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有效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手段。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影响,不断发展与利用新的理念和新的手段,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本文就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及利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互联网;影响;利用
移动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其能有效保证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共享性、互动性、时效性、开放性与丰富性,给大学生思想交流、知识学习和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平台,全方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一般而言,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移动互联网的介入丰富了教育的方式,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系与理论[1]。但是移动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需要高校工作者与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看待,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用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体和信息传播载体,其被大学生普遍追捧和认可,涉及到多媒体空间平台、流媒体、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等多种媒介。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用,其主要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微博。微博主要是以用户关系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分享为基础的平台,用户能够借助相关的客户端构建个人社区,并通过140字左右文字对信息进行更新,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相较于传统的博客而言,微博在“转发”、“评论”和“关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不同,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与认可,成为大学生的“舆论圈”、“交际圈”和“信息圈”。二是博客。博客主要是以网络为载体,能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排列,快速简易发布个人思想内容,学生能够利用博客发布个人的思想、心情与生活[2]。三是即时通信。即时通信指的是个对互联网消息进行即时接收与发送的业务,具有UC、MSN、QQ和手机短信等形式。目前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QQ账号,并将其作为与别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分析
(一)消极影响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对于移动互联网而言,其具有无屏障性的特点,将其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发表言论与观点、参与网络互动等将会更加便捷及自由,这种自由与无限延伸的网络能够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此外,部分格调低下的彩铃、贴图与短信等信息以及消极落后的思想文化,将会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降低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影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受精力限制和年龄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其对新事物的接受与应用明显滞后于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难以有效运用前沿知识,缺乏较强的新媒体意识,无法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全面认识和理解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媒体信息监管能力不强,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最后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人际关系。部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或者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导致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时间减少,与同学、朋友和家人的关系疏远,出现人际关系交往异化情况[3]。由于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强的隐秘性与便捷性,学生能够在互联网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甚至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这样使得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积极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移动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其可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一是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否与大学生的性格偏好和群体特征进行有效结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如传播速度低、声情融汇、图文并茂等,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与个性化需求,感染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确保教育内容的趣味性与生动,充分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参与性与自觉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与吸引力。
二是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客体与主体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4]。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互动时,不会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实现点对点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与主体之间的信任,便于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丰富拓展了教育的空间。由于移动互联网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资讯五屏障、空间无屏障和时间无屏障等特点,能够对电脑终端设备、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加以突破。将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使传统封闭狭窄的教育空间变得更加开放性与全社会性,保证教育渠道的普及化、生活化与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且多样的教育资源。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为高校教育的发展增添了一定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工作手段、工作载体和育人环境。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将网络教育的优势加以充分发挥,探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建.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J]. 天中学刊,2011,02:58-60.
[2]谢鑫建,王金凤. 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46-47.
[3]董文波. 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01:100-101.
[4]吴志威.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思考[J]. 经营管理者,2014,33:34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移动互联网;影响;利用
移动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重要产物,其能有效保证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共享性、互动性、时效性、开放性与丰富性,给大学生思想交流、知识学习和休闲娱乐提供了良好平台,全方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和思想观念。一般而言,高校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移动互联网的介入丰富了教育的方式,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进一步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体系与理论[1]。但是移动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需要高校工作者与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看待,充分发挥其正面作用,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一、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用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体和信息传播载体,其被大学生普遍追捧和认可,涉及到多媒体空间平台、流媒体、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等多种媒介。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用,其主要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微博。微博主要是以用户关系信息的获取、传播和分享为基础的平台,用户能够借助相关的客户端构建个人社区,并通过140字左右文字对信息进行更新,实现信息的即时分享。相较于传统的博客而言,微博在“转发”、“评论”和“关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不同,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与认可,成为大学生的“舆论圈”、“交际圈”和“信息圈”。二是博客。博客主要是以网络为载体,能按照时间的顺序进行排列,快速简易发布个人思想内容,学生能够利用博客发布个人的思想、心情与生活[2]。三是即时通信。即时通信指的是个对互联网消息进行即时接收与发送的业务,具有UC、MSN、QQ和手机短信等形式。目前几乎所有大学生都拥有自己的QQ账号,并将其作为与别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分析
(一)消极影响
移动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对于移动互联网而言,其具有无屏障性的特点,将其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生发表言论与观点、参与网络互动等将会更加便捷及自由,这种自由与无限延伸的网络能够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此外,部分格调低下的彩铃、贴图与短信等信息以及消极落后的思想文化,将会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降低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道德意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影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受精力限制和年龄差异等方面的影响,其对新事物的接受与应用明显滞后于大学生群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工作者难以有效运用前沿知识,缺乏较强的新媒体意识,无法利用互联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全面认识和理解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影响,媒体信息监管能力不强,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最后影响大学生的道德意识与人际关系。部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或者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导致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时间减少,与同学、朋友和家人的关系疏远,出现人际关系交往异化情况[3]。由于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强的隐秘性与便捷性,学生能够在互联网上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甚至包括不负责任的言论,这样使得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降低,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积极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移动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其可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一是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与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否与大学生的性格偏好和群体特征进行有效结合。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具有强大的功能,如传播速度低、声情融汇、图文并茂等,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多样化选择与个性化需求,感染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确保教育内容的趣味性与生动,充分调动学生获取信息的参与性与自觉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与吸引力。
二是提高了教育的實效性。移动互联网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客体与主体的互动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4]。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在网络上进行交流互动时,不会受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实现点对点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消除学生的心理隔阂,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与主体之间的信任,便于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三是丰富拓展了教育的空间。由于移动互联网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资讯五屏障、空间无屏障和时间无屏障等特点,能够对电脑终端设备、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加以突破。将移动互联网应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使传统封闭狭窄的教育空间变得更加开放性与全社会性,保证教育渠道的普及化、生活化与多样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且多样的教育资源。
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为高校教育的发展增添了一定的生机与活力,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工作手段、工作载体和育人环境。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正确认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将网络教育的优势加以充分发挥,探索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教育的新方法与新途径,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海建.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J]. 天中学刊,2011,02:58-60.
[2]谢鑫建,王金凤. 移动互联网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7:46-47.
[3]董文波. 大学生移动互联网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J]. 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01:100-101.
[4]吴志威. 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思考[J]. 经营管理者,2014,3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