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著名教授、画家李燕的身影和作品常现于众多文化艺术领域,这不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好奇。即使是老友,也因其涉业之广、投入之深、成就之大、头衔之多,真说不准该称他为哪一家更好。其实我认识李燕有个“三步曲”:即画家、国学家、杂家。
画家、国学家、杂家
李燕1943年生于北京,幼承家学,得其父李苦禅大师亲授,后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8年,堪称“家学加科班”,功底深厚。他立足于父辈教诲的“中华国学体系”与“中西合璧”的思想,并重民族、民间的艺术。他作画不受题材所限,也不拘风格,强调“以学问、以思想来作画”。
李燕爱画动物,与动物结下情怀且理解深刻,早有《李燕画猴》《李燕动物速写》出版。他尤擅画猴,成就突出,曾创作长22米巨制《百猴图》,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他便戏称自己为“万户猴”。他笔下的猴千姿百态并含有种种人生情态。1992年,中国邮政首次发行生肖贺年卡,其中选有李燕的一幅猴图,使他的“猴”跑遍天下,家喻户晓。他视动物为“天然朋友”、“天造美术品”,更顾及“群众喜闻乐见的问题”,因而“缘物寄情”、“借题发挥”从而与众同心同乐。
其力作《大鹏图》,于1999年搭乘中国第一艘试验载人飞船,成为人类史上首件飞游太空的绘画,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李燕所嗜画材,人物过半,既有神话传说人物,又有历史真实人物,也有小说虚构人物,可谓各个时代、各种背景、各种类型人物都在笔下再现。仅在我请他所画的《易经画传》一书中,就塑造了990个背景、身份、形象各异的人物。他在《李燕人物画集》“自序”中道:人物画不宜以花鸟待之,而当写其于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所展现的外部风貌。不读《道德经》无以画老子,不悟禅功无以画达摩,不明孔子“道不行”之叹无以画出真正孔夫子,不与“车把式”相处请教无以画车驾磨碾,不留心西方理论之大势无以画爱因斯坦……难怪他笔下的人物都那么传神。尤为令人惊奇的是他以巧妙构思的大手笔,打破时空,把千年之遥的东方哲人老子和万里之远的西方智星爱因斯坦请到一起并肩“合影”,并题有两位智者“所见略同”的至理名言。若不读懂二老,怎会有如此奇思妙构?
李燕自幼身受传统文化教育,父亲一直教导他以古代名人为榜样,做一个着眼于“文化体系”的“学者型画家”,而不要做西方那种专业型或职业型的画家。老人对他说:“在中华文化艺术大体系里,只画画是小道,因为再高些的是书法,比书法高些的是文学,至此仍非大道。因为再高一层就是哲理性的音乐,比如古人有‘无弦之琴’、‘无声之乐’即如是。再往上一层则是中华古典哲理:老、庄、禅、易、儒……因此,如欲画高必以比画更高的各层学问来统领之。否则,就画论画,止于作画终究浅薄。”这种思想与传统文人的“全方位文化思想”一脉相承。
苦禅大师素重“中国众经之首”的《易经》,视其为“世界最高度文明之一”。这对李燕影响颇深,促使他研读《易经》,感受其巨大能量。1987年,他与山东大学的易学专家刘大钧教授在孔子的故乡召开了“国际易学研讨大会”,影响深远。他不仅经常在国内举办易学讲座,并多次应邀在国外举办易学、禅学与艺术的讲演,均得到通席爆满、掌声迭起、频频报道的轰动效应。
正是在这种社会需要的气氛背景下,我特请集画家和易学家于一身的李燕先生译绘了易学史上第一部《易经画传》。该书出版后多次再版于台海两岸,又以4种外文版发行于世。对于这样一部文字晦涩、内容深奥的“天书”,其译绘难度不言而喻,不仅要有参悟易理、破译爻辞之功,而且要根据新出土的文物和研究成果,对其“从来如是解”的传统认识,加以新的诠释。对于配图,则注重借用历史传说故事和依照卦爻辞所涉及的情节,再加想象,以形成画面。在如何处理人物形象的造型方面,也颇讲究。如适当运用少许变形夸张,并借鉴一些传统木版书籍插图及绣像风格,力求多现“中华相”,以白描手法完成了这部情节、背景各异的450图的《易经画传》。
他在易学研究上也有一笔浓墨重彩,即在“国际易经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一篇重量级论文——《学<易>心得笔记》。该文科学、深刻地论述了《易经》的普遍意义、主要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他的实践体会。此文有力地破除世人对《易经》过于神秘乃至迷信之扭曲和误解,而还其真面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的易学修养达到了谙其机理、学以致用的境界。
李燕一向注重知识修养的“整体感”,对经、史、文、哲、科技、宗教、风土民情等类,无不投缘。除了绘画和易学,他的书法,在甲骨、钟鼎等古文字与隶、行、草书基础上,遵汉代扬雄“书为心画”纵横开合,别具一格,书有画之神韵,画具书之风骨。而他的诗文,既以钩沉补缺之旨作论文,又以针贬时弊之旨作杂文,时有诗、赋问世,还间有讽刺、幽默漫画的“顺口溜”,寓庄于谐。
肩负“文化使者”的使命
1989年,应印度一所致力于现代生物学尖端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CCMB之邀,他被推荐为《艺术与科学》这一大跨度课题合作的中国画家。1991年又应马来西亚高僧镜庵长老的邀请,为一佛教圣地绘制巨幅壁画,并宣讲禅学与中华禅画,深受华裔同胞们欢迎。
1993年他出访印尼就举办了10场“李燕夜话”茶座,从生肖到饮食,从服饰到民俗,乃至音乐、戏曲……从1980年至今,他多次赴加拿大、美国、日本、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诸国与台湾、香港地区,肩负一个“文化使者”的使命,持续传统文化艺术大讲座已历30春秋。近些年国家重视国学,李燕则时常应邀讲学,仅2007年就应邀在清华园及多所大学、社团开讲61次之多,备受听众欢迎。
他数年厮磨于各类书画之间,练就一手鉴定古今书画的绝活儿,应聘担任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此外李燕还是“半个电视人”,他和夫人孙燕华策划并制作了第一部涵京津各种弹唱曲艺的系列片《胡同古韵》(13集)、采访纪实片《爱国艺术家苦禅大师》(10集)等,还常应电视台多种栏目邀请,为其撰稿、讲座或作嘉宾。所播文化艺术节目,语言风格独特,富有文化底蕴,深受观众好评。
说起李燕的“神聊”更是有名,凡和他聊天的人,都立马痴迷,成为“粉丝”。其原因,不只是口才善于表达,关键还是“肚里有东西”,内容广博,“含金量”高,文史哲及艺术人生无所不涉,旁证博引,论古喻今。话匣子一开,滔滔不绝,妙趣横生,似有倾不尽的满腹经纶。
友人称他为“杂家”,他则深情地说:“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有一种特殊的挚爱!”他自费整理排演明代徐文长戏剧,拍片送电视台无偿播放,又花钱买下大量整套唐山皮影与其剧本、道具和器乐,亦加以整理,其挚爱之情可鉴也!
“主说”和“主演”
1998年李燕任第9届全国政协委员兼北京市政协委员。此后10年两任委员,他“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为国家建言献策”。每逢“两会”,李燕提案、发言之多是出了名的!他认为这正是以知识报效国家和人民的大好机会。他新颖的见解和深刻而求实的建议不胫而走,颇具影响。例如他关于积极保护古都北京,刹住破坏性建设的调研与提案,使他得了个绰号“保护古都四大铁杆之一”,而后又得绰号“保皇派”(“保护皇城派”之简称)。为此他的提案《首都人文环保迫在眉睫》荣获了“优秀提案奖”。他率先提出了“人文环境保护”的新观念,有关阐释上了《光明日报》。他认为“居安思危”首当思虑“人文危机”。至于其他各方面,如教育、医疗、立法、督法、矿难、金融、非物质文化遗产、宗教、信仰等等诸多问题他都有说不完的话。在他卸任后,著名作家王蒙在谈及对诸位委员的印象中写道:“口若悬河的是李燕,他是画家李苦禅的儿子,滔滔不绝,情理(材)料俱茂。”“昔日‘口若悬河’,今朝‘顿失滔滔’矣!”
1997年12月,李燕应邀随大陆书画家访问团初访台湾,受到了台湾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为首的全体成员的热情接待。交谈之中涉及文化、艺术、宗教、民俗题目良多。李燕应答之主动、丰沛给对方与同团的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归来前得了个“本团主说”的绰号。时隔11年,他与10位人士再次应邀访台。从台北到高雄,逢道教界人士则言道,逢佛光寺僧尼则言佛,逢“老黄埔”退役军官则畅谈抗日战争的历史,逢联欢盛宴则口学胡琴为老台胞清唱京剧“托腔伴奏”,解说点评,应邀上场“献演”则甩几个曲艺段子热场助兴。两岸同胞同享中华文化艺术之乐,其乐也融融!他说,“这七天我不但继续当‘主说’,还成了‘主演’,虽然挺累的,但谁叫人家错爱予我,当了‘七日团长’呢?”
苦禅大师书赠李燕孔子语录条幅“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正是李燕“禅易居”的座右铭。其博涉成功之谜一言以蔽之:在于其持之以恒地“学而时习之”。
画家、国学家、杂家
李燕1943年生于北京,幼承家学,得其父李苦禅大师亲授,后入中央美术学院学习8年,堪称“家学加科班”,功底深厚。他立足于父辈教诲的“中华国学体系”与“中西合璧”的思想,并重民族、民间的艺术。他作画不受题材所限,也不拘风格,强调“以学问、以思想来作画”。
李燕爱画动物,与动物结下情怀且理解深刻,早有《李燕画猴》《李燕动物速写》出版。他尤擅画猴,成就突出,曾创作长22米巨制《百猴图》,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他便戏称自己为“万户猴”。他笔下的猴千姿百态并含有种种人生情态。1992年,中国邮政首次发行生肖贺年卡,其中选有李燕的一幅猴图,使他的“猴”跑遍天下,家喻户晓。他视动物为“天然朋友”、“天造美术品”,更顾及“群众喜闻乐见的问题”,因而“缘物寄情”、“借题发挥”从而与众同心同乐。
其力作《大鹏图》,于1999年搭乘中国第一艘试验载人飞船,成为人类史上首件飞游太空的绘画,载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李燕所嗜画材,人物过半,既有神话传说人物,又有历史真实人物,也有小说虚构人物,可谓各个时代、各种背景、各种类型人物都在笔下再现。仅在我请他所画的《易经画传》一书中,就塑造了990个背景、身份、形象各异的人物。他在《李燕人物画集》“自序”中道:人物画不宜以花鸟待之,而当写其于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内心世界——所展现的外部风貌。不读《道德经》无以画老子,不悟禅功无以画达摩,不明孔子“道不行”之叹无以画出真正孔夫子,不与“车把式”相处请教无以画车驾磨碾,不留心西方理论之大势无以画爱因斯坦……难怪他笔下的人物都那么传神。尤为令人惊奇的是他以巧妙构思的大手笔,打破时空,把千年之遥的东方哲人老子和万里之远的西方智星爱因斯坦请到一起并肩“合影”,并题有两位智者“所见略同”的至理名言。若不读懂二老,怎会有如此奇思妙构?
李燕自幼身受传统文化教育,父亲一直教导他以古代名人为榜样,做一个着眼于“文化体系”的“学者型画家”,而不要做西方那种专业型或职业型的画家。老人对他说:“在中华文化艺术大体系里,只画画是小道,因为再高些的是书法,比书法高些的是文学,至此仍非大道。因为再高一层就是哲理性的音乐,比如古人有‘无弦之琴’、‘无声之乐’即如是。再往上一层则是中华古典哲理:老、庄、禅、易、儒……因此,如欲画高必以比画更高的各层学问来统领之。否则,就画论画,止于作画终究浅薄。”这种思想与传统文人的“全方位文化思想”一脉相承。
苦禅大师素重“中国众经之首”的《易经》,视其为“世界最高度文明之一”。这对李燕影响颇深,促使他研读《易经》,感受其巨大能量。1987年,他与山东大学的易学专家刘大钧教授在孔子的故乡召开了“国际易学研讨大会”,影响深远。他不仅经常在国内举办易学讲座,并多次应邀在国外举办易学、禅学与艺术的讲演,均得到通席爆满、掌声迭起、频频报道的轰动效应。
正是在这种社会需要的气氛背景下,我特请集画家和易学家于一身的李燕先生译绘了易学史上第一部《易经画传》。该书出版后多次再版于台海两岸,又以4种外文版发行于世。对于这样一部文字晦涩、内容深奥的“天书”,其译绘难度不言而喻,不仅要有参悟易理、破译爻辞之功,而且要根据新出土的文物和研究成果,对其“从来如是解”的传统认识,加以新的诠释。对于配图,则注重借用历史传说故事和依照卦爻辞所涉及的情节,再加想象,以形成画面。在如何处理人物形象的造型方面,也颇讲究。如适当运用少许变形夸张,并借鉴一些传统木版书籍插图及绣像风格,力求多现“中华相”,以白描手法完成了这部情节、背景各异的450图的《易经画传》。
他在易学研究上也有一笔浓墨重彩,即在“国际易经学术研讨会”上发表的一篇重量级论文——《学<易>心得笔记》。该文科学、深刻地论述了《易经》的普遍意义、主要用途、使用方法以及他的实践体会。此文有力地破除世人对《易经》过于神秘乃至迷信之扭曲和误解,而还其真面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的易学修养达到了谙其机理、学以致用的境界。
李燕一向注重知识修养的“整体感”,对经、史、文、哲、科技、宗教、风土民情等类,无不投缘。除了绘画和易学,他的书法,在甲骨、钟鼎等古文字与隶、行、草书基础上,遵汉代扬雄“书为心画”纵横开合,别具一格,书有画之神韵,画具书之风骨。而他的诗文,既以钩沉补缺之旨作论文,又以针贬时弊之旨作杂文,时有诗、赋问世,还间有讽刺、幽默漫画的“顺口溜”,寓庄于谐。
肩负“文化使者”的使命
1989年,应印度一所致力于现代生物学尖端领域研究的科研机构CCMB之邀,他被推荐为《艺术与科学》这一大跨度课题合作的中国画家。1991年又应马来西亚高僧镜庵长老的邀请,为一佛教圣地绘制巨幅壁画,并宣讲禅学与中华禅画,深受华裔同胞们欢迎。
1993年他出访印尼就举办了10场“李燕夜话”茶座,从生肖到饮食,从服饰到民俗,乃至音乐、戏曲……从1980年至今,他多次赴加拿大、美国、日本、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诸国与台湾、香港地区,肩负一个“文化使者”的使命,持续传统文化艺术大讲座已历30春秋。近些年国家重视国学,李燕则时常应邀讲学,仅2007年就应邀在清华园及多所大学、社团开讲61次之多,备受听众欢迎。
他数年厮磨于各类书画之间,练就一手鉴定古今书画的绝活儿,应聘担任中国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此外李燕还是“半个电视人”,他和夫人孙燕华策划并制作了第一部涵京津各种弹唱曲艺的系列片《胡同古韵》(13集)、采访纪实片《爱国艺术家苦禅大师》(10集)等,还常应电视台多种栏目邀请,为其撰稿、讲座或作嘉宾。所播文化艺术节目,语言风格独特,富有文化底蕴,深受观众好评。
说起李燕的“神聊”更是有名,凡和他聊天的人,都立马痴迷,成为“粉丝”。其原因,不只是口才善于表达,关键还是“肚里有东西”,内容广博,“含金量”高,文史哲及艺术人生无所不涉,旁证博引,论古喻今。话匣子一开,滔滔不绝,妙趣横生,似有倾不尽的满腹经纶。
友人称他为“杂家”,他则深情地说:“我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华,有一种特殊的挚爱!”他自费整理排演明代徐文长戏剧,拍片送电视台无偿播放,又花钱买下大量整套唐山皮影与其剧本、道具和器乐,亦加以整理,其挚爱之情可鉴也!
“主说”和“主演”
1998年李燕任第9届全国政协委员兼北京市政协委员。此后10年两任委员,他“积极反映社情民意,为国家建言献策”。每逢“两会”,李燕提案、发言之多是出了名的!他认为这正是以知识报效国家和人民的大好机会。他新颖的见解和深刻而求实的建议不胫而走,颇具影响。例如他关于积极保护古都北京,刹住破坏性建设的调研与提案,使他得了个绰号“保护古都四大铁杆之一”,而后又得绰号“保皇派”(“保护皇城派”之简称)。为此他的提案《首都人文环保迫在眉睫》荣获了“优秀提案奖”。他率先提出了“人文环境保护”的新观念,有关阐释上了《光明日报》。他认为“居安思危”首当思虑“人文危机”。至于其他各方面,如教育、医疗、立法、督法、矿难、金融、非物质文化遗产、宗教、信仰等等诸多问题他都有说不完的话。在他卸任后,著名作家王蒙在谈及对诸位委员的印象中写道:“口若悬河的是李燕,他是画家李苦禅的儿子,滔滔不绝,情理(材)料俱茂。”“昔日‘口若悬河’,今朝‘顿失滔滔’矣!”
1997年12月,李燕应邀随大陆书画家访问团初访台湾,受到了台湾海基会秘书长焦仁和为首的全体成员的热情接待。交谈之中涉及文化、艺术、宗教、民俗题目良多。李燕应答之主动、丰沛给对方与同团的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归来前得了个“本团主说”的绰号。时隔11年,他与10位人士再次应邀访台。从台北到高雄,逢道教界人士则言道,逢佛光寺僧尼则言佛,逢“老黄埔”退役军官则畅谈抗日战争的历史,逢联欢盛宴则口学胡琴为老台胞清唱京剧“托腔伴奏”,解说点评,应邀上场“献演”则甩几个曲艺段子热场助兴。两岸同胞同享中华文化艺术之乐,其乐也融融!他说,“这七天我不但继续当‘主说’,还成了‘主演’,虽然挺累的,但谁叫人家错爱予我,当了‘七日团长’呢?”
苦禅大师书赠李燕孔子语录条幅“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正是李燕“禅易居”的座右铭。其博涉成功之谜一言以蔽之:在于其持之以恒地“学而时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