别不同思想观念的能力,让学生遇到新的观念时能够自主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面对网络上传播的大量思想,应教育学生吸收积极向上的思想,摒弃消极腐朽的思想。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念,摒弃小农思想中的“奴隶意识”,敢于挑战错误的行为和思想。最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让学生坚信努力学习、勤奋劳动必定能够创造未来。
3.建章立制,用正确的規范激励人
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激励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把德育工作推广到全体教师队伍,避免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德育的现象,建立一套完整的奖励、处罚、选拔、考核、监督各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
学校教育的舞台最终是属于学生的。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为学生搭建起各式的舞台,创建出良好氛围。因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非是说出来的,更不是用理论阐述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良好的环境里熏陶出来的,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体验出来的。只有让学生站上舞台并成为主角时,学生才会真正地认识到不同言语表达出来的、理论阐述出来的道德品质的价值与意义,才能真正地实现德育。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南溪第一中学校)
一、将德育教育与精神引导相融合
正如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自我的教育,只有完善了自我才是完善的教育。”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学校有关部门要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事情的处理方式是不同的,其对事物的感受更是大相径庭。这就需要在德育的教育过程中,尽可能地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去做积极有利的事情,而绝不是教师或者学校相关部门指导着去做。让学生用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去排解压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侧重于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所得,而不是更加注重德育的形式,这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德育教育。
我们都知道,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的课业负担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讲,其心理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的。这一时期的学生,其实是不需要教师和家长进行交流和引导的,作为一个成年人,学生自己心里其实已经有了一杆秤,他们已经能够正确地评价学习的作用和自己继续发展的动力。这一阶段的学生需要的正是释放压力的一个方式,排解压力之后再带着满满的斗志继续奋斗。学校就可以针对这一特殊阶段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德育教育方式。
二、丰富学校德育建设
校园几乎是学生的第二个家,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这也就是为什么学校都强调整洁的原因。德育教育也一样,要想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审美情趣,校园文化的建设必不可少。积极向上的教学气氛不仅能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更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全面贯彻教学方针。对校园文化德育方面的建设,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个人方面一个人的仪容仪表其实就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学校可以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比方说上课不可以迟到、不可以讲脏话等等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简单的要求既能增大学生的完成率,更有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发展。毕竟,学校绝对不是一个只会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塑造人、完善人的地方。
2.集体方面这一方面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校园组织文化方面的工作。就像是校园环境的美化、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园活动等等。这一部分的教育活动完全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有弹性的实行,这对于德育的培养也十分有利。
道德评价不仅仅是舆论的一种评价方式,更是教育的灵魂所在。教育的主旨就在于培养完善的、有品德的公民。我国也是自古以来就有“以德育人”这一说,“德才兼备”这个词一直以来都是对人的最高赞扬。高中阶段作为思想道德的最后一个培养阶段,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与教学的有效性一样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对立矛盾的。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必须要将教学内容和德育教育放在天平的两端,只有天平平衡了,学生才能完善的发展。
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农村观念受到城市思想的冲击后,让很多高中学生、甚至家长教师的价值信仰出现混乱和波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西方思想让传统的节约、勤劳等朴素的信仰出现动摇。城镇化让身处其中的原著居民一时无法找到应该坚持的理想和价值观念。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文化市场受到的冲击很大,各种不同于主流和传统的思想文化得到传播,让社会经验尚浅的高中学生在价值观念上出现迷失,自己坚持过的好好学习、刻苦读书等观念受到一夜暴富的打击,出现理想上的迷茫。
三、城镇化过程中高中德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用正确的思想引导人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切实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主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很多教师在从事德育工作的时候,仍然坚持传统的说教、强迫等方式,这并不适合思想复杂多变的高中学生。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学生的具体思想情况出发,减少强硬的工作方式,加强引导和说服教育,让学生从思想上得到转变。
2.改变方法,用正确的思想鼓舞人
首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甄别不同思想观念的能力,让学生遇到新的观念时能够自主做出正确的选择。比如,面对网络上传播的大量思想,应教育学生吸收积极向上的思想,摒弃消极腐朽的思想。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价值观念,摒弃小农思想中的“奴隶意识”,敢于挑战错误的行为和思想。最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让学生坚信努力学习、勤奋劳动必定能够创造未来。
3.建章立制,用正确的規范激励人
教育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激励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把德育工作推广到全体教师队伍,避免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德育的现象,建立一套完整的奖励、处罚、选拔、考核、监督各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
学校教育的舞台最终是属于学生的。学校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为学生搭建起各式的舞台,创建出良好氛围。因为良好的道德品质并非是说出来的,更不是用理论阐述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良好的环境里熏陶出来的,在实践中一点一滴地体验出来的。只有让学生站上舞台并成为主角时,学生才会真正地认识到不同言语表达出来的、理论阐述出来的道德品质的价值与意义,才能真正地实现德育。
(作者单位:四川省宜宾市南溪第一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