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获得科学的思维,开拓学生的眼界,让学生获得独特的科学体验,促使学生对世界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在诸多学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对教学中的“革新理念”“创新方法”“联系实际”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旨在探究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探析;联系实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将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探究精神的基础性学科,它对于学生今后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普遍不太高,经常出现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消极对待科学课程的现象。如何改变这样的尴尬局面、进行有效科学课堂教学是所有小学科学教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现笔者结合自身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反思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内容,希望为广大小学科学教师提供些许参考建议。
一、革新理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现今我国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中仍然占据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在课堂上“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长久被动理解的情况下,思维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改变陈旧迂腐的教学观念,是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一步。
例如,科学课本里有很多的实验和现象,教师在授课时不要只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对实验和现象进行详细地解释说明,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为学生今后其他学科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还有一些重点知识,教师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探究获得知识的体验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潜力。比如在学习“种子发芽实验”时,教师要明确学习这一课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记住种子的结构,还要让学生通过对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的探究,学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够从课堂活动中获得对自然界的奇妙无穷和多姿多彩的感受,激发起对科学的探究兴趣,而这些教学目标在传统课堂强行灌输的模式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从主动的实践学习中获得科学的知识体验和经验。因此,摈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是每个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的事情。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大多学生对于那些过于程式化、只是重复书本上内容的教学模式已经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学生吸收知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工具、模式,不斷改善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接枯燥地讲解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的话,学生很快就会失去探索的兴趣,进而会被琐碎的其他“风吹草动”分散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制作一个可供拉动的小物品,然后举行一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取“影响物品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识,而且能获得有效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培养自身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科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学习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知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产生对科学知识的共鸣,并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知观。
例如,在研究完影响物品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之后,如果教师不去联系实际,学生就会疑惑:为什么我们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实验,学这些知识,好像我们生活中也没有用到这些知识啊。从而对科学知识产生错误的认知态度。因此,教师必须去引导学生利用物品摩擦力等相关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了用更少的力去挪动一个货箱,大家能有什么省力的好办法呢?”那么学生利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很快就能回答出“可以减少货箱的重量,让货箱与地面减少摩擦力。”教师还可以询问学生“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然后根据学到的“影响物体表面摩擦力的因素”的知识,还有的学生回答道:“给货箱加上轮子,减少货箱物体表面与地面所形成的摩擦力。”再利用PowerPoint展示这些事物的相关图解,以帮助学生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从而加深对摩擦力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科学教进行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结合实际的学情开展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促使学生对客观世界产生正确的认知,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魏秀华.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基于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36):79.
[2]李贝贝.细节定成败,态度掌进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72-173.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方法探析;联系实际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将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探究精神的基础性学科,它对于学生今后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启蒙作用。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普遍不太高,经常出现学生不重视这门课程,消极对待科学课程的现象。如何改变这样的尴尬局面、进行有效科学课堂教学是所有小学科学教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现笔者结合自身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反思总结,提出以下几点内容,希望为广大小学科学教师提供些许参考建议。
一、革新理念,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和束缚,现今我国许多小学科学教师在课堂中仍然占据了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在课堂上“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长久被动理解的情况下,思维发展受到了严重限制,导致课堂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因此,改变陈旧迂腐的教学观念,是提高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关键一步。
例如,科学课本里有很多的实验和现象,教师在授课时不要只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而是要对实验和现象进行详细地解释说明,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为学生今后其他学科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还有一些重点知识,教师在讲解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实践探究获得知识的体验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潜力。比如在学习“种子发芽实验”时,教师要明确学习这一课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记住种子的结构,还要让学生通过对种子在发芽过程中的探究,学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够从课堂活动中获得对自然界的奇妙无穷和多姿多彩的感受,激发起对科学的探究兴趣,而这些教学目标在传统课堂强行灌输的模式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并从主动的实践学习中获得科学的知识体验和经验。因此,摈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热情是每个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的事情。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大多学生对于那些过于程式化、只是重复书本上内容的教学模式已经产生了厌烦的情绪。而学生吸收知识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工具、模式,不斷改善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如果教师直接枯燥地讲解影响摩擦力的因素的话,学生很快就会失去探索的兴趣,进而会被琐碎的其他“风吹草动”分散注意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实验材料制作一个可供拉动的小物品,然后举行一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实验,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取“影响物品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知识,而且能获得有效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培养自身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三、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科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学习科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知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产生对科学知识的共鸣,并形成对科学知识的正确认知观。
例如,在研究完影响物品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之后,如果教师不去联系实际,学生就会疑惑:为什么我们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些实验,学这些知识,好像我们生活中也没有用到这些知识啊。从而对科学知识产生错误的认知态度。因此,教师必须去引导学生利用物品摩擦力等相关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了用更少的力去挪动一个货箱,大家能有什么省力的好办法呢?”那么学生利用刚刚学过的知识,很快就能回答出“可以减少货箱的重量,让货箱与地面减少摩擦力。”教师还可以询问学生“那么大家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然后根据学到的“影响物体表面摩擦力的因素”的知识,还有的学生回答道:“给货箱加上轮子,减少货箱物体表面与地面所形成的摩擦力。”再利用PowerPoint展示这些事物的相关图解,以帮助学生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从而加深对摩擦力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科学教进行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结合实际的学情开展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促使学生对客观世界产生正确的认知,让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魏秀华.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基于小学科学课教学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18(36):79.
[2]李贝贝.细节定成败,态度掌进退——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态度的培养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51):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