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9-000-01
摘要 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体育课程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和加强,也是高职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高职体育教学应当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主动调整和强化课程教学的服务功能,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高职体育 职业素质 目标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和课程建设应该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中心任务,重新定位教学以及课程建设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还只是停留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层面,并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而笔者认为,这一点恰恰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恰恰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高职体育课程所具有的开放性、实践性、交往性和社会性特征与高职体育教学所蕴含的团队精神教育、主体意识培养以及自我实现的过程等这些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利用体育课程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优势所在。相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行有的放矢,更能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界定
高职体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应当包括职业基本素质(身体心理、道德品质)、职业核心素质(职业体能、职业保健)以及其他职业素质(组织纪律、人际交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的高职体育课程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导向,充分考虑其专业和未来职业岗位的特点,强调职业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的培养。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下:
(一)能够编制一套适合自身的锻炼计划,并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二)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技能;通过技能学习的过程,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增强自信心,培育“终身体育”意识。
(三)掌握未來职业岗位特点所需的职业体能、职业特殊体能的锻炼方法及职业保健方法,熟悉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
(四)通过体育运动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行为习惯、职业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为达成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素质目标,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育学生公平竞争和遵守规范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高职院校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这些特征,让学生通过在体育课堂上的学练过程加强对职场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新的社会环境,有效地帮助其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变。
基于这一认识,建议高职院校将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职场仿真训练的一种途径。明确提出体育课程及教学目标紧密与职业需求接轨,切实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服务。如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方面,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可按照企业的标准对学生的着装、仪态、遵守纪律、服从指令等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列入学生的期末考核当中。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团队体育游戏、户外拓展训练等项目,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体育教师应深入企业特别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调研,收集企业不同岗位对员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在员工培训中开展拓展训练项目的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课程设计、组合,建立拓展训练基地,开设专门的职业拓展训练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创新。如在健身操、拓展训练、体育游戏等教学中,由学生自己进行内容创编和设计,积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高职学生普遍被社会视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自卑心理成为不少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巨大障碍。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为其在职业生涯上的成功迈进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贯彻职业素质目标不仅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增强竞争意识,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社会化过程的需要。广大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者要用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和课程建设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为其职业生涯发展积蓄含金量,为未来创业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体育课程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和加强,也是高职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我们要让职业素质教育主动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更要让达成高职体育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落到实处。为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体育教学应当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主动调整和强化其课程教学的服务功能,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使他们储备好融入职业岗位和社会生活的各项基本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个人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
摘要 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体育课程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和加强,也是高职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高职体育教学应当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主动调整和强化课程教学的服务功能,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 高职体育 职业素质 目标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目标。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和课程建设应该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这一中心任务,重新定位教学以及课程建设目标,不断推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还只是停留在发展身体素质的层面,并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为目标。而笔者认为,这一点恰恰忽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高职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恰恰是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高职体育课程所具有的开放性、实践性、交往性和社会性特征与高职体育教学所蕴含的团队精神教育、主体意识培养以及自我实现的过程等这些独特的、有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点,是利用体育课程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优势所在。相比空洞的说教,更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进行有的放矢,更能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职体育课程目标的界定
高职体育课程所要培养的学生的职业素质应当包括职业基本素质(身体心理、道德品质)、职业核心素质(职业体能、职业保健)以及其他职业素质(组织纪律、人际交往)。以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的高职体育课程要结合学生的就业导向,充分考虑其专业和未来职业岗位的特点,强调职业基本素质和核心素质的培养。具体的课程目标如下:
(一)能够编制一套适合自身的锻炼计划,并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二)熟练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技能;通过技能学习的过程,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感,增强自信心,培育“终身体育”意识。
(三)掌握未來职业岗位特点所需的职业体能、职业特殊体能的锻炼方法及职业保健方法,熟悉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办法。
(四)通过体育运动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竞争意识、行为习惯、职业道德和人际交往能力。
三、对策与建议
为达成高职体育教育的职业素质目标,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育学生公平竞争和遵守规范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和不断创新的精神。高职院校可以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这些特征,让学生通过在体育课堂上的学练过程加强对职场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更快地融入新的社会环境,有效地帮助其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顺利转变。
基于这一认识,建议高职院校将体育教学作为对学生进行职场仿真训练的一种途径。明确提出体育课程及教学目标紧密与职业需求接轨,切实为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服务。如在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方面,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可按照企业的标准对学生的着装、仪态、遵守纪律、服从指令等提出了严格要求,并列入学生的期末考核当中。在教学内容上,引入团队体育游戏、户外拓展训练等项目,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体育教师应深入企业特别是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调研,收集企业不同岗位对员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以及在员工培训中开展拓展训练项目的内容,在调研的基础上重新进行课程设计、组合,建立拓展训练基地,开设专门的职业拓展训练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强调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和创新。如在健身操、拓展训练、体育游戏等教学中,由学生自己进行内容创编和设计,积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高职学生普遍被社会视为应试教育的失败者,自卑心理成为不少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巨大障碍。体育教师应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为其在职业生涯上的成功迈进创造有利条件和机会。
在高职体育教学中贯彻职业素质目标不仅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增强竞争意识,帮助学生逐步实现社会化过程的需要。广大高职院校的体育工作者要用职业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体育教学和课程建设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探索,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身体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结构的进一步完善,为其职业生涯发展积蓄含金量,为未来创业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高职体育课程是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要补充和加强,也是高职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我们要让职业素质教育主动渗透到体育教学活动中,这不仅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更要让达成高职体育课程的职业素质目标落到实处。为适应现代社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高职体育教学应当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主动调整和强化其课程教学的服务功能,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使他们储备好融入职业岗位和社会生活的各项基本素质,以适应新时期个人生存和职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