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表述更科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aij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拜读《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2年第10期《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一文,颇有感触。文章编在“美学老师说语文”栏目中,这个栏目从2012年第4期开始设置,是个“不定期专栏”。任为新老师引领我们从“美学”的视角,开展文本细读和钻研教材,确实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使我们受益匪浅。
  但是,笔者想就《英雄情结和人性的挣扎》一文中的几个问题,做点商榷,求教于方家。
  1.……当然,最后他也牺牲了,但过程申有一个心灵的挣扎,有一个灵魂的考问,最后才有精神的超越,这个东西就是悲剧意义上的美。(第4自然段)
  这里,有一个“申”字,想必是“中”字,不是作者笔误,就是编者没有校对改正过来。①再一个,“悲剧意义上的美”,是否就是“悲剧美”?如果是,任老师为什么不采用更为简洁的说法呢?而且,“悲剧美”确实也是文艺评论中的一个专有名词。
  2.所谓悲剧,务必有社会性质的善恶冲突,有人性的挣扎在里面,也就是说,有人性的弱点甚至罪过,英雄之所以受人崇敬,在于他在这样的考验面前,会有一种常人欠缺的、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呼唤,阻止软弱或者罪恶的继续,他会有剧烈的挣扎,情感的内疚伴随心灵的颤栗,但最终能够超凡脱俗皈依于终极的扇。(第5自然段)
  这段话很长,但只一句话,读起来很累,是不恰当的。至少可以断为4个句子:“……挣扎在里面。……甚至罪过。……罪恶的继续。……终极的扇。”更加令人疑惑不解的是“最终能够超凡脱俗皈依于终极的扇”,这里的“扇”不知何意?②我们平时接触较多的是“皈依佛门”,“皈依”相对应的应该是“门”。如果改成“最终能够超凡脱俗皈依于终极之门”,这样就通俗易懂了。
  3.(《兵临城下》)讲的是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希特勒军队闪电进攻,苏联红军仓促应战——仓促到军械都没有准备好。第一个给一支枪,第二个给一把子弹,然后叫你上战场冲中锋。你说我有子弹但没有枪啊,军官说,第一个有枪,他冲在你前面,他死了,你捡他的用——电影中的主人公瓦西里就是这样上战场的。(第6自然段)
  这段文章中,电影主人公瓦西里的称呼比较混乱——一会儿用“第二个”,一会儿用“你”,最后又用“电影中的主人公瓦西里”这样的第三人称。特别是“你”的使用,非常突兀。另一个问题更加莫名其妙,文中写“第一个给一支枪,第二个给一把子弹,然后叫你上战场冲中锋”。大家知道,战场不是篮球场,是不可能有“中锋”“前锋”“边锋”和“后卫”的。笔者揣测任老师想表达的意思是“军官叫瓦西里跟在第一个战士后面,如果前面的战士战死了,瓦西里就可以捡他的枪用”。
  上述三点商榷,纯粹是吹毛求疵。如有不当,还请任老师和各位方家不吝指教。
  (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小学 314031)
其他文献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状物文,叶圣陶先生通过慎微的观察,用朴实的语言形象地描述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触须的生长过程。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寥寥数语便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告诉了读者。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四年级孩子直观思维依旧强烈,一味地
关键词: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体育课;短道速滑  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成奥林匹克运动核心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基于奥林匹克运动所形成的宏大社会文化理念的一部分。多年以来,国际奥委会始终以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为重点,重视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特别是在雅克·罗格就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对奥林匹克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注
阅读一篇文章,在理解了文章的基本内容之后,如果我们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努力解开这些问号,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往往就会更深一层。教学活动同样如此,适时引导学生对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思考辨析,能使学生更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  《落花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许地山先生在这篇文章中,以浅显易懂的语言,回忆了小时候他们姐弟几个“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的事情,阐述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
“语言的力量和美展现在它的音响中,因此要让语言的感情色彩通过感情朗读,也就是通过听觉去感知。”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朗读的重要性,在朗读指导的时候,我们通常面临的一个疑问是:感情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在哪儿?  在指导学生朗读《特殊的葬礼》中描写塞特凯达斯大瀑布雄伟壮观场面的时候,通过三次朗读指导,我发现人格化是感情朗读指导的最佳路径。回想三次朗读指导的经过,感触颇深。  从表现出发与文字同行,唯技巧指导令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场青年教师赛课。六位老师,六堂课,上同一篇课文—— 《小鹿的玫瑰花》。  《小鹿的玫瑰花》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课文,是一篇能够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有所感悟的童话故事:在美好的春天,小鹿栽了一丛玫瑰。他很用心地种玫瑰,盼望着玫瑰开花。然而,当玫瑰快要开花的时候,小鹿跌伤了脚,只能卧床静养。等他可以一瘸一拐出门的时候,玫瑰花已全谢了,他没能看到。鹿弟弟先是替哥哥惋惜,后来听了黄莺
苏教版国标本小语高年级教材中,编者在节选自经典著作的课文后面安排了“作家卡片”或“名著便览”(以下简称“两张卡片”)。10个“作家卡片”,5个“名著便览”,少仅百八十字,多不过两百字。虽然篇幅短小,但言简意赅,蕴意十分丰富。但据笔者观察,许多教师不够重视这一教学资源,对这两张卡片的处理较为简单。  【案例一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船长》教学片段  师:通过预习,你对《船长》这篇课文有了哪些了解?  
高尔基曾说:“普罗米修斯是人类热爱的不朽形象。”这一古希腊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在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之后,其在东方文化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何在?他将以怎样的姿态与我们的文化相融,与我们的孩子相遇?王崧舟老师对《普罗米修斯》一课的美学解读与践行,为我们做了诗意的诠释。  一、颠覆:彰显爱的光辉  曾听过很多老师执教《普罗米修斯》,对于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物的解读,绝大多数定位在“英雄”上,因为文章最后有“普罗米
【摘 要】要改变习作教学中忽视学生立意指导、导致学生表达意图不明确等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展开教学:一是在语言和文字运用中,从发掘自身的生理感受入手,体悟表达主题情感性;二是从自身的情绪变化入手,提高表达主题的深刻性;三是从与经典作品对话中完善自己的美好愿望,提高表达主题的独创性。总之,只有关注学生生活感受力的培养,才能有利于学生言语表达主题从准确、鲜明走向深刻。  【关键词】习作指导 生活感
打开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本,其中《詹天佑》《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月光曲》《林海》《祖国,我终于回来了》等课文与六年制的浙教版教材相同,《穷人》《小抄写员》等课文与上世纪部编教材相同。读着,读着,亲切感油然而生,我曾经熟悉的老朋友又见面了,顿感轻车熟路、驾驭自如。继而又产生了新的疑问:课文具体内容、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样吗?我们的教学策略又应该怎样继承和创新呢?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我进
英国诗人艾略特说:“动物是人类可亲可近的朋友。”儿童对可爱的动物世界充满了好奇。无论是童话王国里的动物,像“两只小狮子”“小白兔和小灰兔”“小猴子下山”……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如“白鹅”“猫”“母鸡”……都深受儿童的喜欢。  选读课文《麻雀》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组“作家笔下的动物”的配套阅读课文。从“文本个性”的角度而言,在这一组课文里儿童感受了丰子恺笔下“高傲”的白鹅,叶·诺索夫笔下“全是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