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房颤伴反复尖端扭转型室速转复为窦律1例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oxi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历资料
  患者,女,47岁。风心病,房颤病史20余年,因反复出现发作性全身抽搐、意识丧失8小时入院。心电示波提示为尖端扭转型室速,前后共发作60余次,均用直流电复律(100~150焦耳)转复为房颤律。体检:P 72次/分,BP 123/64mmHg,R 24次/分,HR 81次/分,心尖部可闻及双期杂音。实验室检查:血钾3.3mmol/L,心电图诊断:房颤,RBBB。入院后给予补充氯化钾、硫酸镁,胺碘酮0.15g静推后以1mg/分维持,24小时后转为窦性心律,以口服胺碘酮维持窦律,未再发作室速及房颤。
  讨 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患者房颤不易自行消除,电复律与胺碘酮结合可提高转复成功率并减少房颤的复发率[1,2]。直流电复律主要通过瞬间电击是绝大部分心肌同时除极,并延长心肌的有效不应期。恢复电均匀性,使异位心律暂时消失,从而使心脏的最高节律点重新恢复对心脏的控制。
  胺碘酮可降低窦房结和浦肯野纤维的自律性,减慢浦肯野纤维和房室结的传导速度,能延长心房肌、心室肌和浦肯野纤维细胞的动作电位时间及有效不应期,减少折返的发生。可使心室率减慢,血液动力学和症状改善,降低心房去颤阈值[3,4]。
  该患者在60余次的反复直流电复律的过程中未能直接转复为窦性心律,可能与患者房颤时间长、左房扩大、施加在心肌上的电流强度不足等有关,联合使用胺碘酮后,两者的协同作用最终使房颤转复为窦律,提示我们对于部分电复律不成功的房颤患者继续应用胺碘酮,仍有转复的可能。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杨新春,刘彤.心房颤动的复律[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4⑴:23-28.
  2 Brent Mitchell.Low-dose Amiodarone was efficacious and safe in preventing recurrenc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J].Evidence-based Cardiovasc Med,2000,4(2):43.
  3 陈颖,徐如堂.胺碘酮对老年持续性心房纤颤66例复律疗效分析[J]. 实用老年医学,1998,12(4):183.
  4 袁展群,魏群.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发房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心功能杂志,1999,11(4):238.
  
其他文献
为了解微生物超标的原因,我们于2000年10月开始对全市24家生产纯净水的企业进行了卫生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对象与方法:①吉林市四区五县已持有卫生许可证的24家纯净水生产
图书馆,作为信息收集、整理、传递的重要场所,在信息社会将发挥巨大作用。调查资料表明,全球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占整个社会信息需求量的80%。如何更好的运用这些文献信息资源,
美育是贯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在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身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由于不稳定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或表面溃烂,致血栓形成,使血管腔部分或完全闭塞而发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心病(CHD)的严重临床表现,是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甚至破裂以及炎症加速的过程[1]。cTnI是目前国内公认的小范围心肌损伤的确诊标志物,也是ACS临床预后的标志。炎症反应可能会引起冠状动脉内壁
【正】 和东辉君相识,是在一九八五年。那时正值百万大裁军,“成昆合并”,组成新的成都军区,我们在战旗歌舞团排练场见面。他当时给我的印象是有激情却稳重,有个人艺术追求却
我院自2001年1月-2003年1月,采用硬膜外麻醉行前列腺电切摘除术120例,现将麻醉处理体会总结如下。
大部分青年教师毕业后直接分到学校,理论知识较浅薄、实践知识缺乏,动手能力较差,这距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所要求的师资水平与能力相差甚远,青年教师应清楚自身的不足,努力提高
轴测图的用途很广,无论在生产中或教学中都起很大的作用。例如在生产中,有些不太复杂的机件可用轴测图来代替正投影图则更清楚。它也可作为辅助图样,对正投影易误会之处,作辅
巡视病人,了解病人的思想状况,以亲切和蔼的语气,通俗易懂的语言告知病人手术的必要性,介绍手术的简单过程和术中注意的事项,帮助病人消除紧张、恐惧心理,配合医生做好各项检查和术
中国人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人事与人才科学研究所所长、著名人才学专家王通讯日前以“经济与人才人事”为题,谈了他的见解。他指出:自199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次提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