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分两方面:一是教师提出问题。一是学生提出问题。这两方面,其实是两个层次,教师提问,是为了促使学生思考;而学生发问,则是思考了的结果。课堂设疑提问要有目的性、艺术性。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疑、提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坎上的一门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设疑提问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以信息论的观点看,正确、熟练地运用设疑和提问技能,能够促进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灵活有效地推动教学流程向前拓展。以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善于运用设疑和提问技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启迪学生的聪明智慧。同时,还能充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敢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习惯。以教学论的观点看,设疑和提问的过程,也是师生双边活动、互相交流的过程。因此说,设疑与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良好的提问,在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
那么,设疑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课前设疑,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
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善导,而善导必须善于设问。在设疑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考虑“疑”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所设问题应较浅显,能促使大多数同学积极探讨并初步解决。所设问题主要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如教《谈骨气》时,课前可设疑:你是怎样理解“骨气”的含义?你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吗?为什么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今天,怎样做才算真有骨气?这样设疑,由于联系了学生本身情况设疑,另外又紧扣文章内容,更能激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2教学过程中设疑,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这类问题的设疑,应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引导性,要求指导明确,内容具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充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要点、难点。设疑要紧扣要点、难点,另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在课堂设疑过程中,既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设疑应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课堂设疑除了要紧扣教学内容的要点、难点外,还要体现教学思维的连续性,也就是说设疑之间要有联系。当今,有些教师在课堂设疑中没有将问题用一条线贯穿,虽然设疑紧扣了文章的重难点,却像几块几块孤立的大陆板块。这就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容易分神。
3总结设疑,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力,巩固已学知识
这中设疑方式可在完成一项教学内容或一课内容全部学完之前设疑。它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内容,促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认识深刻化,并为此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因此总结设疑一定要精炼得当,设疑不宜过多,最好能提纲挈领地提出疑问,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看一两个问题就能把握整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另外,从素质教育的目的看,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设疑时应启发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问题。
如教学《宋定伯捉鬼》时,在总结时这样设疑:“古代封建迷信盛行的时代,宋定伯仍能大胆捉鬼,生活在今天的你们是怎样看待封建迷信的?”这样设疑不但能巩固学生对文章主题意义的认识,而且还能使学生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问即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其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引导学生深入推究、理解文意、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有些是有疑而问,有些则须无疑设问,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做到不枝不蔓,有条不紊。
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又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富有层次性地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直问与曲问;②顺问与逆问;③单问与套问;④、独问与反问。要运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当然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例如直问与曲问,有许多人不提倡直问,认为直问缺少启发性,但我认为在巩固记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时,用直问的方式还是很有效果地。但教学要巩固知识,又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而教学过程应采取哪种提问方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所谓层次性,即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认知层次,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做出不同的要求,以使优等生“吃的好”,学困生“吃的着”。这样对学生树立“人人都能学好”的学习理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有大有帮助的,对学生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积极应对各种问题的发生也是很有益处的。
2注意提问的技巧性,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1)在课文的重难点处设疑提问,展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活动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在学生思路易堵塞的地方设疑提问,以帮助学生理顺思路,顺路思考,开拓思维。
(3)在学生“无疑”处生疑提问,引导学生学会生疑,激发学生在平淡的学习过程中引发心理冲动,从而能于平淡中见神奇,于平庸中见绝妙。
(4)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设疑提问,使学生产生探究心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很好地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讲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鉴赏了触龙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后,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触龙劝说赵太后的话中,哪一句最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父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透彻领悟作品精髓的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使他们对生活的认知由低层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一个理性的高度,从而达到了一种很好的审美效果,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提问注意点面结合,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潜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的素质。由此可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归宿。因此提问应尽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不能常提一些只有少数同学才能回答的问题,以免挫伤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然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所提问题要符合他们各自的特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掘这两个层次的学生的潜能。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总之,设疑提问是一种艺术,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有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我们才可以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
在语文教学中,设疑提问往往是密不可分的。以信息论的观点看,正确、熟练地运用设疑和提问技能,能够促进师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交流与反馈,灵活有效地推动教学流程向前拓展。以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善于运用设疑和提问技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注意力,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启迪学生的聪明智慧。同时,还能充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养成敢于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习惯。以教学论的观点看,设疑和提问的过程,也是师生双边活动、互相交流的过程。因此说,设疑与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良好的提问,在于揣摩学生难于领会的问题,把握文章的主旨、脉络和作者的用心,抓住关键之处,要言不繁,相机诱导。
那么,设疑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课前设疑,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定学习目标
为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要善导,而善导必须善于设问。在设疑过程中,要注意充分考虑“疑”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好奇心。所设问题应较浅显,能促使大多数同学积极探讨并初步解决。所设问题主要是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如教《谈骨气》时,课前可设疑:你是怎样理解“骨气”的含义?你是一个有骨气的人吗?为什么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在今天,怎样做才算真有骨气?这样设疑,由于联系了学生本身情况设疑,另外又紧扣文章内容,更能激起学生探讨知识的兴趣。
2教学过程中设疑,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这类问题的设疑,应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引导性,要求指导明确,内容具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过程中充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内容的要点、难点。设疑要紧扣要点、难点,另外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因而在课堂设疑过程中,既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又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课堂设疑应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特点。课堂设疑除了要紧扣教学内容的要点、难点外,还要体现教学思维的连续性,也就是说设疑之间要有联系。当今,有些教师在课堂设疑中没有将问题用一条线贯穿,虽然设疑紧扣了文章的重难点,却像几块几块孤立的大陆板块。这就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容易分神。
3总结设疑,培养学生的分散思维力,巩固已学知识
这中设疑方式可在完成一项教学内容或一课内容全部学完之前设疑。它可以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内容,促使学生将知识系统化,认识深刻化,并为此提高综合概括能力。因此总结设疑一定要精炼得当,设疑不宜过多,最好能提纲挈领地提出疑问,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看一两个问题就能把握整篇课文的基本内容。另外,从素质教育的目的看,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设疑时应启发引导学生能举一反三,联系生活实际去解决问题。
如教学《宋定伯捉鬼》时,在总结时这样设疑:“古代封建迷信盛行的时代,宋定伯仍能大胆捉鬼,生活在今天的你们是怎样看待封建迷信的?”这样设疑不但能巩固学生对文章主题意义的认识,而且还能使学生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看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问即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其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引导学生深入推究、理解文意、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有些是有疑而问,有些则须无疑设问,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做到不枝不蔓,有条不紊。
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又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1运用多种提问方式,富有层次性地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①直问与曲问;②顺问与逆问;③单问与套问;④、独问与反问。要运用什么样的提问方式,当然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例如直问与曲问,有许多人不提倡直问,认为直问缺少启发性,但我认为在巩固记忆,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时,用直问的方式还是很有效果地。但教学要巩固知识,又要学习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而教学过程应采取哪种提问方式,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所谓层次性,即传统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也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的认知层次,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做出不同的要求,以使优等生“吃的好”,学困生“吃的着”。这样对学生树立“人人都能学好”的学习理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是有大有帮助的,对学生以后在工作和学习中,积极应对各种问题的发生也是很有益处的。
2注意提问的技巧性,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
(1)在课文的重难点处设疑提问,展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在积极思维的活动中理解知识,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在学生思路易堵塞的地方设疑提问,以帮助学生理顺思路,顺路思考,开拓思维。
(3)在学生“无疑”处生疑提问,引导学生学会生疑,激发学生在平淡的学习过程中引发心理冲动,从而能于平淡中见神奇,于平庸中见绝妙。
(4)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设疑提问,使学生产生探究心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很好地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讲解《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我引导学生鉴赏了触龙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后,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在触龙劝说赵太后的话中,哪一句最能指导我们今天的父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透彻领悟作品精髓的同时,联系学生的实际,使他们对生活的认知由低层次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一个理性的高度,从而达到了一种很好的审美效果,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3提问注意点面结合,最大限度发掘学生的潜能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的素质。由此可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现代教育的归宿。因此提问应尽量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而不能常提一些只有少数同学才能回答的问题,以免挫伤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在面向全体的同时,也要注意问题的针对性和选择性。设计问题不能为优等生而拔高,也不能为照顾后进生而过于简单,其难易程度应是多层次的,使问题对成绩不同的学生都有针对性,每个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简单问题然后进生回答,稍难的让中等生解决,难度较大的让优秀生大显身手。所提问题要符合他们各自的特点,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发掘这两个层次的学生的潜能。这样做,就可以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容易收到预期效果。
总之,设疑提问是一种艺术,要求我们在备课时要有充分的准备,上课时我们才可以做到能发能收,运用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