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阳光下的沱江,呈现出奇异的绿,温润如玉。泛起的波涛看上去像纵横的白纹凝在江水表面,若不是近在耳旁的轰响,还真以为它是凝固的。这便是我们一路脸贴车窗,目光跟随沱江而动的原因。
时值七月,正是涨潮的季节,沿途光闻涛声便知水势浩大,此时水已没过凤凰古城最上几级石阶,要涌上街了。不过真正涌上街的,是如潮的人群。七月灼热的天空下,人声已盖过涛声。整个白天古城都是沸腾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川流的人群;至黄昏,阳光在远山上投下一片紫晕,人潮才稍稍平息。
此时古城已有倦意,天色显出凝重。当最后一缕昏黄在江面闪过,各色彩灯随即取而代之,远近均璀璨——华灯下的凤凰古城,已换新装。
古城不大,但转悠几圈后竟与同伴走散,恐怕他们已被各色小玩意儿勾去魂魄,我便打消了寻人的念头,先独自沿街返回旅社。旅社极小,投宿的也只有我们几个。我独自返回时老板也不见踪影,上下只有灯亮着,空无一人。估计他们的兴致在十点前是消磨不完的,而我的时间也是无处打发的,于是我借了一把椅子,置于旅社大门前狭窄的青石道上,悠悠地坐下了。
旅社虽小,却有个绝妙的好处——楼临江而建,就挨着水边,门窗均面江正开,出门三步便是水。我坐在这门与江之间不到两米的青石板上,等人,也等时光流逝。
四周还是没有人影。此时此刻倒是静谧,杨柳斜斜,柳枝无声地拂动着,抚着对岸同样斜斜的吊脚楼,青灰的瓦,棕褐的栏杆。冷绿的水浸泡着那伶仃细脚,仿佛风起潮落便能将它冲垮。厚重的江水起伏着,脚下的石板也随之律动,那泊船系在细柳上,似乎也要随涛声而去。月光滑过檐角,照到雾霭中的远山上,它们也隐约浮动着,叫我懷疑身倚的恐怕真是那江中船!只有那远远的灯红酒绿点明我的位置。
夜色朦胧着,我却清醒着。
静静听那涛声,似有了白日未闻的节奏。三百年,三百年来都是这个韵律吗?沱江边的听涛山应该听得最清楚。听涛山的沈从文先生问没问过同样的问题呢?
他一定听得比我清楚。他乘小舟自沅水而上,至沱江日夜溯行,日日听,夜夜听,怎会听不明白?只不过他听出的恐怕不是田园牧歌,而是时间沉重的回响。对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充斥着他的心灵,尽管这养育他的江水始终不紧不慢地流淌,但那如水的文字中,却沉淀着太多的叹息。他怕那船夫的号子有一天不再回响,怕那老妇人的捣衣声不再荡漾,怕那孩子的笑声不再传来,更怕那涛声依旧却夹杂着太多不属于这里的声音。
想到这里,我不敢开口说话,每呼出一口气也祈求宽容的江风能帮我稀释。
两岸的山民为生活而努力,或许一辈子都与豪华和辉煌无缘,但为生存而生存的质朴愿望同样可爱而美丽。正如这江水千百年不变的旋律,尽管简单,却很动听。
也正是这种单纯,鼓励人在面对痛苦时坚忍不拔,不紧不慢地走下去。
涛声依旧,将来也不会变,至少有人不希望它变。
悄悄地,一轮圆月已爬上树梢,白月光下的江风更加清冷,更加柔韧有力,让那泊船随着风与浪悠悠地起伏。
四周仍不见人影。
该回来的还会回来吗?
黄永玉先生说: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返回故乡。如今沈先生回来了,可古城还等着他吗?
此刻能回答我的,只有沉沉的涛声。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浏阳一中天马文学社社员,指导教师:林雪冰】
时值七月,正是涨潮的季节,沿途光闻涛声便知水势浩大,此时水已没过凤凰古城最上几级石阶,要涌上街了。不过真正涌上街的,是如潮的人群。七月灼热的天空下,人声已盖过涛声。整个白天古城都是沸腾的,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川流的人群;至黄昏,阳光在远山上投下一片紫晕,人潮才稍稍平息。
此时古城已有倦意,天色显出凝重。当最后一缕昏黄在江面闪过,各色彩灯随即取而代之,远近均璀璨——华灯下的凤凰古城,已换新装。
古城不大,但转悠几圈后竟与同伴走散,恐怕他们已被各色小玩意儿勾去魂魄,我便打消了寻人的念头,先独自沿街返回旅社。旅社极小,投宿的也只有我们几个。我独自返回时老板也不见踪影,上下只有灯亮着,空无一人。估计他们的兴致在十点前是消磨不完的,而我的时间也是无处打发的,于是我借了一把椅子,置于旅社大门前狭窄的青石道上,悠悠地坐下了。
旅社虽小,却有个绝妙的好处——楼临江而建,就挨着水边,门窗均面江正开,出门三步便是水。我坐在这门与江之间不到两米的青石板上,等人,也等时光流逝。
四周还是没有人影。此时此刻倒是静谧,杨柳斜斜,柳枝无声地拂动着,抚着对岸同样斜斜的吊脚楼,青灰的瓦,棕褐的栏杆。冷绿的水浸泡着那伶仃细脚,仿佛风起潮落便能将它冲垮。厚重的江水起伏着,脚下的石板也随之律动,那泊船系在细柳上,似乎也要随涛声而去。月光滑过檐角,照到雾霭中的远山上,它们也隐约浮动着,叫我懷疑身倚的恐怕真是那江中船!只有那远远的灯红酒绿点明我的位置。
夜色朦胧着,我却清醒着。
静静听那涛声,似有了白日未闻的节奏。三百年,三百年来都是这个韵律吗?沱江边的听涛山应该听得最清楚。听涛山的沈从文先生问没问过同样的问题呢?
他一定听得比我清楚。他乘小舟自沅水而上,至沱江日夜溯行,日日听,夜夜听,怎会听不明白?只不过他听出的恐怕不是田园牧歌,而是时间沉重的回响。对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充斥着他的心灵,尽管这养育他的江水始终不紧不慢地流淌,但那如水的文字中,却沉淀着太多的叹息。他怕那船夫的号子有一天不再回响,怕那老妇人的捣衣声不再荡漾,怕那孩子的笑声不再传来,更怕那涛声依旧却夹杂着太多不属于这里的声音。
想到这里,我不敢开口说话,每呼出一口气也祈求宽容的江风能帮我稀释。
两岸的山民为生活而努力,或许一辈子都与豪华和辉煌无缘,但为生存而生存的质朴愿望同样可爱而美丽。正如这江水千百年不变的旋律,尽管简单,却很动听。
也正是这种单纯,鼓励人在面对痛苦时坚忍不拔,不紧不慢地走下去。
涛声依旧,将来也不会变,至少有人不希望它变。
悄悄地,一轮圆月已爬上树梢,白月光下的江风更加清冷,更加柔韧有力,让那泊船随着风与浪悠悠地起伏。
四周仍不见人影。
该回来的还会回来吗?
黄永玉先生说: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返回故乡。如今沈先生回来了,可古城还等着他吗?
此刻能回答我的,只有沉沉的涛声。
【作者系湖南省长沙市浏阳一中天马文学社社员,指导教师:林雪冰】