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天网络上产生海量的社交信息,喧嚣不止,但是也有一些信息在寂静消失。那些被发布者主动删除的微博和朋友圈是发布者的真实记录和记忆碎片,为什么有人会有秒删行为,还有人一夜删掉所有记录?从心理到行为,源自社交恐惧、激情表达、印象管理、公关修复和自我否定等因素。
01/社交恐惧症与私密空间的拉锯
部分存在社交恐惧症的人,不喜欢通过任何社交媒体与人交往,甚至讨厌社交,惧怕微信语音、微信视频电话等功能。但是他们又不想与社会脱节,因此,偶尔会发一些记录生活事迹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引发朋友的关注、评论与点赞,亦或者没有引发任何的波澜。
社交场所提供了一种表演的场景,而发布者对镜头存在天生恐惧,会担忧这些日常信息再次暴露自己,也让别人更加了解了自己,而这是他们不想要的,因此,便将发布的信息再尽数删除。
如知友“韩抖抖”表示,“我上一条朋友圈是2月24日发的,最新的朋友圈是3月21日发的,其实这之间我也发了不少,但陆陆续续基本都被我删了,我非常喜欢删朋友圈,潜意识会默默控制朋友圈数量,类似强迫症。我的朋友圈更多是记录日常生活状态,不重复不啰嗦不矫情不鸡汤,可我还是不满意,既希望别人了解我的生活,但又怕别人过多了解我的生活。”
02/激情表达后的理性回归
人人都会情绪化,尤其是在情绪高峰时期,最喜欢胡思乱想,发一些与心情相关的动态,期待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安慰。
而一旦过了心情保鲜期,再次回头看的时候,便发现大多动态都是无病呻吟,当初那些小情绪、小感慨甚至会显得矫情可笑。如知友“杨浩”表示,“我只保留最近发的一条朋友圈,因为觉得时间久了那些都是过去式了。不论是突然的小情绪或者感慨亦或是所见所闻,过去就过去了,记得活在当下。”微博网友@犀利话:“因为这一秒高傲冷漠的自己,讨厌上一秒愚昧矫情的自己。”
也有人认为,处于情绪高峰时的朋友圈或微博动态,大多只是在发泄某种情感,发泄完了相关的信息也就可以删了。知友“四月”:“有时候只是想发泄一下,发泄完情绪过去就可以删了。”
此外,喜欢删除微博及朋友圈动态,还有一个原因,即信息过了时效期。如5月份转发的活动链接或帮朋友客户转发的广告、投票等,到了10月份,自然就过了时效性,此时清空相关信息,就像丢垃圾一样,手机还省出不少内存呢。
03/印象管理和公关修复的必要手段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社交环境里,人们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言行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称之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可以通过自我表现和自我行动两种形式实现,自我表现即美化自我,增加个人魅力,自我行动则是投入所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基于印象管理删微博、朋友圈经常发生于结识新朋友或进入新环境前后。一是想通过社交网络塑造一种不完全真实的形象来满足新朋友的审美或交友标准,二是修剪自己不满意的社交发布记录建立全新的社交形象,比如成熟、高雅、低调等优质人格。微博网民@喜欢杀生丸的小花痴称:“为了我看起来成熟,把朋友圈里的很多珍贵东西删了。”
还有一种与形象有关的删除动机源自公关修复。部分网民曾经发布或转发的信息被证实为虚假信息、诈骗信息,可能或已经遭到大量围攻谩骂,通常都会选择删除了之。尤其是公众人物或意见领袖,网络影响力大,信息辐射面广,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众怒,且网络舆论直接关系个人事业发展,对不利于个人公关形象的微博只能選择删除。
@孙杨微博透露真人秀都靠演,之后迅速删除微博;张靓颖结婚风波末尾,@张靓颖发布暗讽网民博文之后秒删;演员文章@文章同学在微博发布多条微博炮轰宋喆,称其逮谁咬谁,随后不久删除了所有相关微博。
04/否定过去和自我审视的社交仪式
记录是微博、朋友圈的主要功能之一,记录自己当下的小心思,记录一年一度的旅游假期,记录与亲爱的人走过的每条街道、说过的每句蜜语,吃过的每道美食。对很多人来说,微博、朋友圈像一个可以公开或半公开的日记本,里面是回忆的碎片,是友情、爱情的铁证。
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故人既已不再,那些惹人心伤的光影、只言片语又有何意义?因此,当一段较为重要的关系结束后,部分网民就会选择删除与之相关的微博和朋友圈。一是作为一种结束的仪式,象征你我再无瓜葛,既没有照片书信也没有任何电子记录;二是勉励自己抬头向前,莫要留恋过往。
很多情况下,删除与某人相关的微博、朋友圈会被猜忌是关系的破裂。11月初,王楠老公@亲见郭斌将微博中有关王宝强的内容全部删除,有网友称,现在只要在其微博里评论王宝强的事,立马被拉黑。对此,部分网友猜测“难道两个人关系掰了?”
时过境迁的除了外界还有自我,人的成长在时间维度上可能是一夜之间,在方向性上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不少人回看几年前甚至是几个月前发的微博、朋友圈,不自觉会认为“too young too naive”,也可能认为曾经的自己价值观偏误,在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中,呈现出对一种自我否定的进步。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交现象,知友“Lachesis”表示,“向某个时间点的自己告别——因为那时候说的话,很愚蠢。虽然删微博并不能改变这种愚蠢,但至少可以证明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愚蠢。”但也有人对删除的记忆表示惋惜,微博网民@海啸soler-:“不管怎样,不会再删微博、朋友圈了,想寻记忆都没机会了。QQ空间早已清空,本以为删除了的是幼稚,才发现消失的是记忆。”
摘自民意与传播研究所
01/社交恐惧症与私密空间的拉锯
部分存在社交恐惧症的人,不喜欢通过任何社交媒体与人交往,甚至讨厌社交,惧怕微信语音、微信视频电话等功能。但是他们又不想与社会脱节,因此,偶尔会发一些记录生活事迹的信息。这些信息可能会引发朋友的关注、评论与点赞,亦或者没有引发任何的波澜。
社交场所提供了一种表演的场景,而发布者对镜头存在天生恐惧,会担忧这些日常信息再次暴露自己,也让别人更加了解了自己,而这是他们不想要的,因此,便将发布的信息再尽数删除。
如知友“韩抖抖”表示,“我上一条朋友圈是2月24日发的,最新的朋友圈是3月21日发的,其实这之间我也发了不少,但陆陆续续基本都被我删了,我非常喜欢删朋友圈,潜意识会默默控制朋友圈数量,类似强迫症。我的朋友圈更多是记录日常生活状态,不重复不啰嗦不矫情不鸡汤,可我还是不满意,既希望别人了解我的生活,但又怕别人过多了解我的生活。”
02/激情表达后的理性回归
人人都会情绪化,尤其是在情绪高峰时期,最喜欢胡思乱想,发一些与心情相关的动态,期待得到他人的关注与安慰。
而一旦过了心情保鲜期,再次回头看的时候,便发现大多动态都是无病呻吟,当初那些小情绪、小感慨甚至会显得矫情可笑。如知友“杨浩”表示,“我只保留最近发的一条朋友圈,因为觉得时间久了那些都是过去式了。不论是突然的小情绪或者感慨亦或是所见所闻,过去就过去了,记得活在当下。”微博网友@犀利话:“因为这一秒高傲冷漠的自己,讨厌上一秒愚昧矫情的自己。”
也有人认为,处于情绪高峰时的朋友圈或微博动态,大多只是在发泄某种情感,发泄完了相关的信息也就可以删了。知友“四月”:“有时候只是想发泄一下,发泄完情绪过去就可以删了。”
此外,喜欢删除微博及朋友圈动态,还有一个原因,即信息过了时效期。如5月份转发的活动链接或帮朋友客户转发的广告、投票等,到了10月份,自然就过了时效性,此时清空相关信息,就像丢垃圾一样,手机还省出不少内存呢。
03/印象管理和公关修复的必要手段
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社交环境里,人们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言行试图管理和控制他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称之为印象管理。印象管理可以通过自我表现和自我行动两种形式实现,自我表现即美化自我,增加个人魅力,自我行动则是投入所好,拉近与他人的距离。
基于印象管理删微博、朋友圈经常发生于结识新朋友或进入新环境前后。一是想通过社交网络塑造一种不完全真实的形象来满足新朋友的审美或交友标准,二是修剪自己不满意的社交发布记录建立全新的社交形象,比如成熟、高雅、低调等优质人格。微博网民@喜欢杀生丸的小花痴称:“为了我看起来成熟,把朋友圈里的很多珍贵东西删了。”
还有一种与形象有关的删除动机源自公关修复。部分网民曾经发布或转发的信息被证实为虚假信息、诈骗信息,可能或已经遭到大量围攻谩骂,通常都会选择删除了之。尤其是公众人物或意见领袖,网络影响力大,信息辐射面广,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众怒,且网络舆论直接关系个人事业发展,对不利于个人公关形象的微博只能選择删除。
@孙杨微博透露真人秀都靠演,之后迅速删除微博;张靓颖结婚风波末尾,@张靓颖发布暗讽网民博文之后秒删;演员文章@文章同学在微博发布多条微博炮轰宋喆,称其逮谁咬谁,随后不久删除了所有相关微博。
04/否定过去和自我审视的社交仪式
记录是微博、朋友圈的主要功能之一,记录自己当下的小心思,记录一年一度的旅游假期,记录与亲爱的人走过的每条街道、说过的每句蜜语,吃过的每道美食。对很多人来说,微博、朋友圈像一个可以公开或半公开的日记本,里面是回忆的碎片,是友情、爱情的铁证。
然而时过境迁,物是人非,故人既已不再,那些惹人心伤的光影、只言片语又有何意义?因此,当一段较为重要的关系结束后,部分网民就会选择删除与之相关的微博和朋友圈。一是作为一种结束的仪式,象征你我再无瓜葛,既没有照片书信也没有任何电子记录;二是勉励自己抬头向前,莫要留恋过往。
很多情况下,删除与某人相关的微博、朋友圈会被猜忌是关系的破裂。11月初,王楠老公@亲见郭斌将微博中有关王宝强的内容全部删除,有网友称,现在只要在其微博里评论王宝强的事,立马被拉黑。对此,部分网友猜测“难道两个人关系掰了?”
时过境迁的除了外界还有自我,人的成长在时间维度上可能是一夜之间,在方向性上发生了180度大转弯。不少人回看几年前甚至是几个月前发的微博、朋友圈,不自觉会认为“too young too naive”,也可能认为曾经的自己价值观偏误,在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中,呈现出对一种自我否定的进步。
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社交现象,知友“Lachesis”表示,“向某个时间点的自己告别——因为那时候说的话,很愚蠢。虽然删微博并不能改变这种愚蠢,但至少可以证明自己已经意识到了这种愚蠢。”但也有人对删除的记忆表示惋惜,微博网民@海啸soler-:“不管怎样,不会再删微博、朋友圈了,想寻记忆都没机会了。QQ空间早已清空,本以为删除了的是幼稚,才发现消失的是记忆。”
摘自民意与传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