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小学戏,在旧戏班长大,没有念过书,纯粹是一点不掺假的土包子。一个艺术家必须要有一个能够从事创作的良好环境,一个演员台上台下、工作和生活都需要好的环境和条件,可在解放前那些苦难的日子里,这些对我来说都无从谈起。
我从记事起就受堂姐姐的影响和熏陶,六岁开始随姐姐学戏、唱戏,从而也就决定了我唱戏、当个戏曲演员的命运。在旧社会只知道“生在江湖内,就是薄命人”,吃苦认命,在艰难受罪中过日子。谁叫我非当演员哪?使劲熬着,就盼着能唱上主角,成了名,能挣钱养家就行了。
新中国成立,提高了我的社会地位,我再不是穷唱戏的了,成了文艺工作者,被人家称作艺术家了。我接触的人和我的生活环境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和我来往的很多人都是专家学者,和我同住一起的都是有学问的作家、画家、音乐家。
住在我同一个院子楼上的是三十年代就负有盛名的音乐家盛家伦,他是和冼星海、聂耳同时代的著名音乐家。他那时已经近五十岁了。我认识他比较早,从一九四九年我刚来北京,在天桥万盛轩演戏时,他就同沙博理先生一起常来看我的戏。沙博理是美国人,说一口中国话,盛家伦也是穿西装。他们两个来天桥看戏,跟劳动人民同坐在长板凳上,显得很突出。
后来知道他们是音乐专家,我就让人请他们到后台来,希望听听音乐家的意见。有时散戏后把他留住,我不下妆,就到前台池座里亲自去请他。可他从不自己主动来后台,他很拘谨,话说得很少。
多少年来我都把沙博理先生当成音乐家,后来才知道他原来是美籍的文学专家。后来我和祖光结婚后才发现家伦是祖光的老朋友,而且就住在同一个院子,这我可有了向他学习的机会了。他是民族音乐研究所的研究员,平时不上班,在家做研究工作,连他的工资那时都是像李元庆这样的大专家亲自给他送来。他们都非常尊重盛家伦。
盛家伦对我的唱很有兴趣。他跟我讲过:声乐是有它的民族形式的,要通过咬字发声,把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声乐要有自己的特点,我国有许多不同的剧种,都是根据本民族或地区的不同语言习惯、风俗特点,组成自己的旋律和不同的发声方法。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此我们有各种唱法,各有独特的风格。地方剧种都是根据自己的地方语言习惯形成自己的剧种,因此有自己的旋律和韵味,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西洋的发声、演唱也是根据自己语言的要求,根据自己文字语言的特殊规律而形成了不同的演唱流派。
知道了演唱是语言的表现,是感情的抒发,然后就要看自己做到了这一点没有?从体验到体现,唱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创造更正确的音乐形象。比如我是唱评剧的,仅仅有了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是不是就算形成了自己的剧种风格了呢?这还是不够的。艺术是发展的,比如河南豫剧、山东吕剧以及南方的各种剧种,都以自己本地区的语言形成音乐旋律,成为自己的地方剧种。评剧是比较年轻的剧种,它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发展得很快,产生出不少流派,它运用的已不是当年其发源地唐山的语言了。尤其解放后发展得更快,普及到全国。我的唱法就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字音正,但还要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当年的滦平韵味,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评剧的特色吧。
盛家伦对我说过:我们中国的民族发声、唱法,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但还要吸收西洋的方法和经验,要唱准音阶,找到正确的共鸣。西洋发声方法合乎科学,咱们应当接受和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把它运用到中国的民间唱法中来。这样能使我们的声带延长寿命,永远保持声带的光滑。
正确的共鸣口形、上下贯通,发挥头腔音,无论唱什么,这点都是重要的。根据人物性格和身份,在行腔演唱中要注意喉音、鼻音、呼吸,怎样运用丹田小腹的控制,使气流自然、送音有力。行腔音准,节奏鲜明,归音咬字就优美动听。
练习发声时,盛家伦告诉我要注意共鸣和咬字的方法。他主张我依据中国语言和地方音韵解决发声咬字的问题。声音表情要服从于人物的感情,但同时还必须有演员本人的特点。
我学习许多剧种,以及各种曲艺的唱法,甚至于西洋发声方法,我也有意地去学去练,这对我的演唱很有好处。但是在练西洋发声唱法时,仍要注意以我们的唱法为主,西洋方法为辅,叫它起辅助的作用。
盛家伦给我讲解了西洋发声的科学性。他希望我能多懂得一点理论,但又不要死背理论,被理论束缚住。歌唱演员就是靠声带发声演唱,可是不会保护声带,不懂得发声的道理,那是不行的。演唱时两声带要靠紧、合拢、闭合得越紧,声音就越是清脆、明亮、圆润。如果呼吸掌握得好,蓄气足,音量就能更宽更亮,拉腔也就更可以持续延长。要达到这一步必须进行各种训练,其中对呼吸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声带并不能发音,而是气流冲击声带周围的肌肉,使肌肉产生振动才发出声音。发声时,声带周围的肌肉一定要松弛灵活,自然有力,这样才能支持声带持久用劲,使音量放大。肌肉帮助发声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比如一个人有病发烧周身无力,说话声音也受影响。想要唱得好,还要刻苦地去练习。勤练出功,常讲“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台上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台下刻苦练习的结果。常听人说:这个青年演员都好,就是唱起来嗓子太飘了。这就是没有功夫,火候不到家,缺乏锻炼的缘故。
演唱时,两条声带要靠紧,闭合得很牢固,声带张力拉紧,这时候各个肌肉群也在帮助发声。练得多,功夫到了,就能練出韧性,能控制住声音的宽亮、高低、强弱,使声带伸缩自如。
声带拉紧靠拢必须有正确呼吸方法,才能发挥音量的强、弱、延长的作用。要能够控制声带松紧,必须有正确的练声方法。有时演唱到激情高音,或强烈的喊叫时,发出的声音不正,有一种嘶哑劈裂的刺耳声音,这就表明超出了声带的负担了,这样容易损伤声带,作为一个演员千万要注意对声带的保护。
演唱中运用的颤音,有时是表达一种特殊情绪时必要的方法。但如果发音不正确,发出了不均匀的颤抖而嘶哑的声音,使人听了感到刺耳,这就是方法不对头,也超过声带能力的范围了。不正确地运用声带,有时会出现声带小结、声带充血、声带肥厚、声带不能闭合等等症状。这些病是常见病。
我从记事起就受堂姐姐的影响和熏陶,六岁开始随姐姐学戏、唱戏,从而也就决定了我唱戏、当个戏曲演员的命运。在旧社会只知道“生在江湖内,就是薄命人”,吃苦认命,在艰难受罪中过日子。谁叫我非当演员哪?使劲熬着,就盼着能唱上主角,成了名,能挣钱养家就行了。
新中国成立,提高了我的社会地位,我再不是穷唱戏的了,成了文艺工作者,被人家称作艺术家了。我接触的人和我的生活环境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和我来往的很多人都是专家学者,和我同住一起的都是有学问的作家、画家、音乐家。
住在我同一个院子楼上的是三十年代就负有盛名的音乐家盛家伦,他是和冼星海、聂耳同时代的著名音乐家。他那时已经近五十岁了。我认识他比较早,从一九四九年我刚来北京,在天桥万盛轩演戏时,他就同沙博理先生一起常来看我的戏。沙博理是美国人,说一口中国话,盛家伦也是穿西装。他们两个来天桥看戏,跟劳动人民同坐在长板凳上,显得很突出。
后来知道他们是音乐专家,我就让人请他们到后台来,希望听听音乐家的意见。有时散戏后把他留住,我不下妆,就到前台池座里亲自去请他。可他从不自己主动来后台,他很拘谨,话说得很少。
多少年来我都把沙博理先生当成音乐家,后来才知道他原来是美籍的文学专家。后来我和祖光结婚后才发现家伦是祖光的老朋友,而且就住在同一个院子,这我可有了向他学习的机会了。他是民族音乐研究所的研究员,平时不上班,在家做研究工作,连他的工资那时都是像李元庆这样的大专家亲自给他送来。他们都非常尊重盛家伦。
盛家伦对我的唱很有兴趣。他跟我讲过:声乐是有它的民族形式的,要通过咬字发声,把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声乐要有自己的特点,我国有许多不同的剧种,都是根据本民族或地区的不同语言习惯、风俗特点,组成自己的旋律和不同的发声方法。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因此我们有各种唱法,各有独特的风格。地方剧种都是根据自己的地方语言习惯形成自己的剧种,因此有自己的旋律和韵味,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方法。西洋的发声、演唱也是根据自己语言的要求,根据自己文字语言的特殊规律而形成了不同的演唱流派。
知道了演唱是语言的表现,是感情的抒发,然后就要看自己做到了这一点没有?从体验到体现,唱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创造更正确的音乐形象。比如我是唱评剧的,仅仅有了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是不是就算形成了自己的剧种风格了呢?这还是不够的。艺术是发展的,比如河南豫剧、山东吕剧以及南方的各种剧种,都以自己本地区的语言形成音乐旋律,成为自己的地方剧种。评剧是比较年轻的剧种,它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发展得很快,产生出不少流派,它运用的已不是当年其发源地唐山的语言了。尤其解放后发展得更快,普及到全国。我的唱法就是以普通话为标准,字音正,但还要在相当程度上保持当年的滦平韵味,这也可以说是我们评剧的特色吧。
盛家伦对我说过:我们中国的民族发声、唱法,有自己的语言特色,但还要吸收西洋的方法和经验,要唱准音阶,找到正确的共鸣。西洋发声方法合乎科学,咱们应当接受和利用他们的经验和方法,把它运用到中国的民间唱法中来。这样能使我们的声带延长寿命,永远保持声带的光滑。
正确的共鸣口形、上下贯通,发挥头腔音,无论唱什么,这点都是重要的。根据人物性格和身份,在行腔演唱中要注意喉音、鼻音、呼吸,怎样运用丹田小腹的控制,使气流自然、送音有力。行腔音准,节奏鲜明,归音咬字就优美动听。
练习发声时,盛家伦告诉我要注意共鸣和咬字的方法。他主张我依据中国语言和地方音韵解决发声咬字的问题。声音表情要服从于人物的感情,但同时还必须有演员本人的特点。
我学习许多剧种,以及各种曲艺的唱法,甚至于西洋发声方法,我也有意地去学去练,这对我的演唱很有好处。但是在练西洋发声唱法时,仍要注意以我们的唱法为主,西洋方法为辅,叫它起辅助的作用。
盛家伦给我讲解了西洋发声的科学性。他希望我能多懂得一点理论,但又不要死背理论,被理论束缚住。歌唱演员就是靠声带发声演唱,可是不会保护声带,不懂得发声的道理,那是不行的。演唱时两声带要靠紧、合拢、闭合得越紧,声音就越是清脆、明亮、圆润。如果呼吸掌握得好,蓄气足,音量就能更宽更亮,拉腔也就更可以持续延长。要达到这一步必须进行各种训练,其中对呼吸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声带并不能发音,而是气流冲击声带周围的肌肉,使肌肉产生振动才发出声音。发声时,声带周围的肌肉一定要松弛灵活,自然有力,这样才能支持声带持久用劲,使音量放大。肌肉帮助发声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比如一个人有病发烧周身无力,说话声音也受影响。想要唱得好,还要刻苦地去练习。勤练出功,常讲“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台上的每一点成绩,都是台下刻苦练习的结果。常听人说:这个青年演员都好,就是唱起来嗓子太飘了。这就是没有功夫,火候不到家,缺乏锻炼的缘故。
演唱时,两条声带要靠紧,闭合得很牢固,声带张力拉紧,这时候各个肌肉群也在帮助发声。练得多,功夫到了,就能練出韧性,能控制住声音的宽亮、高低、强弱,使声带伸缩自如。
声带拉紧靠拢必须有正确呼吸方法,才能发挥音量的强、弱、延长的作用。要能够控制声带松紧,必须有正确的练声方法。有时演唱到激情高音,或强烈的喊叫时,发出的声音不正,有一种嘶哑劈裂的刺耳声音,这就表明超出了声带的负担了,这样容易损伤声带,作为一个演员千万要注意对声带的保护。
演唱中运用的颤音,有时是表达一种特殊情绪时必要的方法。但如果发音不正确,发出了不均匀的颤抖而嘶哑的声音,使人听了感到刺耳,这就是方法不对头,也超过声带能力的范围了。不正确地运用声带,有时会出现声带小结、声带充血、声带肥厚、声带不能闭合等等症状。这些病是常见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