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浅探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CX08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历史教育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历史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日益脱离了人文教育的轨道。而历史教育的本质是要以活生生的历史事实的再现为依托,通过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形成历史知识,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磨练学习主体的精神品质。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教学目标的首位、着眼予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运作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建构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育;人文素养;培养策略
  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教育,从根本上讲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教育,是通过授予受教育者以历史知识,使其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通过历史的濡染与涵化,提高其自身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
  1.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诚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把周围的东西‘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但是我们目前的教育却被不断地肢解化、工具化。
  回眸20世纪人类社会,一方面是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的严重失衡并由此带来发展性危机。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征服自然和创造财富的能力,也强烈地激发了人的贪欲和功利意识,伴随着现代文明发展的是技术理性的片面膨胀和价值理性的相当程度的失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了灾难空前的两次世界大战和至今未散的核恐怖阴云,出现了极端残暴的法西斯主义和希特勒式的人间恶魔。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空前程度的环境和生态危机,大众文化冲击下的人文和精神危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全面实行,经济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经济带来了物质产品的丰富,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世风日下、人情淡漠、人们的价值观与道德观面临危机。有人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鄙弃道德、崇尚财富的“唯物”主义时代,有人感叹人文精神的失落,有人呼吁重振人文精神。由此文化界、教育界发生了一场关于“科学、人文与当代中国教育”的大讨论。
  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物质与精神、科学与人文的不平衡也反映在历史教育上,一方面,历史和历史教育受轻视,在社会文化事业和教育体系中被置于边缘地位。经济利益的考虑左右着人们对知识的选择,历史课被视为小儿科,可有可无,历史教师也只能做个三等公民,处境尴尬。另一方面,历史学科和历史教育被扭曲、被异化,技术性功能替代了人文性功能。在学科设置上重理轻文的同时,还把所有的学科都纳人了专业人才的培育轨道,历史学科同样赋予明确的
  专业特性,淡化了历史学科的公民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历史教育受苏联的影响,片面强调历史教育的政治教化功能,其人文精神往往被异化为对某种政治理论的诠释,而且这种诠释又是随着政治斗争需求而变化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儒法斗争史的学习运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历史教育的工具化目前最突出的表现在应试教育中,针对高考需求的中学教育具有最直接的功利性,考试的得分是衡量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准。历史教育之所以还能在中学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除政治教育的需要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高考的需求了。固此,目前中学历史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应试的工具,对试题的钻研和应试技能的训练几乎成了历史课的主轴。
  2.历史教育的本质
  美国教育家杜威讲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首先,从历史学科的内容看,历史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学是记载人的功业,以人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人称之为“人学”,它不同于以物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主要的问题和最终目标是解答事物的“是什么”和“为什么”。而历史学不仅要求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求判断“该怎样”,即不仅仅要有事实性认识的层面,还需要价值性评判的层面,以一定的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为依据,对研究对象做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和道德的评判。优秀的教育家往往善于灵活运用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例,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翻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文集,这种以史育人的实例,几乎俯拾即是。他介绍东汉杨震的“四知”告诫学生严于律己,弘扬“慎独”精神;以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颜元为榜样,激励学生“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他用意大利无线电发明家马可尼“拿着他的无线电发明,向帝国主义投效”,充当了墨索里尼的科学“刽子手”,以此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和人才的价值取向等等。
  其次,历史学习与研究的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更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强调在理解、体验之中来实现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这是历史学方法上的人文性。历史教学在本质上就是要以活生生的历史事实的再现为依托,通过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形成历史知识,由此拓展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磨练学习主体的精神品质。
  再次,中职历史教育面对的是正值花季的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所达到的高度决定着未来人类历史发展的方向。历史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能够更全面、更综合的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的累积经验,并从历史上因价值理性的缺失而导致的社会发展失衡中为人们提供深刻的教训。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情感特征出发,让历史教学浸润在人文的氛围之中,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磨砺和馈赠,以取得知识、思想、能力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另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国家研究制定的新历史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在教育理念上,改变了过去过分注重智育和传承历史知识的倾向,强调历史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品德、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学科体系上,打破了历史学科的王朝体系,从历史发展的客观真实过程出发,将历史发展过程划分为若干时期和阶段,注意初高中的区别和衔接,建构新型的中学历史学科体系,更好地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体现了少而精的原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在学科内容上,避免了中学历史课的专业化、成人化的倾向,以贴近中学生,贴近现代生活为导向,适当减少历史理论的阐述,降低教学的难度,重视社会生活史、文化史、宗教史、法律史、科技史等内容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在师生关系上,强调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避免脱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的实际,背离历史教学的真正目标。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了过去重视机记忆而轻视理解记忆,过分重视学习结论而轻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过分重视历史知识的再现而轻视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倾向,将实地考察与调查、课堂讨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历史学习的重要方式,注重归纳学习与演绎学习的有机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历史问题,形成主动学习历史的态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必须给中职历史教育恰当定位,使其回归本质——主要承载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以适应当代社会的要求。
  3.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袁振国教授曾概略地诠释过科学教育和文科教育各自的特点:科学教育的工具性价值超过目的性价值,文科教育的目的性价值超过工具性价值,科学教育更主要的是为了传授知识,为了提供一种工具,是启智的过程。文科教育虽然也要传授知识,也为人们提供一种生活的工具,但它更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他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对此,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到教学目标的首位。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讲,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教育比多掌握一些具体的历史知识更为重要。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只要没有阅读障碍,如果他有学习历史的心理需求,一生中随时可学,而青少年时期正是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作为施教者必须把握良机。因此,我们的历史教学目标设计首先确定的不是知识目标,而应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例如《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一课,我们把“一国两制”确定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前无古人的伟大的创造性的构想,是邓小平从历史与现实出发,做出的理论创新,把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作为本课的首要目标。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巧借诗歌人课堂,以国民党元老、辛亥老人于佑任临终前的悲歌《望大陆》导人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讲香港回归时,引用林则徐的后裔,曾任我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著名外交官凌青的诗:“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百年国耻今昭雪,只缘华夏已腾飞”创设问题情境,分析香港得以顺利回归的原因;最后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结课,使整堂课浸润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之中,达到情感、知识、思想、能力教育合一的效果。
  (2)教学内容的安排着眼予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和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当代青年既要有走向世界,参与全球竞争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更要有立足于民族自身的独立意识和主体意识,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新精神为己任。这些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素质教育目标,如何通过展示和分析以往人类的经历有效调动生动活泼的历史资源,以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形式,在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中得到体现,是历史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恰当选择与重组教学内容。
  我们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主要遵循以下这些原则:
  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发展观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②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做贡献的责任感;
  ③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以及对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的理解;
  ④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历史的曲折过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真诚善良、积极进取的品格,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以及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⑤有利于引导学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正确看待国际社会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养成积极参与改革和国际竞争的意识。
  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课时,我们做了这样的安排:首先,通过列表梳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技术新成果,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次,以科学家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激励学生的积极进取、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第三,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也可遗害人类。诺贝尔发明是为和平利用,马可尼却拿他的无线电效忠法西斯;第四,科学家有国界,科学无国界,抓住机遇可以后来居上,日本就是典型。这样,历史教育中充分运用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源,恰当重组,再现历史,展开与历史的对话,提炼精神财富,形成历史认识,从而陶冶学生的品格与情操,启迪他们的历史智慧,达到“注之以爱,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教学过程运作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主。设计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明确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能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激励思考;除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韵人。”这就要求历史课堂教学必须摆脱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僵硬式灌输,忽视探究式学习过程的模式;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摆正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生动活泼的历史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通过开放性的教学过程,循序渐进地培养综合能力,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就要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和勇气。教师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学语言要富于激励性、启发性;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多种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如谈话、讨论、辩论、角色扮演、材料研习、调查访问,以及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案例教学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等。
  如学习《鸦片战争》,我们围绕“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这一问题,让学生搜集资料和组织活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更加深刻地认识19世纪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趋势,增强全球化的民族意识。步骤如下:第一步,提出课题,将学生分成“中国组”和“英国组”,分别研究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两国概况;第二步,各组拟订调查纲要,分头搜集资料,着眼于中英双方国情综合比较,注重政史地知识综合,从地理、人文环境比较;第三步,课堂上“中国组”和“英国组”陈述两国概况,大家讨论中英两国情况说明了什么?中英鸦片战争是否可以避免?第四步,课后进行资料成果展览,突出国防意识和与时俱进、富国强兵的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导师”,他不是文化、真理的施与者,不是教给学生什么准绳,而是促使学生去发现这些准绳,激发学生对探求知识的责任感,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主动的力量。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合乎人性的要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4)建构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的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也要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人格完善创造条件。历史教学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更体现在他们是否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存在,是否在历史的塑像前悟到了历史认识,获得了主体化的历史;体现在学生面对感性的历史能否体验到一种历史情怀。缘此,历史教学的评价,不单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的评价,而且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发展性的评价。
  评价的形式和方法应多样化,可采用提问、作业、口试、笔试等形式,方法可采用办故事会、做文摘卡、绘制历史题材的图画、编辑历史题材的小报或板报、编演历史剧、设计历史题材的软件、撰写历史考察报告或小论文等。摆脱过去单一以考试为形式,以分数高低为衡量标准的模式,实现由终结性鉴定转向发展性评价。
  理想的历史教育理念,首要的问题在目标定位上的纠偏;改变以往过分突出其工具性的偏谬,使历史教育回归其本质,即承载人文素质的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须契合这种理念。
  参考文献
  [1]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九五”教育规划课题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华文出版社,2001.3(1).
  [2] 瞿葆奎主编.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2000.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1).
  [3] 余伟民主编.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1).
  [4] 王晓林.历史的属人性与主体的创造性.历史教学,1997.5.
  [5] 李军.素质教育改革更应注重人文精神.江苏教育研究,2000.3.
  [6] 张桂芳.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历史教学,1999.7.
  收稿日期:2013-08-19
其他文献
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不断积累、沉淀、总结而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进步的特有贡献。它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丰富了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当然,由于受当时历史和社会环境的限制,它还存在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不到位、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区分标准的模糊性、解决手段的单一性等不足,这些不足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实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微信在中国快速地发展和普及,由于微信以熟人社交为主的特点,微信朋友圈形成了以现实社交为基础的网络社交空间,朋友圈虚拟空间的产生使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来往更加紧密,在朋友圈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伦理问题。虚拟自我是自我借助技术手段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互动的存在方式,自我在虚拟空间中产生了重构和异化,引发了虚拟空间中的道德失范以及现实社会中的情感缺失与自我分裂。但是,虚拟自我的出现,为自我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另一种方式,也为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间的互动提供了更加明确的联系。朋友圈中虚拟自我研究的最
环境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新形态,是指在人类调控下,环境提供物品和服务的能力。人类通过使用工具作用于自然环境,从自然环境中取得物质生活资料,通过这种活动在改变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自身。因此,环境生产力是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基础。在生态文明背景下,生产力的发展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生产力必然包含并提升为环境生产力,进而也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实现人、自然、社会达到和谐共处的前提下,所取得的物质成果
【摘 要】学校教育乃至课堂教学是现代人的生命成长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然而我们的一些细节上的小小失误与差错,也可能严重影响教育乃至教学的效率与效益,严重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真所谓教育无小事也。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的笔者,拟从拖堂这一寻常小细节,深入探索拖堂的现状、产生的后果、原因以及避免拖堂的一些措施,以供大家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拖堂;现状;后果;原因;措施  “丁零零——”下课的铃
期刊
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到:“人生最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在六岁以前养成。”因此幼儿阶段道德品质的发展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俗话说:“一岁看小,三岁看老”幼儿德育将影响到整个德育工程的质量,那么德育就应从小进行,即从家庭和幼儿园开始。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教育。  1以幼儿为主体的观念进行爱的教育  1.1用欣赏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幼儿。  俗话说:“无爱
期刊
摘 要: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作为一种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新课改的春风下重又放出了它的异彩,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追捧。然而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精读领悟阶段的引领,而忽视了自读感知阶段学生的自悟自得和诵读表达阶段学生情感的表达和提升。这样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往
期刊
摘 要:网络虚拟社会的形成使人们的信息传播、言论发布、参与社会管理的深度发生了极大改变,对党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要利用好网络这一资源,引导网络向积极健康方向发展,从要端正舆论导向,密切党群关系、加强党的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等方面入手,提高党应对网络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网络;虚拟社会;党的建设  随着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网
期刊
教务主任是学校工作的桥梁,教务主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如何配合好校长,带动全校教师有声有色地开展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每个教务主任时时需要考虑的问题,下面就结合自己做教务主任几年来的教学管理实践,谈谈我是如何做好本职工作的。  1.踏踏实实地做好常规性的教学管理。  教务工作是一个整体,包括由开学前的准备到放假后的收尾工作的各个阶段。要想有条不紊地做好各个阶段的工作,首先要制定切实可行工作计划。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也发生很大的变化,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样,教师不仅要优化教学流程,更要重视学生课堂注意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注意力,培养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英语课堂教学中兴趣的培养。  1.课堂教学需要感情投资 
期刊
人类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水平日新月异,民族和国家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素质最重要的就是创新精神,也就是说一个人是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精英就看他是否具有创新精神。那怎样使广大的国民体会到创新的重要性,使每人都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呢,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目标,我认为教育承担非常重要的责任。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本文将对小学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