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教学视角下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内涵研究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_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相对齐全,为培养复合型乃至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机构壁垒导致“综而不融、融而不合、合而不强”,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社会服务的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效率。挖掘“综合性”内涵,释放“综合性”潜力成为中国高校尤其综合性大学的当务之急。本文以本科教学为背景,提出“融合度”和“综合因子”概念,对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内涵进行定量研究。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内涵;本科教学;定量研究
  中国大学分为单科大学、多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其人才培养定位因类型不同而异。综合性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属综合性大学拥有国家顶尖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实力,肩负着冲击“世界一流”的重任;市属综合性大学为地方建设输出了大量“落地”人才,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为之指明了改革方向;省属综合性大学在强势的部属高校和数量庞大的地方高校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省部共建”和“一省一校”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其注入了活力,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参与,将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双一流”核心要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总之,对于综合性大学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迫在眉睫。
  综合性大学的学科门类相对齐全,为培养复合型乃至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体制上讲,一个或若干个相近学科资源构成了一个诸如“学院”或“研究所”等实体机构,这些机构责权利分明,相对独立。另一方面,从教学与科研的自身规律和四川大学等名牌院校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来看,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尤其是跨机构的学科交叉融合,才能催生更多“原创型”的顶级教学科研成果,才能“協同作战”,为经济提供“技术含量更高”的服务,为社会贡献更“高效”的文化传承与创新。然而,长期运行机制所形成的机构“壁垒”,造成机构缺乏融合的主动性或被融合的积极性。教师间难于“协同”育人和攻关,导致综合性大学“综而不融、融而不合、合而不强”的现状,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科学研究的水平、社会服务的能力、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效率。
  本文以本科教学为背景,对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内涵进行定性描述和定量研究,旨在为中国大学的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一、“综合性”定性描述
  “综合”一词源于纺织技术,“综”是织机上使经线上下提放以接受纬线的机构。一综可提数千根经丝,故含有“总聚”“集合”之意。“综合”就是将几千根不同的经线通过“综丝”把它们合并起来便于操作。
  从“十一五”质量工程中的“特色专业”到“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中的“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前者只强调了专业的“特色”,后者涉及专业的师资、教材、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方法、实习实践……,并且要求都要有一定基础。尤其是,通过改革,要全方位有所发展,而且要和谐发展,形成完整的教师团队、知识点体系、课程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它们相互关联融合,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专业体系。这正是“综合”内涵的体现。
  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也就是现在“一省一校”的前期工程,特别强调了“综合”实力的提升,不仅涉及学科、师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硬件环境等方方面面,而且要求在很多方面实力比较强。更重要地,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提高。也就是说,“综合”是在单体的数量与质量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单体之间的相互促进和支撑。
  归纳起来,“综合”包含三个层次的涵义:一是被“综合”的对象要有一定数量(规模);二是某些被“综合”的对象要有优势(质量);三是被“综合”的对象之间关联融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融合)。前两个是“综合”的基础,第三点是“综合”的本质。
  对于综合性大学,“综合”的对象是学科,而实体机构的壁垒迫使我们去“综合”机构。第一层涵义提出的“规模”对所有综合性大学均可达到,第二层涵义提出的“质量”由教育部“审核评估”或“合格评估”予以把握,而第三层涵义提出的“融合”,正是“综合”性大学的问题和要害所在。
  二、“综合性”定量刻画
  大学教育的综合性是指大学不仅在学科、专业方面能相互沟通、渗透、交叉,而且在课程乃至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方面也要达到相互融合、相互支持、融会贯通的水准。从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他们更侧重于后者。这种发展趋势在教育思想上给了我们启示,在大学教育的综合性过程中,应从强调学科的综合性转向强调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性,进而实现学生心理素质的综合性,也即是从学科中心转到学生中心上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从体制现状看,一般来说,中国大学机构分为管理机构、教学机构、科研机构、教辅机构等,教学机构(教学单位)和科研机构(科研单位)是学校的主体。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学校的四大功能。在本科生培养方面,教学单位之间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着本科毕业生的复合程度乃至创新创业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英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程师职业资格具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相对一致的评价标准。通过规定工程师职业资格注册所需的教育基础,在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经过认证的工程专业与工程师职业资格阶梯之间形成了对应的关系。此外,工程师和技术员的注册流程和职业发展路径也进一步强化了认证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衔接。本文在借鉴英国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师职业资格衔接机制的建议。  关键词:英国工程教
摘 要:石油与化学工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新工科理念高度契合,新工科更加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天津化学化工协同创新中心在“理工融合”方面进行了前期实践,以分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抓手,依靠协同创新中心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从“理工融合型本科生培养模块”“理工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块”和“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块”三个模块入手,在本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育人环境建设,培养模式升级等方面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