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190-02
“拓展性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语文学习平台。拓展性阅读教学指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学生多读、博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外延伸。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拓展性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
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拓展性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拓展单一,迁移不足。在教有关春天的文章时,无论是哪个年级的教学都喜欢叫学生读背《春晓》或《春夜喜雨》,想象古诗描写的情境,使教学出现了拓展单一,低水平的重复。在讲授课文时,如需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涉及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我们注重形式上的迁移拓展;拓展阅读形式也较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由课文出发推荐阅读原著的形式。没办法提高学生课文阅读兴趣。
2.拓展无度,迷失文本。每一篇課文的背景都可能是一片知识的海洋,蕴含丰富资源,如果老师处处想拓展,无疑会讲不胜讲。课堂上就会存在拓展无度的现象,一节课都在集中进行知识补充,讨论拓展性问题,而有的拓展内容与文本联系不大,分散了学生对课文精读深思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真正能使学生用于读课文、品位语言或实践训练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
拓展性阅读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得阅读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受到限制。为了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我们应适当扩大学生阅读量,使之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通过适当教学策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空间。为些,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对阅读不可能顷刻之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我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我们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图书角,我要求学生开学初从家里拿两本课外书放到图书角,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引导每个学生从图书角借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回家阅读。通过规定养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书籍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外阅读教学的成败。阅读效果与阅读材料的难易有直接关系,所以我很谨慎地为学生挑选合适的材料。太难,学生读不懂,失去兴趣;太简单,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达不到阅读目的。学期初,我并没有规定学生阅读范围,通过观察,我发现很多学生喜欢看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因为他们现在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知道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再结合图书角图书和教材内容给学生推荐十本图文并茂、贴近生活的书籍。根据学生反馈,他们都觉得很有趣,每到课外阅读时间都很自觉地阅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拓展性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不仅掌握了搜集材料的重要途径,而且拓展了视野,积累了大量知识,为我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性阅读和写作提供了很大方便。
2课前收集信息资料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学习文本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学习收集资料,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预习时让学生广泛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能更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既拓展视野,又丰富知识。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广泛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更有助于他们“建构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3课中整合信息,扩展教材内涵
3.1揭题时提供参考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根据文章的阅读拓展需要,在揭题时给学生提供参考信息,增加了知识积累,给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方向,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兴趣,播下了课外阅读的种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太阳是大家的》预习课上,针对学生处于中年级,知识积累不多的特点,在揭题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各国不同风俗习惯,但由于学生接触的比较少,说得不多,我这时伺机播放各国不同风俗习惯的资料或图片,学生就会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更进一步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
3.2在文本感悟时渗透课外内容,激起千层浪
学生阅读课文时,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来感悟和丰富课文内涵。教师可在学生有限感悟中渗透课外内容,扩大阅读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涵,还可能在课堂教学环节播放出精彩小插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3.2.1在教学难点处,适度拓展,突破难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含义深刻的地方。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理解掌握的地方。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教学难点设计,因此,在教学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感悟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学生要感悟其中的含义就一定要联系本课背景,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援助建设了坦赞铁路,给非洲人民留下良好印象,这个资料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这样的拓展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也让文本更加丰满了。
3.2.2适度拓展空白处,丰厚文本。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更是如此,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学生自己补充。如果老师及时激活学生课外储存,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文本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活跃学生思维,也有助于感情升华。
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文中讲到上网的好处举不胜举,到底还有哪些呢?此时展开讨论交流,从而既可以检验学生课外阅读效果,同时也能激起学生拓展性阅读兴趣。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有多宽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拓展性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更合理、更有效。
“拓展性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语文学习平台。拓展性阅读教学指在教师指导下把学生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学生多读、博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外延伸。小学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拓展性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
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各种原因,拓展性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拓展单一,迁移不足。在教有关春天的文章时,无论是哪个年级的教学都喜欢叫学生读背《春晓》或《春夜喜雨》,想象古诗描写的情境,使教学出现了拓展单一,低水平的重复。在讲授课文时,如需介绍课文作者、写作背景、涉及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我们注重形式上的迁移拓展;拓展阅读形式也较单一,基本上采用的是由课文出发推荐阅读原著的形式。没办法提高学生课文阅读兴趣。
2.拓展无度,迷失文本。每一篇課文的背景都可能是一片知识的海洋,蕴含丰富资源,如果老师处处想拓展,无疑会讲不胜讲。课堂上就会存在拓展无度的现象,一节课都在集中进行知识补充,讨论拓展性问题,而有的拓展内容与文本联系不大,分散了学生对课文精读深思的注意力,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但真正能使学生用于读课文、品位语言或实践训练的时间变得少之又少。
拓展性阅读教学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得阅读教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受到限制。为了冲破课本与课堂的约束和限制,我们应适当扩大学生阅读量,使之与课文教学有机整合,并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通过适当教学策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空间。为些,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小学生对阅读不可能顷刻之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我努力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我们每个教室都有一个图书角,我要求学生开学初从家里拿两本课外书放到图书角,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引导每个学生从图书角借自己感兴趣的图书回家阅读。通过规定养成学生阅读的好习惯。
阅读书籍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课外阅读教学的成败。阅读效果与阅读材料的难易有直接关系,所以我很谨慎地为学生挑选合适的材料。太难,学生读不懂,失去兴趣;太简单,不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达不到阅读目的。学期初,我并没有规定学生阅读范围,通过观察,我发现很多学生喜欢看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因为他们现在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知道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再结合图书角图书和教材内容给学生推荐十本图文并茂、贴近生活的书籍。根据学生反馈,他们都觉得很有趣,每到课外阅读时间都很自觉地阅读。
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拓展性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学生不仅掌握了搜集材料的重要途径,而且拓展了视野,积累了大量知识,为我在课堂上进行拓展性阅读和写作提供了很大方便。
2课前收集信息资料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不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阅读积累,还要在学习文本基础上适当引导学生学习收集资料,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学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预习时让学生广泛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能更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既拓展视野,又丰富知识。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广泛阅读,有助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更有助于他们“建构课内外构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
3课中整合信息,扩展教材内涵
3.1揭题时提供参考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我们根据文章的阅读拓展需要,在揭题时给学生提供参考信息,增加了知识积累,给学生提供搜集资料的方向,激发学生阅读和学习兴趣,播下了课外阅读的种子,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太阳是大家的》预习课上,针对学生处于中年级,知识积累不多的特点,在揭题时我先让学生说说各国不同风俗习惯,但由于学生接触的比较少,说得不多,我这时伺机播放各国不同风俗习惯的资料或图片,学生就会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去查阅相关的资料,更进一步体会只有全世界人民和睦共处,加强信任和理解,人类才有更美好的明天。
3.2在文本感悟时渗透课外内容,激起千层浪
学生阅读课文时,总是以自己的知识贮存,生活经验,认知能力来感悟和丰富课文内涵。教师可在学生有限感悟中渗透课外内容,扩大阅读量,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课文内涵,还可能在课堂教学环节播放出精彩小插曲,更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感悟能力。
3.2.1在教学难点处,适度拓展,突破难点。
每一篇课文都有教学难点,教学难点处往往也是教材含义深刻的地方。教学难点是要求学生一定要理解掌握的地方。老师的每个教学环节都紧紧围绕教学难点设计,因此,在教学难点处进行拓展,能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感悟教材。
《卖木雕的少年》这篇课文的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非洲人民同中国人民的友谊,学生要感悟其中的含义就一定要联系本课背景,作者游览的非洲国家是赞比亚(莫西奥图尼亚大瀑布位于赞比亚境内),中国曾在20世纪70年代援助建设了坦赞铁路,给非洲人民留下良好印象,这个资料给学生提供了理解课文的支撑点,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这样的拓展不仅拉近了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也让文本更加丰满了。
3.2.2适度拓展空白处,丰厚文本。
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写文章更是如此,教材中有许多文章均留有“空白”,需要学生自己补充。如果老师及时激活学生课外储存,恰到好处地“补白”,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文本空白处或作者表达的简约处作适度拓展,这样既活跃学生思维,也有助于感情升华。
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课文中讲到上网的好处举不胜举,到底还有哪些呢?此时展开讨论交流,从而既可以检验学生课外阅读效果,同时也能激起学生拓展性阅读兴趣。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有多宽阔,语文教育的天地也应有多广阔。因此,语文教学要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把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结合,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拓展性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更合理、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