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活与天灾
第三连约百十来人,种早稻100亩,二季稻50亩,晚稻50亩,三季加起来共种200亩地。这比北方的劳动要紧张和劳累得多。
来到学校后首先是分班。一个是牛班。刚开始时,认为牛班的人不需要大力气,出力的是牛,所以分去的是较弱的小个子。但一干起活来,就发现耕地、犁田,虽然靠的是牛在前面拉,但后面使犁使耙的人还是得有劲才行,所以以后分班的时候,就把有力气的人分去。大田班是负责插秧到收割等全部大田作业的,我就分在大田班。还有菜班,负责种菜,一个连队伙食好坏取决于这个班的工作。此外还有伙食班、医务室。起初医务室由局里下放的医生陈熙敏负责,等陈大夫期满回局,就找翻译毛著的陈行慧接任。她的俄文很好,曾经担任宋庆龄的翻译,60年代初调进编译局,“文革”期间闲着没事,自学针灸,给周围邻居治病,所以到了五七学校就当上了赤脚医生,一般的小病小伤就全靠她处理了。她还给周围的老表针灸治病,求治者不少,颇有口碑。她倒不管病人是敌我矛盾、“非革命群众”,还是五七战士,一视同仁。我曾送她两句:“欲问大夫何所有,一根银针穿心莲!”重一点的病,到校医室去,那里的大夫也就是中办医务室的医生。再不行就得去县医院或南昌市的医院了。
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劳动。这里是南方,要种三季水稻。3月份开始育秧,这是技术工作、关键工作,是不让“非革命群众”参与的。4月初开始插秧。第一天插秧,我被分配去供秧。把从秧田里培育好的秧苗,用约30厘米长15厘米宽的铲子连土带苗铲下来,一片一片地装在竹筐里,然后由人左右两手各提一筐运到插秧手的后面。筐是拖泥带水的,相当重,又不能用肩挑。一天下来,到晚上总结的时候,军代表就点名批一批非五七战士,其中同那些敌我矛盾的人并列挨批的也有我,说我不把筐提起来,有时拖着。我很莫名其妙,这个活只能这么干,还能怎么样?当然此事没有什么好争议的,我也无权争论。后来看到电影《少林寺》,才知道要练就他们那种两臂向左右伸直,一臂举一桶水的本领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不过他们反正要拿我们这些“非革命群众”来做文章的,就像《水浒传》中那些“贼配军”,到了发配地不由分说,先打五十“杀威棒”再说。这是没事找事的年代,你是“非革”,就要找你的茬,不然怎么显示专政的权威。
其实,劳动对我来说并不新鲜。中学的时候,1950年国家困难,响应号召,干了一年的工读,留苏期间四个暑假有两个是在苏联的集体农庄和垦荒地干活度过的。回国后,赶上三年大饥荒,各中央机关为了解决副食问题纷纷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编译局的生产基地在城北小汤山附近的阿苏卫村,我们三天两头去副食品基地干活。所以一般劳动都难不倒我,没有干过的就是插秧了。
不久,连部分派我去插秧。插秧这个活主要靠腰功,知识分子长期坐办公室,弯腰插秧确实是苦差事,腰酸腿痛,直不起腰来。我倒还好,头两三天也同样腰痛难耐,但过了几天就慢慢适应了,对我来说就有点如鱼得水。把一板带泥的秧苗托在左手,然后用右手三个指头每次抓六七株秧苗插下去。一旦掌握要领,有节奏地一小把一小把地往下插,其实非常舒服。当你把一行秧苗插完站到田埂上,看着横竖对得整整齐齐的绿油油的秧苗,真有点完成一个艺术品的感觉。我觉得这是学校里最轻松而有意思的农活。熟练之后,我一天最多可以插一亩地,在连里算是拔尖的了。表扬当然是轮不上我,我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需要的只是良好的自我感觉,能“自得其乐”。
不过也有乐不起来的时候。4月的江南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但在江西也真怪,西伯利亚的寒潮频频来袭。记得4月10日那天竟然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时候我们正在插秧,天寒地冻,连队的领导,无论是连长、指导员还是军代表,没有一个下令暂停插秧的。上头没有命令,我们只好坚持插秧。插秧需要灵巧的手指,才能准确地一次抓下六七株秧苗,手一冻僵,只能一大把一大把地把一块块夹着秧苗的泥团砸进田里。保护劳动力对他们来说也许无所谓,反正有“死在青岚湖畔”的说法,但是这种劳动不仅无效,而且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所有“插下”的秧苗全都冻死了,几天后漂浮在水田上,只好重新耕田,重新插秧。
说起插秧,还得提一下一位姓张的军代表。他插得飞快,总是比战士们早好多到达“彼岸”,然后就在地头一边抽烟,一边考察他人的劳动表现。不过他本人的成绩是不能细看的,他身后留下的是稀稀拉拉、七歪八扭的秧田。不过谁也不敢说什么,要是“非革”的话可以批三天。他爱发表训话,一天安排除草,大家集合听训。他张嘴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把一切新生事物消灭在萌芽之中……”听众只能暗笑。我们私下称之为“兵痞”!
插秧后接着是挠秧,这是用手去给秧苗根部松土,也是整天弯腰趴在水田里的作业。这对我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令人感到惊异的是连里的一位最老的“非革命群众”,已经年近七旬的张报,竟一样跟着我们弯腰挠秧,他的手臂长,干得非常利索。张报清华出身,在美国加入美国共产党,后到莫斯科在共产国际工作,上世纪30年代斯大林大清洗,怀疑他是美帝特务,把他送去西伯利亚的劳改营劳改,在“文革”中又怀疑他是苏修特务,受到审查,成为五七学校的“非革命群众”。此公久经政治运动的“锻炼”,对批斗什么的早有准备,还没有被揪斗,就在家里练习“喷气式”,说估计自己跑不了。就是他奉命领着我局的“牛鬼蛇神”唱“我是牛鬼蛇神”的“嚎丧歌”。1973年底在五七学校毕业回京,他做了一首诗,其中两句云:“人生七十是初秋,一不退来二不休”——还有大干一场的雄心壮志!
还有两项田间管理工作。一项是施化肥和除草剂,把它们撒到大田去,这项工作比较容易,没有什么技术要求。另一项是杀虫,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农药罐一边打气一边喷洒农药。这是有相当危险的工作。灭虫用药叫1605,据老五七战士说,是当年希特勒在集中营杀人用的毒药,非常厉害。最近上网查了一下,这是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最初由德国人发明,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现在已经禁用。我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只能在喷药的时候谨慎小心,尤其注意风向,自我保护。那时候,一点环保的概念也没有,只知道农药一喷,田里什么青蛙、泥鳅、小鱼都没了,更不用说小小的害虫了。用这种农药来杀虫,生产的粮食是否可以食用,我们不得而知,那时我们只会嘲笑英国空气污染严重,泰晤士河水又怎样发出臭味,日本公害严重,水俣病怎么流行,一点也没有担心我们这里会有公害。那时学校的大标语是多生产粮食,支援越南的抗美斗争!我们吃的是自己生产的大米,支援越南的自然也是这种大米了。 经过九十天左右,水稻成熟了,该收割了。割稻是一项危险活,经常有割破手指的,甚至有人断去半截手指。好在我比较灵活,两年下来从来没有损伤过手指。
最后一道工序是送公粮,把晒好的稻谷装进麻袋,用绳子拴好,用拖拉机拉到粮库。扛粮食倒进粮仓是一项费力的技术活。男劳力扛着一百二十斤左右的麻袋,沿着窄窄的梯板,往仓库最高处走去,旁边的女同志迅速解开麻袋的绳子,以便把稻谷倒出来。如果慢了,扛麻袋的人在梯子上很难站稳,后面的人也得扛着麻袋等着。这种工作每次都少不了我们这些“非革命群众”。
连队还有一项较为特殊的技术活。江西上饶出产一种红石,这种石头石质比较疏松,容易开采和加工。五七学校有一批人专门在上饶负责采石,然后用火车运到进贤,分送各连队作为修建房子、猪圈等等的建材。运来的是长方形的条石,很不规整,需要加工成平整规矩的石头才能用于建筑。把扭曲多余的部分去掉,在四周边沿打出一条平整的线条。工具是一副铁尺,一把锤子,一个用钢条打成的平铲。锤子是圆形的,一不小心就会打在自己的手上,因此手掌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不过这个活儿很有意思,可以雕刻出好玩的艺术品,当然,这是不允许的。除了种田外,我不时还兼做石匠。
学校从杭嘉湖稻米之乡请来水稻专家蔡老师,指导育秧、施肥、除虫等等农活。他的把式真不错,穿一身白褂子下田插秧,上来衣服干干净净的,不带泥点。还有一位是当地的老农魏老师,也指导我们的农活。他熟悉本地的气候农田条件,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清清楚楚。
1973年的冬春之交,进贤下冻雨。我在南方长大,从没有见过这种冻雨。雨滴在空中已经降到零摄氏度以下,落下来一碰到什么东西立刻冻住。落在电线上的冻雨越积越多,形成大冰坨,电线杆经不起重载,纷纷倒塌,这一来连队的电没有了,大喇叭的广播也没有了。没有电晚上早早地睡,没有广播,早晨的起床号也没有了,可以多睡一会儿,这真的不错。那时候信息不灵通,像这样的冻雨应当说是一个范围相当大的自然灾害,该有不少地方的电力中断,不过那时候,这算不了什么,是不当作一回事的,除遭灾地区其他地方也不会知道。要恢复通电,就需要重竖电线杆。此项工作交给有人大会堂服务员的那一连,我给他们当下手。这些小伙子真厉害,懂得操作,会干活。硬是把倒下的电线杆一根一根竖起来,拉上电线。终于使各连队通上电,大喇叭又大叫大嚷起来了,起床号还得把我们早早叫醒。
另一个大灾是发洪水。1973年6月底连日滂沱大雨,青岚湖水位上升到20.40米,大堤内的五七田全部被淹没,深处在2米以上,浅一点的也有1.5米。邻近好些村庄的大坝决堤,农民们自己修筑的大坝通常都比较单薄,经不起大水的冲刷。我们学校的大坝比他们坚固,不过也时有险情。
湖水离大堤只有5—10厘米,如果再下一周大雨就有决堤之虞了。位于低洼地带的六连全部转移,二、四连老弱病残转移。水位上升也危及我们三连,营房周围打上土堤。同时组织人员到大堤防洪抢险。连里成立防洪突击队,有队员25人,后减为15人。“非革”中有4人入选,此前“非革”连去邻村救火都不行,现在可以参加突击队了。我们冒雨挑土去加固大堤,那是整天泡在水里的作业,几天下来身上起了湿疹,其痒难忍。这湿疹完全是一种长期泡水的过敏反应,校医室、县医院都没有治疗的办法。后来允许我回家探亲,一离开进贤马上好了。
好在不久天空放晴,终于逃过一劫。不过危险还是存在。俗语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堤如果有穴(管涌),不断渗水,就有决堤的危险,需要有人日夜巡查,防止管涌造成决堤。此时我虽为“非革”,但上面大概已经认为没有事了,所以派我上大堤去夜间巡查。每天吃过晚饭,我同另一位五七战士乘着床板拼成的木筏,划到对面的大堤去,迎着夕阳漂浮在水深一两米的水田之上,正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是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的情景。青岚湖起初还是一池浑水,经过几天的沉淀就变成清澈见底了。夜里巡查两回,检查管涌冒出来的水是清是浊,如果是清水,没有危险,如果是浊水,就意味着有扩大决堤的危险,需要采取措施,或者向连部报告。夜里可以用煤油炉做个挂面汤当宵夜,放几只从湖里捕捞的小虾,其味相当鲜美。躺在大堤上可以数星星,早晨可以跳下湖里游泳。这是我在五七学校里过的一段神仙日子!不过危险是存在的,一个当然是决堤的危险,遇到这种危险,我们只能发信号报警,其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其次是发水后各种蛇类都往没有水的地方跑,大堤上很可能碰上蛇类。不过我们运气不错,还真没有碰上!
抗洪抢修大堤的壮举当时没有电影记录,也没有人想起拍照留念。时过境迁,校部觉得是个遗憾。我们回京后,听说校部找来专拍新闻纪录片的单位,在大堤上挖出一个缺口,组织一批五七战士“抢修”大堤,重现当年抗洪抢险的场面。不过我没有见过这个纪录片,具体情况就说不清楚了。
学习是最好的休息
学习不断,上面号召什么,就学什么。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不知道为什么都被选上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当时简称《唯批》,说实话,这种书应当是学者理论家在书斋中研读的书,但在中国却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读物。我在大学读过此书的部分章节,现在乘此机会通读一遍倒也不错。对学习大家一点也不反感,一者可以读点书,二者不用干活,得到休息。
读书就要讲用。“非革”们只不过在小组里谈谈而已。不过革命的五七战士倒是需要好好讲用的。有一位本来平衡能力就差的五七战士,走路常常摔跤,他的讲用是,每摔一跤,走五七道路的自觉性就提高一步,每摔一个跟斗,阶级觉悟就提高一步,博得一片赞扬声。果然,一般下放进贤至少两年,有人甚至是四年才能返京。此公仅仅在五七学校呆了一年,就一个跟斗翻回北京了!
编译局是翻译机构,第一拨来五七学校的战士们却长期被禁止看外语书,大概打算让他们终老于此,“死在青岚湖畔”了。后来根据周恩来的批示,允许学外语,读外语书了。但规定“非革命群众”不得学外语,只能读毛选和马列经典著作,以利于改造。过了一段时间才为我们“非革”解禁。
尾声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各地的五七干校纷纷解散,中办五七学校却坚持办下去。据说中办主任汪东兴曾经发话:“我活一天,五七学校就要办一天。”几年下来,中央编译局该去五七学校接受改造的干部已经轮过一遍了,但学校继续向编译局要人,编译局只好启动第二轮下放。一些被改造的“五七战士”只好重返青岚湖,再走“五七”路。1978年汪东兴被撤销中办主任职务,这所学校才最终停办。
2000年6月编译局的部分同志重返进贤,回访当年赫赫有名的中办五七学校旧址。校部以及大片农田已移交当地的一个农场,三连所在地原先的三排营房有两排失火烧毁,只剩下北边的一排由农场的职工居住。围湖所造之田并未退耕,仍然种着庄稼。
近年网上有人要把此中办五七学校遗址改建成纪念馆,做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不知倡议者是否知道学校的真实历史。本人倒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把中办五七学校遗址办成“文革”纪念馆的一部分,展出当年五七学校的实情,以教育后人。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责任编辑 殷之俊
第三连约百十来人,种早稻100亩,二季稻50亩,晚稻50亩,三季加起来共种200亩地。这比北方的劳动要紧张和劳累得多。
来到学校后首先是分班。一个是牛班。刚开始时,认为牛班的人不需要大力气,出力的是牛,所以分去的是较弱的小个子。但一干起活来,就发现耕地、犁田,虽然靠的是牛在前面拉,但后面使犁使耙的人还是得有劲才行,所以以后分班的时候,就把有力气的人分去。大田班是负责插秧到收割等全部大田作业的,我就分在大田班。还有菜班,负责种菜,一个连队伙食好坏取决于这个班的工作。此外还有伙食班、医务室。起初医务室由局里下放的医生陈熙敏负责,等陈大夫期满回局,就找翻译毛著的陈行慧接任。她的俄文很好,曾经担任宋庆龄的翻译,60年代初调进编译局,“文革”期间闲着没事,自学针灸,给周围邻居治病,所以到了五七学校就当上了赤脚医生,一般的小病小伤就全靠她处理了。她还给周围的老表针灸治病,求治者不少,颇有口碑。她倒不管病人是敌我矛盾、“非革命群众”,还是五七战士,一视同仁。我曾送她两句:“欲问大夫何所有,一根银针穿心莲!”重一点的病,到校医室去,那里的大夫也就是中办医务室的医生。再不行就得去县医院或南昌市的医院了。
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劳动。这里是南方,要种三季水稻。3月份开始育秧,这是技术工作、关键工作,是不让“非革命群众”参与的。4月初开始插秧。第一天插秧,我被分配去供秧。把从秧田里培育好的秧苗,用约30厘米长15厘米宽的铲子连土带苗铲下来,一片一片地装在竹筐里,然后由人左右两手各提一筐运到插秧手的后面。筐是拖泥带水的,相当重,又不能用肩挑。一天下来,到晚上总结的时候,军代表就点名批一批非五七战士,其中同那些敌我矛盾的人并列挨批的也有我,说我不把筐提起来,有时拖着。我很莫名其妙,这个活只能这么干,还能怎么样?当然此事没有什么好争议的,我也无权争论。后来看到电影《少林寺》,才知道要练就他们那种两臂向左右伸直,一臂举一桶水的本领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不过他们反正要拿我们这些“非革命群众”来做文章的,就像《水浒传》中那些“贼配军”,到了发配地不由分说,先打五十“杀威棒”再说。这是没事找事的年代,你是“非革”,就要找你的茬,不然怎么显示专政的权威。
其实,劳动对我来说并不新鲜。中学的时候,1950年国家困难,响应号召,干了一年的工读,留苏期间四个暑假有两个是在苏联的集体农庄和垦荒地干活度过的。回国后,赶上三年大饥荒,各中央机关为了解决副食问题纷纷建立副食品生产基地。编译局的生产基地在城北小汤山附近的阿苏卫村,我们三天两头去副食品基地干活。所以一般劳动都难不倒我,没有干过的就是插秧了。
不久,连部分派我去插秧。插秧这个活主要靠腰功,知识分子长期坐办公室,弯腰插秧确实是苦差事,腰酸腿痛,直不起腰来。我倒还好,头两三天也同样腰痛难耐,但过了几天就慢慢适应了,对我来说就有点如鱼得水。把一板带泥的秧苗托在左手,然后用右手三个指头每次抓六七株秧苗插下去。一旦掌握要领,有节奏地一小把一小把地往下插,其实非常舒服。当你把一行秧苗插完站到田埂上,看着横竖对得整整齐齐的绿油油的秧苗,真有点完成一个艺术品的感觉。我觉得这是学校里最轻松而有意思的农活。熟练之后,我一天最多可以插一亩地,在连里算是拔尖的了。表扬当然是轮不上我,我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我需要的只是良好的自我感觉,能“自得其乐”。
不过也有乐不起来的时候。4月的江南是春暖花开的时节,但在江西也真怪,西伯利亚的寒潮频频来袭。记得4月10日那天竟然纷纷扬扬下起了雪。这时候我们正在插秧,天寒地冻,连队的领导,无论是连长、指导员还是军代表,没有一个下令暂停插秧的。上头没有命令,我们只好坚持插秧。插秧需要灵巧的手指,才能准确地一次抓下六七株秧苗,手一冻僵,只能一大把一大把地把一块块夹着秧苗的泥团砸进田里。保护劳动力对他们来说也许无所谓,反正有“死在青岚湖畔”的说法,但是这种劳动不仅无效,而且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所有“插下”的秧苗全都冻死了,几天后漂浮在水田上,只好重新耕田,重新插秧。
说起插秧,还得提一下一位姓张的军代表。他插得飞快,总是比战士们早好多到达“彼岸”,然后就在地头一边抽烟,一边考察他人的劳动表现。不过他本人的成绩是不能细看的,他身后留下的是稀稀拉拉、七歪八扭的秧田。不过谁也不敢说什么,要是“非革”的话可以批三天。他爱发表训话,一天安排除草,大家集合听训。他张嘴说:“毛主席教导我们,要把一切新生事物消灭在萌芽之中……”听众只能暗笑。我们私下称之为“兵痞”!
插秧后接着是挠秧,这是用手去给秧苗根部松土,也是整天弯腰趴在水田里的作业。这对我来说已经不成问题。令人感到惊异的是连里的一位最老的“非革命群众”,已经年近七旬的张报,竟一样跟着我们弯腰挠秧,他的手臂长,干得非常利索。张报清华出身,在美国加入美国共产党,后到莫斯科在共产国际工作,上世纪30年代斯大林大清洗,怀疑他是美帝特务,把他送去西伯利亚的劳改营劳改,在“文革”中又怀疑他是苏修特务,受到审查,成为五七学校的“非革命群众”。此公久经政治运动的“锻炼”,对批斗什么的早有准备,还没有被揪斗,就在家里练习“喷气式”,说估计自己跑不了。就是他奉命领着我局的“牛鬼蛇神”唱“我是牛鬼蛇神”的“嚎丧歌”。1973年底在五七学校毕业回京,他做了一首诗,其中两句云:“人生七十是初秋,一不退来二不休”——还有大干一场的雄心壮志!
还有两项田间管理工作。一项是施化肥和除草剂,把它们撒到大田去,这项工作比较容易,没有什么技术要求。另一项是杀虫,要背着几十斤重的农药罐一边打气一边喷洒农药。这是有相当危险的工作。灭虫用药叫1605,据老五七战士说,是当年希特勒在集中营杀人用的毒药,非常厉害。最近上网查了一下,这是广谱性有机磷杀虫剂,最初由德国人发明,上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使用,现在已经禁用。我们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只能在喷药的时候谨慎小心,尤其注意风向,自我保护。那时候,一点环保的概念也没有,只知道农药一喷,田里什么青蛙、泥鳅、小鱼都没了,更不用说小小的害虫了。用这种农药来杀虫,生产的粮食是否可以食用,我们不得而知,那时我们只会嘲笑英国空气污染严重,泰晤士河水又怎样发出臭味,日本公害严重,水俣病怎么流行,一点也没有担心我们这里会有公害。那时学校的大标语是多生产粮食,支援越南的抗美斗争!我们吃的是自己生产的大米,支援越南的自然也是这种大米了。 经过九十天左右,水稻成熟了,该收割了。割稻是一项危险活,经常有割破手指的,甚至有人断去半截手指。好在我比较灵活,两年下来从来没有损伤过手指。
最后一道工序是送公粮,把晒好的稻谷装进麻袋,用绳子拴好,用拖拉机拉到粮库。扛粮食倒进粮仓是一项费力的技术活。男劳力扛着一百二十斤左右的麻袋,沿着窄窄的梯板,往仓库最高处走去,旁边的女同志迅速解开麻袋的绳子,以便把稻谷倒出来。如果慢了,扛麻袋的人在梯子上很难站稳,后面的人也得扛着麻袋等着。这种工作每次都少不了我们这些“非革命群众”。
连队还有一项较为特殊的技术活。江西上饶出产一种红石,这种石头石质比较疏松,容易开采和加工。五七学校有一批人专门在上饶负责采石,然后用火车运到进贤,分送各连队作为修建房子、猪圈等等的建材。运来的是长方形的条石,很不规整,需要加工成平整规矩的石头才能用于建筑。把扭曲多余的部分去掉,在四周边沿打出一条平整的线条。工具是一副铁尺,一把锤子,一个用钢条打成的平铲。锤子是圆形的,一不小心就会打在自己的手上,因此手掌经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不过这个活儿很有意思,可以雕刻出好玩的艺术品,当然,这是不允许的。除了种田外,我不时还兼做石匠。
学校从杭嘉湖稻米之乡请来水稻专家蔡老师,指导育秧、施肥、除虫等等农活。他的把式真不错,穿一身白褂子下田插秧,上来衣服干干净净的,不带泥点。还有一位是当地的老农魏老师,也指导我们的农活。他熟悉本地的气候农田条件,什么时候该干什么,清清楚楚。
1973年的冬春之交,进贤下冻雨。我在南方长大,从没有见过这种冻雨。雨滴在空中已经降到零摄氏度以下,落下来一碰到什么东西立刻冻住。落在电线上的冻雨越积越多,形成大冰坨,电线杆经不起重载,纷纷倒塌,这一来连队的电没有了,大喇叭的广播也没有了。没有电晚上早早地睡,没有广播,早晨的起床号也没有了,可以多睡一会儿,这真的不错。那时候信息不灵通,像这样的冻雨应当说是一个范围相当大的自然灾害,该有不少地方的电力中断,不过那时候,这算不了什么,是不当作一回事的,除遭灾地区其他地方也不会知道。要恢复通电,就需要重竖电线杆。此项工作交给有人大会堂服务员的那一连,我给他们当下手。这些小伙子真厉害,懂得操作,会干活。硬是把倒下的电线杆一根一根竖起来,拉上电线。终于使各连队通上电,大喇叭又大叫大嚷起来了,起床号还得把我们早早叫醒。
另一个大灾是发洪水。1973年6月底连日滂沱大雨,青岚湖水位上升到20.40米,大堤内的五七田全部被淹没,深处在2米以上,浅一点的也有1.5米。邻近好些村庄的大坝决堤,农民们自己修筑的大坝通常都比较单薄,经不起大水的冲刷。我们学校的大坝比他们坚固,不过也时有险情。
湖水离大堤只有5—10厘米,如果再下一周大雨就有决堤之虞了。位于低洼地带的六连全部转移,二、四连老弱病残转移。水位上升也危及我们三连,营房周围打上土堤。同时组织人员到大堤防洪抢险。连里成立防洪突击队,有队员25人,后减为15人。“非革”中有4人入选,此前“非革”连去邻村救火都不行,现在可以参加突击队了。我们冒雨挑土去加固大堤,那是整天泡在水里的作业,几天下来身上起了湿疹,其痒难忍。这湿疹完全是一种长期泡水的过敏反应,校医室、县医院都没有治疗的办法。后来允许我回家探亲,一离开进贤马上好了。
好在不久天空放晴,终于逃过一劫。不过危险还是存在。俗语说,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大堤如果有穴(管涌),不断渗水,就有决堤的危险,需要有人日夜巡查,防止管涌造成决堤。此时我虽为“非革”,但上面大概已经认为没有事了,所以派我上大堤去夜间巡查。每天吃过晚饭,我同另一位五七战士乘着床板拼成的木筏,划到对面的大堤去,迎着夕阳漂浮在水深一两米的水田之上,正是“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是一辈子都不会再遇到的情景。青岚湖起初还是一池浑水,经过几天的沉淀就变成清澈见底了。夜里巡查两回,检查管涌冒出来的水是清是浊,如果是清水,没有危险,如果是浊水,就意味着有扩大决堤的危险,需要采取措施,或者向连部报告。夜里可以用煤油炉做个挂面汤当宵夜,放几只从湖里捕捞的小虾,其味相当鲜美。躺在大堤上可以数星星,早晨可以跳下湖里游泳。这是我在五七学校里过的一段神仙日子!不过危险是存在的,一个当然是决堤的危险,遇到这种危险,我们只能发信号报警,其他一点办法也没有。其次是发水后各种蛇类都往没有水的地方跑,大堤上很可能碰上蛇类。不过我们运气不错,还真没有碰上!
抗洪抢修大堤的壮举当时没有电影记录,也没有人想起拍照留念。时过境迁,校部觉得是个遗憾。我们回京后,听说校部找来专拍新闻纪录片的单位,在大堤上挖出一个缺口,组织一批五七战士“抢修”大堤,重现当年抗洪抢险的场面。不过我没有见过这个纪录片,具体情况就说不清楚了。
学习是最好的休息
学习不断,上面号召什么,就学什么。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不知道为什么都被选上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当时简称《唯批》,说实话,这种书应当是学者理论家在书斋中研读的书,但在中国却一时成为家喻户晓的读物。我在大学读过此书的部分章节,现在乘此机会通读一遍倒也不错。对学习大家一点也不反感,一者可以读点书,二者不用干活,得到休息。
读书就要讲用。“非革”们只不过在小组里谈谈而已。不过革命的五七战士倒是需要好好讲用的。有一位本来平衡能力就差的五七战士,走路常常摔跤,他的讲用是,每摔一跤,走五七道路的自觉性就提高一步,每摔一个跟斗,阶级觉悟就提高一步,博得一片赞扬声。果然,一般下放进贤至少两年,有人甚至是四年才能返京。此公仅仅在五七学校呆了一年,就一个跟斗翻回北京了!
编译局是翻译机构,第一拨来五七学校的战士们却长期被禁止看外语书,大概打算让他们终老于此,“死在青岚湖畔”了。后来根据周恩来的批示,允许学外语,读外语书了。但规定“非革命群众”不得学外语,只能读毛选和马列经典著作,以利于改造。过了一段时间才为我们“非革”解禁。
尾声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全国各地的五七干校纷纷解散,中办五七学校却坚持办下去。据说中办主任汪东兴曾经发话:“我活一天,五七学校就要办一天。”几年下来,中央编译局该去五七学校接受改造的干部已经轮过一遍了,但学校继续向编译局要人,编译局只好启动第二轮下放。一些被改造的“五七战士”只好重返青岚湖,再走“五七”路。1978年汪东兴被撤销中办主任职务,这所学校才最终停办。
2000年6月编译局的部分同志重返进贤,回访当年赫赫有名的中办五七学校旧址。校部以及大片农田已移交当地的一个农场,三连所在地原先的三排营房有两排失火烧毁,只剩下北边的一排由农场的职工居住。围湖所造之田并未退耕,仍然种着庄稼。
近年网上有人要把此中办五七学校遗址改建成纪念馆,做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不知倡议者是否知道学校的真实历史。本人倒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把中办五七学校遗址办成“文革”纪念馆的一部分,展出当年五七学校的实情,以教育后人。
(作者为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责任编辑 殷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