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有幸参加了在连云港举办的第三届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语文教育研讨会,聆听了几位专家型的特级教师的语文课和专业讲座。北京教育学院苏立康教授所谈的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下面我想结合所听过的几节课着重谈谈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科学有效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言概括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性和调控性以及评价作用。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就能最大限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余映朝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有效: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童话的特点。一节课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师生友好和谐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余老师又把第一个目标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指导:1.概说故事内容2.概说故事的主人公3.从童话特点的角度概说课文4.概说这个故事的意味。把课堂目标细化并落实,层层深入引导,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看来:课堂教学目标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并按照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二、师生互动紧凑合理
以前听过许多公开课,教师和学生似乎交流得很火热,教师忙个不停,学生回答频率很高,同学之间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和学生好像在演戏,回味一番总感觉技巧的展示大于实在课堂内容。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看学生思维能力能否得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有没有得到熏陶和提升。王君老师的《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给我很深感受。以解读于勒形象为例,王老师先是抛出一个令学生新奇的问题:寻找于勒写给菲利普第二封信的破绽。学生很有兴趣地进入对文本的品读中,咬文嚼字、思前量后,发现了这封信违背常理的地方,王老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对于勒有了全新的认识:善良、自尊。接着王老师又展示了一段描写于勒手的细节,“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学生通过这段文字看到了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自力更生的劳动者。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推断力与想象力。给我触动最大的是这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再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思考讨论后,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发言:有的学生读出了善良,有的说于勒的遭遇让若瑟夫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有的读出了人生还是有温暖的。有的读出了悲悯的情怀。学生在王老师地引领下对人生、人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体验,对生活对社会有了肯定,也有了积极的认识。
整节课,师生活动紧扣文本,紧凑、热烈,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采用还原法、虚拟情景法、前后对照法引导学生知性地窥探小说人物性格,身临其境地体验小说人物的命运,积极地感受人情人性的温暖。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一次超越传统的文本解读”。
三、教学语言富有魅力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最重要的载体,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能做到精炼幽默,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对教师有效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优化教学语言。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散文诗歌等体裁多样,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有感情的诵读,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余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幽默,谢敏老师的课堂语言形象生动,王老师的课堂语言富有启发性。谢敏老师执教的《将进酒》是一首李白写的古体诗歌,很容易讲成枯燥无味的分析鉴赏,然而,谢敏老师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饱含感情的诵读和描绘,让所有的诗句都活了起来,让作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王君老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启发性,具有孟子的雄辩色彩,她的启发语言主要体现在问题上:于勒叔叔的那封信可信吗?从文章能看出飞利浦夫妇知道那封信是假的吗?假如你叔叔是于勒,你在甲板上遇到他会怎么说和怎么做呢?这些问题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分析,具有强烈的启发性,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课堂气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一、教学目标科学有效
“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言概括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对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导向性和调控性以及评价作用。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就能最大限度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余映朝老师执教的《七颗钻石》一课,教学目标明确、有效:概括文章的内容,明确童话的特点。一节课紧紧围绕这两个目标,师生友好和谐交流,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余老师又把第一个目标分成几个层次来进行指导:1.概说故事内容2.概说故事的主人公3.从童话特点的角度概说课文4.概说这个故事的意味。把课堂目标细化并落实,层层深入引导,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看来:课堂教学目标要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并按照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活动。
二、师生互动紧凑合理
以前听过许多公开课,教师和学生似乎交流得很火热,教师忙个不停,学生回答频率很高,同学之间讨论热烈,但是,教师和学生好像在演戏,回味一番总感觉技巧的展示大于实在课堂内容。课堂上有效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地以活动的频繁为标志,也不是简单地以课堂气氛活跃为尺度,而是将学生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核心参数,看学生思维能力能否得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有没有得到熏陶和提升。王君老师的《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给我很深感受。以解读于勒形象为例,王老师先是抛出一个令学生新奇的问题:寻找于勒写给菲利普第二封信的破绽。学生很有兴趣地进入对文本的品读中,咬文嚼字、思前量后,发现了这封信违背常理的地方,王老师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对于勒有了全新的认识:善良、自尊。接着王老师又展示了一段描写于勒手的细节,“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学生通过这段文字看到了一个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自力更生的劳动者。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推断力与想象力。给我触动最大的是这节课的最后一个问题“从哲尔赛岛回来之后,菲利普一家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王老师的这个问题再次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浪花,学生思考讨论后,进行了一次精彩的发言:有的学生读出了善良,有的说于勒的遭遇让若瑟夫成为了一个善良的人。有的读出了人生还是有温暖的。有的读出了悲悯的情怀。学生在王老师地引领下对人生、人情进行了一次深刻的体验,对生活对社会有了肯定,也有了积极的认识。
整节课,师生活动紧扣文本,紧凑、热烈,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采用还原法、虚拟情景法、前后对照法引导学生知性地窥探小说人物性格,身临其境地体验小说人物的命运,积极地感受人情人性的温暖。从而很好地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做一次超越传统的文本解读”。
三、教学语言富有魅力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启迪学生思维、陶冶学生情操最重要的载体,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能做到精炼幽默,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对教师有效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优化教学语言。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散文诗歌等体裁多样,大多数情况下需要有感情的诵读,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要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余老师的课堂语言精炼幽默,谢敏老师的课堂语言形象生动,王老师的课堂语言富有启发性。谢敏老师执教的《将进酒》是一首李白写的古体诗歌,很容易讲成枯燥无味的分析鉴赏,然而,谢敏老师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以饱含感情的诵读和描绘,让所有的诗句都活了起来,让作者的形象跃然纸上。王君老师的课堂语言具有启发性,具有孟子的雄辩色彩,她的启发语言主要体现在问题上:于勒叔叔的那封信可信吗?从文章能看出飞利浦夫妇知道那封信是假的吗?假如你叔叔是于勒,你在甲板上遇到他会怎么说和怎么做呢?这些问题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分析,具有强烈的启发性,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课堂气氛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