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化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利器。而要让它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在编写“问题化学案”时,就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一、“问题化学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最终成效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唯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才能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才能呈现激活之势。
所以,编写“问题化学案”时,要明确它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的阅读对象是学生,所以必须让用学生读得懂的语言来描述。例如:在学习《文字及其处理技术》一课时,教学目的如果写成:
1.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
2.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这种表达,学生不会爱看,而究竟如何才能“了解”,学生不大明确。所以,可以改成这样:
1.能讲清开发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必要性;
2.能罗列出中文信息处理开发的简史;
3.能描述计算机对汉字的处理过程。
这样,学生在自我评价时,可以很容易地判断自己是否实现了学习的目标。
二、“问题化学案”要对“问题”精心设计
“问题化”就是把教学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作为一门操作性相当强的课程,信息技术课非常强调学生的体验、实践与练习。同时,这些体验、实践与练习必须靠理论知识进行支撑,所以信息技术“问题化学案”中的“问题”既可以以“任务”的形式出现,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时还可以两种方式相结合。但无论哪种方式,“问题”、“任务”的设定一定要精、准,每个“问题”、“任务”的实质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而“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又让每一个“问题”、“任务”成为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训练载体。
例如:在研究“信息”的定义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用了五个问题:
【问题一】通过“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查阅“信息”的定义,你觉得网上的资料可信吗?对你有帮助吗?(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摇?摇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问题二】如果【问题一】对你有了很好的帮助,【问题二】你就可以跳过不做。
如果【问题一】对你帮助不大,请用其他方法查询“信息”的定义,比如字典、词典或其他你能想到的方式。你用了什么方式?查询结果如何?
【问题三】如果你正在公共汽车上,你可以感知到哪些信息?
【问题四:什么是“信息”?】
根据你自己的日常体会,结合以上问题的研究,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对“信息”这个概念进行描述。
【问题一】不仅让学生自主寻求“信息”的定义,而且提示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判别,这往往是学生缺乏的一种素养,学生总习惯于“尽信书”或“尽信师”的学习习惯。
【问题二】旨在于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问题三】旨在让学生对“信息”有感性的知识。
【问题四】则是让学生经过自主研究之后,进行归纳、总结的训练。
这样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信息”的定义,而且希望学生能对“信息”的本质有体会。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对获取信息的完整过程进行体验,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三、“问题化学案”要体现出分层次教学的要求
因人施教、分层次教学是每位教师都希望达到的境界。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差异尤为明显。那么,“问题化学案”如何做到因人而异呢?
一方面,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化学案”,可以为同一个知识点设计多个“问题”,完成速度慢的学生只需完成一部分,完成速度快的学生则可按“学案”的要求向更高处“冲刺”;还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提供多个选项,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或条件)进行选择他所适合的练习任务。
另一方面,同样的“问题”要允许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答案。因为完成“问题”不是目的,让学生们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技能、素养的训练才是正道。要允许不同的学生获得的训练不同、效果不同,但只要都经历了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升了某方面的素养,就应予以鼓励。
例如:在《信息获取》这一节中,有这样的“问题”设计:
教材“2.2.2搜索技巧”总结了五点技巧:(1)使用权威网站;(2)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3)搜索关键词提炼;(4)用好逻辑命令;(5)利用专业搜索引擎。结合你的研究体会,你觉得哪些技巧对你有帮助?你还能丰富“搜索技巧”的内容吗?
这个问题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在“五点技巧”的领域内体味,只有部分搜索经验丰富、技能较强的学生才能提出新的“搜索技巧”。但这些差异并不妨碍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提高,而且不同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正体现出“分层次教学”的要求。
四、“问题化学案”要重视“参考资料”的作用
限于篇幅,教材不可能对各知识点面面俱到;限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理解程度,教材对一些知识点的难度也只做到适可而止。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如今应用最广泛的信息交流工具“微博”、“微信”等,在教材上难觅踪迹。这时候,“问题化学案”中“参考资料”就起到补充、梳理教材,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了。
例如,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对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人工智能只有一个简单描述,“学案”中“参考资料”就可以详述信息技术发展史、人工智能发展简史;《信息技术基础》只对两种搜索引擎做了使用方式的介绍,“学案”中“参考资料”就引入《网络技术应用》中的元搜索引擎、全文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等内容进行深度扩充。学生阅读后,对课堂上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刻的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益处。
认真打造“问题化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问题化学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最终成效不是看教师教了什么,而是看学生学了什么,对学生的素质产生了什么影响。心理学的研究也告诉我们:唯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才能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才能呈现激活之势。
所以,编写“问题化学案”时,要明确它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的阅读对象是学生,所以必须让用学生读得懂的语言来描述。例如:在学习《文字及其处理技术》一课时,教学目的如果写成:
1.了解文字处理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意义;
2.了解文字在计算机中的编码方式;
这种表达,学生不会爱看,而究竟如何才能“了解”,学生不大明确。所以,可以改成这样:
1.能讲清开发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必要性;
2.能罗列出中文信息处理开发的简史;
3.能描述计算机对汉字的处理过程。
这样,学生在自我评价时,可以很容易地判断自己是否实现了学习的目标。
二、“问题化学案”要对“问题”精心设计
“问题化”就是把教学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作为一门操作性相当强的课程,信息技术课非常强调学生的体验、实践与练习。同时,这些体验、实践与练习必须靠理论知识进行支撑,所以信息技术“问题化学案”中的“问题”既可以以“任务”的形式出现,又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有时还可以两种方式相结合。但无论哪种方式,“问题”、“任务”的设定一定要精、准,每个“问题”、“任务”的实质都是引导学生学习某个知识点。而“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又让每一个“问题”、“任务”成为学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训练载体。
例如:在研究“信息”的定义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我用了五个问题:
【问题一】通过“百度百科”和“维基百科”查阅“信息”的定义,你觉得网上的资料可信吗?对你有帮助吗?(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摇?摇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
【问题二】如果【问题一】对你有了很好的帮助,【问题二】你就可以跳过不做。
如果【问题一】对你帮助不大,请用其他方法查询“信息”的定义,比如字典、词典或其他你能想到的方式。你用了什么方式?查询结果如何?
【问题三】如果你正在公共汽车上,你可以感知到哪些信息?
【问题四:什么是“信息”?】
根据你自己的日常体会,结合以上问题的研究,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对“信息”这个概念进行描述。
【问题一】不仅让学生自主寻求“信息”的定义,而且提示学生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判别,这往往是学生缺乏的一种素养,学生总习惯于“尽信书”或“尽信师”的学习习惯。
【问题二】旨在于扩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
【问题三】旨在让学生对“信息”有感性的知识。
【问题四】则是让学生经过自主研究之后,进行归纳、总结的训练。
这样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信息”的定义,而且希望学生能对“信息”的本质有体会。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一开始,就对获取信息的完整过程进行体验,以期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
三、“问题化学案”要体现出分层次教学的要求
因人施教、分层次教学是每位教师都希望达到的境界。在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差异尤为明显。那么,“问题化学案”如何做到因人而异呢?
一方面,教师要合理设计“问题化学案”,可以为同一个知识点设计多个“问题”,完成速度慢的学生只需完成一部分,完成速度快的学生则可按“学案”的要求向更高处“冲刺”;还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提供多个选项,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或条件)进行选择他所适合的练习任务。
另一方面,同样的“问题”要允许不同的学生做出不同的答案。因为完成“问题”不是目的,让学生们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技能、素养的训练才是正道。要允许不同的学生获得的训练不同、效果不同,但只要都经历了自主学习的过程,提升了某方面的素养,就应予以鼓励。
例如:在《信息获取》这一节中,有这样的“问题”设计:
教材“2.2.2搜索技巧”总结了五点技巧:(1)使用权威网站;(2)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3)搜索关键词提炼;(4)用好逻辑命令;(5)利用专业搜索引擎。结合你的研究体会,你觉得哪些技巧对你有帮助?你还能丰富“搜索技巧”的内容吗?
这个问题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大部分学生可能只在“五点技巧”的领域内体味,只有部分搜索经验丰富、技能较强的学生才能提出新的“搜索技巧”。但这些差异并不妨碍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提高,而且不同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正体现出“分层次教学”的要求。
四、“问题化学案”要重视“参考资料”的作用
限于篇幅,教材不可能对各知识点面面俱到;限于高中学生的学习要求和理解程度,教材对一些知识点的难度也只做到适可而止。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如今应用最广泛的信息交流工具“微博”、“微信”等,在教材上难觅踪迹。这时候,“问题化学案”中“参考资料”就起到补充、梳理教材,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作用了。
例如,教材《信息技术基础》中对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人工智能只有一个简单描述,“学案”中“参考资料”就可以详述信息技术发展史、人工智能发展简史;《信息技术基础》只对两种搜索引擎做了使用方式的介绍,“学案”中“参考资料”就引入《网络技术应用》中的元搜索引擎、全文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等内容进行深度扩充。学生阅读后,对课堂上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刻的了解,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其信息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益处。
认真打造“问题化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定会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和发展,非智力因素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