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夏丏尊兼有作家、教育家、学者、出版人多方面身份与建树,学界对其文论的研究起步于1988年,2010年之后渐趋精深,总体数量不多,主要有综合研究、比较研究两类,前者内容丰富,但不够严谨,后者比较精善。非文论视角论著对此有所涉及,有利于文献挖掘,需要规整与融通。后续研究应首先注重夏丏尊文论文献的挖掘整理,加强专题分析、历史性研究、比较研究、生成动力研究,将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结合,在纵横交错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开显其内容与价值。
【关键词】夏丏尊;文论;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38-05
基金项目: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研究(1912-2016)(编号:17CZW049)。
夏丏尊(1886-1946),浙江省上虞区崧厦镇人。他自幼接受正统儒家教育、留学时期受日本文学影响,接受中西文化熏陶,饱读中外书籍,致力于文学与教育书籍的翻译。[1]1-4他在语文教育、写作学、编辑出版等方面都有建树,在文论方面亦有功绩。民国时期,朱自清、丰子恺对夏丏尊已有评论。1980年代以来,夏氏进入学界视野。据知网检索,主要文献约183篇,其中语文教育研究约103篇,作家作品研究约65篇,阅读与写作研究约3篇,翻译出版编辑研究约8篇,文论研究约4篇。另外读秀数据库有3本著作专设章节探讨夏氏文论。纵观学界对夏氏文论的研究,1988年始涉及,2012年有专论,尚不够充分、系统、深入。作为新文学的先驱人物,夏丏尊的文论既有对国外资源的借鉴,亦有对新文学及其时代语境的回应,且与语文教育、文章学、散文创作、文学批评、传统文化等形成互动交叉关系,研究夏丏尊文论不仅有文学史价值,亦可为当代之镜鉴。笔者考察成果总况与类别,按时间顺序述评,剖析原因,并就后续推进做出展望。
一、成果述评
(一)文论研究
1988年,张炳煊的论文《文气的哲学审视及其实践价值》从文论史角度考察古今文论家、作家对文气概念的理解,剖解其哲学本体论意义的内涵,探讨其实践价值,其中考察了夏丏尊的文章《所谓文气》:夏氏把“文气”解释为“一口气”之气;认为现代生活的加快使得人们面对文章看的多念得少,故文气不彰;指出加强文气的三个语言运用方法,以一词句统率多词句,在一串文句中叠用调子相同的句子,使用接续词把文句尽可能上下关联。[2]该文在文气专题研究中分析夏丏尊文气论的理论与应用,有开创意义,但对文献的学理性阐释不尽清晰。
2005年,程正民、程凯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的第三章“外来资源的选择与‘自己的问题’:新文学作者的建构”对夏丏尊的《文艺论ABC》作简要述评:夏氏认为文艺非生活之简单再现,而是超出生活达到艺术的“整全”,强调其净化、无利害与美的情感;他以“文艺”而非“文学”来强调其艺术性;他认为文学的根底是创作,革命文学呼声高而实绩不足,创作的时代还未到来;已有的文学概论分类琐碎、说理高远,徒增空虚冗赘;他指陈文学概论著作与学校文论教育的弊端,但较之鲁迅,其批判性与否定性不够彻底。[3]作者基于中国现代文论的建构,从纵横比较的视角论述夏丏尊《文艺论ABC》的内容与价值,能抓住某些要点,但对该著作文论思想的阐释尚不够精深全面,且未涉及《文章讲话》等夏氏其他文论文献。
2006年,万娜的论文《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之初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美的情感”论》从现代文论转型与中西文论比较的角度梳理新文学初期诸家的文学本质论,指出夏丏尊将“美的情感”作为整体来界定文学本质,以“美”区分文学之“情”与生活中的“情”,较之刘永济、潘梓年、田汉等同侪更为明确与进步,夏氏之不足是未对审美情感的“超功利性”做进一步阐释。[4]该文率先从文论史与中西比较角度论述夏丏尊的文学本质论,剖解深刻,有开创意义和参考价值。
同年,胡元德的论文《古代文气论的现代转换》以夏丏尊、唐弢、刘锡庆为中心,考察古代文气论遗产的现代阐释与转换,提出建设举措,指出夏丏尊通俗化的去神秘化的文气思想与领略文气的方法,夏氏对文气的理解局限于语言形式,忽视了作者修养对文气的作用。[5]该文聚焦文气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意识强,以此论述夏丏尊的贡献与不足,其历史爬梳与理论层次不及张炳煊的论文,但分析更切实。夏丏尊未在《所谓文气》中提及修养,但他始终重视作者人格与修养的重要性,论者如能结合更多文献考察夏氏的文气论,当有更深入全面的结论。
2012年,鲁杭的专著《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第三章“夏丏尊:中外美学思想融合的‘人生论文学观’”专门考释夏氏文论。[6]52-61鲁杭指出夏氏的文学观聚焦文学创作,在价值上超越应用文而有超功利性,现代文学发展趋势是审美化,故夏氏对文学审美的追求符合时代思潮。夏氏的特点是强调审美不是超现实的,而是非常重视文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辩证地把握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有其现代化背景与脉系源流。具体要义有三:创作论方面,夏氏注重日常生活的情感触发与描写艺术,认为作者的人格、态度与体验保证作品的审美超越性与感染力;接受论方面,夏氏的鉴赏在审美层面展开,包括“玩”的超功利审美态度与“见、视、观”三个阶段,观是作者与作品、作者共鸣的最高境界;功能论方面,夏氏指出文学的审美超越性,鲁杭又据文献推想出文学有指引人生的功能,可惜未结合《文艺ABC》等深入探讨其机理,这里的思路和表述不夠清晰准确。
关于夏丏尊文论的渊源,鲁杭主要从日本文学与文化、西方文学和教育理念、佛教三方面着眼。[6]61-73前两方面主要涉及自然主义、唯美主义、情感教育三方面,考释有得,但仍须增加旁证史料,深入剖析,例如夏氏对五十岚力氏6W理论的接受,对水野叶舟小品文理论的本土化,对夏目漱石文学论的接受。佛教方面,鲁杭论述佛教与夏氏文论的契合,诸如佛家超脱思想与超功利的文学观,大乘佛教的世出世间思想与不离日常生活而超功利的文学观,悟性思维与鉴赏中的情感共鸣、创作上的触发功夫、描写印象,佛教的虔心与文学创作态度,佛教人格与作者人格,比对合理,但考论不够精深,最好能结合弘一法师注重的华严宗、净土宗、律宗。[7]儒道文化对夏氏亦有影响,鲁杭未予开显。鲁杭认为《文艺论ABC》较为浅显,故紧扣夏丏尊、叶圣陶合著之《文心》,但没有进行具体篇章著作权的考证,如果将之笼统归于夏氏文论,则有失严谨和说服力。总之,鲁杭的视域与考论有其贡献,但运用史料不够严谨与丰富,若干小专题研究不够均衡。 2016年,日本学者鸟谷真由美的论文《越境的小品文:以中日小品文的互动为中心》在追溯日本小品文历史的基础上,指出其理论方法与例句经夏丏尊的翻译承袭而传入中国,后者亦有某些本土变通,比较两者的差异,论述夏氏此举在中学生文章教育与人格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对比分析中日小品文不同命运的原因。[8]该文率先从比较文学视角考论夏氏小品文理论对日本文学的明显承袭及其本土演变,针对二者的差异剖决夏氏理论的独特性与现代意识,有开创意义,对夏氏文论研究的深化细化有重要价值,但未将中国小品文传统纳入研究视域。
同年,郑园园、刘正伟合著的论文《印象主义文学理论与新文学教育》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以1929 年和1932年的中小学国文课程标准为考察对象,剖析西方印象主义文学理论对中国语文教育和文论的影响,其中夏丏尊经由翻译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认识到印象主义文学的主观欣赏与刹那印象思维对描写艺术的价值,在新文学批评与教育部要求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背景下,夏氏推动小品文和游记成为印象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文体实践。[9]该文在夏丏尊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关系考论的基础上,精微剖决,辨析印象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相互影响,考察夏氏的文论探索、语文教育与印象主义文论的关系,启人思考印象主义文论对夏氏继承转化中国传统文论与批评的作用,有利于夏氏文论研究的深化细化。
2019年,颜淑兰的论文《夏丏尊的“会话”理论与夏目漱石〈文学论〉》运用比较文学方法,考察夏氏会话理论对夏目漱石《文学论》中“间隔缩短法”的吸收,同时指出夏氏的创新性;分析夏氏文学本质论与夏目漱石的(F+f)理论(认识+情绪)的渊源,其差异在于两人对自然主义文学的态度;推断夏氏借鉴日本“会话”理论是受到高尔基的影响,更直接源于当时的语境,即现代戏剧、广播、电影等艺术传媒的发展与汉语标准语音的普及;考察“会话”对夏氏语文教育的重要影响。[10]此文从比较文学视角对夏氏“会话”理论进行溯源、析因与梳理,有推进之功,但对夏丏尊与夏目漱石之关系的考据不够扎实和有说服力,对《国文百八课》文献的运用有失严谨,题文不够对应,有些考论偏离了中心。
(二)非文论视角的研究
非文论视角的论著占夏氏研究成果的绝大多数,其与文论研究非直接相关,但在文献开掘与阐释方面与文论时有交叉,有一定启示价值,下面择其要者述评。
1.教育学角度
2004年,杨兴玉的硕士论文《历史反思与生态建构——当代语感理论的认知基础研究》基于当代语感理论认知基础的问题,在历时勾勒语感研究时,论及夏丏尊的语感论:夏氏首先提出“语感”的概念,语感的含义及功用是情味与措辞,语感的形成根源及途径是生活与阅读,论文从对语文学科的价值上指出夏氏语感论的当代意义。[11]夏丏尊的语感论以“传染语感给学生”为目的,因此是语感的生成与教学论,与其文论中的创作论、接受论有交叉,对文论研究有所补充。
2009年,李悦聆的硕士論文《平淡中的绚烂——夏丏尊人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从人文教育角度阐释夏氏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该文关于文学应该对全人生有用的考论[12],与夏丏尊的文学功能论有交叉。夏丏尊强调文艺对全人生有用主要表现在对人生的感化和指导上。[13]53但该文未指出文学怎样对全人生发挥作用。作者指出,夏丏尊的文艺论接近周作人的“为人生的艺术派”,其实不然。夏丏尊说:“人生派的所谓的‘人生’者往往只是‘功利’,因此,其所谓‘为人生的艺术者’,结果只是‘为功利的艺术’而已。”[12]41-42可见夏氏与周作人有着自觉的区别,前者站在更高层面强调文学对全人生的观照作用,虽然言之未详,但有深刻的超功利内涵。值得肯定的是该文指出夏丏尊眼中的“全人生”更多的是指社会人口结构中较大的普通民众的“全人生”,对“全人生”范围予以界定,开掘夏丏尊文艺价值论在社会层面的读者期待与视域拓展,有创新价值。
2012年,朱国、粟斌合著的论文《浅论夏丏尊写作教学观》系统论述夏丏尊的写作教学观。[14]该文指出,夏丏尊认为文章是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给别人的东西,学生作文应树立“读者意识”,注重观察与思考生活的能力,激发联想与想象。这与夏氏所谓文学本质是情、文学鉴赏是情感的感染共鸣等观点相呼应。学生作文的基本条件和态度是真实和明确,这与文论中基于生活经验与具象描写的创作论相呼应。文章最后指出6W理论是夏氏关于作文的基本思想,但未考察其渊源。该文能够从写作学、文章学的角度延展和丰富夏丏尊的创作论与接受论。
2013年,孙娜的硕士论文《夏丏尊语文阅读教育思想探析》从教育学角度系统研究夏丏尊的语文阅读教育思想。夏氏认为语文阅读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是培养生活上知识技能的工具,读自己职务的书,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读关于趣味修养的书是为了涵养趣味、修养身心,阅读时将精读与略读结合,将理解与鉴赏结合。[15]该文呼应、丰富和延展了夏氏的文学接受论。
2017年,夏琦的硕士论文《夏丏尊的美育思想研究》第二章从美育教育角度探讨夏丏尊的人生艺术化思想,指出作家要有发现生活中的趣味、玩味生活的能力,以审美的态度观照生活,[16]6-16事实上夏氏关于文学审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是辩证的,该文理解不够全面。第三章从美育角度探讨夏丏尊的文艺本质论、鉴赏论和创作论。[16]17-24本质论方面,指出文艺的本质是美的情感,从对事物的态度和功用角度分析审美情感的趣味与超功利性,即其条件与功能。夏琦的探讨颇有发现,但忽略了从经验与想象、现实与艺术的关系等角度论述,未能详尽透彻。关于接受论,该文主要探讨读什么、怎么读,但未提及夏氏注重文学鉴赏的“情感的传染与共鸣”。关于创作论,该文总结了创作的条件:作家应具备人生的修养,锐利的敏感和旺盛的热情,文章应通过具象的方式表达。夏琦论见准确,但不够细致全面。诸如夏丏尊认为作家须注重自我省察与批判[13]131,应具有时代意识和时代使命[13]141-142,体现了其中国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值得深入阐释评价。该文基于美育视角,与文论交叉较多,文献选取准确,论述深入,侧重对关键词句的阐释,但未进行历时性研究,具体分析欠均衡,对鉴赏论的理解有所偏离。 2.作家作品论角度
2009年,徐晶的硕士论文《夏丏尊散文研究》探讨夏氏的散文创作观,以《文章作法》《文心》为核心文献,涉及文学本质、文学创作、文学功能、文学接受等要点。[17]3-6徐晶指出夏氏的文学本质观是知、情、意的统一,文章应有工具性、真实性、明确性三个特点,这与夏氏《文艺论ABC》中明确表示文学的本质是“美的情”的观点有偏差[13]20,徐晶将文章特性与文艺本质混合,论述不够准确。在文学创作上,徐晶简要论述夏氏关于创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以及创作时应有的态度等内容。[17]4在文学功能上,徐晶主要从阅读角度论述读书是改进和丰富生活的手段,以及夏氏建议读的三类书,对阅读功能未予深入阐释。在文学接受上,徐晶指出夏氏坚持平民本位与立场,主要从散文文体和语言的平淡质朴两方面阐释创作如何贴近读者,没有涉及夏氏文学接受论中有关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内容。本文较早从散文创作角度涉及夏氏文论,但篇幅较少,对文学的本质、接受、功能等皆有涉及,但不够清晰、精致、深入。就文献而言,作者未考证《文心》的篇章归属而径直运用,对《文艺论ABC》则未予考察,故有失严谨和充分。
同年,商金林的《绚烂与平淡的统一——夏丏尊和他的散文》分析夏丏尊的散文《阮玲玉之死》,涉及夏丏尊的文艺大众化观点,认为新文学运动发展的阻碍就是文艺没有大众化,大众化并非教化,而应偏重于感化,使文艺与大众结合,作者应以此为志,让文艺亲近大众,满足大众需求。[18]文艺大众化是夏丏尊散文创作的目标和特点,也是其文论的重要内容,该文从创作角度提供文论之佐证。
3.其他角度
1990年,魏杰的论文《试论夏丏尊的文章学理论》探讨了夏丏尊的文风和文体观念,即文章是一种工具,有真实和明确的特点,文章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夏丏尊的写作观是文章写作理论的一大飞跃,是科学和进步的,对后世有巨大的借鉴意义。[19]夏氏的文章学理论与其文学创作论有交叉,有补充价值。
2018年,魏俊芳的硕士论文《夏丏尊编辑思想研究》系统论述夏丏尊的编辑思想。[20]融会贯通地来看,编辑理念是夏氏文论在出版传播领域的延展,诸如编辑的目的、核心素养等与文论中本质论、价值论、创作论、接受论皆有貌离而神合之处,有利于学界从文化传播角度考察夏氏文论的多元动力及其演变化用。
另外,学界关于“白马湖文学”有若干研究成果①,从文学流派角度涉及夏丏尊其人其文,但对夏氏不够“显学”的文论成绩普遍缺乏专门探究,主要是在论及夏氏文化性格、散文创作、语文教育时,或有引述其文论观点与批评见解,以资印证,较之夏氏文论的专题研究,此类论著的重心显然不在此,故不赘述。不过,此类论著有利于拓展和深化夏氏文论研究的角度,诸如中西文化关系、反思现代性、文学流派的影响、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夏丏尊的整体文化性格、同人比较、文学教育出版三元融合且有张力的格局、区域文化,进而做出新的发现。
二、总结与展望
第一,从时间维度总结上述成果的演变与价值。学界对夏丏尊文论的研究成果有7篇,1980-2000年1篇,2001-2010年3篇,2011至今4篇,其中5篇期刊论文,2篇属于著作节选,1篇收入论文集。张炳煊、程正民、程凯、万娜、胡元德都是从文论史与现代化视角涉及夏氏文论,张炳煊和胡元德关注的都是文气论问题,前者较早,后者则有聚焦与推进;万娜考察夏氏的文学本质是“美的情感”的观念,最先涉及核心问题。鲁杭、鸟谷真由美、颜淑兰专做夏氏文论研究,鲁杭考据不严,但其文仍可谓最系统且有深广度,是该论域的较大进展;鸟谷真由美、颜淑兰的比较文论研究在方法、材料和观点上都取得扎实进展,将论题推向精深与开阔。历史地看,晚近的论著视角多元,针对性强,说明夏氏文论研究已逐渐成为学界的自觉。非文论视角的研究主要从教育学、作家作品论、读写研究、翻译出版编辑等方面切入,对文论研究有补充、拓展与贯通之启示,有利于该论题的研究走向综合圆明之境,而成熟的人文研究几乎都是博约相济的。
第二,反思不足,展望推進。首先,夏丏尊文论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和研究,具体原因有四:一是相对于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李叔同、马一浮等具有相近文化立场的人物,夏丏尊虽然也建树颇多,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印象可谓朴实低调、平易温和,没有引起后人的足够关注;二是人们较多探讨夏丏尊作为散文家、教育家、写作学者、出版人的贡献,这些成就的开掘相对遮蔽了其文论与批评;三是人们对夏丏尊文论文献的开掘整理不足,除了《文艺论ABC》这样的核心文献,延伸在写作学、教育学、文学评论、随笔中的文论文献亟待挖掘、抽绎和整理,诸如《文心》这样的著作,还需要严谨考证哪些篇目是夏氏所作,唯其如此,才能为深入系统研究提供扎实基础,这是后续首先要啃的“硬骨头”,值得欣喜的是,刘正伟主编的《夏丏尊全集》即将出版,可资参考;四是相对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与评论,学界对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的研究相对不足,从目前屈指可数的现代文学批评史著即可看出,这是一个海拔较低的学术板块。
最后,已有的针对夏丏尊文论的研究尚不够严谨、精深、系统。非文论视角的研究不在文论本位,不必赘述;最值得重视的专论成果数量不多,在比较文论方面比较精致,但尚未出现以文论为主轴、系统分析文献、历时性与共时性交织的论著,这需要研究者具备考据、义理、辞章三方面能力,以扎实丰富的文论文献为核心,适当借鉴写作学、语文教育、美学、出版传播、日本文学、佛学等知识,必要时与夏氏之散文、小说互证,将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剖析专题,中外比较,古今勾连,力求精深宏阔的学思境界,开显夏丏尊文论的真实、演化与价值。
作为“五四”先驱,夏丏尊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形象,他推进白话文运动,引进国外文学思想,将理性精神、自我批判、时代脉动融入文论,在历史上有其代表性、独特性与积极价值。他以相对温和、进步、超越的文化立场从事文学、教育、出版等事业,追求艺术与人生、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平衡,其文论有时代性、世界性、本土性,既感应时事,亦未曾过时,对当代文论建设中出现的“去文学化”“强制阐释”等问题仍有镜鉴。[21]相信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夏丏尊文论研究能够取得新的进展,丰富和推进夏丏尊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 注释:
①代表性专著有两本:陈星、朱晓江:《从“湖畔”到“海上”——白马湖作家群的形成及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2版。陈星1990年代即致力于白马湖作家研究,1998年出版专著《白马湖作家群》,后续研究不断深入,故《从“湖畔”到“海上”》代表作者的最新观点,主要包括轨迹寻踪、文化个性、语文教育、文化出版、散文创作、文化启示五个方面。张堂锜:《白马湖作家群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张唐锜为中国台湾学者,该书1999年在台出版,名为《清净的热闹——白马湖作家群论》(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包括生成背景、文人形态、民间性格、岗位意识、教育理念、作品论六个方面。此外还有:王建华、王晓初主编:《“白马湖文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该书中有两篇关于夏丏尊与春晖中学之关系的考论文章,其他是流派综论或他者个案研究。朱惠民:《白马湖文派短长书》,宁波出版社,2014年。该书收入文章《夏丏尊:白马湖文派的精神领袖》,从办教育、办刊物、人格魅力、散文创作四方面论述夏丏尊的砥柱作用。其他文章或为流派综论,或为他者个案研究,或为重复收录。朱惠民:《白马湖文谭:浙东新文学丛刊〈我们〉》,宁波出版社,2017年。该书所收1篇夏丏尊研究论文与前书重复,其他文章或为《我们》杂志研究,或为他者个案研究,或为流派综论。中国知网针对白马湖作家、白马湖文学、开明派的論文主要有49篇,其中期刊论文40篇,硕士论文7篇,会议论文2篇。上述论著与论文主要涉及命名研究、作家论、作品论、作家作品综论、文化性格、史料考证、语文教育、编辑出版、文化渊源等问题,作者主要有陈星、朱晓江、傅红英、吕晓英、王嘉良、张堂锜、王晓初、竺建新等,主要是多家合论,兼及夏丏尊其人其文,很少涉及夏氏文论,体现了学界的问题取向。
参考文献:
[1]傅红英.夏丏尊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张炳煊.文气的哲学审视及其实践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6):103-109.
[3]程正民,程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5-56.
[4]万娜.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之初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美的情感”论: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231-239.
[5]胡元德.古代文气论的现代转换[J].齐鲁学刊,2006,(2):80-84.
[6]鲁杭.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52-73.
[7]弘一大师纪念会编.弘一大师永怀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8]鸟谷真由美.越境的小品文:以中日小品文的互动为中心[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6,(4):34-45.
[9]郑园园,刘正伟.印象主义文学理论与新文学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16,(4):29-33.
[10]颜淑兰.夏丏尊的“会话”理论与夏目漱石《文学论》[J].文学评论,2019,(1):156-164.
[11]杨兴玉.历史反思与生态建构——当代语感理论的认知基础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
[12]李悦聆.平淡中的绚烂——夏丏尊人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9-43.
[13]夏丏尊.文艺论ABC[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14]朱国,粟斌.浅论夏丏尊写作教学观[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8-220.
[15]孙娜.夏丏尊语文阅读教育思想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6]夏琦.夏丏尊的美育思想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7:6-24.
[17]徐晶.夏丏尊散文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9:3-6.
[18]商金林.绚烂与平淡的统一——夏丏尊和他的散文[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2):121-126.
[19]魏杰.试论夏丏尊的文章学理论[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10-17+9.
[20]魏俊芳.夏丏尊编辑思想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2018.
[21]赖大仁.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观念与方法问题[J].文学评论,2020,(3):5-12.
作者简介:
王新雨,女,黑龙江牡丹江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任传印,男,山东德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夏丏尊;文论;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3-0038-05
基金项目:百年中国佛教文学的现代性研究(1912-2016)(编号:17CZW049)。
夏丏尊(1886-1946),浙江省上虞区崧厦镇人。他自幼接受正统儒家教育、留学时期受日本文学影响,接受中西文化熏陶,饱读中外书籍,致力于文学与教育书籍的翻译。[1]1-4他在语文教育、写作学、编辑出版等方面都有建树,在文论方面亦有功绩。民国时期,朱自清、丰子恺对夏丏尊已有评论。1980年代以来,夏氏进入学界视野。据知网检索,主要文献约183篇,其中语文教育研究约103篇,作家作品研究约65篇,阅读与写作研究约3篇,翻译出版编辑研究约8篇,文论研究约4篇。另外读秀数据库有3本著作专设章节探讨夏氏文论。纵观学界对夏氏文论的研究,1988年始涉及,2012年有专论,尚不够充分、系统、深入。作为新文学的先驱人物,夏丏尊的文论既有对国外资源的借鉴,亦有对新文学及其时代语境的回应,且与语文教育、文章学、散文创作、文学批评、传统文化等形成互动交叉关系,研究夏丏尊文论不仅有文学史价值,亦可为当代之镜鉴。笔者考察成果总况与类别,按时间顺序述评,剖析原因,并就后续推进做出展望。
一、成果述评
(一)文论研究
1988年,张炳煊的论文《文气的哲学审视及其实践价值》从文论史角度考察古今文论家、作家对文气概念的理解,剖解其哲学本体论意义的内涵,探讨其实践价值,其中考察了夏丏尊的文章《所谓文气》:夏氏把“文气”解释为“一口气”之气;认为现代生活的加快使得人们面对文章看的多念得少,故文气不彰;指出加强文气的三个语言运用方法,以一词句统率多词句,在一串文句中叠用调子相同的句子,使用接续词把文句尽可能上下关联。[2]该文在文气专题研究中分析夏丏尊文气论的理论与应用,有开创意义,但对文献的学理性阐释不尽清晰。
2005年,程正民、程凯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的第三章“外来资源的选择与‘自己的问题’:新文学作者的建构”对夏丏尊的《文艺论ABC》作简要述评:夏氏认为文艺非生活之简单再现,而是超出生活达到艺术的“整全”,强调其净化、无利害与美的情感;他以“文艺”而非“文学”来强调其艺术性;他认为文学的根底是创作,革命文学呼声高而实绩不足,创作的时代还未到来;已有的文学概论分类琐碎、说理高远,徒增空虚冗赘;他指陈文学概论著作与学校文论教育的弊端,但较之鲁迅,其批判性与否定性不够彻底。[3]作者基于中国现代文论的建构,从纵横比较的视角论述夏丏尊《文艺论ABC》的内容与价值,能抓住某些要点,但对该著作文论思想的阐释尚不够精深全面,且未涉及《文章讲话》等夏氏其他文论文献。
2006年,万娜的论文《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之初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美的情感”论》从现代文论转型与中西文论比较的角度梳理新文学初期诸家的文学本质论,指出夏丏尊将“美的情感”作为整体来界定文学本质,以“美”区分文学之“情”与生活中的“情”,较之刘永济、潘梓年、田汉等同侪更为明确与进步,夏氏之不足是未对审美情感的“超功利性”做进一步阐释。[4]该文率先从文论史与中西比较角度论述夏丏尊的文学本质论,剖解深刻,有开创意义和参考价值。
同年,胡元德的论文《古代文气论的现代转换》以夏丏尊、唐弢、刘锡庆为中心,考察古代文气论遗产的现代阐释与转换,提出建设举措,指出夏丏尊通俗化的去神秘化的文气思想与领略文气的方法,夏氏对文气的理解局限于语言形式,忽视了作者修养对文气的作用。[5]该文聚焦文气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意识强,以此论述夏丏尊的贡献与不足,其历史爬梳与理论层次不及张炳煊的论文,但分析更切实。夏丏尊未在《所谓文气》中提及修养,但他始终重视作者人格与修养的重要性,论者如能结合更多文献考察夏氏的文气论,当有更深入全面的结论。
2012年,鲁杭的专著《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第三章“夏丏尊:中外美学思想融合的‘人生论文学观’”专门考释夏氏文论。[6]52-61鲁杭指出夏氏的文学观聚焦文学创作,在价值上超越应用文而有超功利性,现代文学发展趋势是审美化,故夏氏对文学审美的追求符合时代思潮。夏氏的特点是强调审美不是超现实的,而是非常重视文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辩证地把握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有其现代化背景与脉系源流。具体要义有三:创作论方面,夏氏注重日常生活的情感触发与描写艺术,认为作者的人格、态度与体验保证作品的审美超越性与感染力;接受论方面,夏氏的鉴赏在审美层面展开,包括“玩”的超功利审美态度与“见、视、观”三个阶段,观是作者与作品、作者共鸣的最高境界;功能论方面,夏氏指出文学的审美超越性,鲁杭又据文献推想出文学有指引人生的功能,可惜未结合《文艺ABC》等深入探讨其机理,这里的思路和表述不夠清晰准确。
关于夏丏尊文论的渊源,鲁杭主要从日本文学与文化、西方文学和教育理念、佛教三方面着眼。[6]61-73前两方面主要涉及自然主义、唯美主义、情感教育三方面,考释有得,但仍须增加旁证史料,深入剖析,例如夏氏对五十岚力氏6W理论的接受,对水野叶舟小品文理论的本土化,对夏目漱石文学论的接受。佛教方面,鲁杭论述佛教与夏氏文论的契合,诸如佛家超脱思想与超功利的文学观,大乘佛教的世出世间思想与不离日常生活而超功利的文学观,悟性思维与鉴赏中的情感共鸣、创作上的触发功夫、描写印象,佛教的虔心与文学创作态度,佛教人格与作者人格,比对合理,但考论不够精深,最好能结合弘一法师注重的华严宗、净土宗、律宗。[7]儒道文化对夏氏亦有影响,鲁杭未予开显。鲁杭认为《文艺论ABC》较为浅显,故紧扣夏丏尊、叶圣陶合著之《文心》,但没有进行具体篇章著作权的考证,如果将之笼统归于夏氏文论,则有失严谨和说服力。总之,鲁杭的视域与考论有其贡献,但运用史料不够严谨与丰富,若干小专题研究不够均衡。 2016年,日本学者鸟谷真由美的论文《越境的小品文:以中日小品文的互动为中心》在追溯日本小品文历史的基础上,指出其理论方法与例句经夏丏尊的翻译承袭而传入中国,后者亦有某些本土变通,比较两者的差异,论述夏氏此举在中学生文章教育与人格教育方面的重要价值,对比分析中日小品文不同命运的原因。[8]该文率先从比较文学视角考论夏氏小品文理论对日本文学的明显承袭及其本土演变,针对二者的差异剖决夏氏理论的独特性与现代意识,有开创意义,对夏氏文论研究的深化细化有重要价值,但未将中国小品文传统纳入研究视域。
同年,郑园园、刘正伟合著的论文《印象主义文学理论与新文学教育》运用知识考古学方法,以1929 年和1932年的中小学国文课程标准为考察对象,剖析西方印象主义文学理论对中国语文教育和文论的影响,其中夏丏尊经由翻译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认识到印象主义文学的主观欣赏与刹那印象思维对描写艺术的价值,在新文学批评与教育部要求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背景下,夏氏推动小品文和游记成为印象主义文学理论的重要文体实践。[9]该文在夏丏尊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关系考论的基础上,精微剖决,辨析印象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相互影响,考察夏氏的文论探索、语文教育与印象主义文论的关系,启人思考印象主义文论对夏氏继承转化中国传统文论与批评的作用,有利于夏氏文论研究的深化细化。
2019年,颜淑兰的论文《夏丏尊的“会话”理论与夏目漱石〈文学论〉》运用比较文学方法,考察夏氏会话理论对夏目漱石《文学论》中“间隔缩短法”的吸收,同时指出夏氏的创新性;分析夏氏文学本质论与夏目漱石的(F+f)理论(认识+情绪)的渊源,其差异在于两人对自然主义文学的态度;推断夏氏借鉴日本“会话”理论是受到高尔基的影响,更直接源于当时的语境,即现代戏剧、广播、电影等艺术传媒的发展与汉语标准语音的普及;考察“会话”对夏氏语文教育的重要影响。[10]此文从比较文学视角对夏氏“会话”理论进行溯源、析因与梳理,有推进之功,但对夏丏尊与夏目漱石之关系的考据不够扎实和有说服力,对《国文百八课》文献的运用有失严谨,题文不够对应,有些考论偏离了中心。
(二)非文论视角的研究
非文论视角的论著占夏氏研究成果的绝大多数,其与文论研究非直接相关,但在文献开掘与阐释方面与文论时有交叉,有一定启示价值,下面择其要者述评。
1.教育学角度
2004年,杨兴玉的硕士论文《历史反思与生态建构——当代语感理论的认知基础研究》基于当代语感理论认知基础的问题,在历时勾勒语感研究时,论及夏丏尊的语感论:夏氏首先提出“语感”的概念,语感的含义及功用是情味与措辞,语感的形成根源及途径是生活与阅读,论文从对语文学科的价值上指出夏氏语感论的当代意义。[11]夏丏尊的语感论以“传染语感给学生”为目的,因此是语感的生成与教学论,与其文论中的创作论、接受论有交叉,对文论研究有所补充。
2009年,李悦聆的硕士論文《平淡中的绚烂——夏丏尊人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从人文教育角度阐释夏氏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该文关于文学应该对全人生有用的考论[12],与夏丏尊的文学功能论有交叉。夏丏尊强调文艺对全人生有用主要表现在对人生的感化和指导上。[13]53但该文未指出文学怎样对全人生发挥作用。作者指出,夏丏尊的文艺论接近周作人的“为人生的艺术派”,其实不然。夏丏尊说:“人生派的所谓的‘人生’者往往只是‘功利’,因此,其所谓‘为人生的艺术者’,结果只是‘为功利的艺术’而已。”[12]41-42可见夏氏与周作人有着自觉的区别,前者站在更高层面强调文学对全人生的观照作用,虽然言之未详,但有深刻的超功利内涵。值得肯定的是该文指出夏丏尊眼中的“全人生”更多的是指社会人口结构中较大的普通民众的“全人生”,对“全人生”范围予以界定,开掘夏丏尊文艺价值论在社会层面的读者期待与视域拓展,有创新价值。
2012年,朱国、粟斌合著的论文《浅论夏丏尊写作教学观》系统论述夏丏尊的写作教学观。[14]该文指出,夏丏尊认为文章是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给别人的东西,学生作文应树立“读者意识”,注重观察与思考生活的能力,激发联想与想象。这与夏氏所谓文学本质是情、文学鉴赏是情感的感染共鸣等观点相呼应。学生作文的基本条件和态度是真实和明确,这与文论中基于生活经验与具象描写的创作论相呼应。文章最后指出6W理论是夏氏关于作文的基本思想,但未考察其渊源。该文能够从写作学、文章学的角度延展和丰富夏丏尊的创作论与接受论。
2013年,孙娜的硕士论文《夏丏尊语文阅读教育思想探析》从教育学角度系统研究夏丏尊的语文阅读教育思想。夏氏认为语文阅读是改进生活、丰富生活的手段,是培养生活上知识技能的工具,读自己职务的书,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读关于趣味修养的书是为了涵养趣味、修养身心,阅读时将精读与略读结合,将理解与鉴赏结合。[15]该文呼应、丰富和延展了夏氏的文学接受论。
2017年,夏琦的硕士论文《夏丏尊的美育思想研究》第二章从美育教育角度探讨夏丏尊的人生艺术化思想,指出作家要有发现生活中的趣味、玩味生活的能力,以审美的态度观照生活,[16]6-16事实上夏氏关于文学审美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是辩证的,该文理解不够全面。第三章从美育角度探讨夏丏尊的文艺本质论、鉴赏论和创作论。[16]17-24本质论方面,指出文艺的本质是美的情感,从对事物的态度和功用角度分析审美情感的趣味与超功利性,即其条件与功能。夏琦的探讨颇有发现,但忽略了从经验与想象、现实与艺术的关系等角度论述,未能详尽透彻。关于接受论,该文主要探讨读什么、怎么读,但未提及夏氏注重文学鉴赏的“情感的传染与共鸣”。关于创作论,该文总结了创作的条件:作家应具备人生的修养,锐利的敏感和旺盛的热情,文章应通过具象的方式表达。夏琦论见准确,但不够细致全面。诸如夏丏尊认为作家须注重自我省察与批判[13]131,应具有时代意识和时代使命[13]141-142,体现了其中国文化精神与现代意识,值得深入阐释评价。该文基于美育视角,与文论交叉较多,文献选取准确,论述深入,侧重对关键词句的阐释,但未进行历时性研究,具体分析欠均衡,对鉴赏论的理解有所偏离。 2.作家作品论角度
2009年,徐晶的硕士论文《夏丏尊散文研究》探讨夏氏的散文创作观,以《文章作法》《文心》为核心文献,涉及文学本质、文学创作、文学功能、文学接受等要点。[17]3-6徐晶指出夏氏的文学本质观是知、情、意的统一,文章应有工具性、真实性、明确性三个特点,这与夏氏《文艺论ABC》中明确表示文学的本质是“美的情”的观点有偏差[13]20,徐晶将文章特性与文艺本质混合,论述不够准确。在文学创作上,徐晶简要论述夏氏关于创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以及创作时应有的态度等内容。[17]4在文学功能上,徐晶主要从阅读角度论述读书是改进和丰富生活的手段,以及夏氏建议读的三类书,对阅读功能未予深入阐释。在文学接受上,徐晶指出夏氏坚持平民本位与立场,主要从散文文体和语言的平淡质朴两方面阐释创作如何贴近读者,没有涉及夏氏文学接受论中有关文学鉴赏与批评的内容。本文较早从散文创作角度涉及夏氏文论,但篇幅较少,对文学的本质、接受、功能等皆有涉及,但不够清晰、精致、深入。就文献而言,作者未考证《文心》的篇章归属而径直运用,对《文艺论ABC》则未予考察,故有失严谨和充分。
同年,商金林的《绚烂与平淡的统一——夏丏尊和他的散文》分析夏丏尊的散文《阮玲玉之死》,涉及夏丏尊的文艺大众化观点,认为新文学运动发展的阻碍就是文艺没有大众化,大众化并非教化,而应偏重于感化,使文艺与大众结合,作者应以此为志,让文艺亲近大众,满足大众需求。[18]文艺大众化是夏丏尊散文创作的目标和特点,也是其文论的重要内容,该文从创作角度提供文论之佐证。
3.其他角度
1990年,魏杰的论文《试论夏丏尊的文章学理论》探讨了夏丏尊的文风和文体观念,即文章是一种工具,有真实和明确的特点,文章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作者认为夏丏尊的写作观是文章写作理论的一大飞跃,是科学和进步的,对后世有巨大的借鉴意义。[19]夏氏的文章学理论与其文学创作论有交叉,有补充价值。
2018年,魏俊芳的硕士论文《夏丏尊编辑思想研究》系统论述夏丏尊的编辑思想。[20]融会贯通地来看,编辑理念是夏氏文论在出版传播领域的延展,诸如编辑的目的、核心素养等与文论中本质论、价值论、创作论、接受论皆有貌离而神合之处,有利于学界从文化传播角度考察夏氏文论的多元动力及其演变化用。
另外,学界关于“白马湖文学”有若干研究成果①,从文学流派角度涉及夏丏尊其人其文,但对夏氏不够“显学”的文论成绩普遍缺乏专门探究,主要是在论及夏氏文化性格、散文创作、语文教育时,或有引述其文论观点与批评见解,以资印证,较之夏氏文论的专题研究,此类论著的重心显然不在此,故不赘述。不过,此类论著有利于拓展和深化夏氏文论研究的角度,诸如中西文化关系、反思现代性、文学流派的影响、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夏丏尊的整体文化性格、同人比较、文学教育出版三元融合且有张力的格局、区域文化,进而做出新的发现。
二、总结与展望
第一,从时间维度总结上述成果的演变与价值。学界对夏丏尊文论的研究成果有7篇,1980-2000年1篇,2001-2010年3篇,2011至今4篇,其中5篇期刊论文,2篇属于著作节选,1篇收入论文集。张炳煊、程正民、程凯、万娜、胡元德都是从文论史与现代化视角涉及夏氏文论,张炳煊和胡元德关注的都是文气论问题,前者较早,后者则有聚焦与推进;万娜考察夏氏的文学本质是“美的情感”的观念,最先涉及核心问题。鲁杭、鸟谷真由美、颜淑兰专做夏氏文论研究,鲁杭考据不严,但其文仍可谓最系统且有深广度,是该论域的较大进展;鸟谷真由美、颜淑兰的比较文论研究在方法、材料和观点上都取得扎实进展,将论题推向精深与开阔。历史地看,晚近的论著视角多元,针对性强,说明夏氏文论研究已逐渐成为学界的自觉。非文论视角的研究主要从教育学、作家作品论、读写研究、翻译出版编辑等方面切入,对文论研究有补充、拓展与贯通之启示,有利于该论题的研究走向综合圆明之境,而成熟的人文研究几乎都是博约相济的。
第二,反思不足,展望推進。首先,夏丏尊文论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和研究,具体原因有四:一是相对于丰子恺、朱自清、朱光潜、李叔同、马一浮等具有相近文化立场的人物,夏丏尊虽然也建树颇多,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印象可谓朴实低调、平易温和,没有引起后人的足够关注;二是人们较多探讨夏丏尊作为散文家、教育家、写作学者、出版人的贡献,这些成就的开掘相对遮蔽了其文论与批评;三是人们对夏丏尊文论文献的开掘整理不足,除了《文艺论ABC》这样的核心文献,延伸在写作学、教育学、文学评论、随笔中的文论文献亟待挖掘、抽绎和整理,诸如《文心》这样的著作,还需要严谨考证哪些篇目是夏氏所作,唯其如此,才能为深入系统研究提供扎实基础,这是后续首先要啃的“硬骨头”,值得欣喜的是,刘正伟主编的《夏丏尊全集》即将出版,可资参考;四是相对于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研究与评论,学界对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的研究相对不足,从目前屈指可数的现代文学批评史著即可看出,这是一个海拔较低的学术板块。
最后,已有的针对夏丏尊文论的研究尚不够严谨、精深、系统。非文论视角的研究不在文论本位,不必赘述;最值得重视的专论成果数量不多,在比较文论方面比较精致,但尚未出现以文论为主轴、系统分析文献、历时性与共时性交织的论著,这需要研究者具备考据、义理、辞章三方面能力,以扎实丰富的文论文献为核心,适当借鉴写作学、语文教育、美学、出版传播、日本文学、佛学等知识,必要时与夏氏之散文、小说互证,将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剖析专题,中外比较,古今勾连,力求精深宏阔的学思境界,开显夏丏尊文论的真实、演化与价值。
作为“五四”先驱,夏丏尊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形象,他推进白话文运动,引进国外文学思想,将理性精神、自我批判、时代脉动融入文论,在历史上有其代表性、独特性与积极价值。他以相对温和、进步、超越的文化立场从事文学、教育、出版等事业,追求艺术与人生、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平衡,其文论有时代性、世界性、本土性,既感应时事,亦未曾过时,对当代文论建设中出现的“去文学化”“强制阐释”等问题仍有镜鉴。[21]相信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夏丏尊文论研究能够取得新的进展,丰富和推进夏丏尊研究以及中国现当代文论与批评研究。 注释:
①代表性专著有两本:陈星、朱晓江:《从“湖畔”到“海上”——白马湖作家群的形成及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2版。陈星1990年代即致力于白马湖作家研究,1998年出版专著《白马湖作家群》,后续研究不断深入,故《从“湖畔”到“海上”》代表作者的最新观点,主要包括轨迹寻踪、文化个性、语文教育、文化出版、散文创作、文化启示五个方面。张堂锜:《白马湖作家群论稿》,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张唐锜为中国台湾学者,该书1999年在台出版,名为《清净的热闹——白马湖作家群论》(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包括生成背景、文人形态、民间性格、岗位意识、教育理念、作品论六个方面。此外还有:王建华、王晓初主编:《“白马湖文学”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该书中有两篇关于夏丏尊与春晖中学之关系的考论文章,其他是流派综论或他者个案研究。朱惠民:《白马湖文派短长书》,宁波出版社,2014年。该书收入文章《夏丏尊:白马湖文派的精神领袖》,从办教育、办刊物、人格魅力、散文创作四方面论述夏丏尊的砥柱作用。其他文章或为流派综论,或为他者个案研究,或为重复收录。朱惠民:《白马湖文谭:浙东新文学丛刊〈我们〉》,宁波出版社,2017年。该书所收1篇夏丏尊研究论文与前书重复,其他文章或为《我们》杂志研究,或为他者个案研究,或为流派综论。中国知网针对白马湖作家、白马湖文学、开明派的論文主要有49篇,其中期刊论文40篇,硕士论文7篇,会议论文2篇。上述论著与论文主要涉及命名研究、作家论、作品论、作家作品综论、文化性格、史料考证、语文教育、编辑出版、文化渊源等问题,作者主要有陈星、朱晓江、傅红英、吕晓英、王嘉良、张堂锜、王晓初、竺建新等,主要是多家合论,兼及夏丏尊其人其文,很少涉及夏氏文论,体现了学界的问题取向。
参考文献:
[1]傅红英.夏丏尊评传[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张炳煊.文气的哲学审视及其实践价值[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6):103-109.
[3]程正民,程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的历史沿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55-56.
[4]万娜.我国文学理论建设之初对文学本质的认识:“美的情感”论: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231-239.
[5]胡元德.古代文气论的现代转换[J].齐鲁学刊,2006,(2):80-84.
[6]鲁杭.世界文学与浙江文学批评[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52-73.
[7]弘一大师纪念会编.弘一大师永怀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
[8]鸟谷真由美.越境的小品文:以中日小品文的互动为中心[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6,(4):34-45.
[9]郑园园,刘正伟.印象主义文学理论与新文学教育[J].中学语文教学,2016,(4):29-33.
[10]颜淑兰.夏丏尊的“会话”理论与夏目漱石《文学论》[J].文学评论,2019,(1):156-164.
[11]杨兴玉.历史反思与生态建构——当代语感理论的认知基础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4.
[12]李悦聆.平淡中的绚烂——夏丏尊人文教育思想及其实践[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39-43.
[13]夏丏尊.文艺论ABC[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7.
[14]朱国,粟斌.浅论夏丏尊写作教学观[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18-220.
[15]孙娜.夏丏尊语文阅读教育思想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16]夏琦.夏丏尊的美育思想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7:6-24.
[17]徐晶.夏丏尊散文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09:3-6.
[18]商金林.绚烂与平淡的统一——夏丏尊和他的散文[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2):121-126.
[19]魏杰.试论夏丏尊的文章学理论[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2):10-17+9.
[20]魏俊芳.夏丏尊编辑思想研究[D].恩施:湖北民族学院,2018.
[21]赖大仁.当代中国文论研究的观念与方法问题[J].文学评论,2020,(3):5-12.
作者简介:
王新雨,女,黑龙江牡丹江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任传印,男,山东德州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