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中,诗歌的数量明显增大,诗歌教学地位已日渐提高。诗歌教学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必须有一套永葆诗歌魅力的教学方法。“读、品、悟、写”四步诗歌教学法,就是一种这样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读;品;悟;写
【中图分类号】G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近几年来,诗歌默写与阅读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已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應考的功利性导致了诗歌教学的日益习题化;日常的教学中,诗歌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读读背背,能默写就完事,多数老师根本没有找到一条很好的路子深入下去,导致了诗歌教学的“短平快”;条分缕析的讲解淡化了诗歌的魅力,严肃的课堂扼杀了摇头晃脑的吟咏,诗歌教学已没有了诗意,考试时文体的限制冷却了写诗的热情,诗歌教学已冷了学生的心。而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中,诗歌的数量明显增大,诗歌教学地位已日渐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以下五点: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诗歌教学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必须有一套永葆诗歌魅力的教学方法。
本人在近几年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诗歌教学的方法,即“读、品、悟、写四步诗歌教学法”。
一、读
1、初读。初读就是不求甚解地读,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读。初次接触文本,学生可能对诗歌文字有点陌生。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先要进行范读。范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字,了解句读,奠定基调,为后面的诵读做好铺垫。范读之后,接着是教师领读,进一步加深对字句的感性认识。领读一般在两遍以上。然后是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营造诗歌学习的氛围。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反复吟咏,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2、译读。译读是在初读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一首诗的重要环节之一。把诗歌的语言由文言转化为白话,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以及诗歌后面的注释,学生尝试着用现代语言去诠释古人语言,弄懂每句诗的含义,从而感受古诗词言简义丰的魅力。
3、唱读。唱读就是用演唱的形式去演绎诗歌。它是对诗歌诵读的一种升华。通过前面的初读、译读,学生已经基本上能把诗歌背诵下来,在此基础上,学生把诗歌配上合适的曲子进行反复演唱,最终实现词、曲、人三者合一。曲子的选择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学习小组统一使用一个曲子,总之都是为了好唱,唱得动听。譬如,我在教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一词时,就统一采用了台湾音乐人梁弘志所做的曲子。很快,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将这首词唱下来。因为这首歌早已被王菲等歌星演唱得家喻户晓了,采用这首曲子,就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品
1、品韵味。品诗,要品出韵味来。古诗词的语言一般高度凝炼概括,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多玩味就能品出韵味来。古诗词大部分都有节奏,有语气,同时也有自己的意蕴。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品读方式,自读、齐读、分组读,默读、声读、唱读等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譬如《木兰诗》一诗的语言运用颇具特色。长短错落,节奏和谐,运用了设问、排比、复叠、对偶等多种修辞,如“东市买骏马”四个排比句,写出了木兰代父从军做的紧张的准备工作。复叠如“爷娘闻女来”一段,尽量铺排欢乐的场面,把木兰归来时全家得兴高采烈写得十分传神。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上述片段,学生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意蕴,读出了韵味。
2、品情味。“情者,文之经,词者,理之纬;经正而纬成,理定而后词畅”。情是诗人驿动的心,情是古诗感人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读透文字,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与作者情感实现共鸣,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长、离愁别恨、山水景韵、田园乐趣、童趣真稚、亡国哀思、别离之痛、同情感叹等,也就读出了诗的“情味”。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思乡曲。本来是平静的春夜,被一声玉笛吹得人们陷入了乡思的愁城。究竟是玉笛之声有如此神奇的魔力?还是客居洛城的游子太多?应该说首先是诗人自己积淀于心中的故园之思是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拾,于是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佛充塞于整个洛阳城,洛城便成了思乡的愁城。如果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诗中的那种思乡之情,与诗人同悲同喜,同思同愁,这就说明已经读出了诗的“情”味。
3、品意味。意味即意境。古代诗歌短小、精练,往往借助一些意象渲染一种氛围,借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缠绵,或铿锵,或明快,或含蓄。只有反复吟咏,才能进入诗的意境,才能把这些方块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从而体味到诗的意味。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二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引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时,让学生抓住了诗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让学生闭上眼睛,边读边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四周展现那幅广袤粗犷而又有点苍凉的图画,读完之后再用语言描述出来。有的学生是这样描绘的:茫茫黄沙,浩瀚无边,在远处与地平线交接的地方,天空也染上了橙黄的颜色。荒凉的边塞,只有一缕孤烟从烽火台上缓缓升起,久久地直立。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只有那滚滚的黄河依旧波涛汹涌、伸向远方,天边一轮火红的落日,已消失了正午的炙热,在苍茫的大地上显得那么孤单。边塞,荒漠,残阳如血,没有了羌管悠悠,只待来日繁霜满地。何日把乡还?……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诗句的内容,而且读出了征人的乡情,也读出了诗的意味。 三、悟
1、悟哲理。许多古诗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时常援引,就是因为诗中有些句子含有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性的句子堪称诗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悟透这些句子的深刻道理,也就基本读懂了此诗。《观书有感》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说明读书的道理。但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领悟读书的道理呢?在教学时,我做了如下引导: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却没有“书”字?你怎么知道诗人在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比填空:“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 (清澈);不断地读书使人 ?”这一引导,使学生对于诗歌寓意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
2、悟主旨。主旨就是诗歌的主要宗旨,主旨句就是诗歌中表现作者写作目的的诗句,诗歌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那句话就是主旨句。悟主旨就是引导学生去感悟诗人的写作意图和目的,通过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来把握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背景去感悟诗歌主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如果仅凭读背,学生难以把握诗人情感。如何让学生去感悟诗人的这一情感呢?我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历史背景: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诗人悬念家人,忧国忧民,放眼雪原,前途艰危,不禁悲歌当哭,感慨万端,所以他写下里这首诗。学生了解了背景,再去感悟诗人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3、悟技巧。古诗之所以越经千年万人传诵,诗人创作的技巧起了关键性作用。好素材好立意,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等等,都应建立在技巧之上。赋比兴、典故、虚实、想象、对比、衬托、联想、渲染、烘托、正侧、动静、情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修辞等手法都是诗人创作诗歌时常用的技巧,掌握这些,不仅有助于理解诗歌,而且对于学生的写作也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看似写钓鱼的事情,但实际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技巧极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一下孟浩然当时的处境以及仕途上的失意,再去体悟这两句诗,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深意——不露出痕迹,但是他希望出仕、要求援引的心情却蕴含在其中。
四、写
1、仿写。仿写就是在学习了一首诗歌之后,模仿此诗的风格、语言、技巧、主题等一个或诸各方面再写一首,即“旧瓶装新酒”。可以分层次让学生模仿,或者直接用现代白话仿写。要求不要太高,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鞏固、运用所学内容。
2、扩写。古诗扩写,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通过近年来的教研实践,笔者认为指导古诗扩写的关键是要开展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指导,使之形而成文。(1)抓住空白之处想象,即形象空白、情感空白、哲理空白。抓住诗中刻而不细的形象,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细节补充出来;抓住诗中不能直抒尽传,为读者情感上留有空白的地方进行想象。(2)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想象。课件的直观、形象、生动能完美体现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发想象。
3、改写。古诗改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写作能力的方法,就是将古诗通过学生自身对其的理解,运用白话文描述出来。改写时还有注意以下几点:(1)改写时不要简单地翻译诗句。(2)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应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3)改写时,可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4)对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详细刻画。
在诗歌的阅读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诗歌的真正内涵,从而走进诗歌的心灵,轻松应对考试题中诗歌默写与鉴赏,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读;品;悟;写
【中图分类号】G6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2
近几年来,诗歌默写与阅读在中考语文试题中已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應考的功利性导致了诗歌教学的日益习题化;日常的教学中,诗歌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读读背背,能默写就完事,多数老师根本没有找到一条很好的路子深入下去,导致了诗歌教学的“短平快”;条分缕析的讲解淡化了诗歌的魅力,严肃的课堂扼杀了摇头晃脑的吟咏,诗歌教学已没有了诗意,考试时文体的限制冷却了写诗的热情,诗歌教学已冷了学生的心。而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中,诗歌的数量明显增大,诗歌教学地位已日渐提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关于诗词欣赏的要求,明确提出了以下五点:①欣赏诗歌,有自己的情感体验;②领略诗歌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和对人生的有益启示;③对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④对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⑤能品味诗歌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诗歌教学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必须有一套永葆诗歌魅力的教学方法。
本人在近几年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诗歌教学的方法,即“读、品、悟、写四步诗歌教学法”。
一、读
1、初读。初读就是不求甚解地读,不带有任何功利性的读。初次接触文本,学生可能对诗歌文字有点陌生。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先要进行范读。范读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字,了解句读,奠定基调,为后面的诵读做好铺垫。范读之后,接着是教师领读,进一步加深对字句的感性认识。领读一般在两遍以上。然后是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营造诗歌学习的氛围。学习古诗必须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反复吟咏,使学生对诗歌充分感知,通过诵读,在头脑中想像,逐步形成诗歌所表达的整体形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道理就在于此。
2、译读。译读是在初读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学习一首诗的重要环节之一。把诗歌的语言由文言转化为白话,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关键。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以及诗歌后面的注释,学生尝试着用现代语言去诠释古人语言,弄懂每句诗的含义,从而感受古诗词言简义丰的魅力。
3、唱读。唱读就是用演唱的形式去演绎诗歌。它是对诗歌诵读的一种升华。通过前面的初读、译读,学生已经基本上能把诗歌背诵下来,在此基础上,学生把诗歌配上合适的曲子进行反复演唱,最终实现词、曲、人三者合一。曲子的选择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学习小组统一使用一个曲子,总之都是为了好唱,唱得动听。譬如,我在教授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一词时,就统一采用了台湾音乐人梁弘志所做的曲子。很快,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将这首词唱下来。因为这首歌早已被王菲等歌星演唱得家喻户晓了,采用这首曲子,就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品
1、品韵味。品诗,要品出韵味来。古诗词的语言一般高度凝炼概括,讲究声韵和谐,讲究朗朗上口。只要多读多玩味就能品出韵味来。古诗词大部分都有节奏,有语气,同时也有自己的意蕴。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品读方式,自读、齐读、分组读,默读、声读、唱读等方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譬如《木兰诗》一诗的语言运用颇具特色。长短错落,节奏和谐,运用了设问、排比、复叠、对偶等多种修辞,如“东市买骏马”四个排比句,写出了木兰代父从军做的紧张的准备工作。复叠如“爷娘闻女来”一段,尽量铺排欢乐的场面,把木兰归来时全家得兴高采烈写得十分传神。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反复诵读上述片段,学生读得酣畅淋漓,读出了节奏,读出了意蕴,读出了韵味。
2、品情味。“情者,文之经,词者,理之纬;经正而纬成,理定而后词畅”。情是诗人驿动的心,情是古诗感人的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让学生读透文字,调动主观情感,积极参与,拉近与作者的距离,与作者情感实现共鸣,就能读出古诗文的儿女情长、离愁别恨、山水景韵、田园乐趣、童趣真稚、亡国哀思、别离之痛、同情感叹等,也就读出了诗的“情味”。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这是一首情意绵长的思乡曲。本来是平静的春夜,被一声玉笛吹得人们陷入了乡思的愁城。究竟是玉笛之声有如此神奇的魔力?还是客居洛城的游子太多?应该说首先是诗人自己积淀于心中的故园之思是深沉的,被笛声中的乐曲一触发,便更是不可收拾,于是广漠无际地延伸开来,仿佛充塞于整个洛阳城,洛城便成了思乡的愁城。如果学生能读出诗人蕴含在诗中的那种思乡之情,与诗人同悲同喜,同思同愁,这就说明已经读出了诗的“情”味。
3、品意味。意味即意境。古代诗歌短小、精练,往往借助一些意象渲染一种氛围,借跳跃的诗行来表达一种意境。其和谐的音韵,或缠绵,或铿锵,或明快,或含蓄。只有反复吟咏,才能进入诗的意境,才能把这些方块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鲜活的画面,从而体味到诗的意味。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二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引导学生品味这两句诗时,让学生抓住了诗中“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让学生闭上眼睛,边读边展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四周展现那幅广袤粗犷而又有点苍凉的图画,读完之后再用语言描述出来。有的学生是这样描绘的:茫茫黄沙,浩瀚无边,在远处与地平线交接的地方,天空也染上了橙黄的颜色。荒凉的边塞,只有一缕孤烟从烽火台上缓缓升起,久久地直立。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只有那滚滚的黄河依旧波涛汹涌、伸向远方,天边一轮火红的落日,已消失了正午的炙热,在苍茫的大地上显得那么孤单。边塞,荒漠,残阳如血,没有了羌管悠悠,只待来日繁霜满地。何日把乡还?……可以说,学生不仅读懂了诗句的内容,而且读出了征人的乡情,也读出了诗的意味。 三、悟
1、悟哲理。许多古诗之所以让人过目不忘,时常援引,就是因为诗中有些句子含有深刻的哲理。这些哲理性的句子堪称诗眼,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悟透这些句子的深刻道理,也就基本读懂了此诗。《观书有感》这首古诗作者借读书时所看到的情景来说明读书的道理。但是在诗文中,却未曾提到与读书有关的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用意,透过文字体会领悟读书的道理呢?在教学时,我做了如下引导: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却没有“书”字?你怎么知道诗人在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然后让学生通过讨论,对比填空:“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 (清澈);不断地读书使人 ?”这一引导,使学生对于诗歌寓意的理解就豁然开朗了。
2、悟主旨。主旨就是诗歌的主要宗旨,主旨句就是诗歌中表现作者写作目的的诗句,诗歌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那句话就是主旨句。悟主旨就是引导学生去感悟诗人的写作意图和目的,通过探究诗人的写作意图来把握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联系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背景去感悟诗歌主旨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感情真挚婉曲,诗风沉郁。如果仅凭读背,学生难以把握诗人情感。如何让学生去感悟诗人的这一情感呢?我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诗人作此诗时的历史背景: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一篇《谏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诗人悬念家人,忧国忧民,放眼雪原,前途艰危,不禁悲歌当哭,感慨万端,所以他写下里这首诗。学生了解了背景,再去感悟诗人情感,自然水到渠成。
3、悟技巧。古诗之所以越经千年万人传诵,诗人创作的技巧起了关键性作用。好素材好立意,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等等,都应建立在技巧之上。赋比兴、典故、虚实、想象、对比、衬托、联想、渲染、烘托、正侧、动静、情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修辞等手法都是诗人创作诗歌时常用的技巧,掌握这些,不仅有助于理解诗歌,而且对于学生的写作也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看似写钓鱼的事情,但实际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技巧极高。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联系一下孟浩然当时的处境以及仕途上的失意,再去体悟这两句诗,就不难理解其中的深意——不露出痕迹,但是他希望出仕、要求援引的心情却蕴含在其中。
四、写
1、仿写。仿写就是在学习了一首诗歌之后,模仿此诗的风格、语言、技巧、主题等一个或诸各方面再写一首,即“旧瓶装新酒”。可以分层次让学生模仿,或者直接用现代白话仿写。要求不要太高,目的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鞏固、运用所学内容。
2、扩写。古诗扩写,既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通过近年来的教研实践,笔者认为指导古诗扩写的关键是要开展多种渠道,引导学生想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巧妙指导,使之形而成文。(1)抓住空白之处想象,即形象空白、情感空白、哲理空白。抓住诗中刻而不细的形象,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细节补充出来;抓住诗中不能直抒尽传,为读者情感上留有空白的地方进行想象。(2)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想象。课件的直观、形象、生动能完美体现古诗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发想象。
3、改写。古诗改写是一种很好的训练写作能力的方法,就是将古诗通过学生自身对其的理解,运用白话文描述出来。改写时还有注意以下几点:(1)改写时不要简单地翻译诗句。(2)在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应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3)改写时,可适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4)对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详细刻画。
在诗歌的阅读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领悟诗歌的真正内涵,从而走进诗歌的心灵,轻松应对考试题中诗歌默写与鉴赏,语文老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